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9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痔瘘] 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容提要: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是基于中医传统脱管疗法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而设计的。基本要点是闭锁内口,用中药腐蚀脱管。以具有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野式括约肌保留术为对照,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与实验研究,该法在简化手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保护**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本项研究还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地把**外括约肌肌电图首次成功地把**外括约肌肌电图、直肠感觉功能与**节制功能等先进检测手段用于了肛瘘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肛瘘 内口闭锁 药捻脱管 **功能 肌电图 压力
  一绪言
  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是临床常见的**直肠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约占**直肠疾病的1.6—3.6%(1)(2),而国外报道达8—25%(3)。据张氏统计,约占住院**直肠疾病的42.2%,占普通外科病人的11.3%,收治数仅次于阑尾炎(4)。
对于肛瘘的治疗,中西医学都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国外远在公元前四一0年左右的希波克拉底时期,肛瘘的切开术与切除术就已经普遍使用。虽然一些医家也已经认识到了由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主要是**畸形与失禁)(5),但在二0世纪以前的二千多年历史中,这些治法仍一直被奉为经典。早在一八七八年,Chiari等人就发现并提出了**腺在**周围感染中的意义,但直到二0世纪,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才引起临床肛肠学家的重视。五十年代末,南非学者 Eisenhammer根据他的“肌间瘘性脓肿”的理论提出了从肛内切开感染的肛窦、肛腺及脓腔行腔内引流,保存外括约肌的内括约肌切开术(6)。紧接着,六十年代初英人Parks提出了彻底清除内口感染的肛窦及肛腺、肛腺导管,保留括约肌的瘘管挖除术(7)。这种方法对于降低复发率,减少后遗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认为是现代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的基础(5)。之后,各国学者竞相效仿,不断创新。如七十年代末的Goligher术(5),及至八十年代日本隅越—岩垂术式(8)(9)、高野术式(8)(9)的推出,已使括约肌保留手术日臻完善。此外,尚有二十年代发展起来的肛瘘内口封闭术(10),以及后来的瘘管部分开放术(11)(12)、肌肉充填术(13)(14)、切开缝合闭锁术(8)(14)、瘘管二次切开术(15)和近年的瘘管移位术(16)等等。这些方法的问世,使低位单纯性肛瘘的复发率从20%以上降低到了2—6%(8)(9)(17),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复发率降低到了10—15%(8)(10)(19)(20)。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治疗可远溯到公元前四七0左右,其时,《五十二病方》已经有了对肛瘘切除术、瘘管搔爬术、瘘管熏洗法的详细记载(21)。之后,历代医家对肛瘘的治疗均有论述,治疗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宋初,《太平圣惠方》首载用药捻脱管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以“去腐生肌”为法则,除将瘘管壁及坏死**组织腐蚀脱落外,几乎不损伤或很少损伤正常组织,因而对**功能的保护较好,曾倍受历代外科医家的青睐(22)。明代发明的挂线疗法,是肛瘘治疗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与脱管疗法一起,曾是中医治疗肛瘘的两大经典方法。五十年代以来,曹吉勋、周济民等人针对传统挂线法存在的复发率高、病人痛苦大、疗程长(数目甚至逾年)、并发症与后遗症多等缺陷,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先后推出了“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管道切开缝合内口挂线引流”治疗后马蹄形肛瘘等方法,从而使挂线疗法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将肛瘘的治愈率提高到了97—99%,平均疗程缩短了33天左右(23)(24)(25)(26)。
存在的问题:在肛瘘的治疗中,复发率高和后遗症并发症多一直是影响肛瘘治疗的两个主要因素。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经中外肛学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些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这两个因素往往相互关联,常常是此消彼长,或抑此升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2: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