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93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大家推荐一本好的中医/中西医技能考试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去年考中西医过关了,看到了这本书的,几乎是07年的考题.推荐给大家.

书名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过关教程>



内容从爱爱医_其他版块转载过来,但好象不全.



2008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技能考核过关教程


大纲解析:
医师资格考试从级别上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个层次,执业医师报考条件是取得本科学历并经工作试用一年以上,或中专取得执业助理医师5年以上(大专2年以上)方可报考。执业助理医师是具备大中专学历水平并经一年以上临床试用期合格方可报考。
执业医师具备***的诊疗资格,执业助理医师需要医师指导从事医疗工作。由于对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行医标准有区别,所以考试大纲有相应的不同。
另外,中医类别和中西医结合类别考试也明确区别开来,所以考试大纲才有了两个级别4个类别的划分。考生应该依据所报考的执业级别和执业类别正确地分析和理解自己要考的对应类别的考试大纲内容。
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虽然细分为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但考核形式一致,只是考核重点和知识比例有所区别,在基本操作方面大致相同,临床辩证思维能力考核也趋一致,为此我们将考核知识混合编辑,目的是开阔视野,相互借鉴,更多的掌握实践知识,提高操作能力,获取较好的分数,更好的指导诊疗工作。






























考场观摩
第一站  第一站病历书写
辨证论治题
刘某, 男性, 35岁, 已婚, 工人, 于2005年3月1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而发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骨节酸痛。测T38.5℃,不出汗,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T38.5℃,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清语利,精神可,形体适中,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双下肢浮肿,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化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85%,淋巴15%。胸部X片示:未见明显异常。
依据上述病例内容,按住院病例书写要求,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论治
中西医结合考生与大叶肺炎鉴别)
中医考生与水肿鉴别。
第二站      基本操作题
1.请演示表浅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2,说出太冲、合谷定位,主治病症。
3.请演示穿手术衣的全过程。
第三站     临床答辩题
1  简要病史:男性,15岁,眼睑、颜面浮肿7天。
请围绕以上主诉,口述该患者先病史及相关病史应询问的内容。
2  阴黄与阳黄如何鉴别?
3  气胸的X线表现

考场指导

病历分析
本部分以考核大纲所要求的中、西病种为例,进行病历书写和病例分析,这是考试的重点。在本书中我们分别列举了一个病历,并参照考试评分要求完成了病历书写,是考生在考试当中必须遵循的答题模式。因为每个病名的证型较多,知识面广,我们同时增加了每个病种的知识考核重点和考官的评价分析,为考生顺利完成好第一站的病历书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本操作
本部分就是考试体格检查和中、西医操作,我们系统的介绍了体格检查和中、西医操作的基本内容,以考题为目,引出考核知识和应掌握的操作要点,便于考生掌握,提纲携领,记忆简单,操作实用。
临床答辩
临床答辩考核的重点是病史采集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指出的简要病史系统的从现病史和相关病史两部分进行正确的问诊,尤其是现病史中,要能根据主诉进行询问①发病可能的原因和诱因②出现的可能症状及各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情况,(3)各种诊疗情况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可借鉴的病史资料 (4)患者的其他情况,从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面情况。
虽然问诊的格式和思路—致,但问诊突出的核心不同,为此我们依据每个病历进行了举例,供同学们借鉴。
另一个考核重点是临床知识问答,也就是我们所应掌握的中西医基本知识,我们也进行了举例,并由作者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了指导,这部分内容要和病历分析中的辅导内容相结合,更容易掌握。








病历书写部分

肺系病症
病历书写部分
感冒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刘某,女性,35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3月10日就诊。
患者于3天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出汗,时测T:38.5&ordm;C,次日又感头胀痛、咯黄痰,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身热、汗出、鼻塞、流黄涕、咳嗽咯黄痰、咽痛口干、头胀痛,饮食及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其他病史、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8.5&ordm;C,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清语利,精神可,形体适中,急性病容。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性啰音。双下肢无水肿。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4.6×109/L,中性85%,淋巴15%。胸部X线片示:未见明显异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35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3月10日就诊。
主诉;发热咽痛3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出汗,时测T:38.8&ordm;C,次日又感头胀痛,身热不减,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身热汗出、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咯黄痰、咽痛、头胀痛、口干口渴,饮食及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其他病史及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8.8&ordm;C,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神清语利,精神可,形体适中,面红,体态如常。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律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4.6×109/L,中性85%,淋巴15%。胸部X线片示:未见明显异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身热汗出、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痛、头胀痛等,中医诊断为感冒。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发热汗出、鼻塞、流黄浊涕、咳嗽、咽痛、头胀痛、口渴,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辨为风热犯表证。
病因病机分析:因风热袭表,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故发热较着,汗出;熏蒸清道,则鼻塞,流黄浊涕,咽痛;风热上扰,络脉失和则头胀痛;肺气不宣故咳嗽、;热灼津伤,则口干口渴。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为风热犯表,邪在肺卫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导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本病有天气变化受凉的诱因,虽有咳嗽症状但与发热,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等表热症状并见故诊断为风热感冒而不诊断为咳嗽。
西医诊断依据:
(1)有天气变化受凉的诱因。
(2)临床症状:发热较重、汗出、鼻塞、黄浊流涕、咳嗽咯黄痰、咽痛口干、头胀痛。
(3)体征:T:38.8&ordm;C,咽部充血。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4.6×109/L,中性85%,淋巴15%。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流行性感冒鉴别。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感接触史,全身症状较重,高热、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可资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感冒
风热犯表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10g 连翘10g 桑叶10g 薄荷10g 前胡10g 芦根10 g 杏仁9g 桔梗10 g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1)饮食宜清淡。
(2)避风寒、防外感。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抗菌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感染常选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
(3)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选利巴韦林或病毒灵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感冒是感受风邪,邪犯卫表而致的外感疾病。辨病要点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临床表现。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感冒临床上分5型:
1风寒束表证:以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头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治法为辛温解表。代表方为辛温轻剂用荆防达表汤,重者风寒挟湿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咽痛,有汗,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治法辛凉解表。代表方为风热表证热毒重者用银翘散;肺气不宣者用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以身热微恶风寒,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胸闷泛恶,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暑湿伤表,肺卫失和。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以恶寒较重,无汗,咯痰无力,平素体弱反复外感,舌苔薄白,脉浮无力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治法益气解表。代表方参苏饮。
5阴虚感冒:以身热少汗,口干心烦,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
为阴虚之体,复感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考官点睛:
   感冒临床上并不少见,治疗上也比较简单,但需注意的是许多病症初起皆有感冒的症状,要认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风为百病之始,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伤风不愈久成痨等,说明了风邪致病的相对复杂性。
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重点是病例的书写规范,参照上述案例认真书写,考核的知识点重点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内容,中西医结合的考生对代表方记忆的内容薄弱,要记住方名和主要的药物。  
西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多可参照中医的感冒进行治疗。

咳嗽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赵某,男性,40岁,已婚,教师,于2005年10月3日就诊。
患者于8天前,因感冒后而咳嗽,喉痒,痰少而粘,不易咯出,伴口干,头痛,微寒,身热。曾在当地社区医院治疗,静脉予抗生素(药名不详),治疗3天,不见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而***。现症见:呛咳,痰少质粘难咯,伴口干,音哑,头痛,身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对青霉素有过敏史。查体:T:38.1&ordm;C,P:78次/分,R:21次/分,BP:150/90mmHg。神清,形体肥胖,声音嘶哑,口唇干燥,面红。舌红少津,脉浮数。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0×109/L,中性80%,淋巴20%。血沉5mm/小时。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赵某,男,40岁,已婚,教师。于2005年10月3日就诊。
主诉:咳嗽、咯痰8天。
现病史:患者于8天前,因感冒诱发咳嗽,喉痒,音哑,痰少质粘难咯,伴口干渴,头痛,微寒,身热。曾在当地社区医院就诊,经用抗生素(药名不详)3天,不见缓解,故来就诊。现症见:呛咳,痰少质粘难咯,喉痒,咽痛,伴口干口渴,音哑,头痛,身热。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但用药不规律,无传染病史及糖尿病史。
过敏史:对青霉素过敏。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8.1&ordm;C,P:78次/分,R:21次/分,BP:150/90mmHg。
神清,形体肥胖,声音嘶哑,口唇干燥,面红。舌红少津,脉浮数。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瞳孔等大等园,对光反射灵敏。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律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0×109/L,中性80%,淋巴20%。血沉5mm/小时。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呛咳,痰少质粘难咯,声音嘶哑,口干渴,头痛,微寒,身热等,中医诊断为咳嗽。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表现为呛咳,痰少质粘难咯,声音嘶哑,口干渴,头痛,微寒,身热等,舌红少津,脉浮数,中医辨证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之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8天前患感冒,风燥之邪未尽解,循经入肺,肺失清润故呛咳,痰少质粘难咯,声音嘶哑;表证未解,卫气失和故头痛,汗出,微寒,身热等。舌红少津,脉浮数为风燥犯肺,燥热灼津之证。
中医病证鉴别: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的病证,应与喘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咳嗽,痰少质粘难咯,身热,口干渴,头痛等。
(2)体征:T:38.1&ordm;C,BP:150/90mmHg,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0×109/L,中性80%,淋巴20%。胸部X片示:肺纹理增粗。
(4)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
西医鉴别诊断:首先必须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呼吸道感染虽有咳嗽、咳痰和发热等症状,但各有其特点,上下呼吸道感染无肺实质浸润,胸部X线检查可鉴别。其次需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
中医诊断:咳嗽
        风燥伤肺
西医诊断:1.肺炎
        2.原发性高血压病1级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10g 杏仁10g  薄荷10g  豆豉10g  前胡10g  牛蒡子6g  沙参10g  桔梗10g
浙贝母10g  天花粉10g  芦根10g  枇杷叶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每次200ml。
调护:避风寒,忌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肺炎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食物,可给止咳化痰药物。
(2)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其次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高血压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本病可单独使用利尿剂、-受体阻滞剂、ARB或CCB。ACEI类最好不用。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辨病要点为临床以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咳嗽临床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证:以咳嗽,气急,咽痒,咳痰稀白,伴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 风热犯肺证:以咳剧气粗,咽干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伴风热表证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代表方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以干咳喉痒,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初起或伴表证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代表方桑杏汤。
(二)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证:以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晨起或食后咳剧,痰多,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便溏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证:以咳嗽气粗,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热腥味,面赤口干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代表方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证:以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随情绪波动增减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肝郁化火,上逆侮肺。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代表方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 肺阴亏耗证: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潮热颧红,手足心热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考官点睛
咳嗽是中医病名,是西医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常见临床症状,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等。临床诊查中,首先辨明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不同,掌握临床分型、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结合胸部检查,遵循视、触、叩、听四诊原则,尤其是肺部听诊,要严格按照先上后下、左右对比、内外对比的顺序进行。若结合胸片、血象、胸CT扫描,更能避免漏诊、误诊
喘证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马某,男,62岁,已婚,干部,于2005年1月30日就诊。
患者有慢支肺气肿病史30年。近3年,每年冬季易复发,每次发作时喘促气急,胸部胀闷,痰多质粘带泡沫。2天前,因感受风寒致咳喘发作,喘逆不止,遂由家属陪同前来就诊。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气促,胸部胀满,痰多稀白带泡沫 ,伴恶寒,无汗,头痛。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8&ordm;C,P:116次/分,R:35次/分,BP:100/65mmHg。神志清,面青唇紫,强迫**,急性病容。呼吸急促。舌淡暗,苔白,脉浮紧。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116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马某,男,62岁,已婚,干部,于2005年1月30日就诊。
主诉:喘咳,气促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于近3年来,每到冬季易发喘促气急,胸部胀闷,痰多质粘带泡沫。2天前,因感受风寒致咳喘发作,喘逆不止,遂由家属陪同来就诊。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气促,胸部胀满,痰多稀白带泡沫,伴恶寒,无汗,头痛,口不渴,夜寐欠安,二便尚可。
既往史:慢支肺气肿病史30年,无其他病史及传染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6.8&ordm;C,P:116次/分,R:35次/分,BP:100/65mmHg。
神志清,面青唇紫,形体适中,强迫**,呼吸急促,急性病容。舌淡暗,苔白,脉浮紧。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园,对光反射灵敏。颈软,甲状腺无肿大。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双肺均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11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气促,胸部胀满,痰多稀白带泡沫 ,伴恶寒,无汗,头痛,口不渴等,中医诊断为喘证。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气促,胸部胀满,痰多稀白带泡沫 ,伴恶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舌质淡暗,苔白,脉浮紧,辨为风寒上受,肺实气壅之风寒壅肺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喘多年,肺气已虚,不耐寒热。风寒束表,故见头痛、恶寒等表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故喘咳气逆,咯白痰,胸部胀闷。舌淡暗,苔白,脉浮紧为风寒壅肺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应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西医诊断依据:
(1)慢支肺气肿病史30年。
(2)临床表现:喘息咳逆,呼吸气促,胸部胀满,痰多稀白带泡沫,伴恶寒,无汗,头痛,口不渴。
(3)查体:T:36.8&ordm;C,P:116次/分,R:35次/分,BP:100/65mmHg。面青唇紫,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116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肝大肋下一指,腹部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
本病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多见于中老年,咳嗽、咯痰症状较为突出,往往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有喘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病史,多数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症状为主,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
诊断:
中医诊断:喘证
        风寒壅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麻黄10g  桂枝10g  紫苏10g  半夏10g  橘红10g  杏仁10g  苏子10g  白前10g 射干10g  细辛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调护:避风寒,防外感,慎劳作。
西医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
(2)氧疗。
(3)控制心律失常:一般经过抗感染,吸氧后可消失。
(4)抗凝治疗: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防止肺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5)加强护理工作:心肺功能的监测,翻身、拍背,改善通气。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喘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有虚实之分,临床上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辨病要点。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喘证临床上分实喘与虚喘两大类
(一)        实喘
1风寒壅肺证: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痰多色白质稀而带泡沫,伴有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治法宣肺散寒。代表方为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以喘逆上气,鼻煽息粗,痰粘不爽伴表寒证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代表方为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以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粘色黄伴有内热征象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邪热蕴肺,蒸液为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代表方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以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粘腻色白,咯吐不利,伴呕恶食少,苔白腻脉滑或濡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清肃。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代表方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以突然出现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常与情志有关。平素多忧郁失眠,脉弦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治法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五磨饮子。
(二)        虚喘
1肺气虚耗证:以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稀薄,自汗恶风或呛咳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潮红,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弱或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治法补肺益气养阴。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以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跗肿,汗出肢冷,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舌红少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者,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证: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摸糊不清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考官点睛
喘证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分实喘、虚喘两大类。临床需掌握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喘证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同时验血、检查胸部X线及CT、心电图等。注意与哮证的鉴别诊断。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西医的肺炎、肺气肿、肺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发生呼吸困难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哮证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高某,男,45岁,工人,于2006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3天前因受风寒引起鼻痒、喷嚏、咳嗽,几分钟后喘息发憋,喉中有哮鸣音,自服VC银翘片及复方甘草片症状不减,需吸氧或喷舒喘灵气雾剂方能缓解。昨天喘息发作数次,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喘息时作,发时喉中有哮鸣音,甚则不能平卧,伴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恶寒无汗,发热口干,大便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对粉尘、花粉、尘螨过敏。查体:T:37.7&ordm;C,P:96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端坐呼吸。舌尖红,苔黄,脉弦数。口唇紫绀。咽部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胸廓饱满,双肺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双肺满布哮鸣音;心律96次/分,律齐。实验室检查:血WBC:7.2×109/L,N:0.59,L:0.30,E:0.11。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明度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高某,男,45岁,工人,于2006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喘息反复发作3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受风寒引起鼻痒、喷嚏、咳嗽,几分钟后喘息发憋,喉中有哮鸣音,自服VC银翘片及复方甘草片症状不减,需吸氧或喷舒喘灵气雾剂方能缓解。昨天喘息发作数次,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喘息时作,发时喉中有哮鸣音,甚则不能平卧,伴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恶寒无汗,发热口干,大便干。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他病史。
过敏史:对粉尘、花粉、尘螨过敏。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7.7&ordm;C,P:96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端坐呼吸。舌尖红,苔黄,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紫绀。咽部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胸廓饱满,双肺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律9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WBC:7.2×109/L,N:0.59,L:0.30,E:0.11。
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明度增高。
支气管激发试验(+)。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喘息时作,发时喉中有哮鸣音,甚则不能平卧,伴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恶寒无汗,发热口干,大便干等,中医诊断为哮病。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喘息时作,发时喉中有哮鸣音,甚则不能平卧,伴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恶寒无汗,发热口干,大便干,舌尖红,苔黄,脉弦紧等,辨为寒包热哮证。
病因病机分析:时值冬季,风寒邪气较盛,风寒邪气侵袭人体,化热入里,肺失宣降,则喘息时作,甚则不能平卧;热灼津为痰,故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痰阻气道则喉中有哮鸣音;风寒束表,故恶寒无汗;热灼津伤,故发热口干,大便干。舌尖红,苔黄,脉弦紧,为客寒包火证。
中医病证鉴别: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病应与喘证鉴别。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性疾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西医诊断依据:
(1)有特异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发时喘息,喉中有哮鸣音,甚则不能平卧,伴胸闷,咳嗽,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恶寒无汗,发热口干,大便干。
(3)查体: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胸廓饱满,双肺叩诊呈过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双肺满布哮鸣音,未闻及湿性啰音。
(4)实验室检查:血WBC:7.2×109/L,N:0.59,L:0.30,E:0.11。胸部X线片示:双肺透明度增高。支气管激发试验(+)。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心源性哮喘鉴别。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左心衰,发作时的症状与支气管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阵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律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支气管哮喘则表现为反复发作,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而无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
诊断:
中医诊断:哮病
          寒包热哮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
治法:散寒解表,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20g  甘草6g  白芍10g  干姜6g  半夏6g  五味子10g
全瓜蒌15g  前胡10g  白前10g  地龙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避风寒、慎起居,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脱离变应原。
(2)氧疗。
(3)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重度至严重发作可静点琥珀酸氢化可的松;也可吸入色甘酸钠,或应用各种抗过敏药及特异性免疫治疗。
(4)对症治疗:茶碱类或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体虚劳倦等诱因而发。临床上以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辩病特点。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
(一)发作期
1冷哮证:以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隔满闷如塞,痰少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以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白或黄,粘浊稠厚,口干口渴,好发于夏季,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以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咯痰不爽,痰粘色黄,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代表方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痰哮证:以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息胸满,但坐不得卧,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起病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发痒,喷嚏、鼻塞随之发作,苔厚浊,脉滑实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代表方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以哮鸣如鼾,声低气短,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唇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清稀或颧红唇紫,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代表方平喘固本汤。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以气短声底,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易感冒,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病机概要为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代表方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以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粘起沫,腰酸耳鸣,心慌无力。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质胖,脉沉细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治法补肺益肾。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舍水六君煎。
考官点睛
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体虚劳倦等诱因而触发。临床辨证时注意寒热虚实之分,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若长期反复发作,每易持续不解,甚至发生喘脱危候。故应积极治疗。近代医家持血瘀致哮论,倡用活血化瘀法,表明痰气瘀阻是其病机特点。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参照本病治疗。

