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44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思考中医》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0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思考中医》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力红博士。对于刘力红博士我个人知之甚少,仅能在书中简介得知。我大约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仔细的看了一遍,全书的中心思想,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中医已经典为本,思想为用”,透过精辟的说明,来阐释经典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

整本书的立论精辟,有独到的见解,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学习中医的人仔细研读。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并不适合“中医初学者”以及“中医在学者”来读,比较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或者是已经职业多年的在职专业人员。当然啰,如果有人的天资聪颖,尽管是初入门槛,已得中医精粹者,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了。

《思考中医》读后,我不免引发一些串连的想法:

一、上工=高明的医生?

在《思考中医》P33有一段文,引用如下:
--------------------------------------------------
《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

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提前 20 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着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到底是这位圣人不会治已病,还是不愿意治已病。说白一点,患者发病了,找到这位圣人看病,感觉就像走了冤枉路,这位圣人不治就是不治,非得病人未病之时才治,等于是见死不救一样。

我个人认为“上工”、“下工”之说于时代不符,以现代医学思维来说,“预防医学”不就是传说中的“上工”了吗?推而广之,现代广为人知的“养生保健专家”、“疾病防制专家”岂不是个个如医圣,全是“上工”圣人之属了...反而那么辛苦站在第一线,与疾病相搏的医生们,个个成为“下工”了!这是不是有点"高调"唱到不行的地步??

现代的人有点不舒服,会主动找医师看诊的少之又少,即便去看诊,如是传说中的“上工”看诊,要为病人治未病,又有那几个人会相信呢?即便是医圣时代的王仲宣亦不相信,更别说现代的人了!

当然我很清楚“上工”、“下工”之说的原意,并不是故意扭曲,而是感觉到时代不同了,与其说“上工”、“下工”不如说“明医”、“庸医”还比较贴切,“明医”通晓病机、病因,能妙手回春;庸医心中不了,胡乱用药,药到命除。

二、中医的基本定理真的就在“经典”里?

尽管书里处处已经典的文字为依据,并辅以精彩的说明,但我依然怀疑。这不是因为我受了西方科学思想教育之后,故意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从“思考”的角度来想,为什么经典说的就是对的呢?

往往有些经典内容随人怎么解释都可以,一连串的为什么?一直在脑子里绕啊绕的,就是拐不了弯...

我是一位**徒,坦白说,我连《圣经》都不认为有多么神圣,毕竟都是出于人手,顶多只能当成“参考工具书”而已,也有教友问我这叛逆的**,为什么既不相信《圣经》又怎么会信**呢?我回答:「信仰不是从书里,而是从心理。一开始是从书里认识宗教,但是真正的信仰,就必须从生活中实际体验才行,否则跟着大家人云亦云的瞎起哄,我岂不是跟《国王新衣》里面的人一样了呢?」

我又想到,从小到大,会背的数学公式还真的没有多少,像九九乘法、面积公式...这些基本定死了的公式之外,其余的还真的不会背。但并不妨碍我的数学能力,反而让我更能灵活的思考计算,往往考试题目就不依能套公式的路子出题,而是会绕一些弯,让考试的学生思考再作答,也因此,只会死背公式的同学,遇到这类的题目,几乎都会面临巨大的考验。

同样的,如果将中医经典里所谈到的内容,当成基本定理来看,似乎也颇能符合数学的学理,将一些基本的中医定理搞懂搞熟之后,面对复杂的病症,也都应该能够随心所欲的辩证才对啊!

