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687|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沉迟脉:主里寒证。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细数脉:主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紧脉:主寒主痛,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两胁作痛等病证。
弦数脉:主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胆上亢。
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挟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滑数脉:主痰热、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1按照相生关系:
A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B 治法:
a 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证。
b 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适用:肾阳式微而所致之脾阳不足。
c 培土生金法: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肺气虚弱,脾运不健者。
d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法,即补肺阴以滋肾阴的方法。适用:肺肾阴虚者
2 按照相克关系:
A 治则:抑强扶弱。
B 治法:a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是疏肝健脾相结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适用:木旺乘土、土虚木乘之证,依据不同情况分为 → Ⅰ 木旺乘土之证:抑木为主,扶土为辅。Ⅱ 土虚木乘之证: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b 陪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法,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所致之水肿胀满之证。
c 佐金平木法:辅佐肺金以制肝木,辅佐肺金,清肝泻火降气。
适用:肺虚无力制肝而肝旺者。
d 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适用: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说明:Ⅰ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Ⅱ 若由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于心,应以滋肾水为主。Ⅲ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称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
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1〕正    治:逆其疾病临床表现的性质而治的法则,又称“逆治”。
  〈1〉寒者热之:寒性病,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药物治之,如表寒者,治以辛温解表;里寒者,治以辛热,以温阳散寒。
  〈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为热象者,用寒凉性药物治之,如表热者,治以辛凉解表;里热者,治以苦寒清热。
  〈3〉虚者补之:虚损性的病证,表现为虚象,用补益性药物治之,如阳虚者,治以扶阳益气;阴血虚者,治以滋阴养血。
  〈4〉实者泻之:邪气盛实的病证,表现为实象,用攻邪药物治之,如食滞者,治以消食导滞;瘀血者,治以活血化瘀。
〔2〕反治:又称“从治”,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症状性质而治的法则;采取方药的性质与疾病证候假像的性质相同。
  〈1〉寒因寒用:又称“以寒治寒”,指用寒凉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病证的方法,如热厥,用白虎汤治之,因其大辛大寒(生石膏为辛甘大寒,知母为辛苦寒)。
  〈2〉热因热用:如少阴病的浮阳证,用通脉四逆汤(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干姜为辛热之品,猪胆汁为苦寒之品)。
  〈3〉塞因塞用:又称“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性药物治疗有闭塞不通的虚证,如老年性便秘,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因黄芪能补肺,人参补元气,酸枣仁则补心血、安神。
  〈4〉通因通用:又称“以通治通”,指用通利泻下的药物,治疗实证通泻的病证,如宿食腹泻,用痛泻要方,方中大黄苦寒攻下,川朴则行气,陈皮则行气健脾。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8574336+1太感谢你的资料了!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8-9-15 16:46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板状腹-------急性胃肠穿孔致腹膜炎
蛙状腹-------肝硬化腹水  
舟状腹------Ca症晚期恶病质。
腹腔积液: 移动性浊音阳性   
小肠梗阻: 脐周可见蠕动波   
急性胆囊炎:Murphy征阳性
幽门梗阻: 振水音阳性
卵巢囊肿: 尺压试验阳性。  
洗肉水样大便:坏死性小肠炎
腹泻与便秘交替:肠结核
血便伴里急后重:直肠癌。  
稀水便伴脐周痛:急性肠炎
稀烂便伴下腹痛:结肠炎   
导致哮喘反复发作的最重要原因是:气道慢性炎症。  
导致哮喘反复发作的基础是:气道高反应。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不能做的检查:皮肤过敏原试验。
重度哮喘作缓解期首选药物是:丙酸倍氯米松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08-9-15 16:50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谢谢分享,现在心理毛毛的,左看右看乱糟糟,看看你的东东觉得捡到几分了o(∩_∩)o.
4
发表于 2008-9-15 17:56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看了一遍
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08-9-15 20:02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有所获益

谢了  :handshake   
6
发表于 2008-9-15 20:24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

