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2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单纯性周围神经面瘫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2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单纯性周围神经面瘫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关键词} 单纯性周围神经面瘫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单纯性周围神经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其症状为:口目歪斜,不能闭合。在《灵枢》中称“口风”、“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口僻”;《诸病源侯论》则有“风口僻候”条;到了宋代,始有“口眼?斜”之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医学纲目》则将本症称“戾”。此后,各家著作多称为“面瘫”、“口眼歪斜”、“吊线风”、“歪嘴风”等。统称为“面瘫”或“口僻”。
    面瘫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医认为,口僻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引起经气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露睛流泪,部分患者患侧味觉消失,出现听觉过敏、耳后乳突疼痛、外耳道疱疹等症状。
    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观察到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上带来极大不便。为解除患者痛苦,临床采用中医传统理论,利用中医外治法和内治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对确诊的单纯性周围神经面瘫患者5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5年。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中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诊断。
    症状:发病突然, 病前多有面部受凉、吹风或外感史;多在晨起漱口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发现食物积存于腮与齿龈之间,或因说话不便、闭目不全面被他人发现患病。部分患者有耳后、耳内、乳突区或部分面部轻度疼痛、或麻木感及出汗减少。
    体征: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或泪液分泌减少;蹙额、皱眉均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张口、笑时被牵引向健侧;病侧角膜反射消失;示齿、鼓腮、噘嘴、吹哨均不能或不全;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或听觉障碍,部分患者在耳郭、外耳道、鼓膜等处可见疱疹,乳突常有压痛。
    具有上述典型症状,不能蹙额,兼有示齿、鼓腮、噘嘴、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即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口僻的诊断标准诊断。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本病上述西医诊断标准;
     (2) 病程在两年以内;
     (3) 年龄在1岁到75岁之间。
1.4 排除标准
    (1) 病程超过两年者;
    (2) 年龄在1岁以下,或在75岁以上者,以及妊娠期妇女;
    (3) 继发于其他疾病及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精神病患者和过敏体质者;
    (4) 符合纳入标准,但不配合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定者。
二、治疗方法
2.1 中医外治方法
    选用斑蟊、巴豆等药物,等量研末,加入先生姜少许,用伤风止痛膏或麝香壮骨膏等把药物贴敷于患侧的牵正穴上,一次贴敷5个小时,5小时候取下膏药,禁止用手抓挠贴敷处,以及禁止用凉水擦洗该处,以防出现不必要的感染,如若发出大泡可以用消毒针管抽出液体,每15天贴敷一次,为一疗程。
2.2 中医内治方法
    以祛风通络、活血化淤、调和阴阳、益气补血为治则,方选全蝎、僵蚕、防风、蝉衣、蜈蚣、地龙、当归、红花、桃仁、生地、丹参等药物,根据病情组方配药,并配合口服中成药血塞通片 1片 tid,综合治疗。 7天为一疗程。如有条件可建议患者进食油炸新鲜的全蝎吃。
三、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2]
  (1) 病人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颜面各部位外观静态或动态均与健侧对称,无后遗症者评为痊愈;
  (2) 病人主观无不适感,面肌运动恢复较好,颜面双侧静态外观对称,但于检查中或有面部表情动作有时又轻度后遗症状,颜面双侧个别部位有轻度不对称或有力弱表现者评为基本痊愈;
  (3) 病人主观感觉好转,患侧面部活动有进步,但双侧面部或个别部位静态外观尚有不对称,或有面部表情动作时出现较明显的体征,面肌运动明显不如健侧者评为好转;
  (4) 病人经治疗数个疗程后其症状和体征与发病时相同或加重者评为治疗无效。
3.2 治疗结果
        从贴敷次数和服药疗程来看,发病在三个月以内的患者一般贴敷一次和服用半月中药病情即可治愈 ;发病在三个月到半年之间的患者一般贴敷两到三次,服用中药多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间,病情可痊愈和基本痊愈,治愈率高达100%;发病在半年到一年之间的患者一般贴敷三到五次即可有明显疗效,配中药服用两到三个月,治愈率达到98%;发病在一年到两年的患者,贴敷时间较长,多在四到六、七次之间,服用中药可在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疗效较显著,治愈率达到80%,好转率占20%。未曾遇到无效病例。
3.3 病例介绍
  (1)患者于某,男,35岁。左侧面瘫2天后来就诊。
