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妇科]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未破裂卵泡黄素摘要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为排卵障碍性疾病,是无排卵月经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不孕患者9%一55%。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协同或单独作用,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紊乱及卵巢功能和内环境改变,使类固醇和非类固醇调控因子之间不能协调作用而影响排卵;此外,LUF$的发生可能与盆腔炎症、盆腔手术史、引产及人工流产等因素有关,其确切发病机制正在探讨中。
关键词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 类固醇激素排卵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是排卵异常
的一种常见类型。自1975年Jewelewiez报道后,日
益引起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LUFS的发病机制
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如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单克隆抗体、子宫内膜异位症(EMs)、高泌乳素血
症(HPRL)等有关,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这些因
素通过多环节作用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最终导
致中枢类固醇激素分泌紊乱及卵巢内环境改变,抑
制排卵引起的。有研究发现,LUFS发生还可能与机
械性因素如盆腔手术史、引产及人工流产等有关。
现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枢类固醇激素分泌紊乱
正常生理条件下,卵泡**素(FSH)能够控制
卵泡的内分泌功能,对卵泡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控
作用。FSH与受体结合可诱导颗粒细胞内的芳香化
酶活化并使其活性增加,导致卵泡产生大量的雌激
素。FSH又与高水平的雌激素协同作用,使卵泡膜
细胞黄体生成激素(LH)受体增加。正常LH峰是排
卵必须的因素之一,LH与受体结合可触发卵母细
胞恢复减数分裂和卵泡细胞的黄素化,使原来较紧
密的卵丘复合物周围的颗粒细胞变得较为分散,并
促使卵细胞改变导致卵泡破裂和排卵。

、EMs的影响
EMs患者LUFS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为:①EMs
患者排卵前卵泡内颗粒细胞对LH的敏感性降低。
②EMs患者盆腔内被激活的大量巨噬细胞可引起
多种非类固醇因子,如前列腺素(PG)、内皮素1等
释放并产生相应受体,导致卵泡期异常及排卵前
LH分泌不足。LH峰过早出现或正常排卵月经周期
LH峰上升缓慢且减弱,卵泡中各种参与排卵的机
制不能对这种异常的LH峰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结果引起卵巢内环境改变,卵泡黄素化,导致排卵功
能异常,发生LuFS 1]。
Gottschalk等[2]发现,EMs患者MMP-1分泌增
加,MMP抑制因子(TIMP).1和.2降低,导致蛋白酶
抑制失衡,EMs患者腹腔液中MMPs/TIMPs的失衡
亦影响排卵前卵巢MMPs/TIMPs的比率;推测
MMPs对排卵期卵的释放有重要作用,TIMP合成是
黄体维持必需的,MMPs及TIMPs的高度平衡保证
了卵子从成熟卵泡中排放。此平衡失调可导致
LUFS。此外,EMs患者血液中B.内啡肽异常升高,其
作用表现在:① 与下丘脑**释放激素
(GnRH)神经元和垂体促性腺细胞的相应受体结
合,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影响促性腺激
素(Gn)脉冲释放的节律和幅度,使FSH和LH分泌
异常,抑制卵巢甾体激素的生成而影响排卵。②与相
应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泌乳素(PRL)分泌,二者协同
