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171|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学名言锦句---请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5 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 沙发
发表于 2005-1-6 13:41 | 只看该作者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3# 板凳
发表于 2005-1-6 18:02 | 只看该作者
1.        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2.        喻嘉言: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衰弱之意也。即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者居间,外邪遇正气自不降而退舍,否则邪气之纵悍,安肯听命和解邪?
3.        言庚孚:恶阻一证,其要莫过于阻。实阻者宜下,宜通,宜行;虚阻者,宜补中,宜和营。因此,无论虚实之阻,桂枝能及,岂可不入汤煎耶?实则量宜重,虚则治宜缓,热宜轻取,寒宜重剂,此为入药之要乎?
4.        曹惕寅:肥人痰多在于湿,瘦人痰多在于火。
5.        刑子亨:心脏为司血之脏器,少佐活血之品可助心血之循环,但必须在补气益血的基础上活血,方不损伤心气。
6.        吴圣农:不少重危,疑难,久延的疾病,主要从肝,脾,肾着手,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才能气血充和,阴阳协调,则痰瘀湿浊之邪,非但不能为患,而且无由聚生。
7.        程门雪:驱邪独推戴人,扶正法宜宗景岳。
8.        刘渡舟:《伤寒论》在治法上,确立两个前提:一个叫“阴阳自和”,一个叫“保胃气,存津液”
9.        邓铁涛:中医这个伟大宝库有三大构成部分:一是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二是在中医尤其是老中医脑海里的宝贵学识与丰富经验,三是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秘方验方
10.        关幼波: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4
发表于 2008-9-16 15:41 | 只看该作者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5
发表于 2008-9-16 15:41 | 只看该作者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
发表于 2008-10-5 19: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名言集锦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时病即有时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止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疾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面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辨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7
发表于 2008-10-5 20:38 | 只看该作者
:victory: 太好了
8
发表于 2008-11-28 23:39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
9
发表于 2008-11-29 01:10 | 只看该作者
厉害!!!!!!!!!!!!!!
10
发表于 2008-11-29 12:00 | 只看该作者
老兄,不错,:titter:
11
发表于 2008-11-30 09: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哥们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0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