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一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患者男性,53岁,因“右上腹痛1天”于2008-9-9入院。
        查体:T 36.6℃,Bp116/80mmHg。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右上腹肌紧张,局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Murphy's征(-),全腹未及包块,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辅查:腹部彩超(2008-9-8)胆囊结石,胆囊炎。
       入院诊断:1.胆囊结石   2.急性胆囊炎
       予以抗感染、护肝治疗;完善检查,肝功能(2008-9-10)ALT13U/L,TBIL28.7umol/L,DBIL7.9umol/L,20.8umol/L;MRCP(2008-9-10)提示肝内胆管无扩张,胆总管稍扩张,未见结石,胆囊多发结石并胆囊炎;复查肝胆彩超(2008-9-10)提示肝左叶胆管内结石,伴近端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结石,考虑胆管结石,位于胆囊管?位于胆总管近端?胆囊内结石并胆囊肿大,大小约10.9×4.6CM,呈茄形,胆囊炎症。
        术前诊断:1.胆囊结石   2.急性胆囊炎   3.肝内外胆管结石?
        于2008-9-12行胆道探查术,手术记录如下: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

2.取右上腹腹直肌切口,长约10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直肌前鞘,沿肌纤维方向分离腹直肌,切开腹直肌后鞘和腹膜,保护切口,进入腹腔。

3.探查:胆囊明显肿大,呈茄形,大小约10×5CM,颜色发白,底部及体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坏疽、穿孔,颈部有一结石嵌顿,大小约1.5×1CM,无粘连及穿孔;胆囊三角解剖清晰,无明显粘连,胆总管及肝总管无穿孔及瘘道,未扪及结石;依次探查肝脏,胃和十二指肠未见明显病变。术中诊断:⑴胆囊结石(颈部),⑵急性胆囊炎,⑶Mirizzi综合征(永川宅和分型,Ⅰ型)。决定行胆囊切除术。

4.显露胆囊三角:将纱垫置于胆囊、横结肠和十二指肠之间,用“S”拉钩分别将横结肠向下方,胃和十二指肠向左下方牵开,显露胆囊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5.顺逆结合切除胆囊:先用5ML注射器在胆囊底部穿刺抽出白色脓性胆汁,留取胆汁标本,并穿刺处戳一小口,行胆囊减压;用卵圆钳钳夹胆囊颈部,将胆囊向上轻轻牵拉,剪开肝十二指肠韧带外侧缘的腹膜,钝性分离胆囊管,用一7号丝线结扎胆囊管,防止结石掉入胆总管;深层次解剖胆囊管、胆囊动脉,直至胆囊管完全游离,显露其与胆总管、肝总管之间的明确界线,结扎并离断胆囊动脉,以2把血管钳在距离胆总管约0.5CM处夹住胆囊管,于丙钳之间剪断胆囊管,分别用7号、4号丝线双重结扎残端;沿胆囊的两侧,距肝脏表面1CM处切开胆囊的浆膜层,经颈部向底部用电刀将胆囊床与胆囊窝肝床分离,直至切除完毕,取出胆囊;湿纱布擦拭胆囊窝肝床,并以电凝烧灼止血,考虑电凝后仍有少许渗血,加以明胶海棉填塞创面。

6.确认术野无活动性出血,置潘氏引流管1根于文氏孔处,清点器械、纱布无误,逐层关腹。

7.术毕,术程顺利,麻醉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出血约30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留取胆汁标本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2008-9-15拔除腹腔引流管,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正常,待拆线。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体会:术前无黄疸的病例,诊断困难,B超与MRCP  的检查常有差异,需术中确诊及分型;提高Mirizzi综合征术前的确诊率,有利于减少术中胆道损伤的机会。