肺胀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刘某,男, 69 岁,已婚,农民,于2007年1月11日就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5年前冬天患者出现咳逆气喘,胸闷胀满症状,甚则双下肢水肿。近一周因天气变化症状加重,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发憋,甚则目胀睛突,咯黄稠痰且难出,夜尿多,大便干,面色暗晦。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查体:T:38.3&ordm;C,P:110次/分,R:26次/分,BP:125/80mmHg 精神欠佳,形体消瘦。口唇紫绀。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满布哮鸣音,左肺底可闻及散在水泡音。白细胞 11.2 × 109/L ,中性 0.75 ,淋巴0.25。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心病,左下肺感染。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男, 69 岁,已婚,农民,于2007年1月11日就诊。
主诉:咳逆气喘,胸闷胀满5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冬天出现咳逆气喘,胸闷胀满症状,甚则双下肢水肿。近一周因天气变化症状加重,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发憋,甚则目胀睛突,咯黄稠痰且难出,夜尿多,大便干。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过敏史:未发现。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8.3&ordm;C,P110次/分,R:26次/分,BP:125/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精神欠佳,面色暗晦,形体消瘦,端坐**,喘息气粗。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口唇紫绀。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呈桶状胸,双肺叩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满布哮鸣音,左肺底可闻及散在水泡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清,心音遥远,心律110次/分 ,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水肿I度。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 11.2 × 109/L ,中性 0.75,淋巴0.25。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心病,左下肺感染。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发憋,甚则目胀睛突,中医诊断为肺胀。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发憋,甚则目胀睛突,咯黄稠痰且难出,大便干,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辨为痰热郁肺证。
病因病机分析: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痰浊化热,痰热蕴肺故咯黄稠痰且难出 ;郁热伤津故 便干。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肺胀应与哮病、喘证相鉴别,三者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哮病
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西医诊断依据:
(1)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
(2)临床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发憋,甚则目胀睛突,咯黄稠痰且难出,夜尿多,大便干,面色暗晦。
(3)体征:T:38.3&ordm;C ,P:110次/分,R:26次/分,口唇紫绀;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呼吸音粗糙,满布哮鸣音,左肺底可闻及散在水泡音。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1.2 × 109/L 。中性 0.75 ,淋巴0.25。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肺心病,左下肺感染。
西医鉴别诊断: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多见于中老年,咳嗽、咯痰症状较为突出,往往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有喘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病史,多数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症状为主,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
诊断:
中医诊断:肺胀
          痰热郁肺
西医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2肺气肿
3肺心病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炙麻黄 9g  杏仁 12g  生石膏10g(先煎)  黄芩6g  桑白皮 12g  鱼腥草 30g     苏子10g 桔梗 12g  紫菀 12g  法半夏 12g  丹参 30g  全瓜蒌10g 芒硝6g(冲)甘草5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
(1)注意保暖,卧床休息。
(2)饮食宜清淡,避免烟尘异味。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暖,补充足够的热量,保持大便通畅。
(2)控制感染:据感染的病原体及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3)祛痰止咳:必嗽平、氯化铵。
(4)解痉平喘:氨茶碱、喘定、舒喘灵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 临床分型与辩证要点:
1.痰浊壅肺证:以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  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为辩证要点。  证机概要:肺脾虚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粘腻为主。
    2.痰热郁肺证:以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  痰黄或白,粘稠难咯 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为辩证要点。 证机概要: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蕴肺,清肃失司。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前方清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粘白稠厚者。
    3.痰蒙神窍证:以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咳逆喘促,咯痰不爽, 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为辩证要点。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4.阳虚水泛证:以心悸,喘咳不能平卧, 咯痰清稀,  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为辩证要点,。证机概要: 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 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5.肺肾气虚证:以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 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悸,形寒汗出, 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为辩证要点。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摄纳,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前方补肺摄纳,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考官点睛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临床以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心慌等为主症。注意与哮病、喘证鉴别: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二者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它们的联系是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肺痨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王某,男,60岁,已婚,农民,于2006年10月12就诊。
患者近4年来一直干咳,伴消瘦,乏力,因经济原因未作系统检查和治疗。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咳嗽无力,咯痰稀白量多,时有咯血,色淡红,气短声低,潮热盗汗,纳少便溏。既往无肝炎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查体:T:37.5&ordm;C P:80次/分 R:21次/分 BP:130/80mmHg。神清,面色潮红,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而数。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啰音。白细胞总数:6.5×109  L:0.41  N:0.59。PPD试验(+)。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胸部X线片:两侧肺尖和右锁骨下区浸润性阴影。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王某,男,60岁,已婚,农民,于2006年10月12日就诊。
主诉:干咳4年。
现病史:患者近4年来一直干咳,伴消瘦,乏力,因经济原因未作系统检查和治疗。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咳嗽无力,咯痰稀白量多,时有咯血,色淡红,气短声低,潮热盗汗,纳少便溏。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肝炎病史及其他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7.5&ordm;C  P:80次/分  R:21次/分  BP:130/80mmHg。
神清,面色潮红,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而数。全身皮肤较干,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瞳孔等大等园,对光反射灵敏。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律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6.5×109/L  N:0.59  L:0.41。PPD试验(+)。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胸部X线片:两侧肺尖和右锁骨下区浸润性阴影。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病史及咳嗽无力,咯痰稀白量多,时有咯血,色淡红,气短声低,潮热盗汗,纳少便溏等,中医诊断为肺痨。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咳嗽无力,咯痰稀白量多,时有咯血,色淡红,气短声低,潮热盗汗,纳少便溏,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而数等,辨为气阴耗伤证。
病因病机分析:肺脾同病,阴伤气耗,肺失滋润,故咳嗽无力,咯痰稀白量多;肺损络伤,则痰中夹有血丝,胸部隐痛;虚热内生,可见午后手足心热,盗汗;内热消灼形体,则消瘦,乏力;脾虚不健则纳少便溏;肺阴耗伤,故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而数俱属气阴两伤之候。
中医病证鉴别: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肺痨需与虚劳相鉴别。肺痨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的规律;虚劳病缘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干咳史4年。咳嗽无力伴咯白稀痰,痰中夹有血丝,色淡红,午后手足心热,消瘦,盗汗,纳少便溏。
(2)体征:T:37.5&ordm;C,面色潮红,形体消瘦,全身皮肤较干,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6.5×109/L  L:0.41  N:0.59。PPD试验(+)。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胸部X线片:两侧肺尖和右锁骨下区浸润性阴影。
诊断:
中医诊断:肺痨
气阴耗伤
西医诊断:浸润型肺结核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汤加减
南沙参30g  百部15g  茯苓15g  山药15g  熟地20g  桑叶10g 地骨皮15g  党参15g  黄芪10 g  五味子10g   白术10g   白芨10g  半夏10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调护:
(1)注意痰量、色、质、味的变化。
(2)注意监测体温。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肺炎鉴别。各种肺炎因病原体不同而临床特点各异,但大都起病急,伴有发热、咳嗽,咳痰明显;胸片表现密度较淡且较均匀的片状或斑片状阴影;抗菌治疗体温迅速下降,1~2周左右阴影明显吸收。
西医治疗原则:强调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
(1)化学治疗: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2个月;巩固期,异烟肼、利福平顿服4个月。
(2)对症治疗:休息,增加营养,体育锻炼。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消瘦等为其辨病要点。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1肺阴亏虚证:以干咳,咳声短促,或咳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午后低热,口燥咽干,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治法滋阴润肺。代表方月华丸。
2虚火灼肺:以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潮热盗汗,骨蒸颧红,急躁易怒,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以咳嗽无力,痰稀色白,或咯血,色淡红,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舌质光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而数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治法益气养阴。代表方***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以咳逆喘息,痰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盗汗,面浮肢肿,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为辨证要点。病机概要为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治法:滋阴补阳。代表方:补天大造丸。
考官点睛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咳嗽、咯血、胸痛等呼吸症状及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考生应掌握肺痨的临床分型、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鉴别诊断。临床治疗时需注意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并定期复查,同时注意预防措施。嘱患者平时增加营养,锻炼身体,保持心情舒畅。本病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若因肺外结核引起的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呼吸系统西医病症综合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与中医肺系病证密切相关,对于它们的概念、诊断依据、处理原则和用药,考核的内容重点做分头介绍。

上呼吸道感染
一 概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局限在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音哑,发热,畏光流泪等。
二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并排除其他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急性传染性疾病如脑炎、流脑、伤寒等可作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及免疫荧光技术对确定病因诊断有帮助。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过敏性鼻炎 主要表现为喷嚏频作,流清水样鼻涕,鼻腔水肿、苍白,分泌物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发作常与外界**有关,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等。
2 流行性感冒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急性传染病前驱期 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伤寒、白喉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但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并有其特定的症状特点可资鉴别。
四 处理原则和用药:
1一般治疗:避风寒、多饮水、注意休息。
2抗病毒治疗:如金刚烷胺,病毒唑、ABOB、干扰素等。
3对症治疗:发热、疼痛,予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片;鼻塞流涕者,予抗过敏药如扑尔敏;咳嗽者,予镇咳药,如克咳敏、氯化胺棕色合剂;声嘶、咽痛者,可作雾化吸入治疗,或含华素片。
4抗感染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经验用药常选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
五 考核重点: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多见的一个疾病,内容简单,但为鉴别诊断,同志们应了解胸片,血象和肺部听诊的内容。同时应掌握诊断及处理原则和用药。
  
肺炎
一  概念:
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或其他因素(如放射线、化学、药物等)引起的终未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咯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二  诊断依据:
1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检查和痰液、血液检查,不难做出明确诊断。病原菌检测是确诊各型肺炎的主要依据。
2 分类:(1)病原学分类  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2)解剖学分类  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病因分类  感染性和理化因素以及变态反应性肺炎。
三  主要鉴别诊断:  包括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肺炎之间的鉴别诊断和肺炎与其他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1 各型肺炎  各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炎的临床表现极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X线及其他理化检查也具有各自的特征,临床上不难鉴别。痰液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免疫学实验有助于鉴别诊断。
2 肺结核  肺结核有潮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痰中可找到结核杆菌。X线见病灶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匀,久不消散,可形成空洞和肺内播散。
3 急性肺脓肿  以咳吐大量脓臭痰为特征。X线可见脓腔及液平。
4 肺癌  通常无显著急性感染中毒症状,血象不高,痰检可发现癌细胞。X线体层、CT、纤维支气管镜、反复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可辅助诊断。
四  处理原则:
(一)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室内通风、消毒隔离、多饮水、补充营养,必要时输液治疗。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防止休克的发生。
(二)病因治疗
1  细菌性肺炎  针对感染细菌不同,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
   (1)肺炎球菌肺炎  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
   (2)葡萄球菌肺炎  多选耐青霉素霉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如先锋V、头孢呋辛、头孢噻肟。
   (3)克雷伯杆菌肺炎  常选二、三代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药,如头孢噻肟钠联合妥布霉素或卡那霉素。
   (4)军团菌肺炎  首选红霉素,亦可与利福平联合用药。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也有一定疗效。
2  病毒性肺炎  常选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吗啉双呱等。
3  肺炎支原体肺炎  首选大环内脂类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阿奇霉素效果更佳。其他如喹诺酮类。
4  肺炎衣原体肺炎  首选红霉素或克拉霉素、多西环素。亦可选用克林霉素和阿奇霉素。
5  真菌性肺炎  (1)氟康唑(2)两性霉素。
6  非感染性肺炎
   (1)放射性肺炎  立即停止放射治疗,可应用**,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
   (2)吸入性肺炎  首先弄清并祛除病因。继发感染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常选用青霉素及克林菌素类等。
(三)对症支持治疗
1 咳嗽、咯痰  咳剧时可选用止咳化痰药物,伴喘憋严重者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吸入或用舒喘灵气雾剂或口服氨茶硷,喘定等。
2 发热  高热不退者可用酒精擦浴或服用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
3 其他  剧烈胸痛者,可酌用可待因。中等或重度患者应给氧。腹胀、鼓肠可用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
五  考核重点:肺炎临床分型较多,应掌握各型的临床特点,注意与其他病的鉴别诊断,同时注意治疗过程中合理选择抗生素的重要性。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一  概念:
是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或过敏反应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是咳嗽、咯痰,开始为**性咳嗽,咯少量粘痰,不易咳出,1~2天后痰量增加,转为脓性痰。
二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血象和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
  1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状。
  2  如有理化**引起,一般有明确接触史。
  3  听诊双肺呼吸音正常或发现粗的干性罗音,咳嗽后消失,两肺底可有散在干湿啰音。
  4  X线检查无明显变化。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 流行性感冒  流感有流行性病学史,急骤起病,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实验可以确诊。
  2 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如肺结核、支原体肺炎、麻疹等,以上疾病初发时常伴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症状,但均表现各自的特点,可资鉴别。
四  处理原则:
  1  一般治疗  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
2  止咳  可选克咳敏,干咳剧时可用可待因。  
3  祛痰  痰粘不易咳出时选用必嗽平、氨臭索。
4  平喘  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可用博力康尼、喘定、氨茶碱。
5  细菌感染者  可选大环内酯类、头孢类、喹诺酮。
6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生理盐水,加入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并发细菌感染者,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
五  考核重点: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在临床比较常见,需熟练掌握它的临床表现和肺部听诊,同时应了解胸片和血象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当然,治疗用药亦应全面掌握。
支气管哮喘
一  概念: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  诊断依据:
典型发作者诊断不困难,根据病史及以下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测可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实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常咳粉红色泡沫痰,左心扩大,心律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啰音。
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有慢性咳嗽,喘息史,有加重期。有肺气肿体征,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3.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见于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浸润、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等疾病,患者可出现哮喘症状,但症状较轻,常有发热,且多有寄生虫、原虫、花粉、化学药品、职业粉尘等接触史。
4.支气管肺癌  肺癌压迫或伴发感染导致支气管阻塞时,可出现类似哮喘样发作,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但患者发病常无诱因,咳嗽可伴有血痰。肺部X线、肺CT、痰查脱落细胞、纤维支气管镜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四 处理原则:
1 去除诱因,脱离变应原;吸氧。
2药物治疗
  ○1支气管舒张剂  如沙丁胺醇、喘定、氨茶碱、异丙托溴铵等。
  ○2抗炎药  吸入剂如倍氯米松、氟地卡松、色甘酸钠等;口服剂如**、**龙等;静脉用药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
  ○3有呼吸道感染者选择强有力的抗生素。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纠正呼吸衰竭。
3其他  及时处理严重气胸,并发气胸时,机械通气应在胸腔引流气体条件下进行。如病情恶化缺氧不能纠正时,应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五 考核重点:
   考生主要掌握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是常用药物的用法)。

