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9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 推拿療法一骨科疾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概述】
    推拿,又稱“**”、“按蹻”、“喬摩”,是指在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是經絡腧穴學說)指導下,通過在人體體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防止疾病的一種方法。由于本療法具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綜合效應,又有不受設備、器械等條件限制,不干擾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等特點,因而千百年來一直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防止,並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規律的學科。
【操作方法】
不同疾病操作方法不一樣,詳見下項“適應證”。
【適應證】
    推拿作為一門有其自身獨特治療規律和方法的臨床學科,主要是在人體體表的經絡穴位上運用各種手法,並通過經絡的內聯外絡、氣血的循行流注而產生局部和全身的治療效應。因此,推拿療法可以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對骨傷科疾患及各種疼痛性疾病更有十分顯著的療效。
一、骨傷科疾病

1.肱二頭肌長腱滑脫:患者取正坐位,術者站在患者對面,一手四指放於肩上部,掌心向下,拇指放於三角肌前緣中部,拇指用力抵住肱骨頸部,即肱二頭肌長鍵處。另一手握患肢腕關節上部,患者掌心向前,肩外展至60°,並前屈40°,兩手對抗牽引,在牽引狀態下將患者前臂逐漸旋後,井把肩放回到40°外展位,使放下的前臂儘量旋後。此時,置於肩部之手的拇指用力向外向上推移滑脫的肱二頭肌長腱,同時另一手將患肢作急速的旋前活動。這樣滑脫的肱二頭肌長腱可被拇指推至原位。隨後用拇指在原處輕輕地按揉,最後用兩手掌搓揉肩部。如肱二頭肌長腱向上嵌入于腱管內,可將拇指放於肱二頭肌腱與腱聯合處,施行彈撥手法,將嵌入腱管內的肌腱向外拉出。

2.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炎:施用推、按、擦法於肩前部肱二頭肌長腱處,或輕輕彈撥肱二頭肌長腱。對急性發作期疼痛甚者,可以制動於休息位,再配合熱敷治療。

3.肱二頭肌短頭腱損傷:先施用滾法於肩部,使肌肉放鬆,如有粘連時,將肘關節屈曲,肩關節外展後伸略外旋,在肱二頭肌短頭肌腱拉緊的情況下,用另一手拇指在喙突部作彈撥理筋法。接著在局部按揉5分鐘,再轉搖肩關節。

4.岡上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鈣化:患者取正坐位,在肩關節下垂並稍內收的姿勢下,術者於岡上肌處施用滾法以舒通血脈、活血化瘀;然后再稍外展肩關節,一手托肘上部,另一手在岡上肌處用大拇指按揉,以舒筋通絡、剝離粘連;最後用擦法,以透熱為度。對急性疼痛期的患者,手法宜輕柔緩和。

5.肩峰下滑囊炎:急性期宜消瘀止痛,手法宜輕柔。患者正坐,患肩自然下垂,術者站在患側,面對患者,揉、擦患肩三角肌 部位。揉擦時可酌塗以冬青膏、紅花油等,以加強消瘀止痛的作用,同時配合局部熱敷。治療後宜使上臂在外展位置上制動休息。慢性期宜活血化瘀、滑利關節。患者正坐,術者一手托患肢于稍外展位,另一手施用滾法於肩部三角肌處。再在肩部施以按揉法及輕快的拿法。最後在患部用擦法,以透熱為度。對有粘連而致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者,在治療時要加強肩關節各方向的被動運動,逐漸改善關節的活動度。術後可配合熱敷,並囑患者多作肩關節主動功能鍛煉。

6. 肱骨外上髁炎:先在肱骨外側髁和前臂施用滾、按、揉法,再用彈撥法治療.最後擦肘外側肱骨外上髁及前臂伸肌群部。

7.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先在前臂伸肌群橈側施以滾法,再點按手三裡、偏曆、陽溪、列缺和合穀等穴,然后術者用拇指重點揉按橈骨莖突部及其上下方。再以一手握住患腕,另一手握住拇指進行對抗牽引,並使患腕掌屈、背屈,同時緩緩旋轉。最後,以橈骨莖突部為中心用擦法擦至溫熱為度。

