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西医之争,是不争之事实,其理也非数言可道清的;若一言蔽之,更多的兴许还是文化之争。但这里的一位西医,且还是女医生,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领悟,相信是不会在那些堂堂中医讲堂出来的硕、博们之下的。
  假如当代的中西医们(包括以西式来管理中医的大员们)能有此平和、敬重、宽敞的心态和胸怀,想必这医界绝对不会是如今的不堪。


     一位女西医的中医读扎(一)

            学经典,谈心得


潇红

                一
  学经典、用经典,在学经典接受培训前不懂经典的深奥内涵,厌学经典,不明经方、严谨、配伍精确。在研读《伤寒论》、《金匮》、《脾胃论》、《医学心悟》等名著后,受益很深,有助我的临床工作。
  在学《伤寒论》、《金匮》,方剂时觉得药物的用量特别大。后人有多种解释。我的感悟是:仲景著书是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条文精当,含意深刻。如组方用的药物一样,但剂量不同、方名、证治则异。
  桂枝汤:桂枝用量同芍药,则治太阳中风;芍药量大于桂枝则治太阴病腹满时痛;桂枝剂量大于芍药治“奔豚”气上冲胸。用小青龙汤治咳喘,原来也经常用,但总觉得疗效一般。
  在学习伤寒论时,发觉原方中辛温、发散、化饮药,量大、味多,五味药剂量均很大;甘缓酸收药味较少,共三味剂量与辛温药同样大。可见本方辛温发散有余、为主,酸甘收敛不缺为辅。但因现在药房配药规定麻黄6g、细辛4g以下,剂量大不配药,自己又怕“老慢枝”咳喘有炎症不敢过用辛热。开出的小青龙汤、芍药、五味子、甘草量明显大于麻黄、细辛、干姜、桂枝而且经常认为有炎症加上鱼腥草、黄芩,这样完全不是仲景小青龙汤的本意。本方是治伤寒外感、内有停饮,非辛温发散温化如何取效,过用酸收、甘凉、则留饮助邪。近来我尊经方原意,麻黄12~18、桂枝12~18、细辛6~9、干姜9~12、半夏12~18,并宜甘酸收敛的芍药、五味子、甘草与之同量,治疗不少咳喘寒证的老慢枝肺气肿效果明显提高,而且未见辛燥、过汗者。
  如有一位82岁的老人,咳喘多年长期服用西药并须间断吸氧。经三次诊治麻黄、桂枝、细辛,从9g加到15g效果特别好。

                二
  芍药甘草汤止多种疼痛大家知道,但如果要有显效,芍药剂量要大。特别是治阴虚失濡腰腿疼痛酸麻者,用量须30~90g。《脾胃论》中的升阳除湿防风汤,治湿困,清阳不升下陷、浊阴不降而滞困,症见便闭不爽、里急后重、泻泄不禁。东垣重用四两苍术、辛温除湿,而风药、甘缓药只1~2钱少佐。其组方用意在治病之本,因阳气不升是湿困阻滞,除湿则阳升不陷,故重用苍术、辛升、燥湿治其本。因此学经典要钻进去学其方法,而不是抄其验方。吾出自己的东西才能用经典做临床。
  听师训、悟医道:经学经典,我悟出最多的,收获最大的是找回中医的“魂”。我是个医生,西医生,对中医也很感兴感,对西医学有一些了解。西医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是重危重病、局部的杀灭、切除、植入、移植这些现代科学是救命之法。但有很多病治不了,找不到病因。而中医重“上工治未病”,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以人为本、综合治疗,对一些疑难病有很好的疗效。但如果想成为“上工”不学经典,不用中医理论辨证只是知中医皮毛,“走偏路”成不了名医。做为一名医生,要以理论指导自己开药方,如炎症、细菌就清热解毒,疼痛用元胡,冠心用丹参,那只能是成为“下工”。
  记得一次到血液科会诊,一个化疗后药物性肝炎黄疸不退的病人。当时患者一派阳黄湿热证;全身桔黄、狂躁不安、大便干结、舌降红、苔黄干厚浊。当时血液科主任说:“家属要求请中医会诊,西医有关科室都看过,黄疸就是退不了,肝功能损害渐加重”。在病历中我发现各种保肝、退黄的药都用过,其中有一组参附注射液50ml静滴已20天。我问住院医师为何用这药,他说:“病人太虚要补”。我嘱停用参附,开了茵陈蒿汤加味,4帖,过4天血液科又请会诊这病人,说病人好多了黄疸也明显减轻了,要再服中药。本例患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不能用参附,西医知道“虚则补之”。而不知湿热阳黄用参附补则犯“实实之大忌”。

