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液]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不容忽视的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都丽萍 梅丹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由某些药物所致周围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减少(低于正常值),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当药物所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重症可致血小板数减少至5. 0×109/ L以下。
    临床特征
    起病时间 患者发病时间因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而异,通常在用药后1~2周发病。服用骨髓抑制性药物的患者多在疗程后期发病,多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在患者用药24 h至7 天内,少数可于服药数周至数月后发病。
     症状表现 轻症者仅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和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症状较严重者可在有出血症状的同时出现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头痛、腹痛、关节痛、皮肤瘙痒与潮红等。
    药物类型 作用机制 代表药物

    抗凝血药 免疫机制 肝素

    抗肿瘤药物和 骨髓抑制作用 烷化剂:环磷酰胺、氮芥;抗代谢药:甲氨蝶呤、吉西他滨;

     免疫抑制剂 其他抗肿瘤药: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博来霉素;

     免疫抑制药:环孢素

    抗菌药 骨髓抑制作用 氯霉素、万古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以及青霉素和

     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免疫机制和 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甲[口][恶]唑等

     骨髓抑制作用

    血小板抑制剂 免疫机制 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噻氯匹定、西洛他唑、氯吡格雷、

     沙格雷酯、阿司匹林、曲克芦丁等

    利尿药 机制不明 **、**等

    解热镇痛抗炎药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布洛芬、水杨酸钠、保泰松、对乙酰胺基酚等

    抗癫痫药 骨髓抑制 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三甲双酮等

     机制不明 丙戊酸盐

    降血糖药 机制不明 氯磺丙脲、格列苯脲、甲苯磺丁脲等

    雌激素 机制不明 己烯雌酚

    中药制剂 机制复杂 穿琥宁注射剂、鱼腥草注射液、蕲蛇酶注射液、苍耳子、

     复方丹参片、六神丸、牛黄解毒片

    疫苗 机制不明 百日咳疫苗、乙肝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

     破伤风类毒素、脊髓灰质炎糖丸等

    其他药物 洋地黄毒苷、***、D-青霉胺、**、硫氧嘧啶类、有机砷类、铋剂、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维拉帕米、甲硝唑、氯苯那敏、氯丙嗪、乙胺嘧啶、

     茚地那韦、阿德福韦、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卡托普利等

     普通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约为1%~6.5%,使用时可缩短时间、减少用量或用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氯吡格雷致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80×l09/L)的发生率为0.2%;噻氯匹定致严重血小板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为1/2500例。
    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⑴ 患者发病前有确切应用某种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史,且停药后血小板减少症状减轻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⑵患者起病前仅用了某一种药物,或同时使用了其他药物,但在停药后继续使用其他药物不影响血小板计数;⑶医师排除了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⑷患者重新使用该药后血小板减少症又复发。

     如果患者符合以上4项可确诊为DITP,符合前3项者的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药物相关,符合⑴项者的血小板减少有可能与药物相关,不符合⑴项者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不与药物相关。
     患者还应接受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外周血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象分析。患者还可接受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但其特异性尚不令人满意。在临床诊断中,医师须将DITP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病毒性血小板减少症加以鉴别。
    DITP的治疗原则
     对于罹患骨髓抑制性DITP的患者,轻症者即刻停药,出血于1~7天后可逐渐停止,不须其他治疗;重症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症状可缓解。因服用重金属如金盐及砷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用5%~10%二巯丙醇0.1~0.2 g肌内注射,开始2次/天(第1~2天),以后1~2次/天,7~10天为1个疗程。
     对于罹患免疫性DITP患者,轻症者一般停药1周左右可以恢复,有严重出血症状者停药后短期内用皮质激素可促进血小板数回升。患者可用**60 mg/d,分次口服,出血停止后减量,疗程7~10天,直至血小板计数正常后方可停药。
     当患者服用洋地黄毒苷出现DITP时,可用相应抗体治疗。患者可接受大剂量IgG静脉注射[50~400 mg/ (kg·d)],连用5~7天;重症患者(有致命性出血,血小板计数<10×109/L)可接受间歇性血小板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
2# 沙发
发表于 2009-2-27 11:35 | 只看该作者
{MOD}
3# 板凳
发表于 2009-2-27 12: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斑竹的分享!工作中真的是 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才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