8.指屈肌腱腱鞘炎:用撚法在患指的掌指關節周圍施術,再拔患指的掌指關節,即術者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患指的遠端指伸骨,另一手捏住患指的掌指關節近端進行對抗拔伸。然后,術者以左手拇指及食指用力持握患手第一掌骨,以拇指放於患手拇指掌骨遠端的尺側,食指放於拇指掌骨遠端的橈側。術者以右手拇指掌面和屈曲的食指中節持握患手拇指近節遠端,兩手做對抗牽引,牽引時屈曲其患指的掌指關節,並同時用中指指端抵住患手拇指掌骨遠端掌側(即腱鞘狹窄部),用力向尺側推擠其腱鞘的狹窄部,這時往往可有撕裂感。其他手指所用治法也類似。

9.腱鞘囊腫:多採用按壓或敲擊手法。 (1)按壓法:將患者腕部固定並略呈掌屈,然后用右指將囊腫用力持續按壓,直至擠破囊腫。然后用繃帶予以包紮軟固定。本法適應於一般囊腫。 (2)敲擊法:將患腕平置於軟枕上,腕背向上並略呈掌屈,術者一手握患手維持其位置穩定,另一手持搪瓷彎盤,用力迅速而準確地向囊腫敲擊。如囊腫堅硬一次未擊破時,可加擊一、二下。本法適應囊腫大而堅硬者。

10.指間關節扭傷:有撕脫骨折及脫位者,應及時復位固定。單純性指間關節扭挫傷,多採用撚、搖、拔伸法。即患者端坐,伸出傷手,掌心向下。術者站在患手外側(若為無名指或小指則站在內側),一手托住腕部,握住傷指,另一手拇、食指捏住傷指關節的內外兩側,用撚法治療。撚後,再將托腕之手改用拇食兩指捏住傷指關節近側(指骨兩側),另一手拿住傷指遠端,用搖法6~7次,然后,在拔伸狀態下輕輕地將關節反復伸屈數次。局部可外敷中藥或用中藥薰洗熱敷,以消腫止痛,促進功能恢復。

11.橈側伸腕肌健周圍炎:宜用按、揉、擦手法,在局部作輕柔的**,可改善血液迴圈,促使滲出性炎症的吸收。可配合熱敷,治療後予以包紮固定。

12.橈尺遠端關節分離伴韌帶損傷:宜理筋整複,採用拔伸、按壓和搖法。 對急性期患者,先用手法將分離的橈尺骨遠端復位。患者正坐伸臂,掌向心下。術者與患者並行站立,一手拿信尺骨遠端,另一手拿信橈骨遠端,上臂與胸壁夾緊患肢上臂,與拿橈尺骨遠端的雙手相對牽引,同時雙手前後略錯動下橈尺關節,並按擠兩骨使其復位;在按擠力量保護下,術者轉身患臂屈肘、前臂旋後,讓其傷手摸肩,然后需在按擠保護住下橈尺關節的情況下,令患肘伸直,前臂旋前,恢復原體位。以上手法反復操作兩次後,用繃帶略加壓力包紮5~9層,以起保護作用。2~3周後可戴護腕,逐漸進行腕部功能活動鍛煉。 對後期患者,可戴護腕保護橈尺關節,避免作前臂過度旋轉動 作。局部可採用撚法、搖法治療。陳舊性損傷也用以上手法治療,固定時間以3~4周為宜。

13.腕管綜合征:患者正坐,將手伸出,掌心朝上置放桌上,術者用拇指點按曲澤、內關、大陵、魚際等穴。再用一指禪推法在前臂至掌沿手厥陰心包經往復治療。在腕管及大魚際處應重點治療,手法先宜輕,然后逐漸加重。再搖腕關節及指關節。繼之用擦法擦腕掌部,以達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的目的。此外,還可應用捏腕法,其操作方法為:患者正坐,前臂置於旋前位,手背朝上。術者雙手握患者掌部,右手在橈側,左手在尺側,而拇指平放於腕關節的背側,以拇指指端按入腕關節背側間隙內。在拔伸情況下搖晃腕關節,然后,將手腕在拇指按壓下背伸至最大限度,隨即屈曲,並左右各旋轉其手腕2~3次。 術後,用溫經通絡的藥膏外敷,腕部用紙板固定於休息位。症情緩和後,用中藥外洗,或用舒筋藥水搽擦。

