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省著名中医杨继荪经验菁华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2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五、中风治疗点滴中风发病机制可归纳为: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气为病之标。并有病起急骤,病情多变之特点。治疗上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1?中经络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唇舌发麻,一侧肢体活动欠利及语言謇涩不清等。面瘫有因感受风寒(病毒)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主要病变在口、面、眼部,或伴舌体麻木,应予祛风散寒为主。
经验方:白附子6克、全蝎6克、制僵蚕12克、蜈蚣三条、羌活9克、蝉衣9克、防风9克、白芷9克、佩兰9克、甘草6克。
煎剂:一日二次,分早、晚服。
适应证:周围性面瘫(风寒)。
设或属风热型,去白附子,加野菊花、板蓝根、木芙蓉。如流涎加胆星6~9克、法半夏9克、细辛2克,在恢复阶段用玉屏风散加当归、丹参等调理。另一类面瘫伴语言謇涩,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的中枢性面瘫。属中经络之内风,病情相对较重。治则以活血、熄风、通络为主。
药用丹参、川芎、赤芍、蜈蚣、全蝎、僵蚕、白菊花、天麻、钩藤、地龙、毛披树根、葛根、生石决明。
血压高加黄芩、丹皮、泽泻;痰浊重加半夏、莱菔子、胆星;便秘加全瓜蒌、决明子、大黄;有轻度意识障碍及语言謇涩加菖蒲、郁金、远志;指趾端麻冷加桂枝、毛冬青、川芎;如脉象细涩、舌淡苔白可加重温通活血药的剂量,以提高疗效。
2?中脏腑主证有语言謇涩、失语、神昏、气粗或牙关紧闭、二便失禁、肢体瘫痪较重等症状,常遗有后患。中脏腑辨证有阳闭与阴闭之分。临床上以阳闭为多风。阳闭之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为之本,风火痰热之邪上蒙清窍为之标。治则:辛凉、宣开、清热、养阴、熄风。药用鲜菖蒲、郁金、僵蚕、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连翘、银花、黑栀、鲜石斛、玄参、麦冬、生地、丹皮、赤芍、石决明、紫贝齿、羚羊角、广犀角。如痰浊重加莱菔子、竹沥、半夏、化橘红、胆星,大便秘结加制军。若痰浊内闭而见肢冷、面色灰白、苔滑腻、脉弦滑、喉间有痰声,属阴闭,其病机为:痰浊壅阻、上蒙清窍,治则:辛开宣窍、熄风涤痰。药用:神香苏合丸、胆星、竹沥、半夏、鲜菖蒲、郁金、莱菔子、枳壳、苏梗、化橘红、杏仁、赤芍、石决明、紫贝齿、制僵蚕。若症见突然血压下降、汗出、肢冷、脉沉细等,为内闭外脱(痰热内闭、正气外脱),急予回阳救逆,以四逆汤合生脉散,意第一卷403在回阳之中不忘救阴。并结合清涤痰热之川贝、猴枣散、竺黄、竹沥夏、鲜菖蒲、郁金、生脉散,生脉散中参应用别直参。