肺结核

一  概念:
是由结核分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中引起肺部感染者称为肺结核,以排菌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多呈慢性过程,以低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为重要临床表现。
二  诊断依据:
1有与排菌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
2起病隐匿、病程迁延,或呼吸道感染抗炎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
3长期低热,咯血或痰中带血;
4肺部听珍锁骨上下及肩胛间区闻及湿啰音或局限性哮鸣音;
5存在结核好发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硅沉着病、肾功能不全、胃大部切除、免疫抑制剂应用、HIV病毒或AIDS,新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胸部X线异常。
6出现结节性红斑,庖疹性角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过敏反应表现。
7既往有肺外结核史。
8 X线检查病灶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久不消散,可形成空洞或肺内播散。
9痰涂片找到结核菌,痰结核菌培养常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结核菌素实验呈阳强性反应,常表示为活动性结核病。
10纤维支气管镜对支气管或肺内病灶活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提高肺结核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他如聚合霉链反应技术、色谱技术检测等。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肺癌:X线示癌肿呈分叶状,病灶边缘常有切迹、毛刺。结合胸CT、痰结核菌、脱落细胞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等,常能及时鉴别。
2肺炎:典型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高热、胸痛伴气急、咯铁锈色痰。X线征象病变常局限于一叶。抗炎治疗有效。
3肺脓肿:咯吐大量脓臭痰,痰中无结核菌,白细胞总数增多,抗炎治疗有效。
4支气管扩张:有慢性咳嗽、咯痰及反复咯血史;痰结核菌阴性;X线胸片多无异常发现,CT有助确诊。
5慢性支气管炎:常有慢性咳嗽,咯痰,有时少量咯血,反复发作,但无明显全身症状。X线见有肺纹理增粗和肺气肿征象。
6尘肺:肺X线片出现浸润阴影,有粉尘接触史,常为职业性。
四  处理原则:
1基本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
2常用药物
○1 第一线化疗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
○2 第二线化疗药物: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扬酸。
○3 其他:如利福布丁、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复合剂、罗红霉素等。
3对症治疗:
○1 有高热或伴大量胸腔积液者,卧床休息及尽早使用抗结核药物。
○2 咯血:小量咯血用维生素K、安络血等;中等或大量咯血,应卧床,胸部放冰袋,并配血备用。用垂体后叶素。
○3 年老体衰,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强镇咳药。
4手术治疗。
五 考核重点: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成年人的首要死因。因此,预防措施及早期合理治疗至关重要。同志们着重掌握肺结核的临床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常用治疗方案,以及类证鉴别诊断等。


                   慢性支气管炎
一 概念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8)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
二 诊断依据
1.临床上以咳嗽、略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除外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
2.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见肺纹理增多、变粗、扭曲,呈网状或条索状阴影,向肺野周围延伸,以两肺中下野明显。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一般多见于中老年,咳嗽、咯痰症状较为突出,往往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有喘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病史,多数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症状为主,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
  2.肺结核  活动性肺结核常伴有低热、乏力、盗汗、咯血等典型症状,老年性肺结核上述症状多不显著,易于慢性支气管炎相混淆,应特别引起注意。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和痰结核菌检查,可帮助诊断。
四 处理原则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急性发作期主要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应配合应用祛痰、镇咳药物改善症状。缓解期可应用免疫制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作。
五 考核重点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考生应掌握诊断,处理原则和用药。需注意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




心脑病症
心悸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刘某,女性,40岁,已婚,职员,于2006年2月18日初诊。
患者于2年前开始出现心悸,气短,失眠健忘,面色无华,食欲差。经常服用镇静剂。精神欠佳,倦怠乏力。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目眩,劳累诱发,动则加剧。查体:心界不大,心律90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个/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曾多次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其它均未见异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女,40岁,职员,于2006年2月18日就诊。
主诉:心悸、气短2年加重伴头晕目眩1周。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始发心悸,气短,失眠健忘,面色无华,食欲差。经常服用镇静剂。精神欠佳,倦怠乏力。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伴头晕、目眩,劳累诱发,动则加剧。为进一步治疗,故来诊。现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二便调。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它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6.2℃,P:90次/分,R:20次/分 ,Bp:130/80mmHg。  
神清,面色无华,形体超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律90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个/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依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中医诊断为心悸。
中医辨证依据:依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辨证为心血不足之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日工作紧张,劳倦太过,暗耗心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心血亏乏导致心神失养,搏动紊乱,发为心悸;心血虚,心失所养则气短,失眠健忘, 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血虚,脑失所养,则头晕、目眩,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心血不足之证。
中医病证鉴别: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心悸应与奔豚相鉴别,奔豚发作则心胸躁动不安,发于小腹,向上冲逆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精神欠佳,倦怠乏力,面色无华,食欲差。
(2)体征:心界不大,心律90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个/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3)既往体健。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可感心悸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低血压,心电图出现提前发生的QRS波,宽大畸形,ST段与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常有完全代偿间歇。本病患者可感心悸不适,心电图出现提前发生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常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
  心血不足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30g  人参(单煎)6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熟地10g  当归10g  龙眼肉10g  茯神10g  远志10g  酸枣仁10g   木香10g  生姜三片  大枣5枚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忌食辛辣。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解除患者顾虑,适当活动,忌烟,少饮咖啡、浓茶、避免劳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药物治疗:如有感染病灶、心衰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可用于抑制房性期前收缩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辨病要点为自觉心搏过快,或过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伴胸闷、胸痛、头晕、乏力、晕厥等症,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1 心虚胆怯证: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失眠多梦、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治法为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加减。
2 心血不足证:以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乏力食少,舌淡红,脉细弱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治法为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为归脾汤加减。
3 阴虚火旺证:以心悸易惊、失眠心烦、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治法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4 心阳不振证: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 水饮凌心证:以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舌淡胖,苔白滑,脉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治法为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加减。
6 瘀阻心脉证:以心悸不安、胸闷、胸痛如**,舌紫暗,脉涩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治法为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代表方为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 痰火扰心证:以心悸时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治法为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加减。
考官点睛:
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重点是病例的书写规范,考核的知识点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内容:辨证要点、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心血不足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是考核的重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房颤、房扑、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预激综合症、心功能不全、心肌炎、神经官能症、均可见以心悸为主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胸痹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李某,男,60岁,干部,已婚,2006年5月初诊。
患者于2年前于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后出现胸闷、憋气,经休息可缓解,含服硝酸甘油0.5mg可加速缓解,约半分钟起效。4小时前,患者于休息中突感心前区闷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伴出大汗,持续约20分钟不能缓解;测血压160/100mmHg,舌下含硝酸甘油后症状减轻,但仍胸闷气短,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5年。查体:T:36.5℃  P:80次/分  R:21次/分  Bp:160/100mmHg  心界不大,心律80次/分,心律齐。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5T波倒置。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李某,男性,60岁,干部 ,2006年5月5日就诊。
主诉:发作性胸闷、憋气2年加重伴胸痛4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于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后出现胸闷、憋气,经休息可缓解,含服硝酸甘油0.5mg可加速缓解,约半分钟起效。4小时前,患者于休息中突感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伴出大汗,持续约20分钟不能缓解;测血压160/100mmHg,舌下含硝酸甘油后症状减轻,但仍胸闷、气短,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现症见: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大汗。
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5年。否认高血压等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它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6.5℃  P:80次/分  R:21次/分  Bp:160/100mmHg  
神清,面色紫暗,形体超力,自动**,查体合作。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巩膜及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瓣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不大,心律80次/分,律齐,各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5T波倒置。
辨病辨病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大汗等,中医诊断为胸痹。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大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等,辨为心血瘀阻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有糖尿病史5年,易致血脉瘀滞,复因情志不舒,气滞而血瘀,络脉不通,心血瘀阻,故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胸闷气短,出大汗。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弦涩为瘀血阻滞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应与胃痛鉴别。胸痹以当胸闷痛为主,持续时间短,与劳累、情绪波动、受寒、饱食有关,休息、服药常可较快缓解;胃痛位置在胃脘部,以胀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与饮食、受寒、情绪波动有关,局部有压痛,常伴有返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西医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心前区刺痛,牵引左肩胛及左侧背部,疼痛难忍,胸闷气短,出大汗。
(2)体征:面色紫暗,形体超力,BP:160/100mmHg,心律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3)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呈QS型,Q波深宽,ST段抬高,V1-5T波倒置。
(4)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需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鉴别。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表现为突发胸痛,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为刀割样,同时伴有血压增高,对硝酸甘油无效,疼痛可向腹部、双下肢放射。可查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进一步除外。本病以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可在上腹部,可向下颌、颈部、背部放射,一般不波及双下肢,发热、心肌酶升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冠脉造影可确诊。
诊断:
中医诊断:胸痹
心血瘀阻
西医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2型糖尿病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芎10g  生地12g  桃仁10g  红花12g  牛膝15g  柴胡6g  枳壳8g 桔梗10g  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保持大便通畅。
西医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心电监护、血压、呼吸的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镇痛;口服或嚼服肠溶阿司匹林。
2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ACEI、抗栓药物、调脂药等。
3 再灌注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CABG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与辨病要点:
胸痹是指患者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胸痛,严重者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以胸部闷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等,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喘息等,多见于中年以上,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食、受寒等诱发为辨病要点。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1 心血瘀阻证:以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涩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加减。
2 痰浊闭阻证:以胸闷如塞而痛,头重身困,呕恶纳呆,苔浊腻脉滑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痰浊壅盛,胸阳不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治法为通阳泄浊,豁痰开结。代表方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3 寒凝心脉证:以胸痛彻背、背痛彻胸、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苔白、脉沉细而紧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阳气虚弱、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治法为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代表方为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4 气阴两虚证:以心胸隐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法为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代表方为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5 气滞心胸证:以心胸满闷,痛无定处,情绪不遂易诱发,苔薄或薄腻,脉弦细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和。治法为舒肝理气,活血通络。代表方为柴胡舒肝散加减。
6 心肾阴虚证:以心痛憋闷,心悸盗汗,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治法为滋阴清热,养心和络。代表方为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 心肾阳虚证:以心悸而痛,胸闷气短,神倦怯寒,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或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治法为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代表方为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考官点睛:
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重点是病例的书写规范,考核的知识点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内容:辨证要点、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心肾阳虚证是考核的重点。不典型的胸痹注意与胃痛、痹症相鉴别。临床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均可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不寐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刘某,女,40岁,工人,2006年11月15日就诊。
患者近一个月来因情绪波动,出现入睡困难,且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口苦,大便干。为系统检查与治疗,故就诊我院。现症见: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口苦,大便干。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楚。舌尖红,苔黄,脉弦数。心律78次/分,律齐。实验室检查:血WBC:6.0×109/L,N:65%,L:35%,Hb:12.6g/L。血糖测定在正常值范围。甲状腺功能测定在正常值范围。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刘某,女,40岁,工人,2006年11月15日就诊。
主诉:入睡困难一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一个月来因情绪波动,出现入睡困难,且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口苦,大便干。为系统检查与治疗,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口苦,大便干。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6.5℃,P:78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神志清楚,情绪激动,口臭。舌尖红,苔黄,脉弦数。全身皮肤无黄染,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6.0×109/L,N:65%,L:35%, Hb:12.6g/L。血糖测定在正常值范围。甲状腺功能测定正常。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等,中医诊断为不寐。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伴急躁易怒,头昏胀痛,口苦口臭,大便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数等,辨为肝火扰心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由于,肝气郁滞而化火,肝火扰心则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肝火上扰清窍,故头昏胀痛;肝火偏旺则急躁易怒;肝火犯胃则口苦口臭,大便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数为心肝火盛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已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应与一时性、生理性少寐相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不寐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早醒,亦属生理状态。
西医诊断依据:
(1)情绪波动诱发的入睡困难,醒后不能再寐一个月。
(2)各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失眠相鉴别。上述系统导致的失眠有相应系统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依据。
诊断:
中医诊断:不寐
          肝火扰心
西医诊断:失眠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6g  泽泻6g  车前子(单包)15g  当归9g  生地12g  柴胡9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50ml。
调护: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食品。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睡眠卫生教育、心理治疗、时相治疗等。
(2)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与辨病要点:
不寐是指患者不能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已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健康。以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寐,甚则彻夜不寐,连续3周以上,常伴头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有情志失常,劳倦、病后等诱因,辅助检查未见影响睡眠的器质性病变为辨病要点。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1 肝火扰心证:以不寐多梦,急躁易怒,头晕耳鸣,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治法为舒肝泻火,镇心安神。代表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2 痰热扰心证:以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为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加减。
3 心脾两虚证:以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代表方为归脾汤加减。
4 心肾不交证:以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治法为滋阴降火,交通心神。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 心胆气虚证:以虚烦不寐,心悸胆怯易惊,气短乏力,舌淡脉弦细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治法为益气镇静,安神定志。代表方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考官点睛
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重点是病例的书写规范,考核的知识点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内容:辨证要点、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心脾两虚证、痰热扰心证、肝火扰心证是考核的重点。注意辨病中应除外影响睡眠的其它疾病,如上消化道疾病、贫血、糖尿病、焦虑症、抑郁症、心绞痛、心律失常、睡眠呼吸暂停等,应侧重原发病治疗。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中出现的失眠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如睡眠卫生教育、心理治疗等。