14.腕關節扭傷:因損傷部位和損傷時間的不同,在手法的具體應用上有所不同。 (1)急性損傷:由于疼痛和腫脹較為明顯,手法宜輕柔。先在傷處附近選用相應經絡上的適當穴位。如尺側掌面,可選手少陰心經的少海、通裡、神門等穴;橈側掌面,可選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列缺、太淵等穴;橈側背面,可選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陽溪、曲池等穴。選好穴位後,用點按法使之得氣(即有較強的酸脹感),持續約1分鐘;再在傷處的周圍上、下、左、右施用揉法,約3~5分鐘,同時配合拿法彈筋;再用搖腕手法,在拔伸狀態下,被動地使腕部作繞環、背屈、掌屈、側偏等動作,以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最後再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2)急性損傷後期和慢性勞損:由于疼痛與腫脹較輕,運用以上手法時,力量要相應加重,活動幅度逐漸加大,以解除攣縮,松解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術者在手法操作時,仍要注意用力適度,以防其再度損傷。 腕部推拿手法,對骨折癒合後的功能恢復也是十分有益的。

15.髖關節滑囊炎:患者取俯臥或側臥(傷側在上)位,術者在其髖關節周圍施以法和按法、揉法各5~10分鐘。 對患側腿“長”於健側的患者,可用仰臥屈髖法治之。患者仰臥,雙腿伸直,術者一手按扶髖部前方,另一手握住小腿,輕輕搖晃髖關節。再將患側下肢輕輕地內旋向上屈髖,使之儘量屈曲,然后將患肢向下牽拉放平,再與健肢相比,要求兩側長短相等。然后用擦法,擦其髖關節前側和外側,以透熱為度。

16.髖關節扭傷:患者仰臥,術者站在患側,面對病人,在患處先用按、揉法舒筋,待病情減輕後,再用彈撥法以解除痙攣。

17.髂脛束勞損(彈響髖):病人俯臥,在患側臀部施用深沉而緩和的滾法,並沿臀大肌方向連續進行,同時配合髖關節後伸外展等被動活動,使臀大肌放鬆,再按糅合彈撥骶部及髂脊外緣。然后病人側臥,患肢在上,從闊筋膜張肌沿髂脛束到膝部用滾法治療,在闊筋膜張肌部手法宜深沉而緩和,到大腿外側髂脛束處,宜輕快而柔和;再彈撥髂前上棘上方的髂脊部和大轉子處的索狀物,隨後沿髂脛束進行按、揉,手法宜緩和而有力,再用擦法沿大腿外側髂脛束及臀大肌、闊筋膜張肌,順肌纖維方向治療,以透熱為度。

18.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患者仰臥,傷肢伸直並外旋。術者先點按血海、陰陵泉、三陰交等穴。然后在損傷局部及其上、下方施揉、摩、擦等法。急性損傷腫痛明顯者手法宜輕,日後隨著腫脹的消退,手法可逐漸加重。

19.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仰臥、術者點按髀關、伏免、雙膝眼、足三裡、陽陵泉、三陰交、解溪等穴,然后於患肢大腿前側及膝關節周圍運用滾、揉等法。對單純髕上滑囊出血的患者,術者一手握患肢踝部,另一手按住髕骨上緣血腫處,先使膝關節過伸,然后迅速靈巧地使膝關節充分屈曲,再伸直膝關節。

20. 膝關節脂肪墊勞損:患者取仰臥位,將膝關節屈曲90°。術者先點按梁丘、血海、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足三裡等穴。然后將患肢伸直,術者施以一指禪推法和揉法於膝關節髕骨下方5~10分鐘。

