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靳瑞教授治疗失眠特色撷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靳瑞教授治疗失眠特色撷英
余瑾1  袁青1  指导:靳瑞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摘 要]本文总结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靳三针之“眠三针”疗法,十分重视阴阳蹻脉功能对睡眠的影响,提出“接蹻”**法配合,同时重视影响失眠症的精神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在针灸推拿的手法和心法之中,运用“治神”之法,善于良性引导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疗效显著。

[主题词] **;**;失眠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其轻者有入寐时醒,严重者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严重者则彻夜不能寐。靳瑞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岭南针灸新学派“靳三针疗法”创治人,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良深。兹总结其治疗失眠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

1.阴阳辨证

不寐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古今论述颇多,认为不寐临床上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等,其病理变化总属阴盛阳衰、阴阳失交。脑病的普通中医辨证分型,不太适合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故在“靳三针疗法”体系中,逐渐形成以阴阳为纲的观点来分型论治脑病,具有更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1.1  阴阳为纲

阳不入阴,阴弱阳浮,浮阳在外。

(1)阴急阳缓,主体症状有内敛之象,表现为阴经所过拘急,阳经所过相对弛缓,易挟阴邪,如常有挟痰、挟瘀、挟寒之象。常伴有四肢厥冷,青筋暴露,肌肤甲错,喉中痰鸣,安静淡漠,面青唇色晦暗,舌有瘀斑,脉络青紫等。取阳经穴为主,补阳泻阴,酌取任督二脉交通阴阳。针后动以久留,引导阳气布于四末。

(2)阳急阴缓  主体症状有外扬之象,表现为阳经所过拘急,阴经所过相对弛缓,易挟阳邪,如常有挟风、挟火之象。常伴有行走不稳如醉酒样,摇摆不定,震颤,角弓反张,精神亢奋,舌红,脉络色红。取阴经穴为主,补阴泻阳,再酌取任督二脉交通阴阳。针后静以久留,取“清静以正天下”之意。

(3)阴阳俱虚  多见严重脑病患者,主体症状为肢体松软无力,即软瘫,表现为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肌肉软,兼见皮肤脆薄,毛发不生,面黄肌瘦,筋骨不利,舌淡苔少,脉络色淡。治宜重调任督,阴阳双补。



1.2重视阴阳蹻脉的功能

蹻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根,阴阳蹻脉分别沿人体内外侧上行变会于目内眦睛明穴,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的作用,主持阴阳动静,司下肢运动和寐寤。

《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人体寐寤为心神所主,寐寤状态可由人的闭眼和睁眼来体现。蹻脉功能为心神所使,通过蹻脉主目之开合来调节人体寐寤状态。正如《灵枢·寒热病》所云:“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目系……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蹻脉为病,表现为经气盛衰失常,阴阳失交,常能直接影响人体睡眠觉醒功能,《灵枢·大惑论》曰:“……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2.治疗

靳教授根据长期治疗失眠症之经验,进一步总结出“眠三针”疗法,主穴:定神针、内关和三阴交;(定神针乃靳三针效验组方之一,有安神定志,稳定情绪的功效,位于前额部,第一个穴是印堂上0.5寸,第二、第三穴是阳白上0.5寸。)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常用配穴:申脉、照海,申脉用泻法,照海用补法。

四神针

定位:位于百会穴(督脉)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即四神聪(经外奇穴)旁开0.5寸,共四针。主治智力低下,巅顶头痛,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

四神针组方意义:本组穴位于四神聪外侧0.5寸。关于四神聪的位置,虽然许多医家均认为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但《银海精微》认为其应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2.5寸。我们为严谨起见,特命名本组穴位为“四神针”,以示区别。按百会穴之前后各1.5寸,正当前顶穴和后顶穴之处;其左、右各1。5寸则均位于头部膀胱经左、右络却穴。根据“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较之四神聪,其在脑的投映区域更宽阔。因此,四神针的治疗效应更好,其理论依据也更充分。这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反复的证实。四穴以百会为中心,意在加强百会的针灸效应。前顶,督脉脑气所发,穴当头顶之上,百会之前;后顶,位于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交冲。《会元针灸学》解释说:“又名交冲者,囱骨与颅骨相交,大脑小脑相交。《经》云:后为太冲,与前三阳经气相交。背三阳循督脉而至,由是相交而会百会,故又名交冲”。关于络却,《针灸穴名解》说:“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抵顶,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会,即所谓上额交巅”也。可见,同前顶、后顶一样,左、右络却穴的经气,均通于百会穴。

治疗失眠症时,四针向百会穴方向平刺,此刺法**比较集中;四针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



百会改用四神针,加强中枢的调理功效。内关调心,三阴交调理

随症辨证,加减配穴:1、肝郁化火,配行间、外关;2、痰热内扰,配曲池、丰隆;3、阴虚火旺,配太冲、太溪;4、心脾两虚,配阴陵泉、神门;5、心胆气虚,配阳陵泉、临泣,**手法每10分钟行1次;心火独亢,加少府以清泻心火,。隔日**1次,每30分钟/次, 9次/疗程,根据具体疗效情况,应用1~3个疗程。



