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0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外科] 吴阶平——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吴老的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9 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到协和学医,完全是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认为社会***不能让儿女们从政,而做医生却是一种既高尚又稳妥的职业,不管社会如何***,济世救人总是会受到人们尊重的。他说,要想当一个有本领的医生,必须进协和。第一个被他动员进协和的是我的大姐夫陈舜名,时姐夫大学毕业正在执教,竟被父亲说服,再到协和学医,于1927年毕业;第二个是我的哥哥瑞萍,于1933年毕业;我是第三个。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家先后有10人在协和学习和工作,对协和有较多方面的了解。现在我只谈自己学习生活的某些片断,也就是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
  惊人的淘汰率
  要想进协和,最好先进燕京大学:在医预科学习三年。1933年我考入燕大医预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学,到1936年考协和时,却只有15人被录取。进协和那年,我19岁,是全班年龄最小的。(编者注:现在淘汰率极小,也可以说没有淘汰率。)一进校,压力便扑面而来。能否在协和读下去,关键是一年级。我们上一班读完一年级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离校的有四人,留级的有四人,学校的意图是,对经过一年学习表明不适合学医者,早一点淘汰,有利于学生及时转入其他专业。按照教学安排,五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做实习医师;毕业后,部分同学留院做住院医师,也有部分同学必须另觅出路。就外科来说,按照惯例,在外科各专科轮转做实习医师者,是准备毕业后留院的;如果主要是在普通外科实习,则是即将离开协和的先兆。其实,就是留院做住院医师,竞争也还在继续,因为还要经过四五年的工作考察,最后只能选拔出一个人任住院总医师。
  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
  学习生活十分紧张,从一年级医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就可以看到普遍存在休息不足的情况。早8点从宿舍到学校,12点过后才下课,赶回宿舍午餐,午休不超过半小时,又赶到学校,下午2点开始实验课。虽规定5点结束,有时却拖得很晚。记得有一次,直到午夜1点做出实验结果才罢手。一般情况下,6点晚餐,然后到图书馆自习,晚10点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考试前更是紧张,有的同学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地复习功课。由于学习过分紧张,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下降,还有一些同学得了结核病。学校方面为此提高了伙食标准,并补贴了伙食费。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从专业学习到言谈举止,都必须一丝不苟。每位教师手中有一份附有照片的学生名单,教师很快就熟识了每个同学。平时的实验报告、读书报告或病历记录,都要求记述准确,书写工整,交给教师或上级医生批阅。考试制度更加严格,除平时考核笔试之外,有些课程要附加口试。学期终了,教师们要开会,认真评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前途,并决定优秀生、留级生以及淘汰生名单。一二三年级结束时评出两名优秀生(不分先后),免交下一年的学费100元。毕业班只评一名优秀生,对获奖者除颁发证书外,还有500元奖金。
  同学们进取心很强,个个争先,力求学习好,有礼貌,准时,认真,信实可靠。学习再紧张,也注意仪表整齐地出现在教师面前。由于竞争激烈,偶尔也有阿谀奉承教师或争出风头、表现自己的事发生,但这种作风为同学所不齿。五年级时,我们班上公认,黄国安和我学习成绩最好,我俩相比,黄国安成绩稳定,一二年级时,名次比我高;我的优势从三年级才开始,提高较快,被认为是突出的。我主动找黄国安,邀他同住一间寝室他欣然同意。彼此都明白,这一年我俩要认真竞争一下,看毕业时谁能获得优秀生的桂冠。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在学习上,互相都得益不少。这场竞争后来未见分晓,因为珍珠港事件后,医学院被迫停办,无法按照常规进行评比。
  折磨人的“特殊关照”
  一年级刚开始,上的是组织学和解剖学,都是形态学科,主要靠死记硬背,对此我毫无兴趣。老师要求对每一块骨头,就连腕骨、蹁骨等人体内较小的骨头都包括在内,不但能辨认,而且仅靠手摸,就能叫出名称,并分出是左是右,我就别出心裁,告诉同学,靠手摸来辨认还算不得本领,我能将骨头向空中一抛,不等骨头落下,就能叫出名称。同学们以为要用这种办法考试,也都忙于练习掷认。开这种玩笑,不过是为了调剂一下枯燥的学习生活。
  一年级的生理学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是由国际上有名的林可胜教授主讲,这门课我学得较好。课程结束时有八个同学的口试要由林教授亲自主持。其中四名是学得较好的,要通过口试选出最好的;另外四名是学得不好的,由他来确定谁不及格。口试的名单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列,我是“W”,排在最后一个应试。口试的时间按规定是15分钟,前七个人都按时考完,轮到我时,后面已无人等候。林教授的问题接二连三,问得很活,都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愈问教授兴致愈高。考了接近一小时,秘书来请他到礼堂参加一个追悼会,我如遇大赦,以为这下可以得救了,不料他却说:“你等着,我很快来。”他回来后又问了半个多小时,才算结束。我疲惫不堪,感到天昏地暗。走出协和东门时,细雨蒙蒙,直到50年后的今天,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正是这次折磨人的“特殊关照”,更激发了我对生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打算作为自己终身从事的专业。