21.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損傷初期,可在膝關節周圍和大腿前部施以滾、揉等法,以促進血液迴圈和加速血腫消散。

22.踝關節扭傷:患者仰臥,術者點按風市、足三裡、太溪、昆侖、丘墟、懸鐘、解溪、太沖等穴,以通經絡之氣;再以揉、摩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圍施術,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在損傷的急性期(24~48小時以內),手法要輕柔靈巧,以免加重損傷性出血;恢復期手法宜稍重,特別是對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功能受損的患者,應以較重手法剝離粘連,以恢復其功能。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是常用的被動活動踝關節的手法,即讓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以右手緊握患者足趾並向上牽引,先外翻以擴大踝關節內側間隙,同時以左手食指壓入間隙內,然后仍在牽引下內翻足部,擴大踝關節外側間隙,以拇指壓入關節間隙內,使拇、食指夾持踝關節,右手在牽引下將患足左右輕輕搖擺,內翻、外翻l~2次。然后背屈、蹠屈,同時夾持踝關節的食、拇指下推上提兩踝,背屈時下推,蹠屈時上提。

23.踝管綜合征:患者仰臥,患肢外旋,術者點按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照海、金門等穴。繼行一指禪推法或揉法於小腿內後側,由上而下推至踝部,重點在蹠管局部,沿與蹠管縱軸向垂直的方向推、揉5~10分鐘,以活血通絡,使蹠管內壓力降低。

24.跟腱扭傷:患者取俯臥位,小腿及足踝部墊以軟枕。術者用滾法、捏法施行於小腿後部肌肉及跟腱,手法由輕漸重,作用力由淺及深,以明顯酸脹感為宜,自上而下,反復4~5次。再用搓揉法使肌腱放鬆。然后,用拇指推、揉跟腱局部。

25.蹠筋膜勞損:患者仰臥,術者點按陰谷、陰陵泉、築賓、三陰交、太溪、照海、然穀等穴後。繼以拇指按揉局部及其周圍,並彈撥蹠筋膜附著點的前部,最後用擦法擦其足底,以透熱為度。

26.漏肩風: (1)患者取仰臥或坐位,術者站(或坐)於患側,用滾法或一指禪推法施術於患側肩前部及上臂內側,往返數次,配合患肢被動外展、外旋活動。 (2)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術者一手握住患肢的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和腋後部用滾法,配合按拿肩髃、肩貞,並作患肢上舉、內收等被動活動。 (3)患者取坐位,先點按肩髃、肩前、肩髎、臑俞等穴。術者站在患者的患側稍後方,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后術者一手托起前臂,使患者屈肘,患臂內收,患側之手搭在健側肩上,再由健肩繞過頭頂到患肩,反復環繞5~7次,在此同時拿捏患肩。 (4)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並以肩部頂住病人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後,逐漸適度用力使之後伸,重複2~3次。 (5)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稍後方,用一手扶健側肩,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範圍,以患者能夠忍耐為度。 (6)術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側,用雙手握住患肢肩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術者緩緩向斜上方牽抖患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加,手法力量由小到大,須注意用力不能過猛,以防發生意外。用搓法由肩部到前臂反復搓動,以此作為本法操作的結束動作。

27.胸脅迸傷:亦稱“岔氣”。治療方法有: (1)患者取臥位,術者先用拇指點按章門、期門、大包、膻中、 日月及相應的夾脊穴或背俞穴,然后以掌揉、摩或擦胸脅部及肩背部患處。 (2)患者正坐,如患例在右,術者以右前臂自前向後插於腋下,以右前臂向上提拉(即拔伸)肩部,將移位的關節和痙攣的肌肉理順。隨後囑患者用力大口吸氣,術者以左手掌根部叩擊右胸背側患處1次,再囑患者作深呼吸。

28. 頸椎病:患者正坐,術者按揉風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髎、曲池、手三裡、合穀、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穴;然后術者站于患者背後,以髎法放鬆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5~10分鐘,再拿揉頸項部,並配合推喬空,推肩臂部等法。