                三
  论《伤寒》经方、立法严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辨证准确,必有桴鼓之效。王绵之教导学经典要钻进去、跳出来、领会体会,悟出自己的东西、溶汇新知、辨证论治。这些宝贵的经验都为我们学经典、做临床指明了道路。
   中医在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腹水作用很好,《内经》《伤寒》《金匮》对现代肝炎的病理机制深有很大帮助。了解现代医学,用古老的中医辨证施治,再用现代医学,检验病人的康复才是“上工”。西医的东西我们要懂,但不能迷信。用中药治好现代医学的疑难病,才能立足于现代,取信于人。
  从中医《金匮》治肝病中我悟得:
   肝病时在生理、病理、理法方药上,均引经据典。经曰:肝性升散属木喜升、伸,木得升、伸则条达,木伸则长。病毒性肝炎最基本的病理特点是邪以湿毒内困为主;正多为肝气易郁,肝阳易损。病毒性肝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胁肋痛闷,脘腹胀满,肢体困重、厌油纳呆。病位:在肝、胆、脾胃为主。肝经厥阴者,阴经之未,阴之极、芷之极也,阴尽则阳生,与少阳相表里。故厥阴经病易从阴,从阳或寒热错杂。阴邪盛则寒主病进,由阳入阴为逆;阳气盛则热主病 ,由阴出阳者为顺。由此:阳气强者与湿热毒邪抗争,则热重而湿轻,见黄疸、重转氨酶高、起病急、在表、在腑、病势向外、病程短、病顺、易愈。阳气素虚者与湿热毒邪抗争,则湿重而热轻,多无黄疸或轻黄、转氨酶升高不明显、病情隐蔽、迁延难愈、预后不良、变症重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种易隐伏于肝脉络中,易损伤阳气,消磨正气的阴性病毒,阳气损则不能化阴,疏利失职,则痰、湿、瘀生阻滞血络,阻滞阳气升发,使阳气更虚的恶性循环。故治病毒性肝炎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湿热毒邪与素体阳气。

                  四
  在治疗上,如《内经》曰:“通其脏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祛湿毒之邪为要。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清热解毒与通阳,助阳为第一要务。中药有许多清热、解毒药不仅具有抑毒、解毒、减毒作用,而且还有调节免疫功能,而达到解毒,并拮抗内毒素的作用,功效甚至超过许多西药的作用,治肝的用药特点主要在:清热解毒药而宜用量特别大,经吾从300多张处方中归纳及请教,根据运用率的多少为排列顺序总对如下:
  银花20-60、连召20-30、白花蛇舌草40-60、野菊花20-40、蒲公英20-40、地绵草20-30、败酱草20-30、叶下珠20-30、野菊花30
  治肝病的常用治法及药物、剂量:清热:石羔20、虎杖20、黄连10
   利水湿:猪苓30、茯苓30、冬瓜皮30、泽泻30、车前子50、石苇15、白茅根30
  活血攻瘀:三棱15、莪木15、丹参15、当归12、桃仁15、地龙12、泽兰20、银杏叶12、川芎20
  软坚散:别甲20、川贝12、淅贝12、穿山甲6、山 姑10
  宽中理气:青皮10、陈皮10、枳壳15、苏梗15、佛手15、木香10、坛香12、香附30、瓜萎30
  化痰浊油脂:昆布10、海藻10、白芥子10、炒莱服12、葶力子10、王不留行10
  止胁痛:高良姜6、元胡15、白芷20
  止血:仙鹤草20、茜草20
  升阳助阳:巴戟5、仙茅5、炮姜5、升麻20
  补气:生芪12、白术10
  补阴:女贞子10、灵芝15、灵脂胞子粉
  黄疸:茵陈60-90、金钱草20、秦艽20
  抗病毒:土茯苓15、板蓝根15、

                  五
  在疏升肝阳的理论根据及用药上主要表现在:
  肝病:常因过用寒凉,久服清利 阴气渐盛   脏阳不通  过用酸收、阴柔壅补  阳气不足   脏气不达绵   气血瘀滞
  故在治肝方中常须加助阳巴戟5、仙茅5、炮姜5。
  通阳——桂枝6。
  疏升伸阳—郁金12、黄芪12、升麻20、薄荷12。肝木升、伸则条达常用升麻20g
  滋阴要润而不寒、不助湿女贞子10、灵芝15。肝以顺其性为补,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行其气、化其瘀,肝和则三焦化升降顺。
  在治疗难治、复杂,重症的肝炎经常开2个方子,甲方和乙方每天服一方。经常是甲方以驱邪、抗病毒、破瘀结为主。乙方以扶正,升阳疏肝、通阳、理气为主。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寒热错杂,邪正交争,正虚邪实治疗复杂刺手,如在一个方子中全都顾及,则用药不专、攻邪不去、正也难扶,药物性味杂乱难以奏效。
  如:一肝硬化患者:面色黎黑、目黄、身黄、腹胀如鼓、青筋暴露,纳呆便溏2-4次/日,肢体困重、舌暗淡、苔黄厚浊,脉弦长。
  B超:肝硬化中度腹水,生化全套提示:肝功明显损害。
  甲方:茵陈50克、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20克、丹参15克、莪木15克、三棱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车前草30克、白茅根30克、秦艽20克、茜草32克、砂仁10克、甘草5克、7贴水煎服。
  乙方:茵陈30克、连召10克、半夏10克、瓜萎12克、川贝12克、淅贝12克、别甲15克、桃仁12克、葶力子10克、莱服子10克、金钱草30克、木香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土茯苓15克、生芪15克、巴戟6克、升麻15克、7贴水煎服。
  这一病人经三个月调理,复查腹水、肝功均有明显好转。
  禁忌上:十分强调病人要休息,经曰:“卧则血归于肝。”卧则血归肝养肝,药力易到达肝驱邪。进食少食稀、少饮水、油腻,多食青菜,干粮免得得助湿生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白术散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7-8-21 21:13 | 只看该作者
高手........

学到知识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7-8-21 22: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真是好文章.
4
发表于 2007-8-22 11:08 | 只看该作者
药物应用确实重要,量与炮制,剂对了还要药也对了疗效才明显。文章写得好,有启发性,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7-8-22 14: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0 13: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