[ 本帖最后由 义不容辞 于 2008-9-15 20:27 编辑 ]
7
发表于 2008-9-15 20:27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肾气丸—阴中求阳
       少火生气
            补中寓泻
8
发表于 2008-9-15 20:28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左归丸—阳中求阴
         补而无泻
右归丸—阴中求阳
         纯补无泻
9
发表于 2008-9-15 20:29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6 x6 [5 N) W; h
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
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
逍遥散—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
10
发表于 2008-9-15 22:10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看了,多谢
头像被屏蔽
11
发表于 2008-9-15 23: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
发表于 2008-9-15 23:14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不错哦,谢谢
13
发表于 2008-9-15 23:20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handshake 谢谢!真的不错!
14
发表于 2008-9-16 07:04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谢谢分享
15
发表于 2008-9-16 10:11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方剂索引:
1.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柏母弟要服青皮。)
2.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3.清热调血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
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4.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生地.地骨皮.炙龟板.牡蛎粉.阿胶.黄芩.
藕节.陈棕炭.焦栀子.地榆.甘草
5.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
车前子.黑芥穗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土姣继续。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
红花.桃仁.甘草
13.毓麟珠:八珍穿鹿狗肚。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2、肝肾阴虚;百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
方剂总结及速记歌诀(我的方剂是和06年大纲一样,它不要求背药物组成的就没有这个内容,主要也是为了考试嘛,呵呵
16
发表于 2008-9-16 17:47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
 米泔样便――霍乱
 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
 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直肠癌
 绿色粪便――消化不良
17
发表于 2008-9-16 17:48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18
发表于 2008-9-16 17:49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
2、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
 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
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19
发表于 2008-9-16 17:55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中诊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老舌:实证
•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
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
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
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支、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
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
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
1、诊脉方法
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
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
患处硬痛拒按-实证;
轻按即痛-病在表浅;
重按方痛-病在深部;
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
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
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
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
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
②腹痛拒按者-实证
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
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
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
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
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
(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
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
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
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
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
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
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
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
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2、脉数:迟、数。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迟寒缓脉脾虚湿。涩瘀气滞结痰淤。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20
发表于 2008-9-17 10:01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        性能特点
•        要药
•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        止呃之要药:柿蒂
•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
•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
•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
•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
•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        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
•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        疥疮之要药:硫磺
•        良药
•        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
•        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
•        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
•        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
•        理气良药:沉香
•        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
•        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
•        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
•        佳品
•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        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
•        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
•        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
•        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 黄精
•        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 菟丝子
•        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
•        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
•        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
•        圣药
•        “呕家圣药”: 生姜
•        “疮家圣药”: 连翘
•        通用药
•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        治风通用药:防风
•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        经典用语
•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        “夏月麻黄”:香薷