眩晕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李某,男,42岁,已婚,干部,于2004年3月4日就诊。
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如蒙,休息后逐渐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测血压165/100mmHg,间断服用“尼群地平”、“天麻丸”,症状反复发作,血压波动于130-160/80-100mmHg之间,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未经诊治,症状间断发作,故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平素喜食肥甘。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型超力。心界不大,心律81次/分,律齐。上腹部或肾区未闻及血管杂音。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李某,男,42岁,干部,于2004年3月4日就诊。
主诉: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如蒙,休息后逐渐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测血压165/100mmHg,间断服用“尼群地平”、“天麻丸”,症状反复发作,血压波动于130-160/80-100mmHg之间,未作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未经诊治,症状间断发作,故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
既往史:既往体健。
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情况。
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
神清语利,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超力,查体合作。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律81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上腹部或肾区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等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眩晕。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复因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中阻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眩晕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应与中风鉴别。中风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由劳累诱发。
(2)查体:体型超力,血压170/105mmHg,心律81次/分,律齐,上腹部或肾区未闻及血管杂音。
(3)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该患者无血尿、浮肿;无周期性四肢麻痹、烦渴,多尿、顽固低血钾;无血压突然升高,心悸、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无上腹部或肾区可闻血管杂音体征,可查尿常规、BUN、Cr、尿钾、血钾、RAS、肾动脉超声、双肾B超、双肾上腺B超或CT、核磁共振进一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
          痰湿中阻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中危)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5g  陈皮12g  白术15g  苡仁20g  天麻15g  茯苓12g  竹茹12g 郁金12g大枣6g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避免劳累,调畅情志,忌油腻。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本病可采用两种降压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如钙拮抗剂与ACEI或ARB;利尿剂与ACEI或ARB;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等。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与辨病要点:
眩晕: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即头晕甚则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不稳,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严重者还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昏倒等表现。以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甚则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不能站立为辨病要点。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1 肝阳上亢证:以眩晕头胀,烦躁易怒,少寐多梦,脉弦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扰动心神。治法为平肝潜阳。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
2 风痰上扰证:以眩晕体倦,头重昏蒙,胸脘痞闷,呕恶纳呆,苔白腻,脉濡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痰浊内蕴,上蒙清阳,中阻气机。治法为化痰熄风。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3 肾精不足证: 以眩晕耳鸣,头痛而空,健忘,身倦乏力,腰膝酸软,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精遂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治法为滋肾填精。代表方为大补元煎。
4 气血亏虚证: 以头痛眩晕,遇劳加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治法为益气养血。代表方为归脾汤。
考官点睛
在实践技能考核中,重点是病例的书写规范,考核的知识点是辨证施治的基本内容:辨证要点、证机概要、治法、代表方。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是考核的重点。眩晕病机不外风、火、痰、虚,并相互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挟痰浊等,应注意详查。眩晕的辨证论治以虚证、本虚标实为主,病程长,在症状减轻后应继续巩固治疗,如滋养肝肾、补益中气、升清降浊等。


头痛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李某,男性,61岁,已婚,退休,于2005年5月9日就诊。
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血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10天前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自发病以来,精神可,无发热,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饮食正常,二便调。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T:36.4℃,P74次/分,R19次/分,BP185/110mmHg。一般情况可,头颅五官无异常,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74次/分,心律齐,心音无增强或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尿便常规正常,空腹血糖4.8mmol/L,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李某,男性,61岁,已婚,退休,于2005年5月9日就诊。
主诉:间断性头痛3年,加重10天。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当时测血压高于正常值,患者经休息症状好转。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出现,最高血压为195/110mmHg,多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值,遂口服降血压药治疗,症状缓解,但头痛、头晕仍时有发作。10天前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出现头痛、头晕加重。现症见: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
既往史: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其父亲有高血压病。
体格检查:T:6.4℃,P74次/分,R19次/分,BP185/11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查体合作。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浊音介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空腹血糖4.8mmol/L,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可诊断为头痛。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口苦面红,夜寐不宁,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辨为肝阳上亢证。
病因病机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空,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真头痛鉴别。真头痛多呈突然剧烈头痛,常表现为持续痛而阵发加重,甚至呕吐如喷不已,以至肢厥、抽搐。本病患者间断性头痛,伴头晕,无肢体活动障碍及语言不利,故可与真头痛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间断性头痛3年,加重10天。
(2)查体:心律74次/分,律齐,BP185/110mmHg。
(3)血尿便常规正常;空腹血糖4.8mmol/L;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鉴别。此患者无泌尿系统病证或肾功能损害,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可见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心动过速、头痛、面色苍白,超声、CT、磁共振可以确诊,亦不难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头痛
          肝阳上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生石决明18g  牛膝12g  桑寄生12g  杜仲10g  栀子10g      黄芩10g  珍珠母20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护:调畅情志,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戒烟酒,注意休息。
西医治疗原则: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硝苯地平和/或卡托普利。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头痛临床上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以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治法:疏散风寒止痛。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以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治法:疏风清热和络。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以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治法:祛风胜湿通窍。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以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治法:平肝潜阳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2)血虚头痛:以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3)痰浊头痛:以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肾虚头痛:以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
(5)血瘀头痛:以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考官点睛:
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头痛的诊断应注意病史及临床症状特点,此外,还应常规作血压、血常规等检查,必要时可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MRI等项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如疑为眼、耳、鼻、口腔疾病所导致者,可作五官科相应检查。

中风
辨证论治题
(根据给出的病例资料,按住院病例的书写格式完成书面辨证施治)
王某,男性,52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9月12日就诊。
入院前2小时,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现症见: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未进饮食,大便秘结,小便正常。既往无结核、肝炎、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入院查体: T:36.4℃,P:84次/分,R:21次/分,BP:220/110mmHg。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颈软。两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84次/分,心律齐,心音无增强或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模糊,精神疲乏,查体不合作,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检查欠合作,言语含糊不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伸舌不合作。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1级;共济检查欠合作;双侧躯体深浅感觉欠合作;四肢腱反射正常存在,右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血尿便常规正常,空腹血糖5.6mmol/L,心电图正常。
参考答案
一般资料:王某,男性,52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9月12日就诊。
主诉: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
现病史:于入院前2小时,患者于活动状态下,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不能抬起,右下肢不能站立,伴有讲话吐字不清,且神志模糊,自述头痛,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饮水呛咳,无四肢抽搐,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心悸、胸闷。患者急来我院,急诊科测血压220/110mmHg,予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急诊科予脱水降颅压等处理后以“脑出血”收住院。现症见: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头痛,未进饮食,腹胀便秘,小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无结核、肝炎史,高血压病史3年。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
其他情况:无特殊记载。
体格检查:T36.4℃,P84次/分,R21次/分,BP220/11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模糊,查体不合作。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呈清音,肺肝浊音介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脊柱无畸形,四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理解力、定向力、记忆力检查欠合作,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伸舌不合作。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1级,共济检查欠合作,双侧躯体深浅感觉欠合作,四肢腱反射正常存在,右侧巴氏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血尿便常规正常。空腹血糖5.6mmol/L,心电图正常。
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辨病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可诊断为中风,中脏腑,闭证。
中医辨证依据:根据患者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辨为痰热腑实证。
病因病机分析: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突然神识昏糊,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头痛,腹胀,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腑实之象。
中医病证鉴别: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应与厥证鉴别。厥证以突然神昏,四肢逆冷,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为特征。本病患者右侧肢体无力,伴有讲话吐字不清,口舌歪斜,神识昏糊,故可与厥证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
(1)右侧肢体无力2小时,伴神识昏糊,言语含糊不清。
(2)查体:BP220/110mmHg,神志模糊,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1级,双侧躯体深浅感觉欠合作,四肢腱反射正常存在,右侧巴氏征阳性。
(3)头颅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脑梗塞鉴别。脑梗塞与脑出血两者均可见突然发生一侧肢体瘫痪。脑梗塞发病多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多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本病人在活动时发病,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头痛,血压高,意识障碍,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可与脑梗塞鉴别。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
            中脏腑
             闭证
             痰热腑实证
西医诊断:1.脑出血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10g  大黄9g  枳实10g  黄芩12g 瓜蒌15g  丹皮10g  赤芍12g  牛膝10g  
珍珠母20g  菊花15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调理:卧床休息,保持开朗心情。
西医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吸氧。
2积极抗脑水肿,降低颅压:可用20%甘露醇、速尿等。
3调整血压:经用降颅压药物后血压仍较高者,可口服卡托普利等药。
4防止合并症。防止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
5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辅导讲义
一 基本概念和辨病要点: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症状。
二 临床分型与辨证要点:
中风临床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
(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以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证:以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3.阴虚风动证:以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中脏腑
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以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2)痰火瘀闭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
(3)痰浊瘀闭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2.脱证(阴竭阳亡):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寒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和生脉散加味。
(三)恢复期
中风急性期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渐入恢复期,但遗留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不利或失音等症。
1.风痰瘀阻证:以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2.气虚络瘀证:以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气虚血瘀,脉阻络闭。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肝肾亏虚证:以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为辨证要点;证机概要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和地黄饮子加减。
考官点睛:
临床上注意鉴别中风与口癖,口癖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患病。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头颅CT、MRI及脑脊液检查。

西医相关病种
高血压病
一 概念: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压力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二 诊断依据: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并且可以排除血压升高是其他疾病所引起。
三 主要鉴别诊断:
区别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包括:1.肾性高血压最常见,常由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引起。2.内分泌性高血压,多见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四 处理原则:
1.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物治疗对象:高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已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
3.血压控制目标值:是<140mmHg/90mmHg。
五 考试重点: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分级方法及鉴别诊断,掌握本病的治疗方法及高血压脑病的急救措施。

脑出血
一 概念: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
二 诊断依据:
1.年龄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病迅速。
2.早期有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并有脑膜**征及偏瘫、失语等局灶症状。
3.头颅CT示高密度阴影。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有明显意识障碍者,应与可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如脑性肝病、尿毒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相鉴别。此类疾病多无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但有时全身性疾病与脑出血可同时存在。
2.有神经系统局灶定位征者,应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闭合性脑外伤特别是硬脑膜下血肿、脑膜炎、脑炎相鉴别。
3.考虑为脑血管疾病后,应与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单从临床表现分析,有时轻症脑出血与脑梗死的鉴别还是很困难的,此时可做头颅CT检查以资诊断。
四 处理原则
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积极抗脑水肿,降低颅压;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五 考核重点:脑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脑血栓形成
一 概念:
脑血栓形成是指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二 诊断依据:
1.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史者或中青年有动脉炎者,常于安静或睡眠时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麻、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症,病人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
2. 常见的脑梗死临床综合症: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症可导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症可引起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及高热等。
3. CT或MRI检查发现低密度梗死灶可以确诊。
三 主要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确诊。
2.脑栓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于脑梗死混淆,CT或MRI可确诊。
四 处理原则
1.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溶栓、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挽救
缺血半暗带,防止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早期康复治疗。
2.治疗方法: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
疗、积极防止危险因素。
五 考核重点:脑血栓形成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 概念: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WHO将冠心病分为五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
二 诊断依据:
1缺血性胸痛,胸骨后,手掌大小,阵发性(1~15分钟/次),钝闷痛,劳动可诱发,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有时伴随咽喉、牙及头痛,或左上肢麻木及疼痛。
   2心电图动态改变,尤其心绞痛发作时ST段水平或下斜型降低≥0.1mV,但阳性率不高,大约只有30%~40%在心绞痛发作时才有心电图相应的缺血性改变。心绞痛缓解后心电图可以恢复正常。有时也可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改变。所以,这一主观症状与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并非总是同时出现。对于那些长期心电图无动态改变的ST-T改变,大多数不是由冠脉血管性缺血引起,而是可能由于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肌细胞肥厚的细胞性缺血所致。
3若静息心电图无缺血证据,可动态监测(12导联Holter)无痛性或有痛性缺血,也可用激发试验诱发,包括平板或踏车运动试验,多巴酚丁胺或潘生丁激发试验,核素心肌扫描等等。这些运动试验的诊断准确性约80%左右,存在10%~20%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但切记不稳定心绞痛不宜做运动试验,此时冠造更安全些。
4最直观的诊断属冠脉造影,约99%的准确性,可使≥200μm直径的冠脉显影。但对于痉挛性或微血管性缺血(X综合征)不能获取直接证据。
5在形态与功能上综合判定冠脉狭窄情况的检查,近年来冠脉内超声的应用渐多,可以准确判定不规则狭窄或功能性狭窄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危险性,也可有助于PCI治疗选择及其疗效监测。
三 主要鉴别诊断:
甲亢性心脏病:是指在甲亢病的基础上出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病症状而言,约占甲亢病人的5%~10%,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是超生理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心脏,使心肌代谢加速,心肌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心肌变性肥大,房室传导时间缩短和心房细胞不应期缩短,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的心律失常,以房性早搏为多见,其次为心房纤颤,甲亢性心脏病随着甲亢的治愈或控制,心脏病变可以消失,也可继续存在,甚至成为永久性后遗症(如永久性的心脏增大)。
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发病年龄一般为20-40岁,是风湿热侵及心脏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引起心脏的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主动脉狭窄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关闭不全。
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长期高血压而引起心肌形态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四 处理原则:
1 冠心病A、B、C、D、E疗法包括  A:阿司匹林,75mg(稳定时),≥150mg(不稳定时);ACEI类药物;(低分子)肝素抗凝(不稳定时)。B:b阻滞剂,血压控制至理想水平。C:他汀类药物,彻底戒烟。D:控制糖尿病,清淡饮食。E:健康教育(对病人)和继续教育(对医护人员),适量体力运动(有氧性)。
2 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争分夺秒(<12小时内)行再灌注疗法(急诊PCI/CABG或溶栓治疗)。
3 对非ST段抬高型心梗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强化的“四抗疗法”:抗凝(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缺血(硝酸酯类、b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以及抗危险因素(调脂、控制血压及血糖、戒烟限酒、减低体重等)。若强化治疗效果不好,可急诊或亚急诊行PCI或CABG等再灌注疗法。
五 考核重点:诊断冠心病和破案一样,具有典型的缺血性症状或上述客观检查证据,确诊不难。然而,对于某些不典型或证据不足者,宁可“诊断从宽,治疗从严”,暂不要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先按冠心病治疗,同时进一步设法寻找冠心病证据(易患因素、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指导选择规范的治疗方案。
心力衰竭
一 概念: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MOD}。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二 诊断依据: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
1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郁血症状。胸部X线检查以及功能的测定均有助于诊断。
2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主要体征是肺底湿性啰音或全肺湿性啰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脉,肝肿大,肝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为主。实验室检查则左心衰竭有臂舌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时间延长、静脉压明显增高。
三 主要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应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作时必须做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性啰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四 处理原则:
1病因治疗:包括基本心脏疾病的治疗及其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控制。
2一般治疗:要从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等方面考虑。
五 考核重点:心力衰竭所致的缺氧和呼吸困难是致命的威胁,必须准确判断、迅速处理。

