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6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名医针法——李仲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0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医针法——李仲愚
精针善药的传统医学专家李仲愚

  钟枢才 刘全让 整理



编者按 李仲愚,四川彭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李氏幼学经史子集,攻习儒术,稍长涉足岐黄,研究医术。30代即悬壶故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用多种传统医疗方法,治疗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于方脉,善用针灸,尤擅长用祖传绝技杵针、指针、气功,内外合治,针药配合治疗奇难怪症。“李仲愚杵针疗法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因其在临床科研工作贡献突出,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称号,1991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特殊津贴。

本文介绍李氏家传绝招杵针疗法,辨证施功,内外合治,独创奇穴,以及在临证针药并用,善用古方的医疗经验。医案评析分别收录李氏运用透针治面瘫,以及治愈黄疸、脱疽、“烟雾病”等奇难杂病。医论医话中重点反应李氏对医易相关的研究,可知他学术源于周易,广收历代各家的经验,继承家传绝技在针药、气功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精读全文,定会受益非浅。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 充

李氏1920年2月21日生于四川省彭县九尺乡仁凤里。彭县古称彭州,属蜀中天府,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以晚清中西医汇通医家唐容川先生,名扬神州。李氏祖辈业医习儒十五代,对其熏陶甚深。李氏先祖父春庭公喜儒、佛、老、庄之学,其性尤善悠静,受其表兄海慧禅师的影响,皈依佛祖,成为当地威望很高的居士。李氏受春庭公谆谆教诲,深受其习染。5岁时入当地私塾就读,攻儒术,先后从师于当地名儒唐寿山先生、秦小詹先生及盛名蜀中的经学家秦育贤先生。因李勤奋好学,聪颖伶俐,博学好问,深得诸师喜爱,众口称赞,为今后李氏有广博的儒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氏13岁时初入医门,即拜堂叔、晚清秀才李培生先生研读岐黄。先生亲授《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医籍,并要求熟读《珍珠囊药性赋》、《神农本草经》等医药著作。在李氏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培生先生授其奥妙,深得真传。后又从师姑父,天彭名医刘国南先生及刘锐仁先生研读历代名医专著,诸如金元张、刘、朱、李四大家,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杨继州的《针灸大成》及清叶、吴、王、薛温病四大家等名著均深研熟读,并开始随师临床应诊。时有师外出之际,病人求诊,李氏即独自应诊,因医理功底敦厚,又常得诸师临诊奥妙,故独诊者其效甚佳,后叩门请诊者渐多。当地一富绅,患吐血病,兼咳嗽不止,病情危笃,已请本州及邻县名医诊治,其效不显,时有推荐李氏诊治者,病员家人见李氏而疑年少,难有妙术,出于侥幸,且请诊之。李氏诊治之,病员虽吐血多日,但面色红润明亮,吐血色紫有块,且脉滑有力。前医多以凉血止血治之,或虑其吐血多日,恐伤正气,且以补气摄血为治,均未见其效。李氏拟方: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大黄10克,病家视其药方奇特,勉强试之,一剂血止,守方三剂,吐血咳嗽皆止,后用调理之品调理,其病告愈。当时有医者不明李氏何以对症见效?李氏曰:冲脉为血海,隶于阳明,今出血病位虽然在胃,其因乃为冲脉之气不降,上逆犯胃,阳明胃经受损,故而吐血,母病及子而见咳嗽。本方用葶苈子、五味子、生大黄皆有降冲泻胃敛肺气之功,冲脉之气得降,胃气安和则出血得止,肺气平则咳亦愈,病家因此赞誉李氏为“童医”。


李氏17岁时即悬壶于该县医馆。其间,凡有一技之长的医药者,皆以师礼相待。在深研儒、释、道、医诸家理论之中,皆扬其长而弃其短。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尤善用针灸治病,最喜用长针疗瘫起痹,故当地有“李长针”之称。



