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6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生儿] 《转贴》浅谈儿科学习的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浅谈儿科学习的体会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笑声是来自天堂的音乐。儿科学也始终以其基础性作用***与区别于其他的医学专科。儿科引人入胜,但如果医生的临床实践水平不佳,这对小孩的损害是一辈子的。任何一名儿科医生都必须以过硬的技术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为战胜小孩疾病的服务中来,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和健康的花朵。笔者在本文中简要地谈论了关于学习儿科的心得,以供参考。
儿科的疾病极其复杂,病种繁多,因此儿科有“小内科”之称。但儿科并非单纯的“大内科”缩影。儿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儿童患感染性疾病,由于其免疫力较低下,易发展成败血症,而败血症又容易引起化脑,原发病灶很多却难以找寻。而败血症通常又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低热,拒奶,不安,体重不增等等。
2. 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小孩组织修复力强,虽说起病急,但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通常都预后良好,如儿童肾炎综合症,但容易复发。
3. 各年龄断的疾病不同;如贫血,如果是新生儿贫血,特别是生后一两天,多提示着新生儿溶血症;如果是生后两三个月,多提示生理性贫血;如果是儿童期贫血,多提示营养不良。
4. 免疫功能未完善;由于胃肠道,消化道的IgM低下,IgA分泌不足,婴幼儿易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因此易患消化道呼吸道疾病。
因此,当我们有着攻克儿科学的欲望时,务必要重新打好坚实的基础。学好儿科,必须准确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代谢、生理心理等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
学习儿科要避免思维定势,在儿科的许多疾病中,最大的特点恰恰就是没有特点,或是相对的特异性。学习儿科,要时刻有着变化发展的哲学理念,在复杂疾病的变化中把握疾病的稳定性,寻求真知。
比如败血症,小儿的表现基本没有特点,有时只表现单纯的低热,儿科医生如何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就加以怀疑并抽血排查,把握时间的紧迫性,这就是功力的体现。再如化脓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又有何区别呢?有时许多的儿科病都没有绝对性,需要我们小心对待。
当然,虽然儿科有错综复杂的疾病谱,且疾病往往是相对特异性的,这是不是就说明儿科学难学吗?是不是就说明儿科医生难当了吗?当然不是这样。任何专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就说儿科四大金刚: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和腹泻肠炎就占据了所有疾病发生率的约80%。我们在开始学习时,就应该将重点投入到常见病中,吃透常见病,再以点带面,顺藤摸瓜,学习其他复杂疾病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因小儿自身的特点,儿科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住院小朋友常需一级护理。就像发热,有时在成人时可以不必重视,但如果其发生在小孩身上,需要医生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儿体液多,每天体内外液体的交换量也多,特别是新生儿,每天液体交换量占全身体液总量的50%。在发热时极易脱水。儿科医生有时会很累,快速的反应能力对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敷衍了事。同时小孩子对病情的表达欠佳,厉害的医生必须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培养细致观察小孩表征来大致把握病情的能力。如准确识别吊瓶、咖啡牛奶斑等,不可疏忽对疾病有诊治帮助的任何细节。就如对于男婴的体检,腹股沟是必须检查的,以防漏诊隐睾症。
至于儿科学中的鉴别诊断,熟练掌握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不断的努力。诊断好每一儿科病,前提是医生要对各个时期小孩子的正常生理和生长规律了如执掌,在不断的年龄变化中稳定方向,寻求真知。儿科学有时间特点,当医生必须对时间敏感,关切小孩年龄,以及配合基本的生长和营养状况等。看问题要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避免出错。就如在问诊时,潮汕人通常报的年龄不是周岁,为确定孩子实际年龄,我们可以询问孩子的生肖。
事实上,过分的追求每一儿科疾病的明确诊断,既浪费时间、精力,也没必要。当然教科书叙述了每一儿科疾病(如肺炎)的特点如何如何,那只是典形情况。事实上,由于肺炎难于在早期就明确病原体,加之一开始小孩病情就很危急,故只能先控制症状,经验用药,稳定病情后再寻求确诊的可能。这也是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思想。当然,能够早期就明确诊断,那时最好的,这也是历代名医追求的境界。