心律失常
一 概念: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 诊断依据:
1病史:从详尽采集病史入手,让患者客观描述发生心悸等症状时的感受。
2心电图检查:是最重要的一项无创伤性检查技术。系统分析应包括:心房与心室节律是否规则,频率各为多少?PR间期是否恒定?P波与QRS波群形态是否正常?P波与QRS波群的相互关系等?
三 主要鉴别诊断:
功能性早博又称"生理性早搏",是指早搏的出现大多为偶发性的,往往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长期失眠,腹胀,消化不良,酗酒,喝浓茶和咖啡后诱发,这是由于这些因素引起心肌兴奋增高所致,这种早搏的特点是在运动后可减少或消失,多见于中青年,对人体无害,预后良好,因此,又称为"良性早搏".
四 处理原则: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还得看自觉症状的轻重。有的人每次早搏都有不适感,出现上冲、下沉或扭动的感觉。有的人心律稍快一些就觉得心慌。这部分多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对这些人,用药物使症状减轻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不少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有些毒副作用。所以在决定是否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时,应该全面地权衡利弊。应想办法进行调整,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和心情激动,戒烟等。经上述调整后仍无好转的,应考虑用药治疗。在治疗上应注意尽量运用小剂量药物能达到使早搏明显减少即可,不宜用大剂量非要使早搏完全消失不可。因为用大剂量药物时所承担的毒副作用的风险要比早搏的危险大得多。
五 考核重点: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第二站  体格检查
西 医 操 作
试题1:演示表浅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触诊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以免发生遗漏。一般顺序为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
1.        检查颈部淋巴结时可站在被检查者背后,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或肌肉松弛,有利于触诊。
2.        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让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头部稍向前屈,检查者以左手触诊右侧,右手触诊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3.        检查腋窝时应以手扶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以左手检查右侧,由浅及深触诊至腋窝顶部。
4.        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右)手扶托被检查者左(右)前臂,以右(左)手向滑车上由浅及深进行触摸。
5.        检查腹股沟淋巴结时,被检查者仰卧位两下肢稍屈曲,检查者站在右侧,先触摸腹股沟韧带下方水平组淋巴结,再触摸股上部大隐静脉起始处的垂直组淋巴结。
辅导讲义:
淋巴结分布于全身,一般体格检查仅能检查身体各部表浅的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2~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对肿大淋巴结大小描述可以用淋巴结径线表示,如1.5cm×3.0cm。
考官点睛:
重点掌握表浅淋巴结的检查顺序和具体方法。考查时常侧重某一部位的淋巴结,如头部、躯干或四肢。
试题2:演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反射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嘱患者注视1m外的目标(通常为检查者的示指尖),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反射。
辅导讲义: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反射消失可见于动眼神经损害、睫状肌、双眼内直肌麻痹等。
考官点睛:掌握[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反射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试题3:演示鼻窦区压痛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鼻窦检查顺序为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因解剖位置深,不能在体表检查。检查者用双手拇指分别按压两侧鼻窦,其余四指固定头部。按压同时询问有无压痛,双侧有无区别。具体方法:
1额窦:双手拇指分别置于病人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
2筛窦:双手拇指分别置于病人鼻根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按压。
3上颌窦:双手拇指分别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
辅导讲义:
鼻窦为鼻腔周围含气的骨质空腔,皆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当引流不畅时易于发生炎症。
考官点睛:
掌握检查顺序和方法,鼻窦区压痛的准确操作有助于炎症部位的判断。
试题4:演示锁骨中线的测量方法。
参考答案:
锁骨中线是指通过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骨端两者中点的垂直线。其测量方法:从锁骨胸骨端开始测量,至锁骨肩峰端的距离,在此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的1/2处作一标记,从此标记引与前正中线平行的纵行直线,即为锁骨中线。
辅导讲义:
熟识胸廓上的自然标志和人为的划线对标记正常内部脏器的轮廓、位置及异常体征的部位、范围有重要意义。
考官点睛:
掌握重要的胸部体表标志,如胸骨角、肋间隙、肩胛线、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肺尖等。
试题5:演示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方法。
参考答案:
1.患者在平静呼吸时,检查者先于其肩胛线叩出肺下界的位置,嘱患者作深吸气后并屏住呼吸的同时,沿该线继续向下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低点。
2.当患者恢复平静呼吸时,同样先于肩胛线上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再嘱作深呼气并屏住呼吸,然后由下向上叩诊,直至浊音变为清音,即为肩胛线上肺下界的最高点。最高至最低点之间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
3.双侧锁骨中线和腋中线的肺下界可由同样方法叩得。
辅导讲义:
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6-8cm,一般腋中线和腋后线的移动度最大。
考官点睛:
严格掌握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方法和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
试题6:演示语音震颤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检查者用双手掌或尺侧缘平置于病人胸壁对称部位,嘱病人重复发长音“一”,注意要用同等强度,用手掌感知振动。检查顺序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双手交叉,左右对比。注意有无增强及减弱。
辅导讲义:
语音震颤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而定。正常情况下,肩胛间区、左右胸骨旁第1、2肋间隙部位最强,肺底最弱,成人、男性、消瘦者较儿童、女性、肥胖者为强,前胸上部较下部强,右胸上部较左胸上部强。
考官点睛:
语音震颤的变化对于判断胸部疾病的性质有很大帮助,是重点考查内容。
试题7:请演示心脏的叩诊方法。
参考答案:
1.叩诊手法、姿势正确。
   以左手中指为叩诊板指,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被检查者取坐位时,板指与肋间垂直,当被检查者平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要求右手中指、右腕关节活动灵活,均匀叩击扳指,并注意每次扳指移动距离不宜过大。
2.心脏叩诊顺序正确。
   ⑴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向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叩诊,闻及由清音变浊音时作出标记,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⑵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闻及由清音变浊音时作出标记。
⑶测量标记与胸骨中线的垂直距离。
辅导讲义:
正常成人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 界(cm)  肋 间      左 界(cm)
        2-3     Ⅱ      2-3
        2-3     Ⅲ      3.5-4.5
        3-4     Ⅳ      5-6
               Ⅴ      7-9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10cm)
考官点睛:
叩诊要遵循一定顺序,根据患者胖瘦采取适当力度叩诊,用力要均匀,过强与过轻叩诊均不能正确叩出心界大小。其它叩诊心界方法,如顺序由上至下,先右后左,或为了叩诊板指与心缘平行,将左手叩诊板指改为从头侧伸向足侧等,均不能作为规范动作。
试题8: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参考答案:
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传导致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与其解剖部位不完全一致。传统的有5个听诊区,它们分别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2.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
5.三尖瓣区:在胸骨下端近剑突,稍偏右或稍偏左处,两侧均可。
辅导讲义:
心脏各瓣膜开放与关闭时所产生的声音传导致体表最易听清的部位称心脏瓣膜听诊区,与其解剖部位不完全一致。
考官点睛:考试及临床的重点内容,应严格掌握。
试题9:演示心脏的听诊顺序。
参考答案:
听诊顺序一般从心尖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也可以先从心底部开始听诊。
辅导讲义:
人为设定一个听诊的顺序,有助于防止遗漏,逆时针顺序易学易记。
考官点睛:
结合心脏听诊的部位,做为考试及临床的重点内容,应严格掌握。
试题10:演示Murphy征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常用的为钩指触诊法: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右胸下部,左手大拇指指腹勾压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然后嘱病人作深呼吸,如在吸气过程中因胆囊碰及用力按压的拇指,发生疼痛而突然中断吸气动作,此现象称为murphy征阳性。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不能称为murphy征阳性,只称胆囊压痛。
辅导讲义:
正常时胆囊隐于肝后,不能触及,而肿大的胆囊常有触痛,并随呼吸上下移动。
考官点睛:注意胆囊压痛及murphy征阳性的区别。
试题11:移动性浊音的叩诊。
参考答案:
病人仰卧,医生立于病人右侧,先从脐部开始,顺势在脐平面向左侧叩诊,如叩诊由鼓音变为浊音,板指固定不动,嘱病人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以同样的方法叩诊右侧,叩达浊音区,板指固定不动,嘱病人向左侧翻身作左侧卧位,再次叩诊,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浊音区随**变动而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辅导讲义:
腹腔内有较多的液体存留时,因重力关系,液体多潴积于腹腔的低处,故在此叩诊呈浊音。当游离腹水达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处移动性浊音。
考官点睛: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方法,应当掌握。
试题12:眼球运动的检查。
参考答案:
病人坐位,检查者在其对面,病人如为卧位,检查者立于其右侧。嘱病人固定头位,一般先查左眼,后查右眼。检查者将食指尖做为目标物,距受检查者眼前约30-40cm左右,嘱患者眼球随目标移动,一般按以下顺序移动: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共6个方向,判断有无某方向上的运动受限。
辅导讲义:
左、右眼球各有6条肌肉,协调收缩,使眼球运动自如。这些肌肉是: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支配这些肌肉的神经各不相同。检查眼球运动即是检查六条眼外肌的运动功能。
考官点睛:
检查每个方向时,都要从中位开始(即两眼平视前方)。不能将各方向连起来画圆圈。检查时注意观察眼球转动幅度、灵活性、两眼是否同步、有无眼球震颤、斜视、复视等。
试题13: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1.视诊: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被检查者头轻度后仰,然后做吞咽动作,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2.触诊:常用方法有两种。
⑴从后方触诊甲状腺: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被检者颈后部,其余四指绕至颈部前下方,食指和中指尖于环状软骨下方触诊甲状腺峡部,检查右叶时请患者头微侧向右方,检查者以左手指将甲状腺轻推向右侧,以右手触摸甲状腺右叶的大小、形状、质地,有无结节、压痛及震颤。再用同样方法检查左叶甲状腺。
⑵从前面触诊甲状腺:检查者位于被检者对面,检查右叶时患者头略向右倾,检查者以右手大拇指将甲状腺推向右侧,用左手拇指触摸甲状腺右叶,换手检查左叶。亦可用单手触诊,检查右叶时,检查者以左手拇指置于环状软骨下气管左侧,将甲状腺推向右侧,其余三指触摸甲状腺右叶。再用右手检查左叶。当触及肿块时,嘱被检者咽口水,若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证实为甲状腺肿块,可借此与颈前其他肿块相鉴别。
3.听诊:发现甲状腺肿大时,应以听诊器置于甲状腺上进行听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由于甲状腺动脉血流加速,可听到连续性或收缩期血管杂音。
辅导讲义:
考生应同时掌握甲状腺肿大的分度。甲状腺肿大分三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甲状腺肿大亦能触及,但未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Ⅱ度;甲状腺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考官点睛:
检查时注意甲状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是否对称、有无压痛及震颤等。检查动作宜轻柔,避免由于重压引起疼痛、咳嗽、憋气。
试题14:**的视诊内容。
参考答案:
正常儿童和男子**较小,**位于锁骨中线第4肋间隙处。正常女性**在青春期逐渐增大呈半球状,**较大呈圆柱状,**和乳晕色泽较深。
1.对称性:正常女性两侧**基本对称。
2.**皮肤:注意皮肤颜色、有无瘢痕、色素沉着和溃疡等。
3.**:**的位置、大小是否对称及仔细检查**是否有分泌物。
辅导讲义:
完整的**视诊还应包括**淋巴引流最重要的区域。必须详细观察腋窝和锁骨上窝有无红肿、包块、溃疡、瘘管和瘢痕等。
考官点睛:
为了能发现早期**皮肤回缩的现象,检查时应请患者接受各种能使前胸肌收缩、**悬韧带拉紧的上肢动作,如双手上举超过头顶,有助于发现**皮肤或**回缩的征象。
试题15:演示**的触诊方法。
参考答案:
被检查者取坐位,两臂下垂或双手高举过头或双手叉腰。先查健侧,再查患侧。检查者的手指或手掌平放在**上,用指腹轻施压力,作旋转式来回滑动。检查左**从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钟方向进行由浅入深触诊,最后触诊**;检查右侧**则沿逆时钟方向进行。为了记录异常发现的部位,以**为中心作一垂直线和水平线,将**分为外上、外下、内下、内上四个象限。检查时还应注意其硬度和弹性,有无红肿、热痛、包块,**有无硬结、分泌物和弹性消失。
辅导讲义:**受月经、妊娠、哺乳等因素影响,触诊时应予以注意。
考官点睛:
**触诊后,还应仔细触诊腋窝、锁骨上窝及颈部的淋巴结有否肿大或其他异常。因此处常为**炎症或肿瘤扩展和转移的所在。
试题16:心脏的视诊的内容。
参考答案:
1.胸廓:注意有无心前区的隆起,有无胸廓畸形如鸡胸、扁平胸、漏斗胸、脊柱严重畸形等,可影响心脏的位置和功能,并可提示某些心脏疾病的可能性。
2.心尖搏动:指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击前胸壁出现的局部搏动。正常人的心尖搏动一般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处,范围2-2.5cm。但在约1/3的正常人中尚不能在体表看到心尖搏动。并注意心尖搏动有无位置、范围、强度、节律和频率等的变化,有无负性心尖搏动。
3.心前区搏动:注意胸骨左缘第3-4肋间,剑突下,心底部有无异常搏动。
辅导讲义:
检查时站在病人右侧,两眼与病人胸廓同高,以便于观察心前区异常搏动和隆起。
考官点睛:考试的重点内容,应注意掌握。
试题17:脉搏的触诊方法。
参考答案:
检查脉搏时,必须选择浅表的动脉,一般多用桡动脉。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检查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检查者手指拼拢,以示指、中指和环指指腹平放于桡动脉近手腕处,仔细感觉脉搏搏动情况。两侧均需触诊,以作对比。
辅导讲义:
正常人两侧脉搏差异很小,难以觉察。大动脉炎时,两侧脉搏可出现明显差异,也可出现上下肢脉搏强弱不等,检查时还应作上下肢脉搏对比,并应同时作上下肢血压测量。
考官点睛:
检查脉搏应注意脉搏的脉率、脉律、紧张度、强弱、脉波和动脉壁的情况。
试题18:指出常用的腹部体表标志。
参考答案:
1.肋弓下缘:由第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弓,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2.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软骨,是腹部体表的上界。
3.腹上角:两侧肋弓的交角。
4.脐: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影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
5.髂前上棘:是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区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6.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7.腹中线:为胸骨中线在腹部的延续。
8.腹股沟韧带:是腹部体表的下界。
9.耻骨联合: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10.肋脊角: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
辅导讲义:结合腹部分区不易遗漏。
考官点睛:体表标志用于描述病变和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必须牢记。
试题19:简述直肠指诊的方法。
参考答案:
患者可采取肘膝位、左侧卧位或仰卧位,检查者戴好手套或指套,涂上润滑剂(如液体石蜡油),用右手食指轻轻**肛缘,使**括约肌松弛,然后将食指慢慢转入直肠。注意检查肛管直肠的周壁有无触痛、肿块、狭窄,注意肿块大小、质地、表面光滑度、活动度。在直肠前壁男性可扪及前列腺,女性可扪到子宫颈。食指尖有时可触及盆底,注意有无肿大淋巴结。指套取出时,观察有否染上血迹或粘液。
辅导讲义:
直肠指诊对**、直肠疾病,男性前列腺、精囊,女性子宫、宫颈、输卵管,盆腔疾病均有一定诊断意义,必要时配合双合诊。
考官点睛:
注意检查顺序为先检查**及括约肌的紧张度,再查肛管及直肠内壁,并掌握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试题20:蜘蛛痣的检查方法。
参考答案:
检查时用棉签或火柴杆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消退,去除压力后又复出现。但有的病人不形成蜘蛛痣,仅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辅导讲义: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其大小不一,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直径可由帽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用棉签压迫中心部,蜘蛛痣消失,是因为蜘蛛痣的血流方向是从中心点流向周围毛细血管分支,若中心部受压则血流阻断,蜘蛛痣因缺血而消失。
考官点睛: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脏,发生机制与蜘蛛痣相同,二者都要求掌握。