3?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治本为主,结合治标。治本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为主,治标以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为主。后遗症中之瘫痪、肢体活动不灵活,系属气血不足、血脉痹阻。常用方,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牛膝、千年健、炒杜仲、炒川断、桂枝。如血压高、阴虚阳亢者则以养阴潜阳、活血通络为主。药如生地、首乌、玄参、麦冬、女贞子、牛膝、地龙、丹参、川芎、红花、丹皮、杜仲、?莶草、牡蛎、葛根、白菊花、毛披树根等。后遗症中尚有语言謇涩者选加远志、菖蒲、僵蚕、郁金、桔梗。
附谈蛛网膜下腔出血,该病有剧烈头痛、呕吐、复视、失语、二便失禁及脑膜**症状等症,舌质多红而干,或呈黄腻苔、脉弦大、滑等,病机属心火暴盛、肝阳暴亢、血随气逆、气血并走于上。治疗以清热泻火、养阴凉血为主,结合熄风解痉、辛凉宣窍。该病与脑溢血的治疗有不同之处,因其主“火盛”、“阳亢”,属于热证,用药偏重于清热泻火,如龙胆草、川连、苦丁茶、野菊花、黑山栀、连翘、银花;及养阴凉血药如玄参、麦冬、生地、紫草、茜根、丹皮、赤芍、槐米;熄风解痉如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地龙、钩藤、生石决明、水牛角;辛凉开窍用鲜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类。大便秘结用全瓜蒌、决明子、生军,注意对温性药物及活血行瘀药应慎用。
六、肝硬化(腹水)治疗见解中医对肝脏的生理认识概括为“其体为血,其用为气”、“宜条达,忌抑郁”。而肝硬化的病机是“肝脾失调,气血郁滞”,故“疏肝理气,活血行瘀”为治疗肝硬化之常法,其目的是通过治疗,达到“散郁化滞,行气活血,使肝得疏泄,脾得健运。”肝硬化治疗可简分为早期、晚期,根据证候加减补充辨证。肝硬化早期治疗常选用的疏肝理气药有柴胡、郁金、紫沉香、香附、绿萼梅、佛手柑、八月札、枳壳;活血行瘀药有当归、丹参、降香、苏木、红花、三七粉、赤芍、马鞭草、制玄胡、失笑散;散结消坚药有三棱、莪术、楂肉、山甲片、鳖甲、鸡内金、瓦楞子、地鳖虫。气血虚选参、芪、归、草、首乌等;肝阴虚用一贯煎加味,阴虚血热加丹皮、茜根。
常用方:柴胡、降香、龙骨、牡蛎、枳壳、郁金、当归、丹参、赤芍、失笑散、玄胡、马鞭草、生楂肉、绿萼梅、鳖甲。
肝硬化晚期产生腹水,属“鼓胀”范畴。其病机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脉络失疏致水湿停聚而出现腹水。此期都经历较长病程、病情较重、腹部膨大、腹部青筋显露、形体消瘦、面色晦暗、乏力纳少、食少胀甚、尿量减少、舌边紫暗、脉细弦、皮肤出现红缕、赤痕、肝功能多有严重损害,肝脏质地偏硬,属虚中夹实之证。治疗上以扶正为主,结合治标,予益气血、养肝肾、疏肝理气、行瘀消水。酌情选用逐水方药。利水之剂如京葫芦、蝼蛄、半边莲、对坐草、冬葵子、车前草、猪苓、泽泻、马鞭草。泻水药用较缓和且有消胀作用的黑白丑、花槟榔、枣儿槟榔、制商陆。  
逐水峻剂选用十枣丸与舟车丸。前者是逐水之猛剂,后者是逐水结合行气,较为缓和,对虚中夹实用泻水峻剂要结合扶正,单纯泻水应慎防虚脱,可以先服参汤后服泻水剂,亦可补与泻同时并进。在利水、泻水阶段应用中,应参用温运理气活血化瘀之味,如肉桂、椒目、砂仁、广木香、紫沉香,成药选用益欢散行气消胀、镇坎散行气利水。同时酌佐具有活血利水之马鞭草、泽第一卷404兰、益母草等。由于肝硬化不拘早期、晚期,普遍存在“血瘀”,仅程度上有所不同,故均宜采用活血化瘀药。又肝为多气多血之脏,理气活血药的应用,能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单纯用理气消胀药效果不理想。