读完一年级,我约了三位同学在二年级时选修生理学。生理学课程难,教授严,过去10年中,从没有人选修,我们的举动实属罕见。后因林可胜教授离院,以及科内个别人科学作风差,引起了我们的反感,我改变了主意,打算以后专攻外科。“自然更加简单了”四年级的内科学习以看门诊为主,一般的要求是一个上午看三名病人,包括进行必要的化验。学生诊断之后请教师复核。有一次,我看了一名肺结核病人,从病史、体征到病程,都很典型,我自以为认真记录了病史,查明了体征就够了,便去请教师复核。那天负责复核的教师是宪彝副教授。他审阅了病史,复核了体征之后,问我有没有查痰,曾否直到顾岣菌。我回答没有查痰。他严厉地说:“你现在是四年级学生,就想简单化。明年做实习医生,一定更简单了。做了住院医生,还要再简单。到主治医生,自然更加简单了!”这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使我无地自容。也正是这次,使我开始懂得了一个医生的主观分析不能代替客观实际的道理。直到今天,每当我谈到医生的成长道路时,总是再三地提醒青年们,要认真区别主观分析和客观实际之间的差别,并把它看成能否自觉成长的要点之一。
    三年级的转折
    我在协和一二年级时,虽有个别科目学得较好,但总的来说,成绩平平。三年级开学不久,我因患肾结核,动了手术,休学一年。那时,协和的学术空气十分浓厚,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其中有属于教师阶层的活动;有属于医学院的活动;有属于各门学科的内部活动。医学生有权自由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我充分利用了这些机会,虽然对很多具体内容并不理解,但耳濡目染,得之于心的东西却不少,例如: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态度,客观评价前人的贡献,有条理地分析和归纳实验结果,论据充分地阐明观点以及预测学科在某一领域中的发展等。我听过许多著名专家的精彩报告,在他们的启发下,我又阅读了一些享有盛誉的外科学者的传记。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也教给我不少思考问题的方法。三四年级开始临床实习,这个阶段主要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靠思维能力,我学习得比较主动,成绩突飞猛进,出乎教师和同学的意料,一下子名列前茅。
     有准备的头脑    斯乃博教授是我最佩服的学者之一,他知识渊博,善于表达。他讲话和分析病例时,总是中心突出,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他那篇题为《有准备的头脑》的演讲,紧密联系实际,旁征博引,说服力很强,至今我都记得,可以说是终生受用。联想到自己四年级当“器械员”时的一次实践,更是体会深刻。
  1940年我在四年级时,曾担任“外科代理实习医师”,这个职务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在手术台上,实习医师做“器械员”,也就是位于手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之后,职责是术前准备器械,术中为手术者及助手递送器械。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重要的角色,一次外科主任娄克斯做一个大手术,患者正是我分管的病人,所以由我来担任“器械员”。为此,我做了认真准备,不但参阅了《外科手术学》的有关篇章,还到病案室翻阅了主任过去做同样手术的所有记录。我认为只有熟悉手术的步骤和术者当时的意图,才能及时递出需要的器械。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我这个“器械员”配合得也很默契。最后,作手术切口缝合时,主任回过头来问我;“大夫,你以后准备专修哪一科?”我回答说:“准备修外科。”他和蔼他说:“我意识到你应该学外科。”这是对我的嘉奖,也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听了斯乃博的演讲,更深化了对“有准备的头脑”的理解,我当时就暗下决心,处处要做有心人,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毕业五年后,一定要超过一般毕业10年的医生的水平。
  学生司仪   协和医学院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荣誉感。设“学生司仪”就是学院独树一帜的创举。协和的毕业典礼庄严而隆重。典礼之前,在毕业班的下一届,即四年级中选拔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任毕业式的学生司仪。仪式开始,学生司仪手持纪念牌,身着学士礼服,依次带领医学生毕业班和护士毕业班,穿过参加典礼的师生和来宾,进入礼堂就座。举行毕业式并颁发***书后,再带领毕业生退出礼堂,完成仪式。纪念牌上套有一道道金箍,金箍两面各刻一届学生司仪的姓名。我的姐夫陈舜名曾任学生司仪,他的姓名刻在第二道金箍上;我也被选为学生司仪,名字刻在第九道金箍上。院方原准备当纪念牌上套满金箍,成为一块金牌时,留在学校作永久性纪念。学生司仪是极高的荣誉,为众人所瞩目。记得当我被选为学生司仪和学生会主席时,许多教师和同学纷纷向我祝贺,为我高兴。遗憾的是,当抗日战争胜利,协和医学院复校后,那块套有九个金箍的纪念牌却再也没有找到。
  良言一句三冬暖
  当我五年级轮转到耳鼻喉科实习时,我在学院的前途已经相当明朗,因为在此之前,我已到泌尿外科和骨科实习,一直还没有去普通外科,这说明毕业后将留院任住院医师。越是形势好,我越是告诫自己,一定要好自为之,谨慎从事,千万不要出什么枝节。正在这时,科内分配我负责一个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复位手术的麻醉,那是一个大手术,患者是六岁的小女孩。我按照科内专门负责麻醉的医师的安排,用新式麻醉机进行全身麻醉。开始时,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我认真地记录了血压、脉搏、呼吸、但接着患儿出现了异常,血压逐步上升,我立即将那位负责麻醉的医师请来,问她应该如何处理,她解释不出原因,也没有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几分钟后患儿突然不能呼吸,心脏也停止了跳动。手术台上一切正常,并没有大出血的现象,事故显然是出自麻醉。负责手术的孟继教授十分生气,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只好一言不发,既难过又委屈,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医院。