作用影响排卵。③B.内啡肽能直接作用于卵巢,增加
卵泡液内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发生卵巢周围
炎,导致LUFS。
此外,EMs可导致卵巢周围血管通透性增加,
形成的漏出液中含有异常水平的网络调控因子,如
松弛素、抑制素、激活素等,这些因子又可引起卵巢
局部细胞因子发生变化,使盆腔内的免疫环境改变,
影响排卵。其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抑制
DNA合成,使排卵前卵泡内血清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激活物、胶原酶及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下降。②导致成
熟卵泡对LH的敏感性降低以及颗粒细胞和卵泡膜
细胞间的联系机制受阻,卵泡生长受抑制,卵泡膜细
胞分泌雄激素和颗粒细胞分泌黄体酮能力降低,卵
泡黄素化受影响,抑制排卵。此外,漏出液中巨噬细
胞及其分泌物,如白细胞介素(IL)、细胞激动素血管
因子等含量增加,同时NK细胞作用下降,最终在慢
性炎症**下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沉积,使盆腔内正常解剖学位置改变,卵巢与周围组织粘
连,表面增厚,卵子排出困难。
二、HPRL的影响
Page—Wilson等[3]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注射人重
组PRL(r-hPRL)7 d后,基础血PRL水平升高数倍,
同时血中GnRH分泌明显下降,LH分泌的脉冲频
率也下降,但振幅和平均值无变化,雌激素、抑制素
A和B浓度及月经周期的长短无变化。这表明PRL
升高能抑制LH的分泌,导致LUFS。精神因素和应
激压力可导致患者血中PRL升高,进而降低LH受
体的数量,使卵泡对LH敏感性降低,导致LUFS c 。
HPRL患者血中PRL水平异常升高,对下丘脑的反
馈作用增强,抑制GnRH的分泌及释放,使FSH分
泌不足,进而导致卵泡中期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下
降,影响卵泡的发育、成熟及排卵。神经内分泌功能
失调时,PRL升高,使Gn的分泌减少影响卵巢功
能,同时PRL水平增加使卵泡对LH反应迟钝影响
排卵,继而发展为LUFSc 。
Witz等[ ]发现,PRL增高可降低卵巢对GnRH的
反应性,抑制雌、孕激素分泌,并改变雌激素对LH
的正反馈调节作用,不能发生排卵。
三、LH受体表达异常
LH在卵泡的发育成熟及周期性排卵过程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凭借卵泡内膜细胞上的LH
受体起作用,该受体主要表达在卵巢的卵泡内膜细
胞、颗粒细胞、间质细胞及黄体细胞,数量的多少体
现着卵巢对Gn的反应能力,其数目及对Gn的敏感
性随卵泡的成熟而增加。
Zaidi等在1995年证实,LUFS患者卵泡期优
势卵泡生长较慢,黄体期卵泡生长较快,排卵前卵
巢周围血管收缩期的血流速度在LH峰时降低,依
赖LH峰的孕激素水平无明显上升。推测LUFS患
者可能存在LH受体缺乏,使卵泡对LH的**不
敏感;也可能存在颗粒细胞减少或凋亡或二者同时
存在,致使卵泡生长缓慢且对LH反应能力下降,导
致LUFS。
四、多种因子的影响
病理状态下,IL、表皮生长因子、抑制素A、游离
**(IGF)和转化因子等多种因素可
联合或单独作用,导致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紊
乱,使卵巢合成雌激素能力下降或中枢系统对雌激
素高峰反应不敏感,雌激素对下丘脑反馈作用受抑
制,导致FSH和LH分泌不足,LH峰较正常排卵月
经周期上升缓慢且减弱,使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间的正常联系发生改变,颗粒细胞过早黄素化,导致排
卵障碍 ]。
核心受体转录蛋白基因1转录的蛋白140,对
排卵起重要作用,缺乏此种蛋白的小鼠虽然能存活,
但易发生LUFS导致不孕。LH峰能诱导排卵和卵泡
黄素化,并作用于核受体蛋白140,影响排卵[10-11]。
卵巢功能及内环境改变

、多细胞因子的作用
卵巢微环境对卵泡生长发育及排卵起重要作
用。卵巢颗粒细胞能自身合成**
(IGF—I),并在其局部发挥特异的自分泌/旁分泌调
节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IGF—I是参与卵巢完成正
常生殖过程的重要生长因子之一,可以增强卵泡内
膜细胞LH受体的表达,同时又可以促进卵泡内膜细