•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        “将军”:大黄
•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        “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        “祛瘀生新”:桃仁
•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        病证选药
•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 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 菟丝子(肾虚)
•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        破伤风:防风 蝉蜕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全蝎 蜈蚣
•        胃寒呕吐:丁香 生姜 吴茱萸 高良姜  沉香
•        胃热呕吐:芦根 竹茹 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
•        阴署证:  香薷
•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        项背强痛:葛根
•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        太阳头痛:羌活
•        阳明头痛:白芷  
•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        鼻渊头痛: 辛夷 苍耳子 细辛
•        引产: 天花粉
•        无汗骨蒸:牡丹皮
•        有汗骨蒸:地骨皮
•        梅毒:土茯苓
•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        鸡眼赘疣:鸦胆子
•        回乳:芒硝(外用) 麦芽
•        诸骨鲠喉:威灵仙
•        吐泻转筋:木瓜 蚕沙
•        膏淋:萆薢
•        血淋:蒲黄
•        虚寒呃逆:丁香
•        寒疝腹痛:乌药 荔枝核
•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 虎杖
•        肺胃出血:白及
•        手足皲裂:白及
•        脱发:  侧柏叶(外用)
•        阴疽流注: 白芥子
•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        噤口痢:石菖蒲
•        休息痢:鸦胆子
•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        口中甜腻:佩兰
•        排石:海金沙 金钱草 鸡内金 郁金 核桃仁
•        喉痹:络石藤 灯心草
•        口疮:吴茱萸
•        龋齿疼痛:筚拨
•        手足皲裂:白芨
•        失音:诃子 桔梗 胖大海
•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  蜈蚣
•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 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莲 金钱草 半夏
•        退虚热:知母 黄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        利咽:薄荷 牛蒡子 板蓝根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玄参 巴豆 牛黄 胖大海 桔梗
•        透疹:荆芥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葛根  浮萍 芦根 紫草
•        升阳举陷:升麻 柴胡 葛根 黄芪
•        亡阳证:  附子 干姜
•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        绦虫证:  鹤草芽 槟榔 南瓜子 雷丸 榧子 芜荑
•        风痰证:  天南星
•        滑脱诸证:龙骨 牡蛎
•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        乌须黑发:何首乌 女贞子 黑芝麻
•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 补骨脂 沉香 磁石 紫河车
•        润肠通便: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 桃仁  决明子 榧子 苏子 冬葵子 栝楼 当归 何首乌 黑芝麻 桑葚 肉苁蓉 胖大海 知母 生地黄 锁阳 杏仁
•        烫烧伤:四季青 紫珠 地榆 虎杖 侧柏叶
•        脱发:侧柏叶
•        疟疾:柴胡 青蒿 草果 鸦胆子 槟榔 何首乌 常山
•        胸痹:薤白
•        通经下乳:路路通 关木通 通草 漏芦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冬葵子
•        梅毒:土茯苓
•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        血淋涩痛:石韦 蒲黄
•        乳痈:蒲公英 漏芦 丝瓜络 远志
•        肺痈:鱼腥草 薏苡仁 栝楼
•        肠痈:红藤 败酱草 牡丹皮 络石藤 薏苡仁 栝楼 大黄
•        梅核气证:绿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苏
•        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 蒲黄 姜黄 没药
•        降血压:杜仲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车前子 罗布麻 地龙 青木香 大蓟 小蓟 马兜铃 桑白皮 荠菜 臭梧桐 淫羊藿 山茱萸 稀莶草 山楂  
•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蝉蜕 熊胆 赤芍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枸杞子 木贼
•        扩瞳:青葙子
•        清心利尿: 连翘 关木通 瞿麦 竹叶 淡竹叶
•        虚火咽痛: 玄参
•        阴虚外感: 玉竹
•        安蛔止痛: 乌梅
•        配伍用药
•        麻黄配桂枝:  风寒表实无汗证.
•        麻黄配杏仁:  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        麻黄配石膏:  肺热咳喘.
•        桂枝配白芍:  风寒表虚有汗证
•        .柴胡配黄芩:  少阳寒热往来
•        生葛配黄芩、黄连: 湿热泻痢初起
•        石膏配知母:  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        知母配黄柏:  阴虚火旺
•        知母配川贝母:  阴虚劳嗽 肺燥咳嗽
•        栀子配茵陈:  湿热黄疸
•        黄连配吴茱萸:  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        黄连配木香: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        黄柏配苍术:  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        白薇配玉竹:  阴虚外感
•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        苍术配厚朴、陈皮: 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        丁香配柿蒂:  虚寒呕逆
•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
•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21
发表于 2008-9-17 20:17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中内实践部分方剂
荆防败毒散:金传杰放灵芝抢钱财毒草。
加味香薷饮:破连扁香花。
双解汤:芩子连拾黄风和金桔。
清金导痰汤:桑母卖桔柑,黄母只服菊仁。
沙参麦冬汤:冬玉卖豆沙花草。
加味桔梗汤:曹白银母已跟菊婷。
沙参清肺汤:黄太子生冬瓜草以及合欢根。
射干麻黄汤:夏园射卫星将找黄花。
桑白皮汤:桑母姓苏,只爱夏芩连。
茜根散:黄茜伯炒地胶。
泻心汤:大黄芩连。
无比山药丸:五只兔熟,朱泽山服牛肉肚急。
安神定志丸:龙远人捕神灵。
桃仁红花煎:桃花乡穷,胡青生赤丹想归。
左归饮:朱山服熟**。
人参养营汤:黄叔弟归,说贵人将找志甘喂服桔皮。
黄连阿胶汤:芩连要鸡胶。
柴胡疏肝散:陈香穷,只烧干柴。
丹栀逍遥散:叔归要服柴草。
滋水清肝饮:牛母菜地归,腹泻要找芍子。
化肝煎:陈贝子要写丹青。
藿香正气散:大腹子苏苓拌厚猪皮跟草香。
胃苓汤:五苓散+平胃散。
连理汤:理中丸+黄连茯苓。
开噤散:黄生连服冬陈米和丹石。
正气天香散:不换金正气散(平胃散+藿香半夏)+贺昌证佩果。
黄芪汤:陈麻人服参炒白蜜归。
润肠丸;大枪归陶妈。
茵陈术附汤:附子炒姜称白肉。
犀角散:西子妈连姻。
芎芷石膏汤:芎芷石膏高举枪。
大补元煎:狗肚熟人当要炒鱼。
越婢加术汤:干妈拾白姜枣。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黄杏拾连豆姜枣皮。
疏凿饮子:陆芩擒大朗,小谢缴木枪。
沉香散:韦冬顽皮要滑香草归。
石苇散:韦冬卖滑车。
膏淋汤:龙母要吃白地参。
四妙散:牛已苍白
消渴方:蜂乳将生黄花藕。
解语丹:扶远权抢(劫),南妈想蒲草。
四七汤:苏苓后半生早。
防风汤:黄大琴归.放心服葛艽肉炒姜。
乌头汤:干妈要黄屋。
薏苡仁汤:麻贵二伙已放苍芷归屋炒姜。
人参五味子汤:四君子汤+麦味服枣
参附龙牡救逆汤:参附龙母炒芍。
连梅汤;连梅卖地胶。
22
发表于 2008-9-18 13:30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真是好东西,谢谢!!!!
23
发表于 2008-9-19 07:47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特定中医俗语
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麻杏石甘汤—清、宣、降三法具备
防风通圣散—汗、下、清、利同用,上、中、下焦并治
益气解表—败毒散
助阳解表—再造散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柴葛解肌汤—病证在肌表,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
寓通于补—济川煎
“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外科“消法”的代表方—仙方活命饮
  辛甘化阳,又具酸甘化阴—小建中汤
“为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
  骤补真阴以制相火—大补阴丸
“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左归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
  气血阴阳并补之剂—炙甘草汤
  湿温时疫之主方—甘露消毒丹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
“火郁而发之”—普济消毒饮:升麻、柴胡
凉膈散:薄荷、竹叶
清胃散:升麻
  辛开苦降—半夏泻心汤、左金丸
  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枳实导滞丸
“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
入血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