渐渐的,在这样的思考中,我逐渐明白,中医的基本定理"有些"就在“经典”里。

三、“中医现代化”的问题所在

在《思考中医》P220有一段文,引用如下:
--------------------------------------------------
现在的人都在谈中医现代化,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呢?大多数人都认为分子生物学加上中医,或者现代科学的其他什么分支加到中医上而来,或者是从事一些现代的实验研究,这些就是中医现代化。现在的大多数人也就是这么在迈向中医的现代化。中医的现代化要靠小白鼠来点头,要靠小白兔来点头。当然,这些可以称做现代化,但毕竟他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考虑,把这个现代化的涵意定得更宽广一些。比如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在传统思维里、在传统表述里建立的中医拉近一些,使它在思维和表述上都比较接近现代的文化气息。使中医的理念能够更为容易、更为方便、更为广泛地为现代人所接受。不但是为患者这个群体所接受,亦为文化这个群体、科学这个群体,尤其是文化科学菁英这个群体所接受。
--------------------------------------------------
就我个人的观感来看,“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能普及社会大众,让大家能够了解中医到底在干什么!否则一直“闭门造车”,门外的人猜疑,门内的人孤芳自赏,没有交集,便很难有共识存在。

比方说,一个患者牙龈肿痛,中医说:「是阴虚火旺之胃火所起,当用滋阴降火之法,清胃热为主...」,那西医说:「牙周病!」,你能想像,一般大众能接受,中医的说法,还是西医的说法?答案似乎不用猜,一定是西医的说法比较能够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西医的术语在大众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一种常使的用语,尤其是广告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也因此,尽管中医再怎么强,也强不过大众的接受度,因为单从中医的用词用语就已经很让大众耳“聋”,又怎么能谈现代化呢?

“中医现代化”是一项大工程,绝对不是中医自己说就算了,只要还有“掌握资源及权限”的单位存在,中医就只能在自家后院哇哇叫就算了!非得要有动作不可,至少得让大众知道中医在干什么!还要让其他的单位知道中医在干什么!假以时日,中医别说是现代化的问题,要振兴中医也不成问题。

四、“咬文嚼字”有碍中医的发展

《思考中医》P168有一段文,引用如下:
--------------------------------------------------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时,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一个是“‘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一个是“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我们从病字的释义,引出了疾病的相关性,而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先生的确是过来人,他的这个形容绝非孟浪之语。

--------------------------------------------------
《思考中医》P171有一段文,引用如下:
--------------------------------------------------
真正有学问的老先生,他的一句话有时都是沉甸甸的,用一字千金来形容,实不为过。周汝昌先生讲的“咬文嚼字”实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如果学中医要从这类“咬文嚼字”的古文当中学到东西,除非自己能博古通今,或许稍能理解一些暗藏的玄机之外,否则任何一门学问,穷尽毕身之力,也不一定能有小成,更何况要结合这么多的学问,才能了解一段话或一个字的含意,这恐怕是超人才能够办得到的事情...

现代能通晓古文的人有多少?我自己看得懂中文,也知道不少的成语,偏偏就是对古文很头疼,明明都是中文字,却句句费猜疑,反而不如读英文书还来得自在些。像我这样的人有多少呢?应该也不少吧?!

学中医的门槛是有,能搞懂古文,大概门槛也将要跨过,如果搞不懂古文的意思,整天在这堆“咬文嚼字”的古文当中难受,还不如念西医来的轻松自在。(千万别告诉我,只要学几天的「医古文」就能看懂古文...这麽玄的事情...)

从我自学中医以来,就有一种偏执的想法,总认为那些懂中医的“高人”喜欢卖弄,嘴上总是挂着古文,之乎者也的,手上的功夫,全都在嘴皮上,反不如乡野的土医好相处,至少讲大白话,再难也能懂个几成。如果中医的教育掌握在这些“高人”的手上,大家再继续“之乎者也的”的“咬文嚼字”,不但是自己越来越迷糊,也让大众越来越不能接受,到最后,中医的发展就是毁在中医自己手上。

这也与“中医现代化”的问题有点牵连,尽管正反双方各陈意见,但总是希望能振兴中医。要想振兴中医,不是搞中医的人喊喊口号,写写标语,或是大声疾呼就能成事,必须要有行动才行。最好的行动就是将中医普及化,让中医艰深绕口的术语平民化,让中医的医理平易化,可以让一般大众了解中医在干什么,知道中医能为大众做什么,这样一来,大众对中医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就不会急病乱投医,至少除了西医之外,中医也是首选。