以后的两天就像是过了两年,我茶饭无心,神不守舍。到了第三天,那位负责麻醉的医师把我找去,她说外科主任娄克斯让她转告我,手术台上的事故我没有责任。后来大家清楚了,事故纯属科学水平低造成的,对设备的使用范围都不了解。这种新式麻醉机不能用于儿童,因为儿童呼吸量小,机器管腔很粗,死腔太大,反复呼吸时不能有足够的氧气交换,由于缺氧,患儿停止了呼吸。娄克斯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了解到我并没有失职的地方,为了解除我思想上的负担,特意带话给我。他这一句公正的话,给了我极大的宽慰,使我又重新振作起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暴发后,由于日军的占领,协和被迫关闭,我到中和医院(今北医附属人民医院)工作,1943年任外科住院总医师。当时病人很多,所以工作能力提高比较快。溃疡病穿孔是腹部急症中常见的病例,按常规手术都是采用简单缝合穿孔的办法治疗,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考虑是否需要做比较根治的胃大部切除手术。但在国外文献中已有在急症应立即做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报告。一次急诊时,又来了这样的急症病人,我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为病人长远着想,当时就做了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恢复很快,我也很得意。娄克斯教授那时还在北平,一次他到中和医院巡诊,看到这个已恢复健康的病人,十分高兴,对我大大赞扬了一番。临走时,一再叮嘱我,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先全面考虑病人的安全后,再决定是否要采取这种手术方案,他仍把我当作学生、怕我因一次成功而得意忘形,这及时的提醒,是多么深切的爱护啊!
  启发式教育的启示
  协和医学院在一部分学科的教学中虽也有“填鸭式”的弊病,但大部分学科,特别是临床各科,则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多数教师并不死抠书本,并不局限于灌输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谢少文副教授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医学综述,分配给我的题目是《胎盘抽出液在麻疹预防中的作用》。我广泛搜集资料,认真编制索引卡片……当时我只把它作为一篇作业来完成,直到几年后我才省悟,“作业”本身恰恰是次要方面,而通过独自撰写“综述”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查阅文献、编写卡片。分析综合等基本功的训练,才是这一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又如专为学生安排的临床病理讨论,最鲜明地贯穿了“学以致用”的思想。讨论之前,先将某一病例的临床病史、诊治经过,直至病人死亡情况都印发给学生,然后由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教师通过提问将讨论引向深入。最后病理科医生根据尸检所见,说明疾病的实际情况。这种临床分析和病理所见的对照,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在哪些方面不符,启发学生在诊断中自觉地重视临床表现的病理学基础,逐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在启发式教育下,我开始懂得,知识只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有价值,才能转变为医生的工作能力,我观察到,正是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中,同学之间最容易拉开差距。有的同学尽管书读得不错,但在患者面前却往往束手无策,认为症状不典型,与书本上讲的不一样,好像是患者得错了病,也就不再深究。他的知识没有能充分转化为能力;而有的同学却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及各种诊断方法,从不典型的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解除了病人的痛苦。这种医疗实践大大深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当然也就提高了他的工作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名言实在精彩,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同样参加医疗实践,可以是盲目的实践,也可以是自觉的实践,效果却迥然不同。例如急性阑尾炎,是外科中的常见病,有的医生满足于“腹痛待查”的诊断,并进行手术,多数情况下也治好了病,以后也照此办理。我认为这种盲目的实践,很难说对医生的认识能力有什么提高,所以我要求自己,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手术前不仅得出“急性阑尾炎”的诊断,而且要对阑尾的具体部位,阑尾中有无粪石,腹膜反应的严重程度等做出判断,然后在手术中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证。这样做对我工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知识思考实践,它们密切相关。只要自觉运用,循环往复,无论在学习、医疗、教学、科研中,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这就是我在协和医学院学习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 本帖最后由 gbc 于 2007-9-29 14:03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9-30 18:49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 :)
3# 板凳
发表于 2007-9-30 22:36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做一个协和精神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3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