**:**时宽衣松带,卧位,环境相对安静。

时辰:午时-心经; 戌时-心包经

2.2手法常用-调和阴阳的导气同精法。

导气同精法,出自《灵枢·五乱篇》,所谓“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命曰治乱”,遵“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的原则,目的是使营卫气血流行正常。具体操作是在候气于卫部得气后,三进***,使病者有气循经并直达病所;要点是缓慢入针,缓慢出针以导其气,不补不泻与身体自然的营卫相同称为同精,治疗标准以不寒不热,调和为度。“补之泻之,以意和之”。补泻是**的核心,医者必须充分运用神意,驾驭手法,与机体反应互动,调和不平之气,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为佳。

靳氏行针法要求:心手相应,神御气和。



2.3 配穴

2.3.1  “定神针”

靳老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得来的。前额两侧为足少阳胆经分布之区域,正中又为督脉所行,阳白穴是胆经的穴位,位处两目之上,从局部作用原理来说,就具有治疗眼疾的作用,并且与眼神有密切关系。肝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藏魂;印堂穴属督脉,督脉为诸阳之海,内连于脑,故神志不宁、注意力不集中、两目无神或斜视等症,均可选该三个穴位主治之。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三个穴位均较浅,针感特强,如果直刺进针,往往可以刺中穴位而获得预期的针感,按照“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从这三个穴上0.5寸处沿皮向阳白穴和印堂穴方向透刺,既不离经,也不失效,**也有一定的深度,针感比单纯**阳白、印堂还要好。神志得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补肝肾,健脾养心。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是八脉穴中阴维脉的会穴,有养心安神之功,维系诸阴之经。此两穴为治疗失眠的要穴,再配合辩证配穴。

2.3.2 申脉、照海-治疗失眠最常用配穴

靳老十分重视阴阳蹻脉功能对睡眠的影响,认为蹻脉经气盛衰决定睁眼与闭眼、觉醒与睡眠,常引《灵枢·脉度》云:“ 蹻脉者, 少阴足别, 起于然骨之后, 上内踝之上, 直上循阴股, 入阴, 上循胸里, 入缺盆, 上出入迎之前, 入頄, 属目内眦, 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 气并相还, 则为濡目, 气不荥, 则目不合。”临床中常单独或配伍运用**照海、申脉 

靳老运用申脉、照海穴也有独到之处,照海和申脉穴与教科书的常规取法不同,而是分别在内外踝下缘凹陷处取穴,向足底方向斜刺1寸左右,如此可以很方便地运用**补泻手法,补照海,泻申脉,调节阴阳蹻脉的气血阴阳盛衰,进而调节整体阴阳气血,阴平阳秘,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藏,不寐之症自去也,以此法治愈不寐证的案例不在少数。另据蹻脉主矫健、敏捷,以及“日发申脉,夜发照海”之说,治疗脑病癫痫,效能甚佳。

2.4  辅助方法

2.4.1  **手法— 睛明接蹻法

睛明位于目内眦,乃阴阳蹻脉之交会点,是主司目之开合的要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靳老发展了一种特殊的睛明接蹻**手法,辅助失眠症患者的治疗,甚受欢迎。

患者背靠墙壁而坐,端正放松,呼吸自然,医者站位,正面对患者,安静数息后,用双手拇指按压于患者睛明穴,缓缓用力,分浅中深三次用力,患者放松头可以抵住墙。医者拇指按住睛明穴,同时加暗力五分,微意柔和,上透攒竹,循行疏通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敏感型患者常感觉有一股热力透额而上,上顶转下颈项,循胸背,过腰臀,经腿后侧,绕外踝,至足底,通内踝下,沿腿内侧,上行胸腹,喉咙嘴鼻梁两侧,归于睛明。能转此一周天者,常已经深度入静,安然进入睡眠状态。非经络敏感类型者,则感觉大脑混沌,心神安静,气血归向平和,也不知不觉间容易进入安定的状态,如此多次后,患者能找回大脑抑制功能状态的感觉,强化抑制性反射,促进睡眠觉醒功能的正常运行。

2.4.2  其他方法

而且我们发现越早进行**干预,疗效越好,有些年轻的早期轻度患者已经痊愈,有些患者可以逐渐减少药物用量,如果结合具体情况,开展综合治疗,如穴位注射、经络自血疗法和中成药疗法配合,疗效更佳。

穴位注射:所用药物以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胎盘组织液等**性小、无毒副作用,无过敏反应药物为主,取其对穴位的持续**作用,以延长**作用时间。

自血疗法:虚证更有效。

自血疗法主要是把人体的精微物质—血液抽出,加入适当的营养药物处理,再根据分经辨证原理,直接注入患病经络的重要穴位,这样一方面自血注入穴位,能直接濡养相应的脏腑经络,使之气血荣和充养,另一方面,自血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十分安全,同时亦能较长期的**相应穴位和经络,加强了穴位的治疗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的疗效,尤其显著,本案根据辨证选取背俞穴及四肢强壮穴位为主进行注血疗法,疗效显著。

