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00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2-4 1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罗汉果 于 2010-4-3 11:14 编辑

中医的五行分类中对于五味:酸苦甘辛咸的五味分类是这样的:
酸--木--肝--东方--春
苦--火--心--南方--夏
甘--土--脾--中央--长夏
辛--金--肺--西方--秋
咸--水--肾--北方--冬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乍一看,是那么回事,酸嘛,东方的,上海人,一个个都酸溜溜的,辛辣嘛,西方的,四川人,个个吃菜都辣得不得了。
但是应用五味五脏的补泻原则方法时,就有些疑惑了:
肝木:用辛补,用酸泻
心火:用咸补,用苦泻
脾土:用甘补,用苦泻
肺金:用酸补,用辛泻
肾水:用苦补,用咸泻
我的想象中:需要补嘛,肯定是用跟自己的同类来补才说得过去,这样看来,只有甘入脾土才是那么回事,但为什么中医学会这么规定呢?即窃疑焉
虽然“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是老祖宗黄帝岐伯定下的规矩,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应以事物的本质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对待医学,我们想想:
木性,春天,是向上,行散的状态,这与辛能行能散的性质是相符的,
火性,夏天,是紧急,能坚的状态,这与咸能燥能坚的性质是相符的,
土性,长夏,是缓慢的状态,这与甘能补能和能缓的性质是相符的,
金性,秋天,是向下,收敛的状态,这与酸能收能涩的性质是相符的,
水性,冬天,是深藏,能软的状态,这与苦能下能软的性质是相符的。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人体是需要中和的,东方肝木是主升,主散, 为防升散的太过,需要用性质完全相反的酸味收敛它,固涩它,达到平和之目的。这就像夏天,我们感到很热,需要喝冷饮,寒热中和,达到平和之目的,但是就凭冷饮在夏天卖得多,就能说冷饮具有夏天的性质吗?同理,具有收敛固涩性质的酸味能代表春天的性质吗?
所以,我认为五味应重新分类:
辛--木--肝--东方--春
咸--火--心--南方--夏
甘--土--脾--中央--长夏
酸--金--肺--西方--秋
苦--水--肾--北方--冬
五味五行的补泻原则应这么理解:
肝木:用辛补,用酸泻
肝木就主向上升发,升发得不够,就借助辛的力量散,升发得太过,就借助酸的力量收敛。
心火:用咸补,用苦泻
心火就主软,软得不够,就借助咸的力量软,软得太过,就借助苦的力量坚。
脾土:用甘补,用苦泻
脾土就主缓慢,缓的不够,就借助甘的力量缓,缓得太过,就借助苦的紧急的力量平衡。
肺金:用酸补,用辛泻
肺金主秋收,收的不够,就借助酸的力量收敛,收得太过,就借助辛的力量发散。
肾水:用苦补,用咸泻
肾水主坚,坚的不够,就用苦坚,坚得太过,就用咸软
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我的观点,请不吝赐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2-5 18:35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肾水:用苦补,用咸泻

可是好像很多补肾的药是甜的?

楼主考虑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没有?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6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0-2-5 19:55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传统的中医理论应用推演络绎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中药的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属关系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这种归属方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笔者今考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兹不揣愚陋,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归类方法,探讨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冀对读者有所裨益。

1 对五行特性的认识及归类五行的一般方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一。原始的五行概念,来自于古人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其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也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各有特性,但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进行归类说明,这种直观朴素的认识,以后逐渐被抽象成理性概念,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古人以此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阐释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尚书·洪范》所曰“水曰润下,火曰穑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稼墙”,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据此,凡具有寒凉、趋下、滋润、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具有化物、炎上、温热、明亮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伸展、曲直、易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收敛、发声、肃杀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载物、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对事物五行归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取象比类法,其主要特点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应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另一种是推演络绎法,其是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将与之相关的事物通过推演归纳归类于该行的一种方法。


2. 五味特性的探讨

《素问·脏气法时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药性赋》:“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汗解表、透疹散风、行气行血等功效;甘能缓能补,具有缓中止痛、调和药性、补养气血等功能;苦能燥湿降泻,具有燥湿祛邪、泻下利尿、导瘀血下行等作用;酸能收敛固脱,具有止汗、止血、止泻、缩小便、固遗精等效应;咸能软坚润下,具有软坚积、破症积、消瘿瘤瘰疬等功能”。据此,辛味长于宣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酸味长于收敛,有收敛、止汗、止泻等作用;甘味长于补益,有和中缓急等作用;苦味长于泻火,有燥湿、坚阴、降泻等作用;咸味长于软坚,有散结、润下等作用。