胞增殖,在卵泡发育中起作用[1 。研究认为,IGF—I可
以引起卵巢颗粒细胞过早黄素化,卵泡膜增厚,卵子
排出障碍,导致LUFSC ]。
松弛素、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抑制素
A等多种因素可引起异常的LH峰使卵巢组织内腺
苷酸环化酶(AC)的活性明显减弱,导致AC浓度及
AC与相应特异调节亚单位结合能力下降,进而导
致系列特异酶不能及时有效地被激活,卵泡壁生成
纤溶酶原激活物数目减少、活性降低,纤溶酶原向纤
溶酶的转化减少,纤维蛋白溶解及卵泡壁自身消化
作用减低,影响卵丘的膨胀和与卵泡颗粒细胞的分
离。同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同源酶能力下降,不
能使卵泡壁基底膜的胶原裂开形成破口。另外,异常
的LH峰抑制颗粒细胞及卵巢门及周围肥大细胞生
成更多的PG和组织胺,影响卵泡壁血管扩张和毛
细血管通透性,减弱卵泡外膜及卵巢皮质区基质平
滑肌纤维收缩力,抑制排卵破口形成,使成熟卵泡不
能破裂,卵丘排出受限。
二、PG的影响
自2O世纪7O年代首次报道PG系统与排卵的
关系后日益引起重视。有学者[14.-15]对多种动物模型
研究发现,颗粒细胞内的mPGEs一1 mRNA和蛋白质
的表达增加,PG合成酶2(COX:)在卵丘周围颗粒细
胞的含量高于卵泡壁周围,随之卵泡液中的COX:
合成产物PG系统,尤其是PGE:和PGF2含量增加,
并在预计排卵13达高峰。应用COX:抑制剂可延迟
正常月经妇女卵泡破裂时间,降低孕激素浓度,但对
血中雌激素水平及黄体期长短无影响,而联合应用
PGE:,PGF2和COX:抑制剂时,排卵功能可恢复,这
表明PG与排卵有关,是排卵过程中的一个媒介,其可能通过影响月经中期Gn的释放,引起排卵障碍,
导致LUFS发生口 。
也有研究发现,应用非类固醇类消炎药
(NSAIDs)的兔子易发生LUFS。推测可能原因为:
(!)NSAIDs能轻度腐蚀卵巢周围血管,使卵巢局部
缺血,引起卵巢周围慢性炎症,导致LUFS发生。
(~)NSAIDs可使卵泡期延长,优势卵泡数目减少且生
长缓慢及LH峰时卵巢动脉收缩期的血流速度降
低,抑制排卵[玎]。消炎痛能直接作用与卵巢水平,阻
止卵泡中的PG在排卵前升高,这可能是其阻止排
卵的主要机制[1 。
三、促排卵药物的影响
人绝经期**(HMG)可以**卵泡分
化,打破保持减数分裂的闭锁机制,有利于初级卵
泡的最后成熟,并为排卵作准备。目前对LUFS患
者多以氯米芬(CC)、人绒毛膜**(hCG)
或HMG等进行促排卵治疗,而这些药物本身尚可导
致LUFS的发生,其促排率高而妊娠率低。氯米芬能
促进下丘脑分泌GnRH,诱发排卵,同时由于其抗雌
激素作用,用药后出现黄体期不足,卵泡黄素化不
排卵[ ]。在注射hCG前,卵泡期内卵泡生长速度,
FSH,LH和雌激素的浓度及黄体期长短与正常排卵
者无差别,而黄体中期孕激素浓度较低。这表明,在
**周期,即使排卵前有正常的激素水平和足够的
外源排卵信号,但由于卵泡本身的缺陷、卵泡期激
素改变、颗粒细胞凋亡及LH受体表达异常都可导
致排卵障碍发生LUFS。同时促排卵药物不正确使
用也可导致颗粒细胞过早黄素化,影响排卵。
四、机械性因素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实,有慢性盆腔炎、盆腔手术史、人
工流产史及引产史的患者LUFS持续时间长,复发
率高。可能是盆腔炎症后形成纤维粘连,包裹卵巢,
卵泡表面增厚,卵子无法排出而被“包埋”,即机械性
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
综上所述,LUFS是导致不孕的常见疾病。其相
关的致病原因较复杂,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网
络,但导致LUFS发生的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实。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能有效预防LUFS发
生,并为LUFS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Cahill DJ,Harlao CR,Wardle PG.Pre—ovulatory granulose ceils of
infertile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are less sensitive to luteinizing
hormone[J].Am J Reprod Immunol,2003,49(2):66—69.
