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围针加围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贴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和秋季最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该病的潜伏期可达2~7天,在潜伏期可以没有皮损,而只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很容易误诊和漏诊,有将近30%~40%的患者可后遗神经痛,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为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
  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止痛剂或神经阻滞、营养神经等法,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报道较多,因其具有显效快、治疗周期短、副作用小、经济,且后遗神经痛较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笔者自2004—2006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72例,采用围针加围灸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72例病人均来自2004年1月-2006年4月我科门诊病例,均依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和《临床皮肤病学》诊断依据而确诊。根据随机数字表按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确定人组序号并进入相应的组别,围针加围灸组(治疗组)38例,单纯围针组(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经正态性检验,两组年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经方差齐性检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发病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详细询问病史,查看病患部分布,使用直径0.30 mm、长25~40 mm毫针(苏州市华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在疱疹起始部位(又称“蛇头”)边缘正常皮肤处呈15~30。角进针,针尖透向病灶中心,一般使用4针将疱疹围住,面积较大者可使用6针,捻转使之得气,再按疱疹发展方向向最后出现的疱疹部位(又称“蛇尾”)循刺,在“蛇尾”部位使用如同“蛇头”部位的围针方法。如果在“蛇头”和“蛇尾”之间有较大的疱疹也可以使用围针。
  2.2 治疗组
  以单纯围针法为基础(治疗同对照组),使用精制艾绒(成都市滨江灸条厂生产),笔者自加入冰片末,准备一个小的湿棉球,将艾绒搓捻成麦粒大小的圆锥状艾炷,用镊子夹住中部,用酒精灯点燃其尖,底部在湿棉球上沾少许水,以加强附着力,放置在疱疹上,逐个进行直接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夹去艾炷,每处7~9壮,以皮肤潮红、患者感觉局部温热为度。先从“蛇头”部位围针区域开始,循其疱疹发展方向一直到“蛇尾”围针区域进行治疗,如果在“蛇头”和“蛇尾”之间有较大的疱疹也可以使用围针加围灸。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疼痛消失;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减轻。止疱:再无新水疱出现为准;结痂:水疱全部干枯结痂;后遗神经痛:皮疹消失,1月后仍有神经痛。
  3.2 治疗结果
  见表2~表4。
  两组疗效经Ridit检验,“:2.3454,P=0.0190(双侧)<0.05;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X2=6.5212,P=0.0107<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止痛起效时间经卡方检验,X2=8.2149,P=0.0042<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的止痛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经方差齐性检验,止疱时间t’=:4.6697,P<0.05,结痂时间t’=4.6697,P<0.05,治疗组在止疱、结痂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无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则出现3例。
  
  4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又称“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等,多因七情内伤,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蕴结,复感火热时毒,侵犯肌肤、经络而发。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骤,患部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累如串珠,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疼痛剧烈,严重者可破溃成片。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次感染后可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能长期潜伏;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性疼痛,同时病毒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发生特有的阶段性疱疹,这种潜伏性可导致反复发病。其发病观点与中医先有正虚邪蕴、复感毒邪的本虚标实观点一致。
  灸法治疗热证的机理,古今医家均有论述,《本草从新》中称艾叶“能透诸经而治百病”,明代李中梓《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亦说“艾火拔引郁毒,透通疮窍,使内毒有路而外发,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说明灸法可引热邪外发,使郁火内毒有路外达,具有泻热解毒的作用;同时艾灸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能助气血运行、消散瘀滞。
  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既可使局部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又可使全身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对急性炎症造成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提高免疫功能,此外,艾灸还可以降低神经性兴奋,提高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应,而直接灸加强了以上的作用。
  围针治疗可直捣病灶,有效阻断邪气的扩散,而围针加围灸围而歼之,攻补兼施,既清热散瘀又温通经脉,调和气血,透达经络,扶正驱邪,标本兼治,可更有效地驱除病邪。围针加围灸进一步加强了抗炎和增强免疫的作用。本项研究也证明了该方法在止痛、止疱、促进结痂和减少后遗症神经痛等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围针法,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21: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