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497|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如何提高针灸的疗效
              ——读《灵枢.终始篇》心得
现在针灸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然而,在我们的各中医院里,不管是二甲还三甲的中医院,针灸的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萎缩到只能治疗某些痛症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走进中医院了解一下就会知道。中医院的针灸师们,基本上不讲手法,而是在穴位扎针后,钳上“针灸机”,够钟即出针。如果这样的针法,也能保证良好的疗效,那么,这个针灸机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不但缓解了医生的劳动强度,而且为医生释放出宝贵的时间,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而且我认为,针灸疗效的萎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用机器代替人工手法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相信,我们的中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们,应该对经络穴位是了如指掌的。在辨证选穴上,我想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之所以疗效不显,关键在于手法的缺失!只有通过适当的手法,激发内气(针感)来达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所谓“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也。而这种“得气”,是人体自身的“内气”,不是能用机器产生的电流可以代替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针灸的疗效,就非在针灸手法上大下功夫不可。
在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并精通经络穴位学的前提下,要使针灸获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针法。在《黄帝内经》中,强调针法的篇章比比皆是,《灵枢.终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本篇在开篇就说:“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在《根结》篇中也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正因为“终始”如此重要,岐伯要黄帝(以《内经》的形式判定)在传于后世时,要发“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的毒誓。希望各位后学者,也要严格遵守此誓言!下面谈谈我对《终始》的一点浅薄认识。
终始者,就是以阴阳、经脉为纪。本篇中的阴阳,主要是指脏腑,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经脉就按“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进行表里两经的阴阳交接。以肺和大肠为例:“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即受气于五脏)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于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受气于四末),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由此可以知道,阴经是先从所属之脏开始(受气),然后按各自一定的经脉路线,走向四肢。而阳经则是先在四肢末端,接其所属表里之阴经之气,再沿着各自的经脉路线运行,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脏腑表里关系。这在手三阳和手三阴经中的运行是相一至的。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足三阴和足三阳经中,好象就不合乎此例。因为“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腹”,不是应该说,足三阳(胃、胆、膀胱)受气于头,足三阴(脾、肝、肾)受气于四末吗?这又如何解释呢?这的确是很茅盾,我也迷茫很久。直到看完武当山道医祝华英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一书,才豁然开朗。祝道长在一次获得“胎息”的练功中发现,手足三阴三阳的运动,都是呈左右相反的运行着,即当左手的三阴经从胸走手的同时,右手三阴则从手走胸;当左足三阴从足走腹的同时,右足三阴则从腹走足。手足之三阳亦如此。以此看来,**:“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主要是讲了经脉大循环的走向。即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再回到手太阴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而**:“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主要讲的是脏腑表里的关系,即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
知道“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并不是指经脉的起止,而是脏腑的表里关系。那么,**接下来说的“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里的“迎”“随”之补泻法,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针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为泻,顺着经脉去的方向为补。在很多的针灸书籍中,是这样认为的,就是说针手三阴经的腧穴,针尖向手指方向就叫“随”,为补;针尖向肩方向就叫“迎”,为泻。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对持针之法明确指出:“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那么,“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的补泻法是如何的呢?那就是要凭脉气来定,这就是终始之要!难怪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正因为针道之要,在于终始,而终始则已经脉为纪,所以,要想学好针灸,提高疗效,就必须会诊脉。这也是为什么在《终始》篇中,用那么大的篇幅来论脉的原因。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学脉诊吧。
经曰:“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气血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以上**,告诉我们是如果根据人迎及脉口的比较,得出病于何经及其**的方法。可是,现在有几人用这一脉诊法呢?几乎看不到!为什么世人将先肾前圣所倚重,要“血为盟”方可得传的“秘法”弃之不用呢?难道现在的医生,都象扁鹊一样,掌握了“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了吗?从事实上看是不可能的。多为医圣张仲景所批评的:“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之现象。如此下去,我真担心“针道咸绝”!希望各位中医人,引以为戒。
最后,将《终始》篇的一句在理解上有出入的**,和大家讨论。就是在各种补泻的刺法上都要达到的要求:“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这句**,因在断句上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释。一种为:“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另一种为:“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
问题:1、除了上面的两种断句法,你认为还可以有另外的断法吗?
2究竟哪种断法及解释才合乎经旨呢?敬请大家讨论,发表宝贵意见!
附《灵柩.终始》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中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则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虚实,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之,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虚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牑,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得通而终。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2# 沙发
发表于 2008-12-10 18:0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有道理!学习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8-12-10 20:1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昨日坐门诊,无事翻及此页,理解不深;近日读此文,豁然开悟,缘分!谢谢!
4
发表于 2008-12-10 20:3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我也认为,要想提高针灸的疗效,就非在针灸手法上大下功夫不可。
5
发表于 2008-12-10 21:4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好贴,学习了!!!:victory: :victory: :victory:
6
发表于 2009-1-1 01:2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体会深刻,向他学习,佩服!!!
7
发表于 2009-1-1 08:06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如此好的帖,不顶是浪费资源.
8
发表于 2009-1-1 13:5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09-1-1 22: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很有道理,支持
10
发表于 2009-1-1 23:0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有道理,学习了.
11
发表于 2009-1-2 11:0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上段**,我查了两个版本,与上均有出入,不知哪个版本对,在此附上,以供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田代华,2007年7月第一版:“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12
发表于 2009-1-2 13:3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读《灵枢经》临证 札记
本贴收到39朵鲜花
缘起
     前些日子 常常思考现在的针灸效果不如古代的原因 思来想去 有理论上的原因 有手法上的原因  有各个方面的原因 但是最根源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按照《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学习的针灸  根本不是真正的针灸  举个例子 在穴位的取法上 我们的取法和《内经》有别 《灵枢》中说:太溪 内踝后 跟骨上 陷者中   而现在的取法是内踝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略有差异 上下巨虚  在内经里是要求举足取的 举足时隆起 落足时凹陷 才是真正的穴位 并未言及一定要距离胫骨前缘一横指 如此者比比皆是
    还有 我们现在学习的穴位的主治 本身就有毛病 说什么穴位祛湿 什么穴位发汗  什么穴位健脾  什么穴位滋补肾阴  什么穴位温补肾阳 等等 按照辩证选穴  把足三里 气海  百会的配伍比做补中益气汤 把足三里 三阴交的配伍比做八珍汤   等等   各位不要忘记了 辨证论治是在《伤寒杂病论》之后提出的理论体系  而《内经》时代的针灸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备了  至于是个什么体系 在我和各位今后的学习中 也许会知道是什么体系 也许不会知道  看我们的造化和努力了
这就是我要重新学习《内经》  主要是《灵枢》的缘起  也就是学习针灸的本原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针灸