       刻下证见:额纹、鼻唇沟较浅,嘴角歪向健侧,患眉较健侧眉低约2毫米,检查无抬眉、耸鼻动作,闭目不全,眼裂约2毫米,鼓腮时漏气,示齿健侧2个患侧1个。自诉患侧面部有呆滞及麻木感,伴有目赤多泪、耳后疼痛等症状。舌质淡,苔白略厚,脉象弦滑。诊断为风痰阻络、络脉不通,治疗以斑蟊、巴豆等药物,等量研末,加入先生姜少许,用伤风止痛膏或麝香壮骨膏等把药物贴敷于患侧的牵正穴上,一次贴敷5个小时,嘱患者5个小时候取下膏药,禁止用手抓挠贴敷处,以及禁止用凉水擦洗该处,以防出现不必要的感染,如若发出大泡可以用消毒针管抽出液体;内服中药选用:制白附子10g  全蝎10g  防风10g  当归12g  赤白芍各15g  红花10g  川芎15g  鸡血藤30g  丹参18g  甘草6g  薏苡仁18g  桂枝6g先予以7服水煎服;血塞通片  1片  tid ;嘱可适当进食油炸鲜蝎。七日后复诊证见:患者主观感觉明显好转,颜面各部外观静态与健侧对称,仅有目赤泪多、咯吐白痰等证,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略弦。治疗上继守原方,去制白附子、全蝎,加用僵蚕10g  蝉衣10g 地龙5g  7服继服以巩固治疗。3个月后随访,病情无反复。
   (2)患者张某,女,71岁。左侧面瘫三个半月后来就诊。
        患者自诉:口眼歪斜三个半月。诊见:口眼右歪,右耳道疼痛。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沉。左侧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额纹浅,左眼睑闭合不全,示齿不能。西医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此为风邪侵袭阳明经脉致口僻,因时日已久,况患者年老,故治以祛风通络、活血化淤、调和阴阳、益气补血。治疗:以斑蟊、巴豆等药物,等量研末,加入先生姜少许,用伤风止痛膏或麝香壮骨膏等把药物贴敷于患侧的牵正穴上,一次贴敷5个小时,嘱患者5个小时候取下膏药,禁止用手抓挠贴敷处,以及禁止用凉水擦洗该处,以防出现不必要的感染,如若发出大泡可以用消毒针管抽出液体;内服中药选用:制白附子10g  僵蚕10g  防风10g  当归15g  赤白芍各15g  红花10g  桃仁9g  生地15g  丹参18g  甘草6g  全蝎9g  蜈蚣2条  黄芪18g  双花18g先予以7服水煎服;血塞通片  1片  tid ;嘱可适当进食油炸鲜蝎。每隔一周来复诊,守方随证加减,每隔两周重新贴敷一次,反复复诊一个月,患者主观感觉明显好转,颜面各部外观静态与健侧对称,已基本痊愈。3个月后随访,病情无反复。
四、讨论
    面瘫中医认为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致使气血痹阻,筋脉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际。袪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灵枢·经筋》中提到:“足阳明之脉……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由上可知,口僻与阳明密切相关,而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尤为密切。急性口僻的病因以风为主。急性口僻起病迅速,与风邪致病迅疾的特性一致。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的特性,属于阳邪,易袭阳位,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常兼挟它邪致病,若风邪挟寒、热之邪侵袭头面部则会导致筋脉拘急不舒,发生口眼歪斜。其治疗应当为祛风,通经脉,行气血,调和阴阳。
    临床观察,应用传统中医理论分析治疗面瘫,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其临床治愈率较高,说明中医在这方面理论较为健全,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讨。

〖方源〗 《杨氏家藏方》
〖组成〗 白附子 僵蚕(各6g) 全蝎 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g)
〖用法〗 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g,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 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疗效彰。
〖主治〗 风中经络,口眼斜。
〖功用〗 祛风化痰止痉。
〖病机〗 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筋肉失养,故见口眼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
〖运用〗 1.方中白附子药性温燥,适用于风痰阻络而偏于寒性者。以卒然口眼斜,舌淡苔白为证治要点。方中白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2.本方为治风中经络,口眼斜的常用方剂。若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
3.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属风痰痹阻经络者,均可加减应用。
〖注意事项〗
若属气虚血瘀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者,不宜应用本方。方中的附子和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宜慎。
〖附方〗 止痉散
方源:《方剂学》上海中医学院编
组成:全蝎 蜈蚣 各等分
用法:上研细末,每服1~1.5g,温开水送服,1日2~4次。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痉厥,四肢抽搐等。对顽固性头痛、关节痛亦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与牵正散比较:减白附子、僵蚕而增蜈蚣。蜈蚣辛温有毒,性善走窜,截风定搐,为祛风止痉之要药,与全蝎配伍,止痉之效更显。
牵正散加桂枝药酒
    [药物组成]  白附子 全蝎  僵蚕各30g  桂枝50g
    [功能主治]  温经通络,化痰熄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  将药酒涂于患侧,并**穴位:风池、翳风、牵正、地仓、承浆、迎香、攒竹、鱼腰等,每日一二次,每穴按1分钟。
    [制备方法]  将上药用250m1 60度白酒浸泡,瓶装密封,三日后即可使用。
    [资料来源]  《中国民间疗法》1998,(6):55。
    按:有医院以本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治疗结果痊愈15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31 02:3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很不错相当全面的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10-1-31 11:31 | 只看该作者
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1: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