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806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胃肠]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0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西药治疗
1诺弗沙星灌肠乳液1小瓶.
2锡类散1只
3龙血竭胶囊每次4粒
加在一起摇均匀再灌肠,每晚一次. 在口服龙血竭胶囊每次4粒,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1次3粒.连续1周可慢慢治好的.

中药治疗
1 治疗方法
  基本方:黄芩、白术、山楂各15g,葛根、五倍子各20g,黄芪18g,防风25g。阴虚 者加乌梅 15g;阳虚者加附片5~9g;热毒炽盛者加大黄10g。1剂煎2次,浓缩成150ml,每 晚大便 后,睡觉前保留灌肠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可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2 加味芍药甘草汤灌肠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3例
治疗方法
  加味芍药甘草汤组成:白芍30g、甘草10g、苦参20g、黄连20g。便血多者加云南白 药1g ;溃疡面积大者加锡类散2支;腹泻较重者加石榴皮15g;脾虚甚者加苍白术各15g。 上方 除云南白药及锡类散外,水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浓缩至150ml,再将云南白药、锡 类散掺入煎液即可,待药 液温度降至35℃~37℃时,即可用以行保留灌肠。一般每日1次,以晚睡前为宜,便于 药液在肠内保留较 长时间。灌肠前先清洁肠道,利于药液的保存和吸收。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稍抬 高,取 一次性导管缓缓插入直肠内10cm,采用滴灌或注射器推入,药液进入速度宜慢,以减 轻对肠 粘膜的**,药液进入后改仰卧15min,继则改右侧卧位15min,以使药液能到底 结肠上 段。3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由于病程缠绵、临床表现复杂、证候杂多。根据临床实践,多从以下证型进行辨证。
(1)大肠湿热:
证候:起病较急,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注,便味臭秽,血随便下。或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脓样粘液便,腹胀肠鸣,**灼痛。或可伴有寒热,心烦口干而不欲多饮,食欲不振,小便赤涩短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本方重在清化肠中湿热,升清止泻,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则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如发热较著者,可加柴胡、银花、连翘;如为暑热作崇,可用六一散解暑清热,利湿止泻;如湿邪偏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苔腻时,宜酌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若热邪偏重,发热,口渴喜冷饮,苔黄厚,可选加银花、白头翁、秦皮、黄柏等;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竹茹、陈皮、半夏;大便下血者可用当归、赤小豆、白头翁等以养血祛湿,清热解毒,或可用地榆、槐花以凉血止血,炒荆芥以清血中之风,还可加参三七、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或可用白及粉以泄血分之热并助生肌止血之力。
(2)寒湿凝滞:
证候:腹泻,便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不渴,头痛身困,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方药:胃苓汤加减。胃苓汤可温化肠胃中之寒湿之邪。方中白术、苍术祛湿健脾;陈皮、厚朴调气散寒,又温通助化寒湿、桂枝温散寒邪、茯苓健脾利湿。如兼恶寒身痛,发热无汗、脉浮等表证者,可合用荆防败毒散或藿香正气散以疏表解肌;若寒邪偏盛、泄下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者,将桂枝改为肉桂9g,加乌药10g,良姜10g以温化寒湿;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0g;兼暑湿加草果10g、藿香10g、砂仁6g以解暑化湿。 (3)食滞胃肠: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倾复又痛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腹痛拒按,肠鸣,脘腹胀满,嗳气酸臭、厌食或呕吐,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脾胃。
方法:保和丸加减,保和丸重在消食化滞健脾和胃。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肯?车贾停话胂摹⒊缕ず臀富??灯?卉蜍呓∑⑸??H庵椭赜蒙介??婊?赜寐笱俊⒗齿首樱?韧?杉映垂妊浚?粕丝杉痈鸹ā㈣??子。如腹胀痛甚,大便泻下不畅者,可加大黄、枳实各6g,槟榔10g以通腑导滞;如积滞化热甚加黄连6g清热厚肠;如恶心呕吐,加蔻仁10g和胃止呕;如食欲不振,加藿香10g、佩兰10g芳香醒胃;如舌苔垢腻,加苍术10g,苡仁15g芳香和渗湿同用,增强去湿之功。 (4)毒热壅盛:
证候:发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胸脘满闷不食,呕吐恶心,腹痛剧烈,后重特甚,腹泻,利下脓血,多为紫红色,或呈血水状,便次频频;舌红绦,苔黄燥,脉滑数或疾,甚至昏迷痉厥。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宁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两方合用共凑清热凉血、解毒宁神之功。方中白头翁清血分之毒热;配黄连,黄柏、黄芩、秦皮清热燥湿,生地、二花炭、丹皮、赤芍、知母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大黄清热泄毒,荡大肠之毒热;生石膏清气分之热毒。如热毒侵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者,可加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2~3g,以清解热毒,开窍安神;若高热、抽搐痉厥者加用紫雪散2g、全蝎10g、钩藤15g以清热熄风镇痉;如呕吐频繁,胃阴耗伤,舌红绛而干,则可酌加西洋参10g、麦冬10g、石斛15g,扶阴养胃;如屡饮屡吐,可用玉枢丹吞服以和胃止呕;若下利无度,饮食不进或突然四肢不温、面白、出冷汗,喘促乃毒热内闭,阳气外脱,应急用独参汤或四逆加人参汤浓煎顿服,以益气救阳。 (5)瘀阻肠络: 证候:下利日久,便下粪少,大便时稀时干,便后不尽,夹有粘冻或黯血,或下血色黑有光如漆,腹部刺痛,痛有定处,以左侧少腹为多,按之痛甚。可扪及条索状瘀块,面色暗滞,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沉涩。
治法:化瘀通络、止痛止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少腹逐瘀汤重在化瘀通络、和营止血。方中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配合为方之主要组分,活血化瘀,养血生新;香附、台乌、枳壳、元胡、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定痛;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散寒行瘀,肠络瘀血得散则泄泻、腹痛自止。如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大便挟有赤白粘冻,可合白头翁汤同用,以清热凉血;兼食滞加槟榔10g、山楂10g以消食导滞;如挟有瘀阻者,以滞下粘液为主,本方合苓桂术甘汤同用,以温化痰湿;如血热、大便暗红色较多,上方加三七粉3g(冲服),大黄炭10g以凉血止血;如气虚明显,见神疲、乏力、肢倦者,加党参10g,白术10g,以益气行血。 (6)肝郁脾虚: 证候: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时作时止,每因恼怒而发作或加重。发作则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大便溏薄,粘液较多,时夹脓血,日行3~4次,左少腹坠胀或里急后重,伴纳差,胸脘痞满,噫气不舒,性情急躁等。舌质红,苔薄白而腻,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理气化湿。
方药: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两方合用共凑疏肝健脾之功。方中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理气健脾祛湿;防风、薄荷舒肝养肝,醒脾燥湿;甘草缓急而调和诸药。若两胁胀痛,脉弦有力,上方加元胡10g。郁金10g以疏肝止痛;便秘和腹泻交替发作,则上方加槟榔10g、沉香6g以疏导积滞;如腹胀腹痛者,上方加枳实10g,厚朴69以行气消胀;嗳气呕恶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上方加旋覆花10g、代赭石30g以降逆止呕;如脾虚较重,腹泻次数增多,则上方加党参15g、升麻10g以升补脾气;如情怀郁结、不思饮食、加代代花10g、玫瑰花10g以舒肝醒胃。 (7)脾气虚弱:
证候:大便时溏,迁延反复,完谷不化,劳累则便溏加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厚味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或腹胀有下坠感,甚则脱肛不收,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止泻。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为本方主药;升麻、柴胡配合参、芪以升举清阳,如葛根增加升清止泻作用;陈皮理气和胃,以防中气壅滞;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旺,升降复常,腹泻自除。如脾气下陷重者,上方加重参、芪药量至20g;如见心慌气短失眠者,为心神失养,当于上方加炒枣仁10g、煅龙骨20g以养心安神;如气虚血少,见面色无华、眩晕、乏力、气短,当补益气血,上方加阿胶10g、当归10g,山药15g;伴发热、汗出者,上方加桂枝6g、白芍10g以调和营卫;夹食滞见嗳气呕恶者,如莱菔子10g、山楂10g、鸡内金10g以消食导滞;如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漉漉,舌苔厚腻,或食已即泻,当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升阳化湿的药物,原方去白术,加苍术10g、厚朴10g、羌活10g。防风6g以升阳燥湿;如脾虚而夹湿热,大便泻下黄褐者加黄连6g、厚朴10g、地锦草10g以清化湿热。 (8)脾虚湿困:
证候:大便溏薄,脓血杂下,夹有粘液,久而不止,日行3~6次,腹胀纳差,自重倦怠,腹痛隐隐,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为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代表方,专治脾虚失运,辅山药、莲子肉以助健脾益气之力;伍苡仁、扁豆渗湿健脾:砂仁、陈皮则和胃醒脾,理气宽中;桔梗载药上行;全方具有健脾补气、除湿止泻之功。如腹胀中满,气滞湿阻症状明显者,去方中炙甘草加大腹皮10g以理气化湿宽中;有停食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0g;若湿蕴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芩10g、滑石10g以清利湿热;如腹痛而冷者,上方加干姜10g以温运脾阳。 (9)脾胃虚寒:
