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98|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28 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女`    60岁`
之前做DSA冠脉检查后
回家一周未下床
后因下肢疼痛再次入院

请网友们分析哪支静脉受累   发言者鲜花送上:P

[ 本帖最后由 renzhi 于 2007-7-31 12:55 编辑 ]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片基 + 1 感谢你无私分享资源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7-7-29 17:59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结论: 所扫层面肺动脉、主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肾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髂动脉及髂内外动脉至双侧股动脉近段血管走行自然,管腔显影好,未见异常改变。
     

自左侧髂静脉近心端至左侧髂内、外静脉、股静脉远端未见显影,所扫层面下腔静脉、右侧髂静脉至右侧股静脉血管走行自然,管腔显影好,未见异常改变。
     

考虑:左侧髂静脉近心端至左侧髂内、外静脉、股静脉远端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29 18:07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一、概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有三大要素: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可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长期卧床、妊娠后期以及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动脉和骶骨峡之间的解剖因素等可造成血流淤滞。外伤和手术后以及一些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均可致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见于上或下肢,本节主要论及下肢DVT。

下肢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是下肢DVT的三大症状。根据下肢肿胀的平面可初步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一般小腿中部以下水肿病变在腘静脉;膝以下水肿疼痛为股浅静脉;大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股静脉;臀部以下水肿为髂总静脉;双侧下肢水肿为下腔静脉。疼痛多为坠痛或钝痛,浅静脉曲张多为慢性期侧支循环建立的表现。



二、分型

下肢DVT按照部位可分为三种类型:

☆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形成。



三、影像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病变的深静脉管腔内有实质性回声,部分或全部占据血管腔。DVT急性期管腔明显增宽,血栓为实质性低回声。慢性期管腔变细,管壁增厚,血栓为实质性较强回声。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不能被压瘪,深吸气时静脉管腔变化不明显,静脉搏动消失。

经足背静脉顺行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最重要的方法,亦可行逆行静脉造影方法确诊。DVT常见的造影表现为深静脉显影完全中断,或造影剂呈不规则细线状通过而勾画出血栓的轮廓。代偿增粗的侧支循环向对侧或上方引流。周围型特别是小腿胫腓静脉血栓因其管径较细,常难以显示。

直接穿刺阻塞静脉造影亦为可选方法,其影像表现与经足背静脉造影类似



四、介入治疗

一旦明确诊断为DVT,即可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是必要的。部分患者经此项治疗可痊愈。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可选择下列治疗方法:

☆将导管插入血栓内或在血栓远端插管行局部溶栓药物灌注术。

☆对上述治疗持续24小时后溶栓效果不明显者或血栓形成超过1周者,可先行局部血栓破碎和抽吸术。通常经病变同侧入路。可采用专用血栓抽吸导管。在导丝引导下深入血栓抽吸。一般情况下可用10~12F导管鞘在导丝引导下深入血栓,在负压抽吸的同时前后推动导管鞘,吸出的血液用纱布过滤,了解吸出的血栓量。吸出困难时,可能为血栓充满导管鞘,可将其撤出体外,冲出其中内容物,再插入血管继续治疗。术中应肝素化和间断局部注射少量尿激酶。

☆对于合并静脉狭窄者,在溶栓治疗中可采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效果不理想者可考虑行内支架置入术。

☆下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可预防术中大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梗塞。其适应证主要为: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已发生肺动脉梗塞和担心会发生肺动脉梗塞患者。



成功的标志是造影复查闭塞静脉通畅,侧支循环消失,患者症状可明显缓解。但DVT的复发率相当高,主要原因是致病的三个重要因素难以完全解除,所以术后的预防复发措施十分重要,包括抬高患肢,适当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和采用药物解除高凝状态等。
4
发表于 2007-7-29 18:20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讲解,,,,,,:handshake
5
发表于 2007-7-29 21:19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请教楼主粗箭头是右侧髂内、洗箭头是恰外吗?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wowchina+3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收到3朵
6
发表于 2007-7-29 21:34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此例病人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因为他以前有创伤的病史
我想和wowchina (小花朵) 楼主讨论的是静脉造影的扫描时间和阈值大小及阈值测量点的放置问题。
我们在作下肢动脉造影时,一般是从上向下扫描,一般从腹主动脉分叉以前层面放置阈值点,阈值一般110--140HU之间,扫描范围自髂总动脉至脚踝水平,到达阈值厚延迟6秒(我们的机子是phiphs64),动脉基本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静脉造影,我没有做过,所以特地问几个问题:
1、你们是从头侧向足侧扫描还是足侧向头侧扫描,亦扫描顺序问题
2、你们的阈值设置,因为静脉的造影剂密度肯定小于动脉,你们的阈值设在多少??
3、阈值点的放置及延迟时间问题?当然其与扫描方向有关,如果从头侧扫描,是不是放在髂总静脉上?如果从足侧扫描,又会设置在什么地方?
以上问题还请wowchina (小花朵) 楼主,不吝指教!!谢谢!!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wowchina+3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收到3朵
7
发表于 2007-7-30 01:16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handshake :handshake
8
发表于 2007-7-30 02:16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发帖,学到不少。
9
发表于 2007-7-31 12:54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handshake :handshake
10
发表于 2007-8-27 07:39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原帖由 liushao01 于 2007-7-29 21:34 发表
此例病人诊断应该是比较明确,因为他以前有创伤的病史
我想和wowchina (小花朵) 楼主讨论的是静脉造影的扫描时间和阈值大小及阈值测量点的放置问题。
我们在作下肢动脉造影时,一般是从上向下扫描,一般从腹主 ...


太客气了你  我很羡慕你们的机器

1、你们是从头侧向足侧扫描还是足侧向头侧扫描,亦扫描顺序问题
2、你们的阈值设置,因为静脉的造影剂密度肯定小于动脉,你们的阈值设在多少??
3、阈值点的放置及延迟时间问题?当然其与扫描方向有关,如果从头侧扫描,是不是放在髂总静脉上?如果从足侧扫描,又会设置在什么地方?

回答:1  依旧是从头向足侧
2 阈值我们没有改变  默认100Hu  静脉再小也肯定会大于100的  
3 我们以前用来机器的时候  还计算循环时间   现在不用了  已经适应了 那个tracking bolus这个功能
所以就是  定在髂总平面上方一点  然后造影剂打的慢一些  剂量稍大些  延长持续进药的时间  然后等就可以了
什么时候  看到髂总平面静脉进药了  这时候肯定整个静脉血管的浓度是比较高的
然后手动触发扫描

[ 本帖最后由 wowchina 于 2007-8-27 07:42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11
发表于 2007-8-27 13:20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你的精彩解答!

[ 本帖最后由 wowchina 于 2007-8-27 19:22 编辑 ]
12
发表于 2007-12-8 17:47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哦。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07-12-8 19:20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14
发表于 2007-12-8 19:58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版主,希望今后有好的文章多多上传。
15
发表于 2007-12-8 21:37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谢谢楼主的慷慨
16
发表于 2008-12-27 22:11 | 只看该作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例

资料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