曾治一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肝脏郁血患者,予多种理气消胀药均乏效,后增入泽兰、马鞭草、苏木、红花、莪术、丹参,并酌佐肉桂后腹胀明显减轻,尿量亦增加。对肝硬化腹水病人挟有热蕴,即腹腔感染者,不容忽视川连、黄芩、败酱草、蒲公英、大黄、红藤等清热药对消胀行水的较好协同作用。肝硬化后期,脾功能亢进者出现鼻衄、齿衄等出血症状者应酌选行瘀药,增入养阴凉血、止血药,如阿胶、茜根、旱莲草、大蓟、大生地、鳖甲等,若伴消化道出血者用白芨粉、三七粉、云南白药,根据病情可用别直参浓煎100~150ml泡大黄80ml和匀服用,予扶正、止血、清热三者兼顾。设或有肝昏迷前驱症状出现,应先发制人。用西牛黄0.3克,一日两次,及早选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治疗效果有“阳虚易治、阴虚难疗”现象。主要是利水法(泻水)与温运理气、活血行瘀法合施,能使“气行水行”、“血行水利”。而阴虚有出血倾向或出血的患者,由于温运药与活血行瘀药的运用均受到限制,故利水疗效不理想。
七、治疗头痛常用药与经验方1?外感风热头痛经验方:薄荷后下6克、鲜菖蒲12克、野菊花9克、大力子12克、苍耳子9克、蝉衣9克、地粟苗12克、黄芩15克、银花30克。
煎剂: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不宜久煎,另予鲜芫荽代食品。
适应证:风热表证之头痛。
附:风寒头痛予疏风散寒,药用苏叶、荆芥、桂枝、羌活、白附子。痛及巅顶加藁本、细辛;痛连后颈项背加葛根、片姜黄;痛及两颞及前额加白芷、蔓荆子、川芎;鼻流清涕多加辛夷;鼻流脓涕,眉棱骨痛加苍耳子、僵蚕、黄芩、蝉衣、白芷;慢性鼻炎头痛偏虚寒者,用黄芪、防风、白术、辛夷、蝉衣、鲜菖蒲、川芎、甘草、白芷、藿香等。
2?内伤头痛:肝阳头痛常与心情因素有关,时见血压偏高,治拟清肝熄风潜降为主。药如夏枯草、菊花、龙胆草、石决明、决明子、青葙子、黄芩、丹皮、牛膝、黑山栀。适选蜈蚣、全蝎、僵蚕。如无出血倾向者,在清肝熄风镇痛药中加川芎15克、泽泻30克、葛根30克、制玄胡30克;对头痛暴烈,脑压偏高者可用羚羊角4?5克、车前子30克、茺蔚子30克、泽泻30克。曾治一来自北京眼压高、头痛剧烈的患者,在用其他方法无效情况下,采用此方效果显著。根据辨证,对阴虚火旺者加元参、生地、首乌、麦冬;心悸寐少加龙齿、枣仁、合欢皮、磁石;有目赤或结膜出血者加槐米、旱莲草、制女贞、赤芍、羚羊角等。
3?偏头痛(血管性头痛)基本方:制全蝎6克、蜈蚣4.5克、僵蚕12克、葛根30克、制玄胡30克、蔓荆子9克。
偏热头痛:见有阴虚阳亢证候者多为遇热血管扩张而致痛,在方药基础上选加滋阴潜降之生地、首乌、玄参、麦冬、萸肉、槐米、丹皮、磁石、牡蛎、泽泻。有恶心加川连5克、吴萸1克、生白芍15克。偏寒头痛:见有阳虚证候者多为遇寒血管收缩而致痛,在熄风解痉基础上结合温运活血并施。药如全蝎、蜈蚣、葛根、玄胡、桂枝、川芎、玄参、毛冬青、留行子、细辛、吴萸、红花。
第一卷405八、黄疸型肝炎治疗体会本病证治,首先要分辨毒邪感受之轻重,湿热之偏颇,对症下药。患者往往先后发热,继而出现黄疸、烦闷恶心、纳减、口苦干、喜饮、溲黄热、大便秘、舌红苔黄而腻燥、脉弦滑数等症,病之初起容易诊断为流感。治疗应从清热解毒,宽中利湿着手。
经验方:连翘15克、黄芩15克、黑栀9克、茵陈30克、海金砂30克、虎杖30克、郁金12克、川朴12克、鲜芦根45克、竹叶15克、制军(后下)9克、鸡内金12克、姜竹茹9克。
煎剂:一日一剂半,分三次服。
适应证:急性黄疸型肝炎(热重型)临床也常见先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及发热,继而出现黄疸之湿重型。见恶心纳减、脘胀便溏、口淡且苦、苔白滑白腻、脉弦滑,治疗则着重于宽中化湿,结合清利。药用苍术、厚朴、藿香、佩兰、枳壳、茵陈、海金砂、虎杖根、田基黄、滑石、郁金、姜半夏、黄芩、竹叶、川连等。