李氏19岁(1939年)时获四川省国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注册的中医师资格。次年,经刘锐仁先生举荐入成都国医学院学习深造。李氏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学术理论,认为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错简传讹之处在所难免。如《伤寒论》中63条麻杏石甘汤证,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但验之于临床,多见汗出而喘,身大热者才是麻杏石甘汤适应证。又如厥阴病提纲(326条),及其用药都非乌梅丸之证,乌梅丸(338条)临床上用于胆道蛔虫症最宜,而厥热胜复之寒厥和热厥则应以四逆汤或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以回阳救逆或清气通腑,才是对症。李氏注重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被古人错简束缚,宗师古而不泥古的原则,深得同仁钦佩。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成都地区流行霍乱,李氏故乡及邻县乡村瘟疫惨重,病者沿门阖户,死者甚多。李氏根据霍乱发病特点,分为阴霍乱、阳霍乱及阴阳相兼三种证型(又叫热霍乱、寒霍乱及寒热相兼霍乱三种证型),分别以理苓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阴霍乱;四苓汤加扁豆、木瓜、石膏治疗阳霍乱;胃苓汤或太乙神术散治疗阴阳相兼霍乱。凡霍乱泻下暴注不止或有阴竭阳脱之征者,配以灸法以回阳固脱,生津止泻。方法是以食盐末填满肚脐(神阙穴)上以艾炷灸五至七壮。每壮艾炷将要燃尽时覆以小杯于上,使热力内透。或以药艾条悬灸半小时。也可用肉桂、公丁香、吴萸、胡椒、干姜、附子、冰片等共研为末,少许填于脐中,上盖以食盐灸之。用此法治愈救活者甚多,并印贴药方证候,广为散发,时医或病者获方而得活救人,李氏医誉远近邻县。




1950年,四川彭县解放,李氏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积极组织个体中医联合办诊所,开展中医诊疗活动。1952年,先后调温江地区医生进修班学习西医。此间温江地区医院一西医医师的儿子罹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不透而内闭隐伏,症见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六脉沉细,体温骤降,西医西药抢救无效,遂请李氏以中医中药诊治,以存一线希望。李氏诊断为麻毒被寒邪遏郁,阳虚邪陷,麻毒不能外达之症,以仲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剂则疹透红润,满布皮肤,神志清楚,呼吸也恢复均匀,后以甘平清润之剂调理而愈。李氏认为“无论麻疹,猩红热,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均应以透疹解毒为治,务使毒邪外透,疹子出透为顺”。又曰:“麻本火候,非壮热不出”。该病儿体温骤降,又见疹点不出,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六脉沉细,是为逆证,多是危候,非助阳透疹不可。李氏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深为西医佩服。




1956年春,李氏奉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前身),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十年“文化大***”的浩劫,李氏虽身受其害,仍坚持临床应诊不暇。诊余还潜心研究《周易》及各家医论,并先后到海南、西昌、甘孜等地抢救病人,科学研究,临床应诊。



1968年,四川省甘孜州某病人因患脑血管病变(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经当地及有关省市医院会诊治疗一月,呃逆仍然不止,乃至汤水不入,特邀李氏会诊,诊断为中气虚弱,阴寒动膈,施以**治疗,取膈点(李氏奇穴之一,在第七胸椎棘突旁开5分处,即膈俞穴内1寸处),行补法手法,并配合温灸针柄,10分钟后呃逆减轻,半小时后呃逆止。后以温中散寒,补虚和胃,降逆止呃之品善其后,可见李氏针灸手法之妙。




1968年,四川省什邡县医院因一妇女作计划生育结扎手术后患破伤风,并发脓毒血症,高热不退,抽搐不止,汗出,舌红少津,神识昏迷,脉洪大,自主呼吸停止,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经当地及省内中西医会诊治疗半月,仍无转机,速邀李氏会诊。李氏认为,病人高热不退,汗出,神识不清,脉洪大等证仍为阳明经证,兼舌红少津,而病已半月,乃为气阴亏损之象,拟人参白虎汤煎汤鼻饲喂之,一剂后高热渐退,抽搐减轻,三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抽搐停止,病员已能**而出现了自主呼吸,撤除人工呼吸机。后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配合西医药的支持疗法治疗。病人因卧床抢救时间长,出现了严重的褥疮,转入我院,用李氏祖传“鼓和丹”外治而愈。