穴位埋线:实证更为有效。



3、治神

3.1 调神

靳老非常重视**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言:“针石, 道也。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类经·**类》曰:“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靳老认为**治疗的内在关键就在“治神”,强调治神而后方能得气,常引《内经》文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两神合一,使患者神气安定,阳气入归于阴,则立见其效也。

进针合神   

进针时,术者全神贯注,目无外观,属意病者,审视血脉,令志在针,用意守针。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眼睛,及时了解其精神及气血运行状态。正如《素问·针解》所云:“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于两卫。”“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靳老在进针时,将拇食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捻转时集中精神将腕力和指力运用到针上,并使针体垂直,且转动小于90°,在捻转时适当用力压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

应用靳老这种缓慢捻转的进针方法,使用时随着针尖接触皮肤至针入皮下、肌层,患者精神注意力亦高度集中于所**之穴位,这样医患二者专注之神气相贯通,达到“两神合一”,神聚则气亦聚,患者的气和医者的气相聚在一起,那么患者就容易“得气”,然后才可以行针补泻手法。

靳老认为,**是很讲究针感和得气的,《针经》说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说:“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都说明**必须要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所以靳老在**时非常注重针感和得气。如果快速入针,尤其是“飞针”,一来很难控制到穴位的准确性,“飞”十次都不能保证十次都“飞”中同一个穴点,穴位不准,疗效何来?再者,快速地入针,虽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但对针感和得气反而帮助不大,甚至没有针感,因此,治疗的效果就肯定不会很好。反之,缓慢地入针,取穴点就能保证非常精确,此时病人的注意力(事实也就是病人的“气”)集中在穴点上,医生的注意力(医生的“气”)也集中在针尖上,两气相合,所得到的针感就一定会强,因此,也就容易得气。

靳老对**之针形亦有讲究,要求“有根”、“有神”之标准,方见功夫。所谓“有根”,即指针体应能直立固定,不可松松垮垮,东倒西歪;“有神”,是指针下要沉涩紧,即得气,若如针破棉絮,则应候气、催气。

简而言之,进针治神,要求医者精神意识由针中进入患者穴中,与其神气合。

3.2 养神

养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故养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 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灵枢· 营卫生会篇》曰:“血者, 神气也”。机体营卫气血之盛衰,是神的物质基础。**调和气血运行,而后还需要谨慎调养,靳老非常赞同“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生活,据《素问·刺**篇》所说:“慎勿大怒, 勿大醉歌乐”,“勿大悲伤”,“静神七日”以发挥**的远期效应, 巩固疗效,善养其神者,方奏全功。

靳老常言,医者当体会病人受苦深重,怀仁爱之心、慈悲之意,如是自能神识清明严正,令患者生起信心。心中无我,自能神明清澈灵动,不滞于物,玩笑幽默,令病人轻松自然,气血流通。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患者的家庭关系在诊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如果医生懂得,与患者及其家属的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场,常是攻克顽疾痼症,取得佳效的关键,到此可谓“三神合一”了。

失眠症病因虽复杂,以精神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约占临床慢性失眠者的半数,而几乎所有失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不适症状。靳教授在调治失眠症患者时,常以自己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充分理解、安抚和开导,患者心神受到良性影响和引导,加上治疗,气血阴阳渐渐而后心神平和安定,功能自然恢复。



典型病案:

不寐/心肾不交证;陈某,女,33岁,2005-05-04初诊。患者失眠反复10年,加重半年。因感情受挫,精神压力大而发病。初诊:失眠病史10年余,经中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疗效不佳。表现:无法入睡,依赖安眠药,有消极心理。精神不振,面色恍白,心烦易怒,耳鸣,容易健忘,神疲,纳差,口干,舌质红,舌苔薄,脉弦数。

诊断:不寐(阴虚火旺型)。分析:本病虚实夹杂,以阴虚为主,杂心火之标实。患者女性工作环境经常变动,感情受挫,精神压力大,身心紧张,长此以来内耗**,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心阴,心气浮燥,心肾不交,水火失于既济,肾水不足,心火独亢,阴不制阳,阳不归阴,而见不寐。睡眠不佳,白天容易疲劳,故见精神不振,疲劳。心烦易怒,耳鸣,容易健忘,神疲,纳差,口干等为阴虚之象也。治则治法:疏经通络,安神清心,调和阴阳。

针灸处方以眠三针加减,配伍申脉、照海,补泻兼施,定神针、申脉行泻法,内关、三阴交和照海,行补法。复诊:治疗3次后,症状明显改善,再加少府以加强清泻心火。再治疗3次,共6次,基本恢复正常睡眠。日后再见自诉好转,心情佳,但遇有情绪**时,偶有发生失眠,需要再调理数次,即正常。



作者简介:余瑾,男 1972年11月,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工作,突出脑功能与精神心理康复方面的相关科研。本研究受“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之纵向子课题“靳瑞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资助。编号:2004BA721A01Z80   



( 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9 00: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