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转帖]应用半夏疗不眠验案四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应用半夏疗不眠验案四则

张学华医生临证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内、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诊治。对病理机制有独到见解,处方用药别具匠心。如其擅用半夏治疗不眠症。他认为,引起不眠症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阴阳失衡,脏腑失和,气血失调,营卫不和,阳不归阴,阴阳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导致阴阳气血及脏腑功能紊乱或为本虚,或为邪实,法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通和,其卧立至。半夏气味俱薄,能升能降。沉而降,阴中之阳也。辛厚苦轻,阳中之阴也。升则通阳,降则归阴,故半夏有化阴散结、交通阴阳、协调脏腑、通和气血之功效。无论病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属虚属实,均可收到定神安眠之效。兹录验案四则说明之。

案一:王某某,女,54岁,2004年4月26日诊。患者素来睡眠欠佳,失眠多梦,近日彻夜难眠。见精神萎疲,头昏如蒙,脘腹饱满,纳差,舌质淡,苔白微腻,脉虚滑。证属脾虚湿盛,阴邪内盛,阴盛阳虚。治法:抑阴通阳,升清降浊,调和营卫,定神安眠。处方:法半夏15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炒白术15g,茯神15g,炙黄芪10g,党参10g,当归10g,炒酸枣仁10g,陈皮10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水煎早晚服。服药2剂后,每晚可睡3~4小时,精神好转,脘腹稍舒,食纳增加,10剂后诸症除。后以服归脾丸剂健脾养心,以善其后。随访数年睡眠好,精神佳。

  按  思虑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难复,伤及心脾。脾伤则运化失职,津液无能交通上下,壅遏中州,阴邪内生,则阴盛阳虚,阳为阴抑,拒虚阳于卫外,不得入于阴。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无可上奉心神,心虚则神不守舍,寤寐不宁,并可见精神萎疲,心悸气短,头昏如蒙,脘腹饱满,乏味纳差,舌质淡白,脉虚而滑,呈本虚标实证候,故《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指出:“不寐证虽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不尽之也。盖眠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半夏燥湿健脾,化痰散结,升清降浊,抑阴通阳,和石菖蒲,远志更增强化湿和中,祛邪安中功效。配白术、茯神补气健脾,使之气血生化有源,奉养心神;炙甘草、生姜、红枣调和营卫,有利于阴阳交合。药仅数味,配伍精当,升中有降,虚实相兼,可达抑阴通阳,健脾养心,定神安眠功效,脾气虚加黄芪、党参;营血不足合当归、酸枣仁;心阳虚合桂枝;肾虚加淫羊藿、肉苁蓉;痰湿加胆南星、陈皮。

  案二:陈某某,男,48岁,2003年5月8日初诊。患者失眠多年,久治无效,见心烦不安,彻夜难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有盗汗,舌红口干,脉象细数。证属肝肾真阴不足,阴虚在内,阳不归阴,阴阳失调而致不眠。治当滋养肝肾真阴,养阴潜阳,引阳归阴,定神安眠。处方:法半夏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泽泻10g,生白芍12g,牡丹皮10g,知母10g,麦门冬10g,淮山药18g,阿胶10g(烊化),枸杞子10g,酸枣仁10g,生牡蛎20g(先煎),生甘草6g。

  服药十剂后,睡眠明显改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以及盗汗、口干症状亦有所减轻,脉象也较前缓和,但时感头痛。原方减知母,加夏枯草10g,草决明10g,旱莲草10g。前后服药近一个月,睡眠佳,诸症除。

  按  此型不眠症均为禀赋不足,过劳久病或五志过极,肝肾真阴亏损,阴虚在内,阳亢于外,水火不济,阴阳失调而致不眠。《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泄,阳气泄则跷阳盛,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方中地黄、山茱萸、麦门冬、阿胶、酸枣仁、牡蛎滋养肝肾真阴,养阴潜阳,加用一味法半夏反佐其间,交通阴阳,阴阳交合,是寤寐如常。临床据证可加枸杞子、何首乌、怀山药、丹皮等滋养肝肾;也可以用小剂量甘温补气之人参、黄芪,酸甘化阴,亦可收理想疗效。头晕头痛加夏枯草、草决明、旱莲草、杭菊花;心阴不足加生百合、夜交藤;内热甚加青蒿、知母;血压偏高加龟板、车前子、怀牛膝。

  案三:王素兰,女,38岁,2006年10月14日诊。主诉:四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经西药治疗月余,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出院。出院后常感心虚胆怯,心慌气短,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夜梦纷纭,梦多不详,惊悸难眠,历更数医,疗效不显。证见口苦,心悸,气短,自汗,舌苔黄腻,脉玄滑。据脉证分析,乃余邪未清,宿痰未消,痰热内盛,伤及少阳温和之气,胆气横逆,上扰心神,故遇事易惊,虚烦而不得眠。法当清化痰热,清胆除烦,和中降逆,补气健脾,养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法半夏12g,枳实10g,竹茹10g,炒白术12g,茯神15g,党参15g,广陈皮10g,炙远志10g,酸枣仁10g,石菖蒲10g,炒柏子仁10g,浮小麦10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服药24剂,可入睡,夜梦也少,心慌气短,遇事紧张等症状亦随之消失。

  按  久病余邪未清,宿痰未消,痰热内盛,必伤及少阳温和之气,胆气横逆,上扰心神,故遇事易惊,惊悸难眠。以温胆汤加远志、酸枣仁、石菖蒲清化痰热,和中降逆,健脾养心,清胆安神。本方为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生姜、红枣而成。半夏合远志、酸枣仁、石菖蒲祛痰降逆,定神安眠;合枳实、竹茹清化痰热,清胆除烦;合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红枣补气健中,养心安神。标本兼治,故收捷效。

  案四:谢某某,男,52岁,2003年4月21日初诊。自诉失眠3月余。见脘腹满胀,时痛,嗳气,食纳不化,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有不爽感,舌质黯淡,苔腻微黄,脉滑微数。据脉证分析,痰热、湿浊、宿食壅遏胃腑,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属。法当清热化痰,破滞散结,升清降浊,和胃安神。处方:法半夏20g,枳实10g,石菖蒲10g,远志10g,苏梗10g,炒莱菔子10g,焦山楂10g,麦芽10g,六曲10g,蔻仁8g(后下),甘草3g,7剂。半年后随访,脘腹舒,食纳佳,睡眠复常。

  按  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均使运化功能受损,食滞胃腑,胃失和降。脾胃相表里,以膜相连,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久化热生痰,以致痰热,湿浊,宿食壅遏胃腑,夜卧不宁。《张氏医通·不寐》明确提出:“脉数有力者,中有食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方用半夏为主药,祛痰散结,和胃降逆。用量常在15~20g之间,和枳实降气破滞,化痰消积,泻热于下焦。二药相伍,相济相须,相得益彰,配石菖蒲、远志、茯神、蔻仁、苏梗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安神安眠,更有麦芽、焦山楂、莱菔子之类消食导滞之品,有助于胃腑运化功能恢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5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