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7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文化] 中医情志疗法撷趣(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1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自,王惟恒、王赋斌主编《国学中医研习-中医基础知要》
主审   国医**  周仲瑛


(二)惊则平之治惊恐  
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外出在旅店住宿,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
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后,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妇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她心神稍定,张子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稳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不怪,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家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
(三)以怒胜思救齐王
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之效,在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医认为,肝木之志为怒,脾土之志为思,木克土、怒胜思。愤怒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疗法治之。
据《吕氏春秋•至忠》记载: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齐闵王病好后,不能谅解文挚对自己的无礼,也不听太子和王后的百般解释,最终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活煮死。
文挚的惨死,成为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以身殉职的悲壮事件。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愈疾病的案例,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文挚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情志相胜的疗法,齐闵王忧郁过度而伤脾土,针对这一病因,文挚采用“以下犯上”的办法激怒齐闵王,怒属肝木,肝木能胜脾土。这种做法,金元名医张子和称之为“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的激怒疗法。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的《类经》也记载了一个“以怒胜思”的医案:有一老妪,早年丧夫,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成年后远嫁他乡,老妪孤独积郁成疾不治而亡。女儿甚是悲切,因伤心过度,久而成疾,渐至沉疴,诸医无功。其夫请名医韩世良诊治,韩世良详察病源后对其夫说:“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又对病人说:“汝病是鬼魅缠身,去请巫婆驱邪吧”。
其夫遵韩世良所嘱,买通了一个**的巫婆。一日,丈夫对妻子说:“你念母如此情真意切,不知母亲在地下是否如此念你,我为你请来了巫婆,她或许会知道”。经妻子应允,巫婆在病人榻前焚香**,假说召来的鬼魅是她母亲的“亡灵”,该女上前痛哭,而假托亡灵“附身”的巫婆却厉声斥之曰:“你不要哭!你生来命中克我,致使我早离人世,我在九泉之下决不饶你。今在阴司,欲报汝仇,你的病就是我弄出来的。我生与你为母女,死则与你为仇人,你知道吗!”女儿听了“亡母”的话,恼怒交加,心想: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缘之有?因断然绝去思念,病逐渐愈。
(四)悲哀疗法制狂喜  
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
《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
按: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 “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
按: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
(五)先怒后喜治愈相思病
清代学者陈梦雷所著《医部全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金元时,有一女子,出嫁后,来到婆家,刚过了几天恩爱生活,丈夫就远去广东经商。临行前,她丈夫说,少则二十,多则一月,就会回来。又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这一去,就是二年没有音信。女子对丈夫非常想念。她整天像掉了魂似的,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觉不想睡。日子久了,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竟卧病不起,气息奄奄,危在旦夕。
家里人先后为她请了好几位医生,都说此病古怪,药不能愈,后请名医朱丹溪来诊治。他号脉后,发现肝脉弦出寸口。遂对其家里人说:“此女子甚为可怜,她患的是相思病,不知相思何人?”其父亲一旁连忙解释说:“小女出嫁快三年了,其夫长期在外。没有回音,思夫也。”医生说:“思念过度,气结于脾,单靠吃药是治不好的,有喜事方可解救。”家里人听了觉得好怪,忙问:“何故吃药不愈呢?” 朱丹溪说:“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医生与其父商量说:“得想办法惹女子生气,让她动怒发火。”其父说:“小女子患病,本来就很可怜,不能再气她了”。朱丹溪说:“救人要紧,不能顾及那么多了。”遂自作主张,走到病人床前,举手就向女子身上打了几巴掌,并大声斥责她不该有外思。女子觉得冤枉,号陶大哭,并怒气冲冲地向家里人述说委屈。这一闹腾,她全身发热,满头冒汗。在人们的劝说下,她才逐渐平静下来。 过不多久,女子便觉得肚子饿了,要求家人做饭给她吃。看到这种情景,朱丹溪说:“女子的病是暂时好转,但必须得喜,才能不再犯:”于是,朱丹溪策划了一个治疗方案。第二天,其父手里拿着一封信,对女儿说:“你丈夫有书信来了,很快就要回家了。”女子一听非常高兴,遂要起床,说身上觉得有劲了。说来也巧,又过了几个月,其夫果然回来了。女子精神焕发,病也痊愈了。
按:中医认为,怒胜思。此案为女子思夫,日夜思虑,思之过度则伤脾,朱丹溪故意责其有外思,并掌其面,这在当时社会中,对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该女子大哭大怒,怒则思解,使病得治。
(六)惊恐疗法治怪症
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方法,可以治疗某些类似癔症的病人。
现代医家何时希所著《历代无名医家验案》中载:有病人因惊而厥,两目上窜,经治疗,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终日但见屋顶,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医者令病人坐高座,匿人于座下,于静中大声鸣金,病人大惊,瞳仁遂下如常人。
按: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人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所致。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又传,古时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当时的一位名医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
按: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七) “以情胜情”得安康
相传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说的是:
清代,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一天李小牛因入赘受外人奚落,气冲斗牛,一股无名火冲着自家媳妇发泄起来。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丈夫,经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清代著名妇科医师傅青主求治。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
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理真是欢喜若狂:“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粉莲见比情景,心中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
傅青主听完,笑着对李小牛说:“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经好了。”李小牛迷惑不解,傅先生解释说:“你媳妇的病在一个‘气’字上,由于你为她的病尽心尽力,气由你身上起也由你身上消了。”这正是:
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
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

