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50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 人体精气神的总网络:经筋理论也应成为经络的研究主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别跟他较劲 于 2010-4-5 08:28 编辑

最早也最完整地记载了“经筋”学说的文献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其中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常见病候。以后的历代医学家似乎不太重视这个医学中的冷门,虽然《针灸甲乙经》也比较全面的介绍了经筋的走行和病症,但其内容与《灵枢经》基本一致。在其以后的数千年中仅此二本经典著作有较完整的描述,也就是说“经筋学说”一直被束之高阁,没能得到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也很少有人专门研究经筋。所以,有关经筋的研究一直局限在《灵枢经》的论述上,基本没有发展与创新。近年来,**伟医师在传统广西壮族民间疗法基础上,以传统经筋学说结合现代软组织损伤学立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筋疗法”。吕嘉戈也在临床推拿学基础上提出了《气功医学之经筋学说》。**的黄国松也在前者的基础上编著了《经筋手疗法图解》一书。但这些都还尚未深入,不过,这已经章显出了“经筋学说”已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在来看,经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很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的。
         经筋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其形成也不只是局限在医学的范畴。“拳起于易、理通于医”,因此,中国武术的训练方法中有关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也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经筋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同时,经筋理论也是传统武术健身训练的指导理论之一。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武术与养生导引术的修炼中早已广泛地应用了经筋理论,如少林武术之《易筋经》,武术中的捏筋拍打法,并形成了武术伤科独特的骨伤、筋伤治疗方法。但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未见到其理性研究与总结的文献记载。但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经络现象研究的广泛开展,已有人开始注意到经筋学说的意义与价值。日本的研究者认识到“经筋是经络的运动力学系统”,平田内藏吉氏因之而提出“中心运动法”。我们确信,对经筋理论的再认识与深入研究挖掘,将对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防止和运动健身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经筋组织应该说是生物信息的最佳通讯材料。而人体的经筋组织分布甚广,无所不在,所以,经筋系统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通行气血,传导感应的一个网络信息通道结构,即可以传递全身的生命信息,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针灸**的解剖学基础为人体结缔组织所较丰富的筋膜结构(如:肌间隔、肌间隙等在旋转针体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可达骨膜,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点(穴位)与非**点的区别其实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的结果是能够在针体旋转时牵动较大范围的筋膜,从而产生较大的生物学信息(对感觉神经末梢的牵拉**和对结缔组织的局部**)。神经牵拉**使众多感觉神经的末梢和感受器位于结缔组织内**牵拉筋膜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信息。牵拉扭转筋膜可促进淋巴回流。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局部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
     
针灸穴位所**的组织结构就是筋膜组织,筋膜在人体内部所形成的软支架,从浅入深有如下5种结构构成:

1、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

2、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

3、肌间隔和肌间隙,即肌肉表面疏松结缔组织(深筋膜);

4、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

5、内脏器官门、被膜和内部间隔结缔组织。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别构成两层包绕人体表面和肌肉表面的完整筋膜囊,两层筋膜的厚度在背部和四肢的伸侧较厚,在腹部和四肢的屈侧较薄,疏松结缔组织包绕全身肌肉的表面形成肌的外膜,深入到肌肉内部形成肌束膜和内膜,在肌肉或肌群分界处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肌肉的间隙之间形成肌间隔筋膜,肌间隔筋膜深入到四肢深层包绕神经血管束并进一步与深层的骨膜相连。
     
“穴位”的本质是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而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结缔组织聚集处,在**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这种信息通常以神经感觉信息为主,还有转动针体时结缔组织的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促进淋巴液回流等作用,位于躯干和四肢的穴位多处于结缔组织聚集的肌间隔或肌间隙处,在该部位进针能够带动较多的筋膜从而**较多的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由于周围神经在躯干呈阶段性分布,在四肢沿神经走行分布,这些不同阶段末梢的**点在人体是沿躯干和四肢的长轴分布,将各个穴位点相连就形成线或“经”,沿一条神经在横向的各个**点相连就形成“络”。在研究经络穴位时我们了解古代经络和穴位的记载更多的是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研究时更应该从中枢神经对各部**的整合中理解经络的存在而不是机械的一定要形态结构上的完全统一。因此,从筋膜学的角度,“经筋”为“穴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入接近的筋膜结构。由于筋膜遍布人体的各个部位,人体穴位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有产生生物信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
     
“拔罐”疗法、“刮痧”疗法、“梅花针”疗法、“膏药”疗法以及现代常用的各种皮肤**疗法的**组织为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浮针”疗法、“皮下针”疗法的**组织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针灸经穴疗法的**组织为肌间隔结缔组织、神经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器官门以及被膜结缔组织。经穴的定位在四肢大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神经血管束结缔组织;在躯干经穴多数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少数定位于器官门结缔组织。在头的脑颅部经穴多定位于神经末梢分布的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层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颈根部和面部经穴定位于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聚集处。
     
还有针刀和强**手法治疗,也都是在筋膜比较丰富或肌腱、韧带处进行操作的,其疗效也是最佳的,因而,也就专门有了“经筋手疗法”和“经筋拔针疗法”或“针刀松筋疗法”等。在此不以赘述。
   
至此,可以肯定的是:经筋组织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如果说“经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那么,“经筋”就是人体信息(神)的主要传疏通道。人体的“经络”应该是包括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筋膜和皮肤等等这些胶原结缔组织。我们常常把机体分为硬组织和软组织,按照三元论地认识原则,在两者之间还应该有一种不软不硬的组织,那就是筋组织。硬组织当然就是指骨头;软组织主要是指肌肉和脂肪组织以及体液等;而筋组织则是上述所说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筋膜、皮肤等有韧性和弹性的不软不硬胶原结缔组织。当今人们在研究“经络”的时候而忽视了“经筋”这一重要的组织,肯定会走向了只有“经脉”一途的片面。因此,经筋和经水都应该和经脉一起拉入经络的实质和功能现象的研究之中。

(ZT)

2# 沙发
发表于 2010-4-5 00: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3# 板凳
发表于 2010-6-19 22: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4
发表于 2015-4-13 00:1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的有道理啊,神经、血管、肌腱、韧带、筋膜、皮肤,经筋的认识更深刻了,挺开阔人视野
5
发表于 2015-6-4 23: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提供很好的资料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2:3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