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座与征文] 略谈善于治学和精于临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8 1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引出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性及其两个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分别从治学和临床两方面进行论述。治学上须讲究心态和方法,临床方面须多读书,加深中医学术功底,重视医德。
关键词 中医人才 临床实践 治学 中医教学
  去年深秋,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有幸应邀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学术顾问,不仅为会议的《传统医药与人类健康》巨著题了词,还聆听了重要学术论文。其中大会主题演讲第1篇《中国中医名医战略》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振吉同志所作。这篇文章指出“当前,为大力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造就新一代名医而大声疾呼。积极创造有利于新一代名医涌现的环境与条件,应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名医的定义、名医的贡献、名医的可贵之处等等到阐述造就名医的内外两方面的条件。文章指出了培养中医临床人才,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两个重要环节:名师指点和研修提高。这是站在战略高度来看中医事业的形势、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我想,有关中医机构理应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创造培养新一代名医的外部条件。而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应改为自己尽快成为名医而努力。“熟读经典”是一个善于治学的问题,“临床实践”是提高疗效的问题。现分别略述之。
1 善于治学
    我早年曾写过较多有关治学的文章,我之所以要反复谈这方面,除了要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还必须要立下决心、树立恒心。我的体会是,要做好学问,首先要有好的心态,即宁静、心平、气和、宽怀,这点十分重要。我从幼年到青年曾熟读过一篇《四时读书乐》,这是治学之先应有个好心境的典范,据说是朱熹的作品,由四首七律诗组成,全诗曰:“山光照槛水绕廊,舞云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修竹压檐桑四围,小墙幽敞明朱晖。书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霜意满林薄,小窗分与读书灯。近床赖有短檠在,到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这四首律诗把春、夏、秋、冬四时不同环境和读书的人融合在一起。读书做学问做到“乐何如”、“乐无穷”、“乐陶陶”等有这样的好心态去读书做学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非凡效果。在治学时有一个好心情之外,还得注意治学方法,即要有坚实学术基础。中医文献《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当然重要,而各家的著作也都要掌握。做到“凡书理于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惚有悟到援笔而识之。”再深入探讨。再是在重点学习医学典籍外,还要“博采精思”。正如张仲景当年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那样,不局限于一家之言。广博地采集资料、精细地分析思考是取得治学成果的重要一环。三是熟读背诵。中医治学,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离不开熟读背诵某些必须背诵的内容。除了基础方面的《汤头歌诀》、《药性赋》之外,《内经知要》是一本便于记忆而实用的书。得空就背上几段,长年累月,就在诵熟的基础上临诊开方,就能驰骋于腕下了。四是兼及他学。治学中医要做的深透。对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往往要从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甚至有关的文、集、经、史或其他自然科学等方面去搜集学习资料,这就了解的全面,而且有助于记忆。五是珍惜光阴。对中医治学与其他治学一样,要孜孜不倦,锲而不舍,一刻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浪费时光。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古今各种人物治学的共同体会。曾有古人自叹:“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意思是想学习读书,但已失时了。可见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读书,认真做学问。
    要善于治学,概括起来,其主要一点是要有宁静舒泰的心态。做学问首先要定下心,展开心扉,以端正向上的精神,做到打好基础、博采众长、宜背宜诵,兼及他学和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照此而行,治学效果肯定良好。
2 精于临床
    中医治病如果疗效不高,将会影响该医生的声誉,也会影响学术的声誉。如何提高疗效,做到“上工十全九”。从长远看,还是要加深中医本身的功底力度,提高中医本身的诊治能力。而且在医疗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临床疗效必定日益提高,也就能达到精于临床的目标。
    加深中医学术功底,力争达到精深的地步,当然读书要多。历代中医典籍之浩瀚、学说之众、门类之广、道理之深,要“精”确实要下一番功夫。所谓“精”者,重病、大症能做到“挽狂澜于既倒”。所谓“精”,举个实例:有一个病人,男性,50多岁,被汽车碰倒,全身多处受伤,额颞部破裂,医院抢救4天昏迷不醒,家属来邀诊。见患者头伤已作过外伤处理,腹部曾受撞击,神昏、目闭、唇口颤动、言语不清,腹部按之硬,大便多日未下,小便通而黄赤,气促舌红,脉沉实。乃思《伤寒论》抵当汤条数证:“少腹硬满”、“其人如狂”、“身热”、“其人善忘”、“不大便”、“小便自利”等。而此病人虽非表证传变形成,但其病机为热在下焦、少腹蓄血之抵当汤证。即处方:虫 3g,水蛭3g,生大黄12g,桃仁12g,浓煎喂下。1剂后,大便下,神志已清。续治而愈,家属甚为感激。像此例的疗效显著,所费极微。这样临床诊治是满意的。也可说“精”。另外,假使医生一般治疗用二三十剂、五六十剂才能治好的病,你能以三、五剂立起沉疴的,也就是“精”了。说到“精”是经历过“深”的钻研探索,长年累月的充实、提高、再充实、再提高。并非一蹴即就的。归根到底,是基本功要扎实,所谓基本功者,并不是学校考卷成绩优秀就是基本功已过关,而是要一辈子反复学习基本功,操练基本功。
    历代留给我们如此众多的名方、精论,运用了千万遍,这些效果显著的“精品”十分丰富。只要辨证准确,疗效就显著。要做到“精”,虽然“难”,而且“苦”,但要做这种“难”、“苦”之事。再是对中医学术的任何探讨研究,必须用中医的理论来阐明它,才最有可能揭示规律,取得建树,才能算得上“精”,才有实效。基本功的深浅与临床疗效好坏关系甚大,因为基本功是历代医家的经验体会和实践总结,这其中蕴藏着诊治疾病的法则、规律,是长期考验得出的规范化的功夫。所以基本功深,技术就精,临床疗效就高。
    精于临床在学深学精基本功的同时,还要不断实践,即不断临床。中医传统的师带徒方式,以及中医院校的各种实习安排,跟随中医老师临诊、抄方、侍诊都有很好的直观效果。所以跟师见习、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理论联系实际,这个理论才有用。理论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医生在学成以后离开老师***应诊,就进入更要探索钻研的重要时机。因为更多的是长年累月的自身实践。反应治疗效果的也全在此时。在实践中要辨证精确。对急症、重症、疑难症的诊治,这种难度大,要求高的实践锻炼是最有益的。我相信两句话:“医无浅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术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我国灿烂的传统医学文明的表征,但我们也面临着当代日新月异发展着的自然科学各项成果的吸引。如何利用当前这些外来内容,在继承中医学固有理论精华和宝贵经验前提下,洋为中用地利用现代科学,包括西医学在内的各种成就来发展中医学、充实中医学,是当前我们应该有所思和有所做的。新一代中医,要成为一代名医,除了善于治学,精于临床外,重视医德,亦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另一个因素。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创业与贡献。做医生,提高疗效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思想上重视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社会创造价值。要排除社会上某些干扰医生高尚职业的形形{BANNED}的思想影响和行
为,以医生应有的道德行为铸造自己的形象,这应该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方面。
    即将成为名医和已经是名医的同行们,我认为我们在各方面低调些,再低调些,这是一种素质的修养,也是气质形象的铸造,一种以诚相交、以信相守的温文尔雅,加上切实认真的诊治操作,显著的疗
效,这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医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jinsir+5祝贺你,不断发表好文章!
收到5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5-28 15:14 | 只看该作者
我相信你就是名医,你就很低调。
发表在妇科的两篇文章我看了,很有功底!
可惜,那地方不认辩证的: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 08: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