1978年与1979年,李氏因公出差,先后两次遇车祸,幸免于难,造成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继发糖尿病,感染肺结核,住院治疗壹年,病情好转,但时有昏倒、抽搐发生,因早年深得海慧禅师的内养**,遂练气功半年,身体逐渐康复,至今已过古稀之年,仍然坚持临床应诊、会诊、科研、出国讲学、带徒等繁忙工作。




1978年,李氏在从事针灸临床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前人理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等经典理论,提出自己对宇宙与人体的关系,人体脏腑、经络、腧穴等有机联系的认识,发表了《从至阴穴转胞胎谈起,对人体经络及俞穴之体会》,博采所知,发扬古义,用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医传统的经典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络腧穴有机地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1981年,李氏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老弱妇孺病应该用针灸治疗,因畏针而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李氏将自己祖传的指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该疗法是以指代针,病人不觉痛苦,但指针疗法非要有一定的气功功夫和指力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李氏自练 字气功,功底敦厚,指力能直达腧穴深部,李氏在这方面确实已进入高深的境界。指针疗法对头部及五官疾病效果较好,如头痛、眼疾、耳鸣耳聋等。李氏赴北京给中央首长治病时,多用指针疗法,效果颇佳。卫计委批准了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针灸指针研究室,以推广李氏的指针疗法。李氏于1983年3月7日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他在信中所说中医人员比50年代中期下降的六个原因。**委员长看了信后,当即批示给卫计委崔月犁部长,继而卫计委将信和批示发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委员长的批示指出:“李仲愚大夫是一位有真才实学,年逾花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医学专家。他反应的情况,不是个别的,值得注意,可供你们考虑,发展现代医学和传统医药问题时的参考。”李氏的信,促进了四川及全国各省市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的召开;促成卫计委拨款支持全国部分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建设。




在振兴中医事业的大好形势下,李氏不顾年过花甲,身患慢性疾病的情况下,为使自己五十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不致失传,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病员解除痛苦,在卫计委的关怀下,在医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李氏亲自组建了针灸指针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和省级多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开展了对李氏诊治经验的整理和临床研究。1986年,国家“七五”重点攻关科研项目“李仲愚杵针疗法的研究”中标,这是李氏家族14代的治病绝招,无私地奉献出来,并由李氏口述讲解,亲自操作示范,指导临床研究。1989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全国掀起气功热的时候,社会上混杂一些不懂医学,不懂气功理论的气功贩子,他们迎合了人们治病的迫切心情,开展什么带功报告等敛财害人的不正之风。李氏针对这些现象,把自己习练多年的秘而不传的 字气功贡献出来,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了对气功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开办各种不同疾病患者的气功学习班,由李氏亲自讲述,教练。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总医院、四川省老年保健大学、成都市气功康复学校等单位推广应用,均取得显著效果。并于1990年3月通过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1991年针灸指针研究室还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项目“李仲愚穴位药贴疗法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耳鸣耳聋的“启聋片”的临床观察。李氏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对一些奇难杂证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如对癫、狂、痛、中风后遗症、痴呆(脑萎缩、小儿脑发育不全等),将逐步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全面整理,深入研究,推广应用。




李氏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俭朴,不为名利,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医德高尚,不分贵贱,对病人和蔼可亲,把病人当亲人。对经济困难的病人还解囊相助,上门诊病,帮助购买药品。对特殊的危重疑难病人,施用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病人煎药,作药丸、药贴、药膏等,使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对一些路途较远的病人,不能来诊者,或书信求医者,都一一回信,寄上药方,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医疗问题,从无怨言,一心为病人,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的光荣称号。




李氏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自我炫耀,态度谦恭,实事求是,不固步自封,无门户之见。在繁忙的诊务和科研工作之外,还孤灯寒夜,秉笔疾书,总结经验,出版专著,传授知识,毫不保守。现已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1991年被***第一批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获享受[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津贴的荣誉。
2# 沙发
发表于 2008-1-17 11:28 | 只看该作者
说得真好,顶你!!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健身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20: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