(八)心病还须心药医杯弓蛇影的故事众所周知。《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河南府尹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按:本医案论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又以所见事实真相,释其所疑的心理治疗方法治愈其病。可见,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
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名医类案》也有类似治验:有一个人在亲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轩夜宿。半夜时醒来,口渴难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园中石槽里水饮之。天亮时才发现,这槽中水里有许多红色小虫。这陡然一惊,非同小可,此后一直郁郁不散,竟酿成大病,遍医不愈。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医吴球为其诊治。吴球问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于疑。故暗自用红线剪成小虫状,入巴豆二粒,捣和成丸药,令病人于暗处服用。不一会,巴豆导泻迅速,病人即于盆解下大便。吴球让他看大便中物,确见许多小“红虫”已泻下,即刻病愈大半,经调理半月余,诸恙得瘥。
按:医者知病之根由,故拟此法,虽属假药,却能达到真治之功。患者由于亲见“事实”,所患既除,郁结遂开,故而能愈。此案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与治疗中均起着巨大作用,因此,熟谙心理治疗理论和善于设计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以情胜情”藏玄机,喜怒哀乐皆良“药”。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能使人从笑谈古今中获益,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所蕴藏着的科学道理。
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病原则,又得到人们重新估价,它对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09-9-4 07:35 | 只看该作者
国学中医研习丛书
主审  国医**  周仲瑛



序——苦中有乐研中医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且以简便、廉验特色而著称。历代名医辈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及至近代,西学为主导,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中医的人才日渐衰减;关于中医的科学性论争纷纭,甚至出现“取消中医”的可悲言论;部分以“现代中医”为标榜者实际上把中医作为从属地位,忽视了中医发展自身固有的特点。
        目前国家重视中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我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优势地位。”我认为,中医面临的首先是人才匮乏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年轻中医从学校毕业走向临床,需要一些既能体现临床实用,又能反复体会中医经典,及时掌握现代名医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相关指导性书籍,以给予他们传承和创新中医更好的门径。本套丛书的编写意义正在于此。
        丛书把经典理论和现代名医经验相融合,以阐述中医理、法、方、药和名家经验精要为特色,配以入门歌诀朗朗上口,各章节标题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阐析深入浅出,选材翔实完整,突出了实用性、趣味性。使读者在轻松快乐中夯实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也起重要作用。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典故,真实地展现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奥妙之处。
        学习中医和从事中医事业是一件苦中有乐的事情,本套丛书使年轻一代学习中医者在快乐之中提高中医功底,意义重大。
周仲瑛
戊子年春