[2]Gottschalk C,Malberg K,Arndt M,et a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ACE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J].AdvMed Biol,2000,477(5):483-496.
[3]Page—Wilson G,Smith PC,Welt CK.Prolactin suppresses GnRH but
not TSH secretion[J].Horm Res,2006,65(1):3 1.38.
[4]Cunha.Filho JS,Gross儿,Lemos NA,et a1.Prolactin and growth
horm one secretion aftr,thyrotrophin·-releasing horm one infusion and
dopaminerigic (DA2)blockade in infertile patients with minimal/
mild endometriosis[J].Hum Reprod,2002,17(4):960—965.
『5]Check JH.The association 0f minimal and mild endometriosis without
adhesions and infertility with therapeutic strategies[J].Gynecol
Obstet Clin Exp,2005,3O(1):35—39.
[6]Witz CA,Bums WN.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is there a cause
and efect relationship?[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4,53(9):2—
11.
[7]Alexander E,Majedah K,Makhseed A,et a1.Diferential expression
0f T—helper cytokines in the peritoneal fluid of women with normal
ovarian cycle compared with women with chronic anovulation [J].
Gynecol Obstet Acta,2003,82(7):603—609.
[8]Sale S,Kurt J,Maudsle Y,et a1.Elevated prostaglandin EP2 recep—
tor in endometrial adenocareinoma cells promotes Vascular en—
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via cyclic 3 Y-adenosine
monophosphate—mediated transactivation of the epiderm 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sig—
naling athways[J].Endocrinology,2004,18(6):1533—1545.
[9]Arosh JA,Banu SK,Kimmins S,et a1.Efect ofinterferon一[tan]on
prostaglandin biosynthesis, tran sport, an d sign aling at the time of
maternal recognition of pregnan cy in cattle: evidence of polycrine
actions of prostaglandin E2[J].Endocrinology,2004,145(1 1):
5280—5293.
[10]Ruiz R,Sainz JA,Cruz M,et a1.Preliminary molecular genetic
**ysis of the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40(**140)in women
afected by end0metri0sis[J].J Exp Clin,2005,8(3o):1-2.
[1 1]White R,Leonardsson G,Rosewell I,et a1.The nuclear receptor co—
repressor n**l(**140)is essential for female fertility[J].Hum
Reprod,2000,6(12):1368—1374.
[12]Burks DJ,De Mora JF,Schubert M,et a1.IRS一2 pathway sintegrate
female reproduction and energyhomeostasis[J].Nature,2004,407
(21):377—381.
[13]Monger P,Bondy C.Importance of the IGF—Isysteminearly folliculo—
genesis[J].Cell,2004,163(1):82—89.
[14]IeuanM,FrankLaegnla~onof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2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expression in mouse granulosa cells
during ovulation[J].Endocrinology,2001,142(7):3187—3197.
[15]Diane M,Carrie L,Brandy L.Microsomal prostaglandin E synthase一1
(mPGES一1) is the primary form of PGES expressed by the primate
periovulatory follicle[J].Endocrinology,2005,2O(6):1485—1492.
[16]Diane M,Richard L.Foll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a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 can prevent oocyte release without alteration of normal
luteal function in rhesus monkeys[J].Endocrinology,2002,17(11):
2825.2831.
[17]Stone S,Khamashta MA.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reversible female infertility: is there a link?[J]. Hum Reprod,
2002,25(8):545—551.
[18]Ristimaki A,Sivula A,Lundin J,et a1.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cyclooxygenase一2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2002,6(2):632—635.
[19]Schwartz肛,WongPH,PorrasAG,et a1.Efect ofrofecoxib onthe
pharmacokinetics of chronically administered oral contraceptives in
healthy female volunteers[J].J Clin Pharmacol,2002,42(1):215.
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21:3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