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肝病] 牡丹江八一肝病医院:走出肝腹水治疗的常见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腹水是肝硬化和肝癌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然而大部分病人对肝腹水治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牡丹江八一肝病医院是黑龙江最好的乙肝医院,在这里转自该院的文章,希望能给乙肝朋友们提供点帮助.

    牡丹江八一肝病医院专家指出,肝腹水患者常有以下误区需注意:

    1、不敢喝水:肝腹水患者虽然腹腔中有大量的积水,但血液中的有效循环血量是不足的,所以患者多伴有口干舌燥,而很多患者由于惧怕腹胀而

终日不敢喝一滴水,这是不正确的,会导致体内的严重脱水。形象地说就是体内“旱的旱,涝的涝”。

    2、禁盐:很多病人不懂得限制食盐摄入的道理,肝腹水患者应该严格限制氯化钠(食盐)的摄入,因为体内盐过多水就必然多,这就像用盐腌萝

卜一样,盐多了出水就多,所以不但西医讲究限盐,中医也历来讲究限盐。有些腹水的病人因为食欲不好就吃咸菜,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另外有一些病人则限盐过度,导致体内出现严重的低钠血症,因为利尿剂会排掉很多的钠,如果在大量利尿的同时过度限盐则会导致严重的电解

质紊乱。盐的摄入多少应该根据利尿剂的用量,每日总尿量以及血中钠离子的浓度来定,所以腹水患者应定期监测体内血钠的浓度来绝对盐的摄入量



    3、恐惧放腹水:穿刺放腹水虽然属于治标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肝腹水的产生,但有的情况下是必须的。第一是初诊的患者,必须做诊断性

穿刺,医生根据腹水的化验结果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所以完全拒绝放腹水是不对的。第二种情况是腹水的量非常大,已经对肾等重要器官造成

了严重的压迫,导致利尿剂效果差,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放腹水达到减压的效果,以增强利尿剂的疗效。第三者情况是严重的腹腔感染,感染的腹水

必须尽量抽出来以增加抗感染药物的作用,尽快控制腹水。

    4、依赖放腹水:有些肝腹水患者由于顽固的腹胀在放腹水后马上能缓解腹胀,因而产生对放腹水的依赖,甚至一天不放都不行。而大量的、过于

频繁的放腹水不但能够丢失很多的白蛋白等营养物质,如果得不但及时补充会导致越抽越胀,抽得勤,胀得快;同时还可能诱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

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5、利尿剂的使用

     肝腹水患者出院后往往在家自服利尿剂,由于缺乏医生的指导会出现很多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并导致复发。

    (1)尿越多越好:有些病人急于求成,或在病情好转后仍大量服用利尿剂,腹水病人的尿量最好控制在每24小时3000毫升以下,并非越多越好,

过度利尿可能导***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及肝性脑病等。

    (2)利尿不足:有些病人自觉腹胀不明显就过早停用利尿剂,导致体内残留腹水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停药后短期内腹水复发。利尿剂的使用在病

情缓解后应逐渐减量,最终停用,腹水是否完全消退不应靠感觉,而应采用B超检查更准确。

    (3)用药不正确:目前治疗腹水常用的药物是**(速尿片)和螺内酯(安体舒通片),二者的比例应为2:5为好,这样一个排钾,一个保钾

,不容易出现低钾且效果较好。如腹水量少可以但用螺内酯。如单用**则不正确,容易出现低钾。有些病人担心螺内酯会促进乳腺增生,虽然该

药确实有这方面的副作用,但男性乳腺增生主要是由于肝脏灭活雌激素的作用丧失所致,故临床用药时应把电解质紊乱作为更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而不能因噎废食。

    6、补充白蛋白:有效病人因为自己白蛋白低而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如大鱼大肉等。然而肝病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合成功能障碍,而

不是摄入不足,过量摄入高蛋白饮食不但增加胃肠道及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而且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另外有些病人喝甲鱼汤,因甲鱼含胶原

蛋白较多,不易消化,则更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孙思邈所谓“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如果肝腹水患者在治疗和调养上能够注意这流的误区,采取正确的治疗和生活调养,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早日恢复健康。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9-7-22 19:1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0: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