证候:下利日久,便下清冷稀薄,带有白冻或便下欠爽不化,每遇受寒或食人生冷发作,腹部隐痛,喜暖喜按,肠鸣腹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祛湿。
方药: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甘温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甘草调和诸药。如腹中冷痛,肢凉畏寒较甚者,上方加炮附子9g;如伴呕吐吞酸,寒热夹杂者,加黄连6g,以兼清热;如小腹拘急冷痛者,上方加小茴香、乌药各6g,以温暖下元,理气止痛。 (10)寒热错杂:
证候:便溏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泻夹有粘液或见脓血,里急后重,腹痛,饮食减少,倦怠怯冷,舌质淡,苔腻,脉细。
治法:扶正祛邪,调理寒热。
方药:连理汤加减,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健脾温中;黄连清肠中湿热。综观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使寒散热消湿除,正复邪去,诸症自愈。如兼食滞者,加麦芽10g、山楂10g、神曲10g;泻利休止时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健脾益气,兼清余热以巩固疗效。 (11)气阴亏虚:
证候:疲乏头昏,五心烦热,腹胀不适,大便干结,临厕努挣乏力,舌质偏暗少苔,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甘草补益中气、升阳;生地黄、当归、芍药、乌梅、玄参、首乌养血生津;佐以枳实、陈皮行气除满;麻仁、桃仁、蜂蜜润肠通便。如虚中夹实,合并大肠湿热者,宜加入酒军、黄芩、瓜蒌仁之类药清热除湿;如合并有大便下血则加槐花、地榆清肠止血;如便秘与泄泻交替者,可用大剂量白术(30g以上)、山药、首乌、当归健脾益肾,养血润肠,适时加减,解除痛苦。
(12)脾肾阳虚:
证候: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大便稀薄,多混有不消化食物,形寒肢冷,四未不温,腰酸膝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舌质淡胖,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或真人养脏肠,四神丸温肾散寒;附子理中汤温肾健脾,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理中汤合吴茱萸、肉豆蔻温脾暖中,五味子涩肠,合用可温肾暖脾止泻。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肠。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温脾益气;肉桂,肉豆蔻温肾暖脾散寒止泻;广木香以调气;白芍则缓急止痛;当归和血;诃子、**收涩固脱。全方温暖脾肾,收涩固脱,调和气血并用,用于泻利日久,肠中积滞已去,呈现虚泻滑脱者,甚宜。如脾阳虚为主者,重用党参、白术、炮姜、石莲子,肾阳虚偏重者,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滑脱不禁,舌苔无滞腻者,加**10g,诃子肉10g,赤石脂10g、石榴皮10g等;如下腹隐痛加吴萸10g、香附10g;如腹痛加金狗脊10g、菟丝子10g;如久泻不止,兼见脱肛者,上方加生黄芪15g、升麻10g,以升阳益气固脱;若久泻不愈,由阳及阴,脾肾阴虚者,又当填阴之剂,加天门冬15g、黄精15g、麦冬10g。 验方:
灌肠方(1)煨肉豆蔻、炒五味子各60g,煨广木香、诃子肉各2g,炒吴茱萸15g,共研细末,每服6g,每日2次。 (2)破叶莲,生药粉碎,装于胶囊中,每次口服2.5g,一日3次,30天为一疗程。 (3)鲜葎草500g洗净,加水2000ml,煎至1500ml,待温时洗脚,早晚各一次,1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4)鲜猪胆汁15~20ml,儿茶细粉末2g,加生理盐水35~50ml保留灌肠。
(5)枯矾、赤石脂、炉甘石、青黛各50g,梅花点舌丹5g,每次取药粉10g,加温水50ml,适量加入藕粉保留灌肠。 中药直肠给药疗法:
(1)保留灌肠法:
辨证选药:
Ⅰ.湿热壅盛型灌肠方:
组成:白头翁30g、苦参25g、败酱草20g、大黄15g、地榆15g、白芷15g、薏苡仁30g。 主治:湿热为主的实证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脓血,血色鲜红,腹痛拒按,里急后重,**灼热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见有溃疡。
Ⅱ.寒湿凝滞型灌肠方:
组成:苍术15g、白术10g、薏苡仁15g、桂枝10g、木香10g、当归10g、艾叶炭10g、白及10g。 主治:寒湿为主的偏实证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粘液白冻兼有血液,腹痛拒按喜温,里急后重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水肿、糜烂、溃疡,附有分泌物。
Ⅲ.瘀阻肠络型灌肠方:
组成:血竭10g、儿茶10g、山楂炭15g、大黄炭10g、白及15g。
主治:肠络瘀阻为主的患者,症状以腹泻便下脓血,血色晦暗或成块,腹痛拒按,舌质暗红,脉涩。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色暗、糜烂、溃疡。
Ⅳ. 脾肾虚弱型灌肠方: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山药20g、薏苡仁15g、补骨脂15g、附子10g、当归10g、白及15g、五倍子10g。 主治:脾肾虚弱为主的虚证,症状以腹泻日久、频数、便下粘液为主,腹痛隐隐,喜按喜温为特点。肠镜检查:肠粘膜慢性炎症为主。
灌肠通用方:
Ⅰ.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锡类散0.3g、92040ml。
Ⅱ.酱头20g、炒五倍子5g、枯矾3g、煅龙骨20g、千里找娘15g、秋石5g,水煎取汁灌肠。 Ⅲ. 0. 5~1%普鲁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药0.5~1g、青黛5g。 Ⅳ. 熊油20g、植物油50g、硼砂5g,加温搅匀装入如导尿管的容器内缓缓注入肠内。 灌肠药的配制:
将药物混匀,加入6倍左右水浸泡约1.5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煮两次,每次约45分钟,合并两次煎液再浓缩至1/2量,放置沉淀24小时,再虹吸清液,继续浓缩,重复操作一次,达到需要量,装入瓶内,置100℃内消毒30分钟即可备用。
操作事宜:
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左右后实施灌肠,操作者应做到轻、慢、柔以减少管壁对肠粘膜的**。
l)**:给药时,病人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膝胸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应垫高,在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粘膜受到**、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至痉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早些。
2)导管插入深度:一般插入15~30cm为宜。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响疗效,大深则易使肠粘膜摩擦受损,加重病损。
3)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病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4)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所以要求药液浓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时以上,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剂时加入适量藕粉调成糊状,保留效果较水剂为好。
5)药液温度: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40℃左右,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温度应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温度应偏低,可在38℃左右。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病入药温偏高。
6)疗程:一般二周为一疗程,休息二天后继续应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一次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
(2)直肠点滴法:
①其辨证选药、药液配制、**、药温、疗程等同保留灌肠法有关内容。
②操作事宜:
l)设备:同静脉输液器,只是针头挽导尿管,将备好的药液倒入滴瓶,操作前先嘱患者排便或行清洁灌肠,取左侧卧位,排出输液管中空气,将涂以液体石蜡的导管插入**,胶布固定即可点滴。
2)插入深度:一般5~10cm为宜。
3)点滴速度:一般控制在30~50滴/分滴入,应视病人之寒热虚实之不同随时调整,凡热证实证点滴速度可快(60~120滴/分),寒证虚证点滴速度宜慢(30~60滴/分)。
总之,中药直肠给药疗法具有取效快、疗效显著的优点,临床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尤以肠粘膜局部病变明显者为佳,即可单独应用,也常常和中药口服法联合应用。
中成药: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1-30 23:01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沙发,支持下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2-4 19:50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谢谢: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7-12-16 16:01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不错 顶一下
5
发表于 2007-12-16 19:35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6
发表于 2007-12-16 20:59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太详细了不错
7
发表于 2007-12-16 21:17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很好的资源
8
发表于 2007-12-17 09:38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支持一下,下了慢慢学习.
9
发表于 2007-12-17 09:53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不错,临床上我也常用.谢谢.:handshake
10
发表于 2007-12-17 13:16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非常的详细,要慢慢消化
11
发表于 2012-3-12 16:47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回复 10# liwenru


   学习了,受益匪浅
12
发表于 2013-1-22 16:11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谢谢
很好的资源
13
发表于 2013-1-22 19:59 | 只看该作者

慢性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就是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6: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