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67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针 刺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施术者用轻巧快捷的手法将针一次性插入所要到达的部位,右手拇指食中三指紧持针柄,一左一右均匀地捻转,使施术者觉得针下有沉紧感,并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和吸引力,患者觉得针下有酸胀麻重感,此即所谓得气,在得报气的基础上,神凝指下,摒气用力,全神贯注地进行轻提重插或重提轻插反复操作。至于提多少,插多少为准呢?古人很形象地比喻为如蚊虻喙,就是说像虻虫叮咬人下那么深,按现在比较准确的说法,也不过1-2毫米。大幅度的提和插不符合补泻手手法的实际要求。《灵枢小针解》粗守形,守刺法也。从形式上看有提有插,施行了提插补泻手法,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领悟到补泻手法的精神实质。至于提插手法的时机,必须抓住得气这个机,慎守勿失。轻提重插或重插轻提是提插补泻的精髓,重插或重提是操作关键,也就是说在施术补法时插多于提,使针下保持有沉重感,抵抗力;施术泻法时提多于插,使针下保持有轻滑感、吸引力,犹如拔草,大根己断,根须仍连。如果提针时针下有脱落感,插针时针下有穿透感,预示着提插手法的失败。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3 09:41 | 只看该作者
捻转补泻在《灵枢•官能》中被较为详细的提到。泻法时用“切而转之”,补法时用“微旋”。两者比较,泻法转动针身的时候,用力较重、角度较大且速度也较快。而补法就正好相反,这说明捻转法之中也有徐疾之分。在《灵枢•官能》中提到,捻转的泻法一定要与针的疾进徐出同用,才能使“其(经)气乃行”,“气出乃疾”。同样捻转的补法一定要与针的“徐推”、“疾出”同用,才能使“真气乃存”。这也充分说明了补泻手法的核心是徐疾的提插法,捻转只是协同提插完成引阳气入深,引邪气外达的补泻方法。 其实捻转补泻的方法也受到针具的影响。在《内经》中对于此针法只有“转针”和“微旋”的记载,因为当时的毫针针柄为扁四棱形,操作时不可能来回转动,只能在180°一下的微旋或转动针身。到宋代,毫针的针柄制成了圆柱形,用手指搓动针柄使针身更大角度的旋转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了捻转针法的发展。而到元代《针灸指南》明确提出“捻针”的概念。而《标幽赋》中更加明确指明左捻为补,右捻为泻,而这种方法在元代时期很受欢迎,但在进出针和催气时捻转则不可分左右。捻转不可以只以平面转动为主,更应结合针身的上下提插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3# 板凳
发表于 2010-1-3 09:41 | 只看该作者
捻转补泻在《内经》中记载较少,也不作专题讨论。这可能因为当时针柄为方形,在操作时不便于捻转的缘故。但在《内经》中还是出现了捻转的记载,如《灵枢。官能》篇载:“微转而徐推”;《素问。离合真邪论》载:“吸而转针,以得气为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载:“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金元时代,出现了捻转补泻的方法,如《针经指南。手法补泻》中的“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左右,左为外,右为内。”同时提出“左为补,右为泻”的内容。元代以以后,捻转操作方法已应用到各种补泻的手法中,并成为毫针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之一。 捻转在《内经》中属于“补泻”法中的一种掌握针感的操作方法,由于受到针柄的限制,此法并未成为主要的操作方法。元代由于工艺的进步,针具也随之改革,估记这时已出现了便于捻转的圆形针柄,给捻转法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捻转法是毫针操作中最易控制针感的方法之一,所以元代以后的各种补泻方法中,都少不了捻转的操作。捻转法是毫针操作中最易控制针感的方法之一,所以元代以后的各种补泻方法中,都少不了捻转的操作。历代针灸医家对捻转手法的操作都作过一番研究,但他们对捻转中所出现的针感作用,在当时还无法理解,只有有操作动作中去追求,将其作用集中在右转左捻,拇指向前向后的动作中。动作是起作用的主要环节,但并非方向的作用。把针灸四大家(窦汉卿、陈会、汪机、杨继洲)的著作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各有千秋!