儿科的治疗又有其特殊性,这有别于成人。小孩用药的禁忌症较多,且药物剂量都是按照体重计算,因此,在不同年龄段的疾病,其治疗方案也是不同的,没有所谓的确切治疗方案适合于所有阶段的儿童。故儿科医生须有较好的运算能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追求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诊治过程中,我们应与小朋友相处融洽,适当运用一些技巧性的能力来促进沟通,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比如把听诊器假装镜子使用来逗小朋友开心,对小孩子**性大体检内容应安排在最后进行,如听诊应最先进行,触诊应在最后,尤其检查五岁以下的小孩咽部。医生应该知道,治疗的不仅仅是小孩的疾病,更要着眼于小孩子的个体情况。积极配合心理治疗,这对疾病预后有很大益处。
如何才算是儿科领域的**?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技术到家的儿科医生?这是我们必须时刻思考的问题。小儿病难医,不过小孩的病也好医,关键要看医生对疾病的职业热情与牺牲精神。我们有无勇气和毅力来面对和克服儿科中的每一难题,将对疾病的治疗转移到对小孩的关心上来,这样就不会觉得小孩子繁人,反而会觉得小孩子很可爱。就如小孩子的哭声,真正的医生会视其为病症线索,而不会觉得很吵。例如:如果小孩哭声声响调高,如同唢呐之声振人鼓膜,则提示着小孩有可能患急性感染病,特别是脑膜炎。如果哭声伴高调的吸气回声或明显的喉鸣,则提示上呼吸道阻塞;如果哭声一会有力一会没力,哭一会,停一会,则提示孩子饿了……
现今为止,儿科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儿科学的未来,的确有许多的难题需要我们去面对,也需要我们豪情万丈地去感化和安抚这许许多多的哭声。儿科医生终须慎忆,在临床上的确我们还面对许多的无奈,看到一个个生命诞生的喜悦,却让无情的疾病将希望一次次地抹杀。现今有相当地儿科病的治愈率并不是很高,每天依然有死亡在发生。正如个别新生儿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如意,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也时刻威胁着小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儿科医生,这是一种信心,也是一种职志。积极投身于抢救小儿的战斗中来,综合诊断,配合会诊,以明确早期诊治,提高小孩的生存质量。时代赋以我们儿科医生以更伟大的历史使命,我们只有鼓起信心,向伟大的人道主义的道路迈步前进。
儿科学中无小事,儿科总是引人入胜。对得起小孩,那将获得一辈子的感动;医术不精,遗憾何止一生。

有经验的不妨跟帖,让大家都学习一下。相互促进。:victory: :victory: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xwb38100+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6-12 20:18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儿科有错综复杂的疾病谱,且疾病往往是相对特异性的,这是不是就说明儿科学难学吗?是不是就说明儿科医生难当了吗?当然不是这样。任何专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就说儿科四大金刚: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和腹泻肠炎就占据了所有疾病发生率的约80%。我们在开始学习时,就应该将重点投入到常见病中,吃透常见病,再以点带面,顺藤摸瓜,学习其他复杂疾病那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3# 板凳
发表于 2009-6-1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小儿自身的特点,儿科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住院小朋友常需一级护理。就像发热,有时在成人时可以不必重视,但如果其发生在小孩身上,需要医生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儿体液多,每天体内外液体的交换量也多,特别是新生儿,每天液体交换量占全身体液总量的50%。在发热时极易脱水。儿科医生有时会很累,快速的反应能力对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敷衍了事。同时小孩子对病情的表达欠佳,厉害的医生必须有明察秋毫的能力,培养细致观察小孩表征来大致把握病情的能力。
4
发表于 2009-6-12 20:21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儿科学中的鉴别诊断,熟练掌握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不断的努力。诊断好每一儿科病,前提是医生要对各个时期小孩子的正常生理和生长规律了如执掌,在不断的年龄变化中稳定方向,寻求真知。儿科学有时间特点,当医生必须对时间敏感,关切小孩年龄,以及配合基本的生长和营养状况等。
5
发表于 2009-6-12 20:22 | 只看该作者
过分的追求每一儿科疾病的明确诊断,既浪费时间、精力,也没必要。当然教科书叙述了每一儿科疾病(如肺炎)的特点如何如何,那只是典形情况。事实上,由于肺炎难于在早期就明确病原体,加之一开始小孩病情就很危急,故只能先控制症状,经验用药,稳定病情后再寻求确诊的可能。这也是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思想。
6
发表于 2009-6-12 23: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7
发表于 2014-7-2 21:1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不错!儿科医生好样的
8
发表于 2014-7-3 21:4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喜欢孩子就学儿科吧!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会让你忘记烦恼!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千万不要学儿科!孩子们的哭声会让你烦恼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2 04: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