29.落枕:患者取坐位,術者先用輕柔的滾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進行治療,配合輕緩的頭部前屈、後伸及左右旋轉活動;再用拿法提拿頸項及肩部,或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在放鬆頸項部肌肉的情況下用搖法治療,使頸項作輕緩的旋轉和搖動數次後,然后按、拿風池、風府、風門、肩井、天宗等穴(手法由輕至稍重),再拿頸椎棘突兩側肌肉。此後可在患部加用擦法和熱敷,以活血止痛。

30.椎骨錯縫:椎骨錯縫是由各種外來原因造成脊椎骨小關節輕微錯動和移位,可分為頸椎椎骨錯縫、胸椎椎骨錯縫和腰椎椎骨錯縫等. (1)頸椎小關節機能紊亂的治療手法可參閱整脊療法。 (2)胸椎小關節機能紊亂的治療手法有俯臥扳壓法、側臥斜扳法和後仰頂按法三種。俯臥扳壓法:患者俯臥,術者站立在患側,一手向上扳動一側肩部,另一手掌抵壓患處棘突,兩手同時相對用力扳壓。操作時可聞及彈響。 側臥斜扳法:適用於第7胸椎以下的各胸椎小關節。患者側 臥,患側朝上,術者面對患者站立,用左肘部固定骨盆,以手掌輕扶患處以下的脊柱,右手用力將肩輕輕向後推,即可聽到或觸到彈響。後仰頂按法;患者正坐,兩臂稍前伸,術者站于患者外側,右臂自前側抱住胸部向上拔伸,繼而強迫患者背伸,同時另一手掌在背部向前用力頂按患處棘突。 (3)腰椎小關節紊亂的治療手法有側臥斜板法和俯臥扳壓法。上兩法操作與胸椎類同,惟著力點下移。 此外,還可應用坐位旋轉法。此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以右側為例):一是患者正坐方凳上,兩足分開與肩等寬,術者正坐患者背後、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搭於同側頸部,掌部壓於頸後,拇指向下,其餘四指扶持左頸部(患者稍低頭),左手拇指按壓患處,一助手在前方按住患者雙腿,以防轉動。然后術者右手拉患者頸部,使身體前屈60°~90°,並繼續向右側彎(儘量大於40°),在最大側彎位時,術者右上肢使患者軀幹向後旋轉,同時左手拇指向上頂推棘突,即可感覺指下棘突有彈跳感和彈響聲。二是患者正坐,雙腿靠攏,雙手抱於胸前。術者面對患者站立,用雙腿夾持患者雙腿,一手扶於胸前,另一手扶於另一側肩後,相對用力,輕輕旋轉軀幹至45°時。突然加力(但不可粗暴)。本手法在操作過程中,須囑患者放鬆,配合轉動。

31.急性腰扭傷:患者取俯臥位,術者以滾法在壓痛點周圍進行治療,並逐漸移至疼痛處,然后在傷側順豎脊肌纖維方向用滾法操作,往返3~4遍,配合腰部後伸被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壓力由輕到重;再滾、揉腰陽關、腎俞,拿委中,以酸脹為度;在壓痛點上、下方用彈撥法治療,彈撥時手法宜柔和深沉,接著在受傷一側,沿豎脊肌纖維方向進行直擦,以透熱為度。也可採用病員側臥位(患側在上),以腰部斜扳法進行治療。

32. 慢性腰肌勞損: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站於一側,沿其腰椎 部兩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區,用較重力量的滾法上下往返治療5~6遍,然后以較重**手法按揉大腸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秩邊等穴;再直接腰背部足太陽膀胱經分佈區,橫擦腰骶部,均以透熱為度;最後拍擊腰背部兩側豎脊肌部,以皮膚微紅為度。