前言——研习中医之路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国学有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如历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可见,中医是国学与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中的一个,而且还是重要的一个,因为它更多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
        将中医药学称之为“国粹”,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医药历经沧桑而走到如今的现代化时代,仍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景象,在于她敢于用疗效说话。再者,中医药与西医相比还有许多优越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药的成本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还是患者们的话最有说服力:治病除根;全身调理,舒服;开几包便宜的草根树皮,吃着它就管用,扎一针两针就好,真神!找老先生瞧病,不像西医那样血淋淋、冷冰冰,心理痛快;被西医宣判**了,到中医这儿也许还有盼头……怪不得中医是那么地深入人心了!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瑰宝,激发着无数中外学子和中医药爱好者浓郁的发掘**,许多有识之士都迫切希望认识、学习中医学,以期继承和发展而造福于人类。然而,中医文献浩如烟海,难窥全豹,复因文字古奥,难以卒读,不易理解,使初学者面对茫茫中医学海而望洋兴叹,难以入门;即便略知一二的中医爱好者,要进一步钻研中医典籍,也感到无从下手,因而渴望能得到一套带领自己入门的中医书。为此,我们根据读者要求和愿望,结合自己多年学医、行医的体会,以及从事中医教学的长期实践,编纂了这套《国学中医研习》丛书,以携手同道,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让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开这套丛书,你会惊奇地发现:学中医并非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样高不可攀,只要你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要你做有心人,就会找到入门的轻松捷径,就能领悟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就能掌握中医诊治疾病的技能。
        那么,如何研习中医这门国学精粹,如何找到中医入门的轻松捷径呢?我们的体会无外乎是以下两点:
        一是抓住要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医药知识博大精深,“万山磅礡,必有主峰”,“书帙九章,但挈一领”,为入门者指点迷津,关键是要帮助他们把握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突出一个“要”字。本丛书分《中医基础知要》、《中药方剂精要》、《中医临床备要》、《针灸推拿概要》和《脉学粹要三字经》等5个分册,每册所选内容不求全,唯求要点突出,足以使初学者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必需的中医药知识。在正文点评栏中,又用画龙点睛之笔,朱批要点,提纲挈领,让人一眼见底,及时受益。
        二是摸索窍门,激发兴趣,事半功倍。中医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学问,并不是那么死板的如同嚼蜡式的“八股文”。如果你真心地想学习中医,只要你对本套丛书兴趣,她就能帮你找到一条轻松快乐的入门途径。本丛书内容丰富,浅显通俗,易懂易学。同时,力戒刻板式的说教,力求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插入趣味记忆法、技巧记忆法、有韵味的歌诀,或将能说明某个知识点的短小趣闻轶事、医事典故穿插其间等),以激发读者兴趣,帮助理解和记忆。本书把着眼点瞄准选书与读书的诀窍,理解与记忆的方法,识病与辨证的思维,立法与处方的技巧,常法与变法的融通,意在引导读者在拚弃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陈腐学习方法的同时,交给读者打开学习中医窍门的钥匙,通过轻松愉快的研习掌握新知,从理性思维中领悟真谛。
        总之,中医学是非常好学的学问,通览一下这套丛书,再通过临证实践的检验,你就会认识到:学习中医,只要有兴趣,入门并不难。“入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只要你能潜心去研习探讨,就可能解决很大的问题,成就感会让你享受研习中医的快乐。有些问题,西医认为非常困难,你若学到的是真正的中医,也许就能力挽沉舟,非同寻常的收获会让你因选择了中医之路而骄傲和自豪。

王惟恒




《中医基础知要》导读

第一章 趣说中国医学史
一、从神农尝百草说医药起源
二、黄帝与《黄帝内经》
三、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四、“起死回生”话扁鹊
五、“外科鼻祖”华佗
六、“药王”孙思邈
七、针灸铜人与王惟一
八、开医学百家争鸣之先河的“金元四大家”
九、药物学家李时珍
十、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
十一、“温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十二、早期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中西医汇通派
十三、伟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医之“最”
十四、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古典哲学的巧妙应用
一、从太阳和月亮谈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与中医学
四、认识世界说“五行”
五、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第二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
一、五脏六腑都是“官”
二、“奇恒之腑”为何奇
三、“官官相护”的脏腑关系
第三节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神奇莫测”的气
二、营养身体的血
三、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
四、濡养人体的津液
五、气血精津液,相生性相依
第四节 四通八达的经络
一、独特的生理系统——经络
二、“奇经八脉”为何奇
三、奇妙的经络现象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五、熟悉经络有妙用
第五节 使人生病的内外因素
一、外邪伤人话“六淫”
二、“疫疠之气”从何来
三、从范进中举说“七情”
四、日常生活中的其它致病因素
五、话说痰饮与瘀血?
六、邪正盛衰与疾病
七、阴阳失调与疾病
八、气血失常与疾病
九、津液代谢失常与疾病
十、精的失常与疾病
十一、话说内生五邪
第三章 中医诊法述要
第一节  望而知之谓之神
一、从扁鹊望齐桓侯之色谈起
二、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而知之”的“五色诊”
四、望形体与望动态
五、皮肤上的疾病信息
六、观舌辨病
七、望小儿指纹与辨病
第二节 闻而知之谓之圣
第三节 问而知之谓之巧
一、问寒热
二、问  汗
三、问头身及疼痛
四、问二便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睡眠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而知之谓之工
一、趣说中医“三指禅”
二、勤于实践  指下易明
三、切脉述要与平脉
四、常见病脉与相兼脉
第四章 中医辨证述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胃病辨证
四、肝胆病辨证
五、肾和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五章 防止疾病的基本原则
一、不治已病治未病
二、治病同必求于本
三、正邪相争与扶正祛邪
四、“三因制宜”与治法
五、正治、反治及治疗“八法”
六、中医“以情胜情”治法撷趣
3# 板凳
发表于 2014-4-5 21:42 | 只看该作者
有点意思,做个记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1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