4
发表于 2010-1-3 09:41 | 只看该作者
窦汉卿的左右补泻是左转为补,右转为泻;陈会的左右补泻及泻法是:针左侧穴位时,拇指向前捻,针右侧穴位时,拇指向后捻:而补法则是:针左侧穴位,拇指向后捻,左右刚好相反。李诞的左右补泻又不一样,他的泻法是:针左侧阳经穴位时,拇指向后捻;针阴经拇指向前捻;补法为针左侧阳经穴位时,拇指向前捻,针阴经穴位时,拇指向后捻;如针右侧阳经穴位时,拇指向前捻,针阴经穴位时,拇指向后捻,反之则为泻法;如针左侧阳经穴位,拇指向后捻,针阴经穴位,拇指向前捻;反之则为补法;多出了一个阴阳经不同捻向的内容,杨继洲的左右补泻是:补针左转,大指努出(向前),泻针右转,大指收出(向后),男子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女子右转为之补,左转为之泻。以上四家的左左右右,各自的方向不同,都称之为补泻,各种方法也都各有其效,到底是向左为补还是向右为补?向左为泻还是向右为泻?谁也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很显然,补泻的作用不取决于左右捻转的方向,而是取决于捻转的作用,这可以从杨继洲的捻转用意就能得到答案。他在《针灸大成》的《三衡杨氏补泻》中这样说道:“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用捻法易于进针),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此处可能有误,应是“右手大指向后捻才合理”),经络得气行,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再依前法再施。”这是泻实的方法。其用意是进行捻转使其得气,产生针感,将针感沿经扩散。如针感不强,还可用提插法增强针感。“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说明了捻针的作用取决于捻转的角度和对组织纤维扯动力的大小。
5
发表于 2010-1-3 09:42 | 只看该作者
如在针感左右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捻转的速度,情况又有不同,向一侧捻转快,另一侧较慢,则快的一侧针感强于慢的一侧。我们多数人的捻转动作,在达到360度的连续捻转时,其拇指向前(顺时针)的动作快于向后退(逆时针)的动作。国此,在同一侧针感强度时,拇指向前的针感大于向后的针感(这就是左右捻转有补泻的起因),说明捻转补泻的作用,不在于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而取决于捻转对针感组织作用力的大小。补泻作用是在针感中产生的,没有针感的左捻右转是不会有补泻作用的。假如在浮肿病人身上**,针道充满液体,针体与组织不发生粘连和缠饶,无论左捻右转都是毫无任可作用的。
6
发表于 2010-1-3 09:42 | 只看该作者
捻转补泻法易于掌握,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因此从捻转补泻法形成期就掺入了许多不应有的色彩,如《金针赋》所述:“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又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补),午后又以大指退后为随,每与午前相反。退后为迎(泻)。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为随,前进为迎(泻)。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为随(补),退后为迎(泻)。男午前皆然,午后与女人反之。”杨继洲在《神应经-补泻》中注解为:“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人则相反。”《三衡杨氏补泻》记载:“女了补虚呵内转,男子补虚呵外转。”又“男子左转顺阳为补,右转逆阳为泻,女子右转顺阴为补,左转逆阴为泻,此常法也。”这些内容给捻转补泻的作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衣。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对此曾提出批评:“其法是欤非欤,似涉无稽之谈,安可为法于人哉?”我个人也是倾向于汪机之言。
7
发表于 2010-1-3 09:43 | 只看该作者
提插补泻理古老的补泻方法之一,初见于《灵枢。根结》篇载:“用毫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充。”这里的调,则是由:“补泻”来完成的,但如何调法未有记载。而在《灵枢》终始》篇中提出:“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调理阴阳原则,但没有操作方法。《灵枢。官能》篇中提出“大热在上(上为表),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先深而后浅),引而去之,视前病者,常先取之,大寒大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其中显示了从浅入深,由深入浅的操作方法。《灵枢。阴阳清浊》篇中提出了操作方法:“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特别是其中的“清浊相干者(调理阴阳之间的关系),以数调之也”,是指要反复地深浅**,这种动作就是提与插。《难经。七十六难》对阴阳的补泻,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卫气浅),当泻之时,从营置气(荣气深)。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阴(先浅),而后泻其阴(再深);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先深),而后泻其阳(再浅)。营卫通行,此其要也。”这种先浅后深,先深后深的方法,也包括了提插的动作。《难经。七十八难》中又提出了:“得气用推而内之,是谓为补,动而伸之,是为泻。”都说明了提插的动作及其补泻的用意。
8
发表于 2010-1-3 09:48 | 只看该作者
提插法的操作为直进直退,是在徐疾补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法之一。所不同的是:徐疾补泻法是进出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进气与出气;而提插法是以针感层次为目标,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操作方法是根据阴阳的盛衰,在深层或浅层进行直进直退的动作用以激发和调整针感,达到治疗目的。深部针感为阴,浅部针感为阳,在治疗的时候深浅的不同针感达到补阴泻阳的调整作用。人体各层次的针感区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感受器。宋代以后,提插法出现了多种变化,由深浅的两层发展到天地人三层刺法。操作方法有“急提慢按为泻,慢提急按为补,以及烧山火,透天凉,进火补法,进水泻法,苍龟探穴,进气法,运气法,纳气法,提气法,留气法”等。都是以提插法为主体,结合其它法演变而成的。但各种操作方法用意不同。
9
发表于 2010-1-3 10: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10
发表于 2010-1-3 10: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太棒了
11
发表于 2010-1-3 18: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学习了!
头像被屏蔽
12
发表于 2015-2-26 09: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3
发表于 2017-1-6 11:36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学习针灸,一直对补泻搞不明白,现在看完有点眉目了,谢谢楼主的辛苦,非常感谢!
14
发表于 2017-1-6 15:22 | 只看该作者
轻**为补,重的为泻?
15
发表于 2018-3-16 19: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学习了!
16
发表于 2018-4-10 07:54 | 只看该作者
才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初学者,得踏踏实实从头再来。
17
发表于 2018-4-10 14:23 | 只看该作者
捻转补泻法易于掌握,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因此从捻转补泻法形成期就掺入了许多不应有的色彩,如《金针赋》所述:“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右转,吸之为泻,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插针为热,提针为寒。左与右各异,胸与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又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补),午后又以大指退后为随,每与午前相反。退后为迎(泻)。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为随,前进为迎(泻)。病者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为随(补),退后为迎(泻)。男午前皆然,午后与女人反之。”杨继洲在《神应经-补泻》中注解为:“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女人则相反。”《三衡杨氏补泻》记载:“女了补虚呵内转,男子补虚呵外转。”又“男子左转顺阳为补,右转逆阳为泻,女子右转顺阴为补,左转逆阴为泻,此常法也。”这些内容给捻转补泻的作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衣。汪机在《针灸问对》中对此曾提出批评:“其法是欤非欤,似涉无稽之谈,安可为法于人哉?”我个人也是倾向于汪机之言。

我认为,最接近针道的就是这个阴阳呼吸补泻法,阴阳开合都在,汪机不识这一层,不为怪。反而抛弃,可惜、可惜!
18
发表于 2018-4-12 09:42 | 只看该作者
因缘际会,这段时间正在努力学习针灸,总弄不明白补与泻,谢谢楼主的分享!
19
发表于 2018-4-24 14:13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找出时间学习了一遍,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