中医操作题


1、取合谷穴并试述合谷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2、主治病症: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 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 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3、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辅导讲义: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阳明大肠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6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四个。
考官点睛: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合谷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穴位。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本穴是治疗头面五官诸疾之要穴,可以配下关、颊车、地仓、风池等穴。《四总穴歌》说:“面口合谷收”。它还是一个止痛要穴,故头痛、牙痛、肩臂疼痛等多种病症效果颇佳。治疗外感病症,可以配伍曲池、大椎、风池等穴。
2、取列缺穴并试述列缺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2、主治病症: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腕部疼痛。
3、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辅导讲义: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 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 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太阴肺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3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2个。
考官点睛:本穴为络穴,既治本经的咳嗽、气喘、咽痛等证,配伍尺泽、大椎等穴;又治疗大肠经的头项强痛、偏正头痛、齿痛等证,配伍合谷、风池等穴。《四总穴歌》说:“头项寻列缺”。常与通阴跷脉的照海穴配伍治疗咽喉肿痛。
3、神门穴并试述神门穴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2、主治病症: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通。
          3、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辅导讲义: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输穴。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阴心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2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
考官点睛:神门穴具有调心气、养心神的作用。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凡是血脉及神志诸疾皆以本穴为主穴之一。与内关、心腧等穴配伍治疗心悸、心绞痛;与三阴交、四神聪、神庭等穴配伍治疗失眠、健忘、多梦等证;与支沟、阳陵
泉配伍治疗胸胁痛。
4、取足三里穴并试述足三里的定位、主治病症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2、主治病症: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②下肢痿痹证;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3、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辅导讲义: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亦为胃的下合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阳明胃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9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6个。
考官点睛:足三里穴具有健脾胃以补后天之本、益气血之源的功效。故各种脾胃疾患,及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各种病证,皆以本穴为主穴;它是重要的补穴之一,常灸足三里有强壮保健之功效。本穴又具有活血化瘀、泻热解毒的作用,阑尾炎、乳痈、痢疾等亦以本穴为主穴之一。《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
5、        阴交穴并试述三阴交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2、主治病证: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辅导讲义: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本经交接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阴脾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3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2个。
考官点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脾主运化而统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肾主水而藏精,故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的病症以本穴为主穴之一。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故三阴交又善治下肢疾患,如下肢瘫痪、痹痛等皆以本穴为主穴,配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等穴。治疗下肢不遂时,成45度角向后斜刺,使下肢抽动为好。脾不养血,肝不藏血,心肾不交为失眠、健忘、心悸的常见病因,治疗时配伍足三里、神门、四神聪等穴。
6、        委中穴并试述委中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三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2、主治病证: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3、刺灸法: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辅导讲义: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亦为膀胱的下合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交接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9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8个。
考官点睛:《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本穴是治疗腰背及下肢疼痛、半身不遂的常用穴位,治半身不遂以病人平躺,抬高患肢,**以下肢抽动为度。三棱针点刺出血,是治疗急性吐泻、络脉痹阻不通所致下肢疼痛常用穴。急性腰扭伤时嘱患者站立,边**穴位,边嘱患者活动腰部,效果立竿见影。三棱针点刺出血也可治疗血压过高,起暂时降压之功效。
7、取阳陵泉穴并试述阳陵泉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2、主治病证:①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②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③小儿惊风。
          3、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辅导讲义: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亦为胆之下合穴,也是八会穴之筋会。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经颈、肩部后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迎,再向上到颧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缺盆;从缺盆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处,在经过外**际,横行入髋关节部;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止于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交接于足厥阴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足少阳胆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4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3个。
考官点睛:本穴为胆的下合穴,胆经布胁肋,与肝相表里。凡肝胆气郁或肝胆湿热所致的胁肋疼痛、黄疸、胆绞痛等,以本穴为主穴之一,配伍太冲、期门、日月等穴。本穴又为筋会,故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活动僵硬之症,多以本穴为主,配伍足三里、悬钟等穴。根据腧穴近治作用,膝关节疾病、下肢痿痹、麻木之症亦为主穴。
8、取太冲穴并试述太冲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足背,第1、2 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2、主治病证: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3、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辅导讲义: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在内踝上八寸处与足太阴相交而循行于其后侧)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联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部。目系支脉下经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膈,注于肺中,与手太阴肺经交接。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足厥阴肝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
考官点睛:本穴为肝经之原穴。肝主藏血,主疏泄,其脉过阴器,布胁肋,环唇内,系目系,上达巅顶,故男女生育,泌尿疾病,胸协胀满,脾胃诸疾,口眼歪斜,头痛,目眩,诸情志病中,凡因肝经失调所致者,皆以本穴为主穴。泌尿生殖配中极、关元;胁肋脾胃病配足三里、阳陵泉、外关等;情志失调配肝俞、胆俞、三阴交等。它有疏理肝气、行气活血、清利湿热的功用,与合谷配伍名曰“四关”,治疗以上病证,疗效更佳。
9、取太溪穴并试述太溪穴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2、主治病证: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3、刺灸法:直刺0. 3—0.5寸,可灸。
辅导讲义:太溪穴属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输穴。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线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相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足少阴肾经在中医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2个,中西医结合职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
考官点睛:本穴为补肾要穴。各种肾虚之证,无不以本穴为主穴。配伍关元、次髎、志室,治遗精、阳痿;配伍肺俞、气海,治肾不纳气之虚喘;配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配伍太冲、耳门,治疗阴虚阳亢之耳鸣、耳聋、眩晕。
10、取大椎穴并试述大椎穴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2、主治病证: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②骨蒸潮热;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④项强,脊痛;⑤风疹,痤疮。
          3、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辅导讲义:大椎穴属于督脉。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向上、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顶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督脉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6个,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4个。
考官点睛:大椎为六阳经交会穴,纯阳主表,故为治疗表证、热症的主穴之一,配伍列缺、合谷、十宣。又为治疗疟疾的首选穴。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又为治疗腰背痛的常用穴,配伍委中。张景岳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又可以本穴治骨蒸潮热。
11、试述百会穴的定位、主治病证和风池穴的**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
                   点处。
          2、主治病证:①痴呆、中风、失语、瘈疭、失眠、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②头风、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疾患;③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3、**方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的角度和深度。
辅导讲义:百会穴属督脉。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向上、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顶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
考官点睛:百会位置最高,为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督脉交会穴。久病虚弱,阳气下陷,灸百会有提升阳气的作用,常用于子宫脱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头为诸阳之会,各种原因导致的头痛眩晕,在本穴针灸皆可获效。耳源性眩晕直接灸百会,尤为有效。
12、试述合谷、太冲两穴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合谷穴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 侧中点
                   处。
                   太冲穴在足背,第1、2 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2、主治病证:合谷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 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③ 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
太冲穴主治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3、        刺灸法:合谷穴直刺0.5—1寸;太冲穴直刺0.5—0.8寸。
辅导讲义: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在内踝上八寸处与足太阴相交而循行于其后侧)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联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部。目系支脉下经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膈,注于肺中,与手太阴肺经交接。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本穴是治疗头面五官诸疾之要穴,可以配下关、颊车、地仓、风池等穴;它还是一个止痛要穴,故头痛、牙痛、肩臂疼痛等多种病症效果颇佳。太冲为肝经原穴,肝主藏血,主疏泄,其脉过阴器,故男女生育,泌尿疾病,妇女的经、带、胎、产诸疾皆以此穴为主。合谷、太冲配伍在临床上名为“四关”,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13、试述曲池、血海的定位及两穴主治的皮科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中点处。
                  血海穴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2、主治:瘾疹、湿疹等皮科疾患。
辅导讲义: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血海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本经交接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曲池穴具有清热、散风、解毒的功能;血海穴处血多如海,以此为名。“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临床上两穴常相互配伍治疗湿疹、瘾疹等皮肤疾病。
14、试述肾俞、气海的定位、刺灸方法及气海治疗哪些妇科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肾俞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气海穴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2、刺灸法:肾俞穴直刺0.5—1寸;气海穴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3、治疗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
辅导讲义: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交接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 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气海为任脉腧穴。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考官点睛:气海穴位于小腹部,本穴为元气出入之所在,补元气是本穴的一大特点,如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急性吐泻等证可配伍足三里、肾俞等穴;治疗妇科病证,可配伍中极、关元、次髎等穴。
15、试述太溪、内关的定位、刺灸法以及太溪治疗哪些肺部疾患,内关治疗哪些神志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太溪穴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刺灸法:太溪直刺0.5—0.8寸;内关直刺0.5—0.8寸。
3、 主治病证:太溪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
内关主治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辅导讲义:太溪属足少阴肾经腧穴。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线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相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太溪穴为补肾要穴。各种肾虚之证,无不以本穴为主穴。配伍关元、次髎、志室,治遗精、阳痿;配伍肺俞、气海,治肾不纳气之虚喘;配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配伍太冲、耳门,治疗阴虚阳亢之耳鸣、耳聋、眩晕。内关是治疗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的主穴,“心胸内关谋“即属此义。内关与公孙配伍,治疗胃痛、呕吐、呃逆等证。心主神志,主血脉,故治神志病可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等穴。
16、试述天枢、足三里穴的定位、刺灸法以及两穴相配可治疗哪些胃肠疾患?
答题要点:1、定位:天枢穴在脐旁2寸;足三里穴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2、刺灸法:天枢穴直刺1—1.5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灸法。
          3、主治病证: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辅导讲义:天枢、足三里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凡各种大肠疾患皆以本穴为主穴,与足三里、上巨虚等穴配伍治疗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等效果较好。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亦为胃的下合穴,具有健脾胃以补后天之本、益气血之源的功效。故各种脾胃疾患,及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各种病证,皆以本穴为主穴;它是重要的补穴之一,常灸足三里有强壮保健之功效。本穴又具有活血化瘀、泻热解毒的作用,阑尾炎、乳痈、痢疾等亦以本穴为主穴之一。《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
17、试述阴陵泉的定位、主治病证和少商穴的**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2、主治病证: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部疼痛。
          3、**方法: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辅导讲义: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本经交接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少商穴属手太阴肺经之井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 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 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考官点睛: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脾主运化,本穴的主要功能是健脾利湿,为治疗水肿、泄泻、痢疾、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的常用穴,常配足三里、天枢、阳陵泉等穴。少商穴有清热散风、利咽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来治疗咽喉肿痛,发热,中风,昏迷。治疗咽喉肿痛,常与鱼际、商阳配伍;治疗中风、昏迷,常与其他井穴配伍。
18、试述列缺、昆仑的定位、主治功能及列缺的**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列缺穴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昆仑穴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2、主治病证:列缺穴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腕部疼痛。
昆仑穴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跟肿痛等痛证;②癫痫;③滞产。
          3、**方法:向上斜刺0.5—0.8寸。
辅导讲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腧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 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 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交接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 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考官点睛:列缺为络穴,既治本经的咳嗽、气喘、咽痛等证,配伍尺泽、大椎等穴;又治疗大肠经的头项强痛、偏正头痛、齿痛等证,配伍合谷、风池等穴。《四总穴歌》说:“头项寻列缺”。常与通阴跷脉的照海穴配伍治疗咽喉肿痛。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膀胱经“循巅入络脑“,故昆仑可治头痛、项强、目眩等证。
19、试述后溪、内庭穴的定位、主治、**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后溪穴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内庭穴在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2、主治:后溪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内庭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疾患;④足背肿痛, 趾关节痛。
          3、**方法:后溪穴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内庭穴直刺或斜刺0.5—0.8寸。
辅导讲义: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后溪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本穴是治疗头项强痛、肩背痛、目赤肿痛的常用穴,与申脉配伍,为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治疗效果更佳。穴通督脉,常与大椎穴相伍治疗疟疾、发热。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荥主身热”,本穴主要治疗胃经实热导致的牙痛、咽喉肿痛等,配伍合谷、少商等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本穴又治疗吐酸、腹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疾患,配伍足三里、天枢等穴。
20、试述手三里、足三里两穴的定位、主治、**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手三里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2、主治:手三里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足三里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症;②下肢痿痹证;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3、**方法:手三里直刺0.8—1.2寸;足三里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灸法。
辅导讲义: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手三里常于曲池、肩髃等穴合用治疗肩臂疼痛,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足三里具有健脾胃以补后天之本、益气血之源的功效。故各种脾胃疾患,及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各种病证,皆以本穴为主穴;它是重要的补穴之一,常灸足三里有强壮保健之功效。本穴又具有活血化瘀、泻热解毒的作用,阑尾炎、乳痈、痢疾等亦以本穴为主穴之一。《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
21、试述外关、迎香穴的定位、**方法及外关主治哪些头面五官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外关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2、**方法:外关直刺0.5—1寸;迎香穴略向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3、外关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
辅导讲义: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考官点睛: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与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中的一组。单用本穴即可治疗侧头、耳、目诸疾,与足临泣配伍,疗效更佳。阳维主表,故本穴为治疗表证、热病、疟疾的常用穴,配以合谷、曲池、大椎、风池等穴;配伍阳陵泉,治胁肋疼痛。
22、试述内关、三阴交两穴的定位、主治、**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2、针此方法:内关穴直刺0.5—1寸;三阴交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3、主治:内关主治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症;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证,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三阴交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辅导讲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踝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本经交接于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是治疗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的主穴,“心胸内管谋”即属此义。内关与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治疗胃痛、呕吐、呃逆等证,为加强疗效,常配中脘、足三里。心主神明,主血脉,故为治疗中风昏迷、休克的常用效穴之一,常配水沟穴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脾主运化而统血,肝主疏泄而藏血,肾主水而藏精,故生殖泌尿系统方面的病症以本穴为主穴之一。由于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故三阴交又善治下肢疾患,如下肢瘫痪、痹痛等皆以本穴为主穴,配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等穴。治疗下肢不遂时,成45度角向后斜刺,使下肢抽动为好。脾不养血,肝不藏血,心肾不交为失眠、健忘、心悸的常见病因,治疗时配伍足三里、神门、四神聪等穴。
23、试述关元、商阳穴的定位、**方法及关元的主治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关元穴在前正中线,脐下3寸;
                   商阳在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2、**方法:关元直刺1—1.5寸;商阳浅刺0.1寸或电刺出血。
          3、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②少腹痛痛,疝气;③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④ 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⑤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⑥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辅导讲义:关元为任脉腧穴。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考官点睛:关元为元气出入之所,补元气是本穴的最大特点。如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急性吐泻引起的元阴暴脱及生育、小溲方面的疾病中属于肾虚元气不足者,皆以本穴为主穴之一,多用灸法,配伍中极、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又为小肠募穴,故湿热所致的泄痢、带下、小便频数等,可选用本穴。任脉起于胞宫,下出会**,故男科病及妇科病可治。
24、试述命门、神阙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病症?
答题要点:1、定位:命门穴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神阙穴在脐窝中央。
2、**方法:命门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神阙一般不针,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法。
3、主治病症:命门主治①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目带下、痛经、经闭、不孕等妇科病症;③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男性肾阳不足性病症;④小腹冷痛,腹泻。
神阙主治①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症;③水肿,小便不利。
辅导讲义:命门属督脉腧穴。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病症。神阙属任脉腧穴。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考官点睛:命门穴当两肾俞之间,属督脉,故本穴有壮命门之火的作用。若属肾阳不足者,温灸尤为相宜。督脉起于胞宫,故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等妇科病亦可选用本穴。神阙穴为生命之根蒂,为真气所系之所,故中风脱证、急性吐泻导致的元阳暴脱、虚寒性泄痢、脱肛等常在本穴重灸,与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相伍。
25、试述支沟、丰隆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病症?
答题要点:1、定位: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正中间;丰隆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脊外2横指处。
          2、**方法:支沟直刺0.5—1寸;丰隆直刺1—1.5寸。
          3、主治病证:支沟主治①便秘;② 耳鸣,耳聋;③ 暴喑;④ 癗疬;⑤ 胁肋疼痛;⑥ 热病。
                        丰隆主治 ① 头痛,眩晕;② 癫狂;③ 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 下肢痿痹;⑤ 腹胀,便秘。
辅导讲义:支沟属手少阳三焦经腧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中,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丰隆属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本穴与丘墟配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胁肋疼痛;与丰隆配伍治疗便秘。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本穴的功能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化痰,二是通便。对于痰湿所致的眩晕、心悸、咳喘、癫狂、中风、痹证等,均以该穴为治本之穴;治疗便秘,常与支沟相配。
26、试述委中、听宫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病症?
答题要点:1、定位: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三头肌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2、**方法:委中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静脉出血;听宫张口取穴,直刺0.8—1.2寸。
          3、主治病证:委中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
                        听宫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辅导讲义: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交接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 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听宫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止于目内眦。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考官点睛:委中为膀胱经之合穴。《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本穴是治疗腰背及下肢疼痛、半身不遂的常用穴位,治半身不遂以病人平躺,抬高患肢,**以下肢抽动为度。三棱针点刺出血,是治疗急性吐泻、络脉痹阻不通所致下肢疼痛常用穴。急性腰扭伤时嘱患者站立,边**穴位,边嘱患者活动腰部,效果立竿见影。三棱针点刺出血也可治疗血压过高,起暂时降压之功效。听宫主要是治疗耳病,常与耳门、听会、翳风、外关、后溪相伍。
27、试述尺泽、肺俞的定位、**方法及两穴同治哪些肺系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方法:尺泽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肺俞斜刺0.5—0.8寸。
          3、主治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辅导讲义:尺泽属手太阴肺经腧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 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 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背腰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侧,经过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交接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 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考官点睛:尺泽为肺经之合穴,常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常与肺俞相伍;配委中,点刺出血治急性吐泻。肺俞为治疗各种肺疾的常用穴。急性宜用毫针泻法,慢性宜用毫针补法或灸法。感冒咳嗽常配列缺、合谷等穴;肺痨、咯血、骨蒸潮热常配膏肓、阴郄等穴。
28、试述曲池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病症和环跳的定位、**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环跳穴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2、**方法:曲池直刺0.5—1寸;环跳直刺2—3寸。
          3、主治病证:①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 热病;③ 高血压;④ 癫狂;⑤ 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 瘾疹、湿疹等皮科病证。
辅导讲义: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 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上走颈,经颈部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环跳属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经颈、肩部后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迎,再向上到颧部,下行经颊车、经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缺盆;从缺盆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处,在经过外**际,横行入髋关节部;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止于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交接于足厥阴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具有清热、散风、解毒、调理肠胃功能,为临床常用穴之一。与大椎、外关配伍,治疗表证、热证;与血海等穴配伍,治疗风疹;与足三里、天枢等穴配伍,治疗泄泻、痢疾。
29、试述中脘、足三里的定位、**方法和两穴同治哪些胃肠病证?
答题要点:1、定位: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2、**方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灸法;中脘直刺1—1.5寸。
          3、主治病证:胃痛、呕吐、呃逆、腹胀等胃肠疾患。
辅导讲义:中脘为任脉腧穴。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向前上行于**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交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考官点睛: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当胃之分野处,是治疗各种脾胃病及由脾胃不足所致的多种疾病的要穴。足三里穴具有健脾胃以补后天之本、益气血之源的功效。故各种脾胃疾患,及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各种病证,皆以本穴为主穴;它是重要的补穴之一,常灸足三里有强壮保健之功效。
30、试述内关的定位、主治病证和**方法?
答题要点:1、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主治病证:①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②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症;③中风;④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⑤眩晕证,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⑥肘臂挛痛。
          3、**方法:直刺0.5—1寸。
辅导讲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中要求的穴位有1个。
考官点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是治疗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的主穴,“心胸内管谋”即属此义。内关与公孙为八脉交会穴中的一对,治疗胃痛、呕吐、呃逆等证,为加强疗效,常配中脘、足三里。心主神明,主血脉,故为治疗中风昏迷、休克的常用效穴之一,常配水沟穴等。
31、晕厥的**治疗?
答题要点:1、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2、主穴: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3、操作: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
辅导讲义:晕厥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其特征为突感眩晕、行动无力,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数秒至数分钟后恢复清醒。晕厥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起等致使经气一时紊乱,气血不能上充于头,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而致;或因情志异常波动,或因外伤剧烈疼痛,以致经气逆乱,清窍受扰而突然昏倒。
考官点睛: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中冲为心包经井穴,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以滋养神窍。虚证者,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32、高热的**治疗?
答题要点:1、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3、操作: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辅导讲义:高热是体温升高超过39度的急性症状。高热可由外感湿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卫失宣散,肺失清肃;或温邪疫毒侵袭人体,燔于气分,或内陷营血引起;也有因外感暑热之邪,内犯心包而致者。
考官点睛: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十二井、十宣穴皆在四末,为阴阳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出血,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合谷、曲池清泻肺热。针灸退热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治疗同时,须查明原因,明确诊断。风热者,加鱼际、外关;肺热者,加尺泽;气分热盛者,加内庭;热入营血者,加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33、抽搐的**治疗?
答题要点:1、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3、操作:毫针泻法。
辅导讲义:抽搐是指四肢不随意地肌肉抽搐,或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口噤不开等。抽搐多为感受时邪,郁闭于内,化热化火;或饮食不节,湿热壅滞,郁久化火,火扰神明,热极引动肝风,经筋功能失常而抽搐;或因脾虚湿盛,聚液成痰,上蒙清窍而致;也有脾胃素虚、气血不足而致虚风内动者。
考官点睛: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助水沟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宜熄风止痉,然后对因治疗。发热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34、心绞痛的**治疗?
答题要点:1、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2、主穴:内关   阴郄   膻中
          3、操作:毫针泻法。
辅导讲义:心绞痛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是突然发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区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左上臂前内侧及无名指、小指。疼痛一般持续5—15分钟,伴有面色苍白、表情焦虑、出汗和恐惧感。多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等因素诱发。
考官点睛: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可疏理气机,治心胸疾患。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
35、牙痛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阳明、足阳明经穴为主。
          2、主穴:合谷  颊车  下关
          3、操作:毫针泻法,循经远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续行针1—3分钟。
辅导讲义: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遇冷、热、酸、甜等**时牙痛发作或加重。牙痛多由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引起牙痛;多食甘酸之物,口齿不洁,垢秽蚀齿而作痛。
考官点睛: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疏通足阳明经气血。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36、急性腰扭伤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活血通经,行气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2、主穴:阿是穴  大肠俞  委中
          3、操作:毫针泻法,局部加拔火罐。
辅导讲义:急性腰扭伤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主因腰部闪挫撞击伤,经筋、络脉受伤,瘀血阻络,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以腰部一侧或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疼痛剧烈为特点。
考官点睛:阿是穴、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委中为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局部拔火罐,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7、血管性头痛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疏泻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2、主穴:太冲  外关  列缺  风池  头维  角孙  百会
          3、操作:毫针泻法。发作时以远端穴为主,并先刺,行较强**。
辅导讲义:血管性头痛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以一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疼痛开始时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性钝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本病多与恼怒、紧张、风火痰浊有关。情致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或恼怒急躁,肝阳上亢,风火循经上冲头部;或体内素有湿痰,随肝阳上冲而循经走窜,流滞于头部少阳经脉,使经络痹阻不通,故暴痛骤起。
考官点睛: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有疏理肝气,行气活血功效;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能够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头项寻列缺”,是治疗头部疾患的要穴之一;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头维、角孙为局部取穴,能够活血止痛。
38、痛经实证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及任脉穴为主。
          2、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3、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辅导讲义:痛经实证是妇女在月经期前或期中发生小腹及腰部疼痛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后疼痛缓解。多由情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考官点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冲任之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39、呕吐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
                   为主。
          2、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3、操作:足三里平补平泻,内关、中脘用泻法。
辅导讲义:呕吐为临床常见病证。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为呕吐。如风寒湿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或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使胃失和降;或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津液不能四布,酿生痰饮,积于胃中,饮邪上逆而发为呕吐。
考官点睛: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乃胃之募穴,理气合胃止呕。寒吐者,加上脘、胃俞;热吐者,加合谷、内庭;食滞者,加梁门、天枢;痰饮者,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者,加脾俞、胃俞;腹胀者,加天枢;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泛酸干呕者,加公孙。
40、中风——中脏腑的**方法?
答题要点:1、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2、主穴:内关  水沟
          3、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
辅导讲义:中风——中脏腑是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生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考官点睛: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41、晕针的处理方法?
答题要点:立即停止**,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醒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辅导讲义:晕针是在**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症见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多由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不当,或医者在**时手法过重,而致**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预防措施:初次接受**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对**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医者在**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42、滞针的处理方法?
答题要点: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辅导讲义:滞针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多由患者精神紧张,当**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纤维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预防措施: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43、弯针的处理方法?
答题要点: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折断,留在体内。
辅导讲义: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多由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或留针时移动**,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预防措施: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猛、过速。选择适当**,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注意保护**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44、断针的处理方法?
答题要点:医者从容镇定,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辅导讲义:断针又称折针,是指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预防措施:认真仔细的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45、血肿的处理方法?
答题要点: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辅导讲义:血肿是指**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多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预防措施: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46、**时“迎随补泻”如何操作?
答题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辅导讲义:毫**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是谓得气。当**得气后,就要根据疾病的性质,选用相应的补泻手法进行治疗,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临床上常用的毫针补泻手法还有以下几种:一、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者为泻法。二、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提插幅度小,频率慢,重插轻提为补法;先深后浅,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轻插重提为泻法。三、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四、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五、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六、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出针。
47、如何行“舒张进针法”?具体操作。
答题要点: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辅导讲义:“舒张进针法”在临床上属于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在临床上还有以下几种: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入腧穴。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48、“隔姜灸”如何操作及适应病症?
答题要点: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为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辅导讲义:隔姜灸属于艾炷灸中间接灸的内容。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材料将艾炷于是就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故入称隔物灸。在临床上,间接灸还有以下几种方法:
1、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施灸腧穴及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出起的肿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的作用。
2、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3、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肾补阳作用。

