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律失常] ESC2009: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的抗凝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0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ESC2009:心房颤动和静脉血栓的抗凝问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作者:钟敬泉 文章号:W031167
房颤已经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据来自法国的Phillippe教授根据欧洲五国的调查,病人因为房颤反复住院和介入治疗是导致房颤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超过总住院费用的70%。在欧洲,因房颤导致的中风住院病人占所有中风病人的1/5。   
无论是美国弗明翰研究还是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研究均表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接近非房颤患者的2倍,并且房颤导致的患者中风、心衰、再住院率和运动受限均明显增加。房颤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比非房颤患者增加5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风发生率也显著增加,年患病率从年龄段50-59岁患者的1.5%增加到80-89岁患者的23.5%
(Lioyd-Jones D, et al. Circulation. 2009;119:480-6)。中风不因房颤的心室率控制而减少。   
现阶段的房颤抗凝仍然应当依据CHADS积分选择药物如阿斯匹林、氯砒格雷和华发林。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置换术后和既往发生国中风或TIA史是房颤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来自美国的Marc Cohen报告说,目前仍有65%的房颤患者未行理想的抗凝治疗;另一方面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因为治疗窗小、需要频繁检测、药物与药物间和药物与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也有过渡抗凝的问题存在。Phillippe报告说,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5-3.5较好,而Marc
Cohen认为院外抗凝保持INR在2.0-3.0较好。房颤病人需要长期抗凝,荟萃分析表明,应用目前的维生素K抗凝剂能够减少房颤导致的中风60%。现阶段仍然期待开发更好的针对房颤的抗凝治疗药物,既能够有维生素K抗凝剂一样的减少房颤脑卒中发生的疗效,又能够使用方便和更加安全。
    英国了伦敦的Alexander T. Cohen医师报告了有关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治疗的进展。在欧洲,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乳腺癌、前列腺癌的患者分别为53599、86831和63636例,而死于VTE的病人多达543454例。传统的治疗VTE的方法包括先给予短期的抗凝药物治疗或者溶栓药物治疗,然后应用长期的维生素K拮抗剂。激活的X因子(Xa)作为血栓始发和形成阶段的瀑布效应的中心环节,是溶栓和抗凝治疗时的重要的靶标。近年来,已经对特异的抑制Xa因子活性的药物在VTE和肺栓塞方面进行了临床研究和评价。Idrabiotaparinux作为idraparinux加了维生物H的形式,是一种具有间接的和长效的抑制Xa因子活性的抗凝剂。该药仅一周皮下注射一次即起到很好的疗效,不需要检测血凝,也没有药物之间或者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应用avidin可以特异性的立即逆转一drabiotaparinux的抗凝效果。   
不久,就会有超过25000例VTE和房颤病人应用一drabiotaparinux和/或idraparinux的临床研究结果出来。Alexande医师还介绍了有关Idrabiotaparinux和idraparinux的Van Gogh研究、CASSIOPEA研究、AMADEUS研究、BOREALIS-NF研究和EQUINOX研究。  
BOREALIS-AF正在对drabiotaparinux不同病人的剂量调整进行研究,大约入选10000例房颤病人; CASSIOPEA则专门研究Idrabiotaparinux对肺栓塞的作用。所以,随着这些研究的逐渐深入,Idrabiotaparinux有可能成为继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华发林、低分子肝素和拜瑞妥(bivalirudin)之后的又一个治疗房颤、静脉血栓形成等的长效的抗凝药物。
2# 沙发
发表于 2009-9-2 19:1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提供资源
3# 板凳
发表于 2009-9-3 20:1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头像被屏蔽
4
发表于 2010-2-3 19: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9 01: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