《思考中医》虽然不是中医医理专书,却能提高读者对中医学习的理解能力,虽然自己的程度还远远不足,但很高兴能读到这么精彩的书,很期望将来也能够真正的以中医角度来思考,而不是凭空臆测的思考中医。

以上是我个人读后感想,有点不成熟,还请先进们指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锵锵音乐坊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8-5-12 10:0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很好!拜读了。积分感谢!
楼主读书擅于思考,擅于总结,值得大家学习!
中医知识的普及的确不够!
所以,很多病人病后是想不到先找中医看病的。往往是西医不治之病才想找中医试试,碰碰运气。但慢慢地随着西医药弊端愈显,人们对中医的信赖和热衷也递增,希望我们中医人在临床工作中多宣传中医,为中医的普及努力!
关于,古文的学习,应该在小学就要普及教育,这样中国国文的根基就会牢固,将来学习中医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8-5-12 19:28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古文也没那么难吧,学中医的还是古文好一些好点。
其实古文也好,今文也罢,说穿了都是汉语,只不过是古文字的一些用法似乎与现在的用法不同,但是只要认真琢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而且,学习古文对理解现代汉语也有很大帮助,个人以为,如果古文不好,那么,在汉语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造诣。
呵呵,还有啊,如果你英文很好的,如果仔细研究,英语语法和古文语法其实很像的。

[ 本帖最后由 吕鸣 于 2008-5-12 19:34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4
发表于 2008-5-14 21:1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这本书很好,希望学中医的先学习此书!
5
发表于 2008-5-14 22:0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思考中醫基本上讓我更相信中醫
也更了解學習中醫當從何下手!
6
发表于 2009-6-21 22:47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学中医已经典为本,思想为用:)
7
发表于 2009-6-23 10:25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写得不错:loveliness:
8
发表于 2009-6-23 19:34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咬文嚼字并不是说要你嘴上老是挂着之乎者也,而是说要你弄懂我们的祖先在文字上的精彩诠释,让你知道中国文字是博大精深的
我对“名老”或者“赤脚医生”没有什么大的偏见,只要真心热爱中医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们需要高文化的中医师,这样才能著书立说,以传后世,当然,乡镇中医师能把自己的经验表达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受益也是好的,毕竟文字是给历史留下遗迹的最好工具,希望楼主不要有那么大偏见,哈哈。。。
9
发表于 2010-6-12 08:09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国家的政策力度不够大 投入不够大 中医的发展怎么能大呢 我们都期待中医强大 就像期待中国足球一样 可是光靠我们的球员 或者我们搞中医的个体就够了吗?
10
发表于 2010-6-13 08:26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几乎不赞同楼主的思维,外行人而已。
11
发表于 2010-6-13 08:3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几乎不赞同楼主的思维,外行人而已。
12
发表于 2010-6-13 10:2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学习学习
13
发表于 2010-6-14 08:4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记得当时第一次读《思考中医》时很激动,确实激发了对中医的热情。
   而到第二次读的时候就觉得有些问题了,最主要的就是像楼主说的咬文嚼字,感觉有些地方解释的很牵强,随意臆测的感觉。
   个人觉得《思考中医》是本好书,当年引发了我们对中医的学习热潮,不过跟临床有距离!
14
发表于 2010-6-15 20:02 | 只看该作者

《思考中医》读后感

我也是读的热血沸腾!
15
发表于 2015-3-22 23:16 | 只看该作者
我很爱中医,但我感觉中医迟早要在中国灭亡,而在国外复兴。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6
发表于 2015-5-15 14:06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MOD}
19
发表于 2015-5-15 21:59 | 只看该作者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20
发表于 2015-5-15 23:37 | 只看该作者
当时老师推荐读的,但是没觉得有什么好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1
发表于 2015-5-16 10:04 | 只看该作者
好资料,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0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