49、刺络拔罐法如何操作及适应病症?
答题要点: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扣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辅导讲义: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止疾病目的方法。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1、留罐法: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在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2、走罐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部位,往返推劲,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 时,将罐起下。此法应用于面积较大、肌肉半厚部位。
3、闪罐法: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4、留针拔罐法:在**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淤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的作用。
50、“雀啄灸”如何操作?
答题要点: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辅导讲义:雀啄灸属于悬起灸的一种,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就根据实际操作方法不同,还包括温和灸与回旋灸两种。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作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诸法对一般应灸的病症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考官提示:中医操作**是一大块内容,还有望、切、闻、按诊也应该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简单,希望大家掌握。
     在既往临床技能考试中,对针灸的重视程度渐进加重,在考题中的比重也是越来越大。通过对考生在考试中的观察,发现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许多考生,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的考生,认为针灸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可有可无。在学习过程中一带而过,轻描淡写。看到考题后,有的考生连穴位名称都不知道,没印象。
2、定位不准确。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不认真的问题。考生知道穴位名称,也能分清所处的大致位置,在考试中总是用手一指,“就是这里”,但深入提问具**置几寸几寸时,又不能精确。
3、主治功能不明确。在考试过程中,考生总是漫天撒网,胡乱堆砌,把知道的所有病症全部说出,让考官择选。
4、**方法千篇一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论穴位所在位置,进针角度和深度全部相同,危险部位和安全部位没有任何差别。
就上述几个问题而言,只要考生在复习时加以认真对待,是很容易克服的。首先考生要把经脉的循行路线大致认清,把穴位所属的经脉分清,这样就能知道穴位所处的大致位置。而许多穴位所处的位置附近,都有很明显的肌肉、肌腱`骨骼等特殊的解剖标志,根据这些提示,穴位的具**置非常容易找到。其次,穴位的主治功能也很简单。它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近治作用就是穴位局部病症的治疗作用;远治作用就是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症的治疗作用以及所属脏腑的所主病症;特殊作用就是有的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第三,对于**的角度和深度问题,只要记住特殊位置的**方法,其他部位就很容易了。前胸、后背部位一般是平刺、浅刺,颜面、头部一般为浅刺、平刺,臀部深刺,而其他部位就可以相似进针了。
为了大家对第二站**操作有更深的了解,我们进一步归纳有关穴位的知识便于大家理解,这部分汇总如下:
经络学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主干;“络”有“网”的含义,为经络所分出的分支。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为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总称,即手三阴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交接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阴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作为经络的主体,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奇经八脉
人体上除十二经脉之外,还有八条不属于正经的经脉,称为“奇经八脉”。不直属于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行其道”。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奇经八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平衡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的积蓄和渗灌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MOD}。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各分出一条经脉,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和脾之大络(身侧),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胸腹部、背腰部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经别加强了表里经脉及脏腑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阴经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同时,补充了十二正经循行分布的不足。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具有一定名称、位置、主治内容但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和阿是穴(无定名、无定位,是以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三类。腧穴在治疗上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晴明、四白、承泣治眼疾;犊鼻、鹤顶、阳陵泉治膝关节疾病。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证。如合谷治疗头面部疾患,足三里治疗胃部疾患。3特殊作用。对肌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到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腹泻时针灸天枢可以止泻,便秘时针灸天枢可以通便。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经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故冠以特别的称号。根据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全穴”等几类。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人体腧穴的方法;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都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机能,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毫**法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刺灸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有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而根据进针角度不同,又分为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和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行针手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基本手法常用有两种,即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包括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补泻是**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毫**法的核心内容。常用的针灸补泻方法有:捻转补泻(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为补)、提插补泻(重插轻提为补)、徐疾补泻(徐进疾出为补)、迎随补泻(顺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呼吸补泻(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开阖补泻(出针按闭针孔为补)、平补平泻(得气后均匀捏插、捻转)。
灸法在临床中也十分常用。施灸原料很多,但多以艾叶为主。艾灸一般包括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用**数孔,将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隔蒜灸(将鲜大蒜切成0.2—0.3cm的薄片或捣蒜如泥,作间隔物施灸)、隔盐灸(将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放置一薄片姜施灸)、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数孔施灸)。艾条灸包括温和灸和雀啄灸。
在临床上,还有许多其它的针法,如电针、水针、三棱针、皮肤针、头针、耳针等方法。


常用穴位临床应用

手太阴肺经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甲角桡侧外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发热,癫狂,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伤风,项强,偏正头痛,咳嗽,气喘,咽痛,齿痛,口眼歪斜,腕部疼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吐泻,潮热,小儿惊风,肘臂疼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井穴
定位:食指甲角桡侧外0.1 寸。
主治:齿痛,颊肿,咽喉肿痛,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刺灸法: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耳关紧闭,口眼歪斜,咽喉肿痛,鼻衄,耳聋,发热恶寒,无汗,多汗,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孕妇慎用;可灸。

手三里
定位: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地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腹痛腹泻。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曲池,合穴
定位:肘横纹外侧端,曲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
主治: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半身不遂,手臂肿痛,癫狂,头昏,瘰疬,瘾疹,腹痛,吐泻,高血压。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肩髃,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方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手臂挛急,风热瘾疹,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迎香,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肿。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宜灸。

足阳明胃经

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2,第3趾缝赤白肉际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歪 ,腹痛,腹胀,痢疾,泻泄,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丰隆,络穴
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主治:痰多,咳嗽,哮喘,眩晕,头痛,呕吐,水肿,癫狂病,下肢不遂,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足三里,合穴;胃的下合穴。
定位: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疳积,痢疾,便秘,肠痈,乳痈,水肿,虚劳,赢瘦,眩晕,喘咳痰多,心悸,癫狂,膝胫酸痛,下肢痿痹,并有强身防病作用。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犊鼻
定位:屈膝,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痛,脚气。
刺灸法:稍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2寸;可灸。

天枢,大肠募穴
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腹痛,泄泻,便秘,痢疾,肠痈,月经不调,痛经,癥瘕。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头维,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瞚动。
刺灸法:向下或向右平刺0.5—0.8寸;可灸。

下关,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会穴。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顴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齿痛,口噤,口歪,牙关开合不利,耳鸣,耳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地仓,手、足阳明经、阳蹻脉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
主治:口歪,流涎,齿痛,颊肿,眼睑瞤动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地仓方向平刺0.8—1寸;可灸。

四百
定位: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
刺灸法:直刺0.2—0.3寸;不宜灸。

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滞产,不孕,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失眠,瘾疹,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黄疸,膝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端,髋底内侧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湿疹,瘾疹,痛经,皮肤瘙痒,丹毒,股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手少阴心经

