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肝脏损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概述】
 
    关于**不当损伤肝脏,早在《素问•刺禁论》就有“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之说。现代临床上,以同时刺伤肝脏和其它内脏的报道较多,单纯伤及肝脏的事故少见。有的针灸书籍,如上海中医学院所编《针灸学》(1974年版)亦曾提及此类损伤。由于肝脏损伤后,常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并因胆汁漏入腹腔而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感染,如进行不准确处理,后果严重,故希对此充分重视。

【损伤原因】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轻症:系指损伤较轻、较单一者。此时肝脏出血往往不多,血肿局限于肝脏被膜之下,多无明显的腹膜**症状。表现为肝脏胀痛,或有压痛,胀痛可向背部放散,触诊肝脏可有肿大。
    重症:损伤较重或多处损伤者,可引起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甚至肝脏破裂,胆汁溢出及较大量的出血。血液和胆汁流入腹腔,**腹膜,出现剧烈的腹痛和右侧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膈肌,则有呃逆和右肩牵涉痛。重者呼吸困难,口唇苍白,口渴恶心,烦躁不安,而进入休克状态。叩诊:右腹有浊音和移动性浊音。
    X线检查:显示肝阴影扩大、膈肌升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都提示进行性贫血。证情复杂时,可采用腹腔穿刺,甚至剖腹探查来加以确诊。

【预防方法】
 
    肝脏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不容易伤及。毫**伤肝脏,与下列原因有关。
    一、穴位原因: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左右径为25cm。大部分在右上腹部,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左上腹。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上缘,下界齐右肋缘,肝脏右叶下缘在上腹中线可达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较易导致肝脏损伤的穴位:鸠尾、巨阙、上脘、右侧期门、日月、章门等。
    二、病理原因:肝脏可因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发生肿大,随着肿大程度的增加,其涉及的体表穴位即可增多,**中脘、下脘及附近的肾经、胃经的穴位,都有可能伤及。同时肝脏组织比较脆弱,病变时,肝细胞变性,表面粗糙,更易被损伤。特别是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不当,特别手法较重时,很可能发生破裂。
    三、操作原因:上述穴位,**过深或方向错误,手法过重,反复提插等,均可伤及。特别是,临床上常有误将因病变而硬化的肝脏当作“痞块”,采取粗针提捣以活血散结等,更易带来严重后果。

【处理方法】

    一、轻症:采用保守疗法,病人应静卧休息,适当应用止血剂和止痛剂,配合保护肝脏的药物,控制饮食,必要时用抗生素。但应严密观察,如肝脏持续增大或出现进行性贫血,则应转院进一步检查。
    二、重症:须立即转外科,如并发休克,宜先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猛烈者,可快速输血及止血。待休克好转后,再予以手术治疗,包括切除坏死的肝脏组织,清除腹腔内血块和胆汁,修补缝合伤口,充分止血和可靠的引流。
    肝脏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程度和及时准确的治疗的密切有关,故一旦为**伤及,必须迅速判断症状的轻重,给予有效的救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7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