我每次写一条  我所写的目的 不在训诂 不在注释 只在临床疗效 所以每次写 都附有临床治验  若同道门有什么心得 也可以写出来 我的目标 利用至少3年时间  把整部《黄帝内经》结合历代各个注本   从临床验证的角度彻底读完 试验完
希望的到同道的帮助和支持


https://bbs.iiyi.com/forum.php?m ... p;extra=#pid6109469
13
发表于 2009-1-3 11:2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我目前正在读《内经》,临床时也颇有感触,前段时间在本版发一贴,反响不太,在此再发一次,表示对楼主的支持。

读经典做临床有感

   最近收治一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女性,22岁,两年前开始患精神分裂症,大二时被迫辍学在家,两年来,经多方医治,病情虽有好转,但仍存有寡言少语,喜笑不休,幻觉,并有心情紧张,心烦等症,心律110次/分钟, 心律最快时120次/分钟。来我处经针药并用,治疗半月,针灸以十三鬼穴为主,中药以疏肝理气、镇静安神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味,心情紧张、心烦等症也好转,但仍然喜笑不休、幻觉,心律110次/分钟。后读《内经.本神第八》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猛然联想到,此病人为心气实所致,进一步治疗应以泄心气为法,故予点刺心经井穴少冲出血,每日一次,三天后心律降至83次/分钟,喜笑不休明显减轻, 幻觉消失,病人已能主动做家务,跟家人交流,这充分显示,经典的神奇之处。望我辈中医人不要忘记经典,多读经典,多做临床。
14
发表于 2009-1-3 15:1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是啊,我们是手拿宝贝不识宝啊,惭愧!:L
15
发表于 2009-1-3 20:56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多谢分享!
16
发表于 2009-1-7 18:5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有道理
王* 该用户已被删除
17
发表于 2009-1-7 19:4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8
发表于 2009-2-10 07:3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拜读了.学习了.非常谢谢.
19
发表于 2009-2-10 18:3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谢谢
20
发表于 2009-3-24 19:5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我也认为,要想提高针灸的疗效,就非在针灸手法上大下功夫不可。
21
发表于 2009-3-27 16:3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谢谢分享,有启示
22
发表于 2009-3-27 23:0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内经,根源啊,中医针灸。学习了。
23
发表于 2009-4-18 23:2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实践,学习,努力!!!
24
发表于 2009-4-19 11:37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中医有两套辩证体系。一套是经络辩证,为**、艾灸、**、音乐疗法等使用;另一套是草药辩证类,包括六经辨证、六淫辩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等方法。经络辩证是汉以前就长期使用的;草药辩证是汉以后才渐渐兴旺起来的。现在很少有人会用经络辩证,针灸和**都是用草药辩证。如感冒的风寒束表,对应的治则是发汗解表。如果用草药可以用麻黄汤一类发汗解表;如果用针灸就不能直接扎什么穴位来发汗解表,必须将风寒束表转成经络辩证的形式,如肺经气虚、膀胱经气实、肾经气虚、大肠经气实。这样补肺、肾,泻膀胱和大肠经就是治疗原则。至于选穴还有一个技巧问题,因为穴位不仅对本经有影响,有时也会串经到其他经脉。综合考虑之后选定数穴,确定各穴手法,才能行之有效。正如楼主所述目前的针灸教材已经离开《内经》太远,疗效也就可想而知了。针灸回到经络辩证上,回到《内经》中来才是今后正确的方向。

[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09-4-19 11:39 编辑 ]
25
发表于 2009-4-19 22:0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学中医真的要回归三坟
26
发表于 2009-4-23 15:3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内经,根源啊,中医针灸。学习了。
27
发表于 2009-4-23 16: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说实话啊  有点看不懂 哈哈

顶你
28
发表于 2009-6-20 16: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haha谢谢,爱医币怎么挣啊?xx
29
发表于 2009-6-20 17: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熟读内经,启示良多!谢谢您!
30
发表于 2009-6-21 03:0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针灸疗效——读《灵柩.终始》有感

内家功夫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