33.退行性脊柱炎: (1)患者俯臥,術者站其傍側,用滾法施於腰部病變處及腰椎兩側,配合指按命門、陽關、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或掌根按脊椎兩旁夾脊穴;接著從腰部到臀部施以滾法治療,有下肢牽痛時,滾法沿股後面向下至小腿,同時配合下肢後抬腿活動。 (2)患者側臥,術者用斜扳法活動腰椎,左右各1次。 (3)患者仰臥,如下肢牽痛者,術者可用滾法施於大腿前側和外側,並向下直至小腿外側,上下往返治療,隨後拿委中、承山,按陽陵泉、足三裡等穴。 (4)患者取坐位,上身略向前俯,兩手撐在大腿上,術者用擦法施於腰椎及兩側。

34.腰椎間盤突出症:按照症狀,治療方法要順序進行。 (1)解除腰臀部肌肉痙攣:患者俯臥,在患側腰臀及下肢用輕柔的滾、按等手法進行治療,促使患部氣血循行加快,從而加速突出髓核中水分的吸收,減輕其對神經根的壓迫,同時使緊張痙攣的肌肉放鬆,為下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2)拉寬椎間隙,降低盤內壓力:患者仰臥,用手法或器械進行骨盆牽引,使椎間隙增寬,從而降低椎問盤內壓力,甚至出現負壓,便於突出物回納,同時可擴大椎間孔和神經根管,減輕突出物對神經的壓迫。 (3)增加椎間盤外壓力:患者俯臥,用雙手有節奏地按壓腰部,使腰部振動,然后在固定患部情況下,用雙下肢後伸扳法,使腰部過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 (4)調整後關節,松解粘連:用腰部斜扳或旋轉復位手法,以調整後關節紊亂,相對擴大神經根管和椎間孔。由于斜扳和旋轉復位時,腰椎及其椎間盤產生旋轉扭力,從而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位置。反復多次進行,可逐漸松解突出物與神經根的粘連。再在仰臥位用強制直腿抬高以牽拉坐骨神經和膕繩肌,對松解粘連可起一定作用。 (5)促使受損傷的神經根恢復功能:沿受損神經根及其分佈區域用滾、按、點、揉、拿等法,促進氣血循行,從而使萎縮的肌肉及**神經逐漸恢復正常功能.

35.類風濕性關節炎: (1)上肢部:患者取坐位,術者站於一側,一腳踩凳上,將患肢擱在大腿上,用滾法在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腕部到肩部,上下往返,同時適當配合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再從肩部到腕部,上下往返用拿法,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肩髃、肩貞、肩髎、曲池、尺澤、手三裡、合谷、陽池、大陵等穴。患者再取坐位,術者坐於前側,撚、揉腕部及各掌指和指間關節,同時適當配合搖法,搖肩、肘關節,搓上肢4~5次。 (2)下肢部:患者取俯臥位,術者施用滾法於臀部,並向下至小腿後側,在髖、膝、踝關節後面作重點治療,同時配合髖後伸、外展及膝關節的伸屈被動活動,然后點環跳、居髎、委中、承山。患者再取仰臥位,術者施用滾法於大腿前部及內外側,向下至小腿外側,沿足三裡、陽陵泉穴向下至踝部,同時配合髖關節的外展、外旋被動活動。再在膝關節周圍用滾法治療,同時按揉膝眼。然后在踝關節周圍及足背用滾法治療,配合踝關節屈伸及內、外翻活動,再撚搖足趾,搖踝關節,再拿委中,沿小腿後側向下直到跟腱。最後搓下肢,從大腿到小腿。

36. 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患者正坐(或取臥位,患側在上),術者點按患側上關、下關、翳風、頰車、合穀等穴。若系肌肉功能失調者,可在局部用一指禪推法、揉法和摩法,以舒筋活絡,解痙止痛。

4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4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3-16 11: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个就是肱二头肌长头滑脱的手法,讲的不错,等我介绍个前几天看过的类似病人,
3# 板凳
发表于 2010-2-25 09:0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0-2-25 12:2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5
发表于 2010-2-25 12: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6
发表于 2010-3-2 21:38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好,谢谢你楼主.
7
发表于 2013-9-5 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cozoyo


    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15-5-3 11:43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好,谢谢你楼主.
10
发表于 2016-8-23 11:01 | 只看该作者
推拿療法一骨科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5 09: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