神门,输穴、原穴。
定位: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目黄,胁痛,咽干,呕血,吐血。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通里,络穴。
定位: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心悸,怔忡,舌强不语,暴喑,头痛目眩,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
定位:微握拳,当小指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癫狂痫,疟疾,盗汗,肩背痛,肘臂及手指挛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听宫,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井穴
定位: 足小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处。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
刺灸法:浅刺0.1寸;胎位不正常用灸法。

昆仑,经穴
定位:跟腱与外踝尖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骶痛,足跟痛,小儿痫症,难产,胞衣不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孕妇慎用。

承山
定位: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主治:痔疾,脚气,腰痛,腿痛转筋,便秘脱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秩边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小便不利,大便困难,腰骶痛,痔疾,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5—3寸;可灸。

委中,合穴;膀胱的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处。
主治:腰、背、腿、腘部疼痛,下肢不遂,腹痛,吐泻,小便不利,中暑,丹毒,疔疮。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肾俞,肾之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频数,月经不调,白带,水肿,目昏,耳鸣,耳聋,喘咳少气。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胃俞,胃之背俞穴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胸肋痛,腹胀,呕吐,肠鸣,完谷不化。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肺俞,肺之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骨蒸潮热,盗汗,咳血,鼻塞。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风门,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鼻塞,项强,胸背疼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足少阴肾经
涌泉,井穴
定位:足心前方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眩晕,失眠,咽喉痛,舌干,失音,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癫狂,小儿惊风,昏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太溪,输穴;原穴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小便频数,便秘,头晕,耳鸣,耳聋,齿痛,咽痛,失眠,健忘,消渴,气喘,腰痛,内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偏头痛,癫狂痫,上肢痹痛,偏瘫,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热病,偏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支沟,络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胁肋痛,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热病。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翳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
定位: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口眼歪斜,颊肿,瘰疬。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角孙,手足少阳经、手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齿痛,项强,头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足少阳胆经

悬钟,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跟痛,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阳陵泉,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胁痛,口苦,黄疸,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小儿惊风。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环跳,足少阳、足太阳交会穴。
定位:侧卧屈膝,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挫闪腰痛。
刺灸法:直刺2—3寸;可灸。

风池,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入发际1寸,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赤肿痛,耳鸣,鼻渊,鼽衄,中风,口眼歪斜,癫痫,热病,颈项强痛。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可灸。

足厥阴肝经

太冲,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呃逆,月经不调,崩漏,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足跗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任脉

中极,膀胱之募穴;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
定位:前正中线,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水肿,阳痿,遗精,早泄,疝气,痛经,带下,崩漏,阴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关元,小肠之募穴;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
定位: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赢瘦,小便频数,遗尿,少腹痛,泄泻,阳痿,遗精,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吞酸,纳呆,疳积,黄疸,肠鸣,泄泻,便秘,脾胃虚弱。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气海
定位:前正中线,脐上1.5寸。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阳痿,月经不调,阴挺,中风脱证,虚劳体弱。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神阙
定位:肚脐。
主治:中风脱证,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泄痢,脱肛。
刺灸法:禁刺;可灸。

督脉

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腰骶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
定位: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遗尿,尿频,泄泻,虚损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大椎,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
定位: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热病,感冒,疟疾,咳嗽,气喘,骨蒸潮热,项强,肩背腰脊痛,癫痫,五劳虚损。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百会,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经交会穴。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癫狂痫,失眠,健忘,脱肛,阴挺,久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神庭,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失眠,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水沟,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痫,急慢惊风,口歪,面肿,脊膂强痛,挫闪腰痛,鼻塞,鼻衄 。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指甲按掐;不灸。

经外奇穴

印堂
定位:两眉头之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太阳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之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十宣
定位:在手背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临床答辩题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刘某,男,25岁,恶寒发热2天。
2感冒证候特征是什么?
3风寒感冒证与风热感冒证鉴别要点是什么?
4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过敏性鼻炎的鉴别诊断。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并发症包括什么?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1发病原因。是否有着凉史。
②病情演变过程。恶寒发热的变化情况,体温高不高,多少度,是恶寒重发热轻还是恶寒轻发热重。
③伴随症状,是否伴有汗出、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等。是否有明显的疲劳乏力等。
④结合中医十问歌了解目前疾病的状况。有无头身痛、食欲情况。
⑤诊疗经过,是否到医院诊治,所做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比如验血、拍片等。
(2)相关病史
①既往史、家族史有无类似病症。
②吸烟、饮酒史及饮食嗜好、职业。
③药物过敏史。
2答: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3答:风寒证以发热重,恶寒轻,流清涕,无汗,咽痒,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为症候特点; 风热证以发热轻,恶寒重,流黄涕,有汗,咽痛,痰粘黄,苔薄黄,脉浮数为症候特点。
4答:过敏性鼻炎常见有喷嚏频作、流清水样鼻涕,鼻腔水肿、苍白,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发作常与外界**有关,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局限在鼻腔和咽喉部呼吸道黏膜的急性炎症,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引起。
5答:包括急性鼻窦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也可引起急性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感冒问诊及相关知识内容,寒热的形式有恶寒重发热轻、恶寒轻发热重、寒热并重等。同时注意伴随症状的鉴别。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重点是围绕感冒的问诊和知识问答,注意许多病症尤其一些传染病开始有这些表现,注意鉴别。如西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季某,女性,50岁,咳嗽、咯痰3年,加重2周。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3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要点。
4简述肺炎临床分型。
5咳嗽诊断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每次咳嗽、咯痰的发作情况及发作规律、持续时间。
②本次加重的诱因及咳嗽、咯痰情况。如是否有着凉史、异味**、饮食不调、情志不遂等。痰的色、质、量、气味等。
③伴随症状,是否伴有发热(体温多少)、咳血(量的多少、颜色如何)、喘息(严重程度)、胸闷、胸痛等。
④结合中医十问歌了解目前疾病的状况。
⑤诊疗经过,是否到医院诊治,所做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疗效等。如验血、拍片、心电图等。
(2)相关病史
①既往健康情况,是否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史及家族史。
②吸烟、饮酒史及饮食嗜好、职业。
③药物过敏史。
2答:(1)冬春多发。
(2)散发或流行。
(3)鼻咽部症状和体征。
(4)胸部X线无异常。
(5)血象:病毒感染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为白细胞计数偏高。
3答:(1)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均属邪实。
(2)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
4答:(1)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2)解剖学分类: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3)病因分类:感染性和理化因素以及变态反应性肺炎。
5答: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判断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咳嗽的问诊及相关知识内容,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注意辨别咳嗽、咯痰的特点、伴随症状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痰培养、胸片等。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重点是围绕咳嗽的问诊和知识问答,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一个临床症状,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肺炎、肺心病等,均可出现咳嗽症状,若病理属性相同,皆可按照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证论治。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辛某,女性,60岁,喘息、胸闷3年。
2哮病与喘证如何鉴别。
3虚喘与实喘的辨别要点。
4急性支气管炎与大叶性肺炎鉴别诊断是什么?
5支原体肺炎X线检查常见哪些表现?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喘息、胸闷的诱因,如外感、劳累、饮食、情志等;持续时间、性质,是实喘还是虚喘,发病季节,缓解因素等。
②伴随症状,有无咳嗽、咯痰、咳血、呼吸困难、难以平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四肢水肿及恶寒发热等。
③问痰的色、质、量、气味。
④结合中医十问歌了解目前疾病的状况。如饮食、二便、睡眠等情况。
⑤诊疗经过,是否就诊,所做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如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血沉、及胸片、胸腔CT、心电图等。
(2)相关病史
①既往健康情况,有无家族史。
②饮食嗜好及吸烟、饮酒史。经带胎产史。
③药物过敏史。
2答: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3答:实喘起病骤急,呼吸有力、深长有余,胸满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气不能容,以长呼为快,两胁胀满,气息急促,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精神不衰。虚喘病势徐缓,呼吸无力、短促难续,气怯声低,慌慌然若气欲断,以深吸为快,精神倦怠。
4答:急性支气管炎以**性咳嗽、咳痰为特点,或有喘息、发热,血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可增高,肺部X线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大叶性肺炎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样痰,查体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局部叩浊音,语颤增强,可闻管状呼吸音及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肺部X线片呈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呈叶、段分布。
5答:肺部多种形态的湿润影,呈阶段性分布,多见于肺下野,近肺门较深逐渐向外带伸展。经3~4周病变基本可自行消散。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喘证的问诊及相关知识内容,注意分辨是实喘还是虚喘,喘证发作的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及类证鉴别。尤其是喘脱危证的及时诊治。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重点是围绕喘证的问诊和知识问答,考生应掌握喘证的中医辨证论治,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治,如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心衰等。同时掌握血常规、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血沉、及胸片、胸腔CT、心电图等相关西医检查内容。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张某,男,40岁,呼吸喘促5年,加重伴吼中哮鸣5天。
2支气管哮喘诊断要点。
3何为哮喘持续状态?
4哮病诊断依据是什么?
5简述喘脱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发病诱因。有无外感风寒或风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是否与外源性变应原有关。发病前有无鼻痒、喷嚏、胸闷等先兆。发病季节,有无规律性。
②伴随症状,如咳嗽、咯痰、身热口渴与否及是否有目胀如脱、紫绀、大汗、四肢冷等危重症候。
③病情发展与演变过程:每次发作持续多长时间能缓解,症状是进行性加重还是时轻时重。
④结合十问歌了解其他相关症状。如饮食、二便、睡眠等情况。
⑤诊治经过:是否就诊,效果如何,诊断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及结果。如血液检查、痰液检查、呼吸功能及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等。
(2)相关病史
①既往健康情况,患过何种疾病。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
②药物过敏史及其他过敏史。如食物、异味、花粉等。
③饮食嗜好、职业及吸烟、饮酒史。
2答:(1)有家族史、过敏史或哮喘发作史。
(2)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3)气管解痉剂治疗有效。
(4)血液中IgE以及嗜酸细胞的数量有助于诊断及分型。
3答:(1)严重的哮喘发作持续在24小时以上。
(2)发作时张口呼吸和大量出汗,发绀明显。
(3)肺部哮鸣音反减弱。
(4)甚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4答:(1)多有家族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病突然,可见鼻痒,喷嚏等先兆,吼中有明显哮鸣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约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
(4)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可出现喘脱。
5答: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暗,苔腻或滑。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哮病的问诊及相关知识内容,考生应掌握哮病的临床分型与辨病辨证要点,中西医治疗原则。如哮病临床分型包括发作期(冷哮证、热哮证、寒包热哮证、风痰哮证、虚哮证)、缓解期(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临床上应注意各证型之间的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哮喘持续状态的及时诊断和救治。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重点是围绕哮病的问诊和知识问答,考生应掌握哮病的问诊方法与技巧,按照起病情况(起病时间、发病急缓、原因或诱因)、哮病发生时间、性质、严重程度、缓解方法、伴随症状、病情发展、诊疗经过、一般情况的顺序问诊就不会漏诊。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宋某,男,50岁,咳嗽咯血1年。
2虚劳与肺痨如何鉴别?
3结核病诊断金标准是什么?
4简述肺痨治疗原则。
5试述典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考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发病诱因。是否有与肺结核病人接触史及外感久咳史。
②伴随症状,如潮热、盗汗、胸痛、乏力、消瘦、呼吸困难、口渴与否。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如鼻咽部疾患,肺癌,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尘肺等。
③结合十问歌了解其他相关症状。比如饮食、睡眠、体重、体力、精神及二便等情况。
④诊治经过:是否就诊,效果如何,相应的辅助检查及结果。比如验血、结核菌检查、胸片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等。
(2)相关病史
①既往健康情况,是素体强健还是体弱多病,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居住环境和条件、营养状况等。
②药物过敏史。
③吸烟、饮酒史。
2答: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3答:结核菌培养为痰结核菌检查提供可靠结果,常作为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
4答: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同时补益脾胃。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如《医学正传.劳极》即指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气”的两大治则。
5答:以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及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肺痨的问诊及相关知识内容,肺痨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具有传染性,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所以预防和治疗很重要。考生应掌握肺痨的临床分型与辨病辨证要点,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注意鉴别诊断。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重点是围绕肺痨的问诊和知识问答,考生应掌握结核病的诊断金标准,相应的辅助检查及结果,比如验血、结核菌检查、胸片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等。
临床答辩题
1简要病史:刘某,女性,66岁,喘息、胸闷3年伴心慌时作1月。
2试述肺胀的诊断依据?
3肺胀与哮证、喘证如何鉴别?
4根据肺胀临床特点,类似于西医学中何病?
5试述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要点?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喘息、胸闷的诱因,持续时间,发病季节,缓解因素等。
②心慌发作诱因,缓解因素,
③伴随症状,有无咳嗽、咯痰,呼吸困难、难以平卧,水肿,胸痛,情志障碍等。
④结合中医十问歌了解目前疾病的状况。
⑤诊疗经过,所做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
(2)相关病史
①既往肺病史、心脏病史,及有无家族史等。
②饮食嗜好及吸烟、饮酒史。
③药物过敏史。
2答:(1)病史:有慢性肺系疾患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见于老年人。
(2)诱因:外感、劳倦过度、情志**等。
(3)临床表现:咳逆上气,痰多,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起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
(4)兼证:心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则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
(5)体征: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双肺闻及痰鸣音及湿罗,心音遥远。
3答: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三者的关系是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4答:肺胀与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
5答:临床上以咳嗽、略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除外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功能不全等。
辅导讲义
本组题考试的重点是肺胀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病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粗困难为主要表现,肺胀可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日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考官点睛
本组考核题是围绕肺胀的问诊和知识问答,注意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不愈积渐而成,注意本病与哮证和喘证的鉴别。
临床答辩题
(病史采集题要求根据简要病史口述应如何采集病史,问答题请直接回答)
1简要病史:刘某,女性,40岁,心悸3个月。
2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3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4 心脏骤停临床常见的三种心电图表现。
5 心律失常的分类。
参考答案
1答:采集要点:
(1)现病史
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
①心悸的诱因,发作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缓解因素。
②伴随症状,有无心慌、胸闷、胸痛、头晕、抽搐、黑蒙、晕厥。发作时的心律、节律,脉数、脉迟、脉结代等。
③结合中医十问歌了解目前疾病的状况。
④诊疗经过,所做检查、诊断及治疗情况。
(2)相关病史
①既往有无心脏病等病史和家族史。
②饮食嗜好及吸烟、饮酒史。
③药物过敏史。
2答: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也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数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也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也可形成怔忡。
3答: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奔豚发作则心胸躁动不安,发于小腹,向上冲逆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4答:心室颤动或扑动,心室静止,心肌电-机械分离。
5答:按照发生原理可,分为激动形成异常和激动传导异常两类。按照发生时的心律快慢,可分为快速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
辅导讲义:本组试题针对心系病症,心悸是一种表现症状,多种疾病可以出现,心悸一病多具有阵发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者可持续发作。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和用药后的转归变化非常重要。西医病种涉及较多,注意问诊和鉴别诊断。
考官点睛:对心脑疾病要注意神志、舌苔、脉象、呼吸、血压等情况,注意心电图的检查和诊断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08-4-18 23:12 | 只看该作者
是哪个出版社的书?哪里有卖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08-4-19 00:02 | 只看该作者
貌似是广西这边的培训资料就是这样子的
4
发表于 2008-4-19 08:2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军事出版社的模拟考场也不错
5
发表于 2008-4-19 20:06 | 只看该作者
是哪个出版社的书?哪里有卖啊?
6
发表于 2008-4-19 23:17 | 只看该作者
请在发一些这样的样题吧,谢谢了,如果要卖大约要多少钱啊:handshake
7
发表于 2008-4-19 23:18 | 只看该作者
请多发一些这样的样题吧,谢谢了,如果要卖大约要多少钱啊:handshake
8
发表于 2008-4-21 09:38 | 只看该作者
我买的是技能大纲,但是觉得没有上面这本书好,第一次考试毕竟什么都不了解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30 18:5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