四、方解内容理解
1 方中君药
A单味药做君药
  补阳还五汤—黄芪
  理中丸—干姜
  保和丸—山楂
  半夏厚朴汤—半夏
  镇肝熄风汤—怀牛膝(引火下行,补益肝肾)
  凉膈散—连翘(既重用,又君药)
B两味药做君药
败毒散—羌活、独活
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
二陈汤—半夏
C个别方中有三味药做君药
甘露消毒丹—茵陈、滑石、黄芩
D非君药,但在方中重用
吴茱萸汤—生姜(重)
炙甘草汤—生地黄(重/君)
芍药汤—芍药(重/君)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重/君)
2 特殊剂量
左金丸—    黄连:吴茱萸=6:1
六一散—    滑石:甘草=6:1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
小建中汤—  芍药:桂枝=2:1
麦门冬汤—  麦门冬:半夏=7:1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1:2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温脾汤—    大黄:附子=2:1
炙甘草汤—  地黄:甘草=4:1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小蓟饮子—  生地:小蓟=8:1

3 特殊煎服法
十枣汤:大枣煎服送服;小剂量开始,清晨空腹服用;
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先下,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过煮则味厚入中焦也(芳香清新之品不宜久煎)
炙甘草汤:酒水各半煎,清水七升,酒八升(加酒取药性,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4 反佐
左金丸—吴茱萸
芍药汤—肉桂
黄土汤—黄芩
[多选]
一、一个主治病证,多个方剂治疗
治中焦虚寒腹痛—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人参汤
中医治痰饮—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苓桂五味降心汤、五苓散、肾气丸
呕吐—吴茱萸汤、理中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四逆汤

二、一个方剂,多个主治病证
黄连解毒汤—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痈疡疔毒
理中丸—中焦虚寒,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
五苓散—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水逆证
磁朱丸—心肾不交,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癫痫
三、组成[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有的药
银翘散、桑菊饮—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归脾丸、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甘草
理中丸、四君子汤—人参、白术、甘草

四、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三补配三泻,熟地-泽泻、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
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同补,以补肾阴为主
肾气丸—阴中求阳
         少火生气
         补中寓泻
左归丸—阳中求阴
         补而无泻
右归丸—阴中求阳
         纯补无泻
血府逐瘀汤—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黄土汤—标本兼顾,刚柔相济,寒热并用
地黄饮子—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
乌梅丸—寒热并用
邪正兼顾
辛酸苦味具备,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上下并治
银翘散—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构成清疏兼顾
逍遥散—气血兼顾肝脾同调
补肝方面,补肝体而助肝用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4
发表于 2008-9-19 09:13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谢谢x1 (5)a
25
发表于 2008-9-19 09:36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可见梨形心
风心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可见靴形心
心包积液                    可见烧瓶心
26
发表于 2008-9-19 10:48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金实不鸣”:新病,多属实证。常因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阻肺而致。
“金破不鸣”:久病,多属虚证。阴虚火旺,肺肾精伤。
•        谵语
表现: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病机:热扰心神,实证。
•        郑声
表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
病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属虚证。
•        独语  
表现: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
病机:心气不足,心神失养;气郁痰结,阻蔽心窍。
主病:癫证,郁证。
•        错语
表现: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病机:虚证——心气不足,心神失养。
      实证——痰湿、瘀血、气滞。
•        狂言
表现: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
病机:气郁化火,痰火扰心。属阳证、实证。
主病:狂病、伤寒蓄血证。
•        言謇
表现:神志清楚,吐字困难,吐字不清。
病机:风痰闭窍;风痰阻络。
27
发表于 2008-9-19 19:45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谢谢
28
发表于 2008-9-19 21:42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谢谢啦!
29
发表于 2008-9-19 22:05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要考试了,看了,谢谢哦!
30
发表于 2008-9-19 23:26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实用的考试资料

楼主乃神人也!鲜花送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5 14: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