[ 本帖最后由 deng175 于 2008-9-24 16:53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8-9-23 12: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8-9-23 17:3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谢了
4
发表于 2008-9-23 20:43 | 只看该作者
Mirizzi综合征是指因胆囊颈管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和(或)其它良性病变压迫肝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胆绞痛、胆管炎的临床症候群,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该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处置不当可致胆道损伤。
1、病理特点及分型
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解剖基础是胆囊管与肝总管相邻且平行,两者间隔一层纤维膜,当胆囊结石一旦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管内,有可能造成对肝总管的压迫,使其近侧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的症状。胆囊管阻塞反复发作,导致胆囊与肝总管炎性黏连,引起狭窄、梗阻,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加之结石的长期嵌顿,可使胆囊管及肝总管侧壁发生慢性局灶性溃疡、坏死,而引起胆囊胆管瘘。
一般认为Mirizzi综合征有以下几个条件:(1)胆囊管比较长且与胆总管并行一段;(2)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有嵌顿结石;(3)嵌顿结石压迫胆管引起肝总管狭窄;(4)胆囊三角有炎症。
胆囊管与胆总管融合以及瘘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胆囊三角有严重的炎症浸润;(2)有纤维化和瘢痕形成;(3)胆囊收缩,胆囊内压增高;(4)胆囊管与胆总管解剖结构异常。
1989年Csendes对本征进行研究后认为Mirizzi综合征是一个连续复杂的病理过程,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四型。Ⅰ型: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压迫肝总管(又称Mirizzi综合征原型);Ⅱ型:形成胆囊胆管瘘,瘘口小于胆总管周径的1/3;Ⅲ型:瘘口不超过胆总管周径的2/3;Ⅳ型:胆囊胆管瘘完全破坏了胆总管壁。注:国内文献III型为: 瘘管口径超过胆总管周径的2/3.国外文献: 1989年Csendes认为: Type I lesions are those with external compression of the common bile duct. In type II lesions a cholecystobiliary fistula is present with erosion of less than one-third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bile duct. In type III lesions the fistula involves up to two-thirds of the duct circumference and in type IV lesions there is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bile duct.
2、诊断
Mirizzi综合征是胆结石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与胆总管结石相似,因此术前诊断率较低。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要诊断本病,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和术中所见。B超为本征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特点为:(1)胆囊颈或管结石嵌顿,胆囊管可扩张;(2)肝总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或不扩张;(3)从扩张的肝总管突变至结石以下的胆总管直径大小正常。B超可发现胆囊、胆道结石,特别是发现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部分病例可探及肝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对诊断此征意义较大。术前或(和)术中胆道直接造影是较好的诊断方法,也可发现Mirizzi综合征特异的表现:结石表现为胆囊侧方的充盈缺损,胆囊管以上肝总管明显扩张,以下的胆总管细小,外形突变的部位即是结石嵌顿的位置。PTC、ERCP等检查能直接显示胆道系统、明确病理改变后的胆道关系,是确诊本征的主要检查手段。如B超怀疑本综合征,结合PTC或ERCP检查,可提高正确诊断率,但PTC、ERCP检查有创伤性,增加患者的痛苦,且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目前,新型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MRCP诊断价值高,且无明显副作用,能很好地显示胆系的正常或异常解剖。
3、治疗
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为切除胆囊,取净结石,解除梗阻,修补胆管缺损及通畅胆汁引流。依据病理损伤程度通常选择以下手术方法:Ⅰ型做胆囊切除术。但由于长期胆囊炎症导致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炎和周围组织包括胆总管紧密黏连,如果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胆囊切除容易发生胆道损伤,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我们体会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行胆囊切开减压,回纳嵌顿的结石,取出结石,看清胆囊的轮廓后仔细分离胆囊,才能避免损伤胆(肝)总管。如果按照常规先解剖胆囊三角,结扎胆囊动脉或胆囊管,不易成功,并容易造成临近组织损伤。(2)对于胆囊管因炎症反应已经闭合者,不必强行分离后进行结扎或缝扎,否则会增加发生胆管损伤的机会。(3)分离Hartman袋时要看清肝总管和胆总管的位置。若分离困难可以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将残留部分的胆囊壁,其黏膜可用石碳酸烧灼。(4)手术中如果遇到解剖不清,找不到胆总管,可以进行术中胆道造影,既可以了解解剖关系,又可以明确诊断。(5)术中于瘘口周围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可以引流漏出的胆汁,防止胆瘘。Ⅱ型瘘口小于胆管周径1/3者,行胆囊切除后可直接修补瘘口,并常规在胆总管内放置T管引流,切忌直接经瘘口在胆管内放置T管修补,以免引起胆管狭窄。Ⅱ型瘘口较大者、Ⅲ型瘘口超过胆总管半径,难以修补且易发生术后胆瘘和狭窄,宜在胆囊切除后行Roux-en-y胆道空肠吻合术,于吻合口置T管引流。
5
发表于 2009-1-13 11:16 | 只看该作者
好  学习了   谢谢楼主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9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