3 传统中医理论对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的论述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味苦,其类火…其味甘,其类土…其味辛,其类金…其味咸,其类水……”;《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此外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灵枢·五味》中均有相关的论述。可见,传统的这种归属关系是应用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五味归属于五行,其对应关系是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4 《辅》书中对五味及其五行配属关系的论述

考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此中所述五味及其五行的配伍关系与《内经》中传统的论述显然有别。该书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属性分类方法,以五行各自抽象的属性为基准,从中药五味各自的主要药物用途出发与此相对照,得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的结论。笔者认为,这种配伍关系能更恰当地反应五味的五行特性与功效作用,对临床用药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5 讨 论

对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从功效上看,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生长、生发、伸展,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能较好地说明甘味药的功效外,其余则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特点。对用传统五味及其五行归属关系解释五味功效作用的质疑 《素问·至真要大论》:“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
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

若酸为木类,以木泻木,其理难明。因为酸味长于收敛,取象比类将其归属于金,金克(克制)木。当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生发太过时,以酸味之白芍、五味子收敛其生发太过之肝阳,是其证也。辛为金类,以金补木,与理不通。因辛味长于宣散,其类同木,木性相通,同类相助,若此则用辛味柴胡疏肝解郁,每获奇效,其理不言自明。若咸为水类,以水补火,难合常理。因咸味长于软坚散结,其性类火,同类相助,故用咸味硝石为主的硝雄点舌散含于舌下,在冠心病、心肌梗塞急性发作期能起神效,也就不难理解。若苦为火类,以火补水,与理相悖。因苦味长于泻火存阴,其性类水,故用黄柏、黄芩等清热泻火,其以水克(克制)火,多获良效;甘味属土,《内经》、

《辅》书不争。因甘味长于补益、滋养,其性类土,用甘味之人参、麦冬之类治虚证颇获良效,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辅》书中五味及其五行的配属关系对临床用药常规的解释 以《辅》书为据,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当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这种配属关系能较好地说明临床上的一般用药规律。

辛味之麻黄、桂枝、柴胡、紫苏、生姜等,具有木之发散特性,故这些药往往具有发汗、解表、行气等功效,用其治疗寒邪郁滞肌表所致的无汗、头痛及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等能获奇效;咸味药能软坚散结具有火之化物特性,故用瓦楞子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痰核、痞块,芒硝泻下通便治疗热结便秘其效甚佳;甘味药多有补益作用,符合土之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用党参、熟地等甘味滋补药治虚证多获良效;酸味药多有收敛固涩之功,功同金之收敛之性,故用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效果显著;苦味之黄连、黄芩、龙胆草、大黄等,其性属水,以水克(克制)火,故诸此类水性之苦药清热泻火效果奇佳,其理自明。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亦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说明运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关系,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6 结 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按照《辅》书中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按照推演络绎的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更能反应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6朵
4
发表于 2010-2-6 03:46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本帖最后由 hal8900 于 2010-2-6 04:09 编辑

解釋的有點囉嗦,請多看幾次。


《素問‧藏氣法時論》五臟苦欲補瀉之說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鹹補之,以甘瀉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

綜上分析:
酸味補肺瀉肝,
苦味補腎瀉脾,
甘味補脾瀉心,
辛味補肝瀉肺,
鹹味補心瀉腎
和補母、瀉子論的關連性,看來只有對一半。不才認為,當不是母子的論點。當是依據臟腑的性能及五味作用來決定補瀉之說。簡單的說:本臟所喜,即補;本臟所惡,即瀉。
「苦」,應該是指 -- 五臟本體的病理變化。
「欲」,應該是指 -- 五臟本體的生理特性。

就文字的「苦」、和「欲」二字解釋。苦是「惡、患」解。欲是「喜、需要」解。
如: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急,急食甘以緩之,肝需要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文字改改,容易明療了。也就是說,違其性曰苦;遂其性曰欲。

解釋: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甘能緩肝急,能實脾,脾實則肺金得養而能治肝木,金克木,隔二隔三之治。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肝喜條達,木鬱達之,辛能行氣走散。

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木欲升,辛則助其氣而發之,故曰補。
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斂之,故曰瀉。