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未作治疗,或疲劳太过,情绪**而迁延不愈。出现肝区隐痛、腹胀、食欲欠佳、乏力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全身情况较差。本病初期以邪实为主,进入久迁不愈及慢性期后,黄疸虽退,但主要矛盾已转为脏腑功能低下之正虚为主。气血俱虚,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治宜益气养血,疏肝健脾。常用药物:丹参、当归、炒白术、太子参、杞子、甘草、广木香、绿萼梅、郁金、炒楂肉、鸡内金。肝阴虚加生地、萸肉;脾虚便溏去当归加炒苡仁,煨肉豆蔻;腹胀加川朴、枳壳、大腹皮;肝区痛加元胡、白芍。蛋白比例接近或倒置,偏阴虚加阿胶、鳖甲;气阴虚加黄芪、党参等。对于慢性肝炎,不能见肝治肝,应审病求因,治病求本。注意肝与脾胃的关系,养肝还应考虑滋肾。因肝为多气多血之脏,注意理气与活血药的运用。对于参、芪、归、地、首乌、萸肉等药使用时,如有腹胀、纳减、便溏者慎用。
九、梅核气与喉痹《金匮》妇人杂病篇以半夏厚朴汤宽胸行郁、降逆渗湿治疗“咽中如有炙脔”。后人张锡纯曾在半夏厚朴汤基础上增入养心宁神疏肝之味治梅核气。此病当与喉痹相鉴别。梅核气乃有七情郁结、痰凝气滞所致,治宜按肝郁气滞犯胃、胃气失于和降主方。药如:姜夏、厚朴、苏叶梗、吴萸、川连、枳壳、郁金、枣仁、川芎、紫贝齿、柴胡、佛手柑、生石决明、生姜。而喉痹(慢性咽炎)一般有咽燥痛、梗塞不舒、干咳、咯粘痰、大干、舌偏红、脉细数等症,病因属“阴虚火旺”,肺虚有胃热。古人有咽喉位于肺胃之上,而属肺系之说。故治则为养阴润燥、清热宣肺。北沙参、天冬、麦冬、玄参、生地、知母、山海螺、桔梗、生甘草、野荞麦根、射干、六月雪、胖大海、蝉衣、制僵蚕之类均可选用。喉痹(慢性咽炎)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治疗上的区别是:前者以养阴为主辅以清热,后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宣开养阴为辅。药选:连翘、银花、板蓝根、野荞麦根、三叶青、大力子、桔梗、生甘草、射干、马勃、制僵蚕、玄参、麦冬、知母。
第一卷406十、脏躁证治谈《金匮》“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喜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由于肺主悲主哭,“数欠喜伸”乃中虚脾阳不振。脾精不能运输则肺脏燥,肺阴虚,故悲伤欲哭。张仲景以甘味之药益脾使脾精上输于肺。但脏躁还应从七情讲,喜怒忧思悲恐惊,除喜外均属诱因。妇人七七、四九绝经更年期,性情易于变化,可以出现胸闷、心悸、心烦、不寐、乏力、纳减等证候群。
如单纯投甘麦大枣汤是无效的。本病证治要抓住几个环节。(1)宽胸解郁:郁金、枳壳、八月札、川芎、苏梗、柴胡、佛手柑。(2)清心宁神:川连、枣仁、合欢皮、茯苓、紫贝齿、龙齿、石菖蒲。
(3)调和脾胃:姜夏、川朴、陈皮、楂曲、甘草、浮小麦、大枣。
2# 沙发
发表于 2009-5-22 15: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辛苦了,一定多看几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