小結一下
順本臟之所欲,順其性而治,就是“補”。
逆本臟之所喜,反其性而治,即為“瀉”。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罗汉果 + 1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5朵
5
发表于 2010-2-6 10:35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五行学说本来就是很模糊的,甚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6
发表于 2010-2-6 15:40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古今学者普遍认为,正式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他首创"五德终始"说,认为朝代更替是按照五行顺序周而复始地运行,试图以此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在规律。由此,又衍生出五行配伍,涵容万事万物的庞大**体系,诸如五行配五方(东、南、西、北、中),五行配五色(青、黄、赤、白、黑),五行配五味(水配咸、火配苦、木配酸、金配辛、土配甘)。五行配五音(宫、商、角、征、羽),五行配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五行配五征(雨、阳、燠、寒、风),五行配五藏(脾、肺、肾、肝、心)等。
    中医理论将食物分为五味:甜、酸、苦、辣、咸.并与五脏相关,甜入脾,酸入肝,苦入心,辣入肺,咸入肾.易经中的五行与五味是相配的:金:辣味木:酸味水:咸味火:苦味土:甜味如果能够活用食物五行,配以出生月份,在食物上加以调整,一来可以开运,二来可以身体健康.
      月份五行属性:正、二月份:属木四、五月份:属火七、八月份:属金十、十一月份:属水三、六、九、十二月份:属土五行食物改运的秘法在于尽量少吃自己出生月份的五行所属五味而要多食克自己出生月份所属的五味,因出在所在月份的五味是一生中最忌的味道.
      五行相克如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根据以上原则,各月出生者所食五味如下:正、二月份出生者:宜多吃辣味而少吃酸味.四、五月份出生者:宜多吃咸味而少吃苦味.七、八月份出生者:宜多吃苦味而少吃辣味.十、十一月份出生者:宜多吃甜味而少吃咸味.三、六、九、十二月出生者:宜多吃酸味而少吃甜味.


天干、五行等对应
天 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 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 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
五 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 音    角   徽   宫   商   羽
五 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 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 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 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 体    筋   脉   肉   皮毛   骨
五 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 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 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行的属性
??五行的属性
??
??五行-----木-----火-----土-----金-----水-----宇宙间“五数”的信息与五大系统的对应
??八卦----震巽----离----坤艮---乾兑----坎-----后天之学与五大系统的吻合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太阳辐射角与五大系统的关系
??五方-----东-----南-----中-----西-----北-----地球自转与公转引起的磁场定位
??五气-----风-----暑-----湿-----燥-----寒-----气候移易引起的环境变化
??五化-----生-----长-----化-----收-----藏-----物相及其属性的变化
??五色----青绿---赤红----黄-----白----黑紫----电磁波(可见光)的长短变化
??五味-----酸-----苦-----甘-----辛-----咸-----性味与五大系统(包括五脏)的内在联系
??五音-----角-----徵-----宫-----商-----羽-----音调清浊间的渐变
??五声-----呼-----笑-----歌-----哭-----呻-----外在的情绪变化
??五数------3------2------5------4------1-----河图天地数与入卦的配属
??五体----筋膜---血脉---肌肉---皮毛---骨髓----生命机体的五种结构形态
??五官-----舌-----眼-----鼻-----口-----耳-----人体五分支的次级分支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官、华[爪、面、宫、毛、发]相通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合成”“三焦”习称六腑
??五常-----仁-----礼-----信-----义-----智-----源自于“五”数的论据规范
??五务-----步-----视-----坐-----卧-----立-----人体五种动静状态
??五腧-----井-----荥-----俞-----经-----合-----经络的通道与门户(穴位)
??五情-----怒-----喜-----思-----悲-----恐-----内在情感(情志)的外显
??五精-----魄-----神-----意-----魂-----志-----精神与五脏的内在牵连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7
发表于 2010-2-9 18:18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谢谢,学习了
8
发表于 2010-3-30 15:54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学习了,谢谢
9
发表于 2010-4-7 21:58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学习了,谢谢
10
发表于 2010-5-15 23:59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10-6-1 19:45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五官-----舌-----眼-----鼻-----口-----耳-----人体五分支的次级分支

应该是:五官------目----舌---口----鼻-----耳-------人体五分支的次级分支
12
发表于 2010-6-1 20:52 | 只看该作者

质疑:中药五味的五行分类

回复 1# 358分

属取类比象,不必太认真
13
发表于 2016-8-9 12: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分享  学习了
14
发表于 2017-7-30 16: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解释 有不懂的多请教你
15
发表于 2017-7-30 18:2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倒是没法发表意见 ,先看看思考下。
16
发表于 2017-9-11 21:57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17
发表于 2018-5-16 02:42 | 只看该作者
教材根据内**字得出来的五味论是反的,然而这并不是内经原文的意思,每一脏的味其实是其所不胜之脏的味
辅行诀的五味论是正一半反一半,反而不伦不类
18
发表于 2020-5-4 0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piao-peng


楼主理解的大致方向是对的,但在表述上有些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2: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