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3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2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

随着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引进,使防护的内涵与外延不仅限于过去的常规X线机,围绕医学成像系统的危害与相关防护,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常规X线

常规X线透视采用影像增强器取代普通荧光屏,可提高影像质量,照射量降低系数为0·2;如辅以非检查部位的屏蔽,则降低系数为0·18;加之实施远距离或隔室操作,则更有利于X线工作人员的防护。稀土增感屏取代钨酸钙屏,影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可使患者受照剂量降低近1/2【1】。胸部摄影使用稀土屏,并辅以限束装置,其剂量降低系数为0·34,若再将胸部摄影取代胸部透视,降低系数为0·08,加之使用高千伏技术,则更利于防护。在X线摄影中,照射野普遍偏大,具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照射野面积与胶片面积比值平均为4·32,而美国、日本等国平均仅为1·2,一方面可能与部分X线机无可调式限束装置有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部分X线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较差。这就要求技师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进防护意识,配备可调式限束装置。X线检查时,有的病人在投照室内候诊,重复受照率高;非适应症检查控制不严格,不符合X线应用正当化原则。

2 体层

在体层摄影时【2】眼晶体和甲状腺吸收剂量达12mGy以上,主要原因为用此方法检查时,照射野较大,且曝光时间较长。经铅玻璃眼镜和铅胶颈围防护后,上述两个器官吸收剂量减少为0·5mGy,仅为屏蔽前的4%。在【3、4】数字成像体层摄影可最大限度降低1/10~1/2的照射量。

3 口腔全景

眼睛的晶体,甲状腺和下颌骨的骨髓都是X线敏感组织,而在全景X线拍片中这些组织都受到照射,眼晶体的吸收剂量为0·118mGy。儿童的头部较短,上述组织可能直接暴露在全景X线摄影的X线光束之内,由此受X线照射的量势必大于成人。Block等曾经注意到全景X线摄影对甲状腺的影响,日本中村正等【5】调查受照牙片的1000人中,甲状腺肿瘤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提出用较小的胶片和缩小X线光束以减少对甲状腺的照射。甲状腺的平均照射量对于没有铅围脖的儿童是60·7mR,用了铅围脖者降低到25·9mR【6】。加之X线对牙齿的影响,取决于照射量和照射时病人的年龄(从而也取决于牙齿发育的阶段)。这类X线过量照射可能导致发育的牙胚被破坏,整个牙齿或牙根生长受阻,钙化不全,根尖过早闭合或过早萌出,牙根锥形化以及发育延缓【7】。

4 **照相术

**为辐射致癌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原则上,**X线照相有可能诱发乳腺癌。Furth和Butter-Worth证实【8】小鼠全身受X线或γ射线的照射,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Gorenz用兔作实验,观察到相同结果【8】。对于那些因观察结核病或骨病治疗效果的需要而接受诊断X线照射的患者,都观察到妇女乳腺癌的超额危险【9-11】。受照年龄是辐射致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说来,随受照年龄的增加,致癌危险呈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暴露年龄每增加1岁,单位剂量下的超额危险降低约7%【12】。为了将X线检查诱发乳腺癌的潜在危险减至最低,现时广泛采用技术革新。Grumbach等人将普通无屏**X线照相与用1~2块增感屏的**X线照相进行了比较。剂量测定结果表明,用增感屏可将电离辐射的剂量降低到原来的1/7,并证实加有增感屏拍片可获得高质量的**X线照片。据报道,将溴氧化镧增感屏和放在真空暗盒里的X线胶片联合应用,可使**X线照相时的吸收剂量降低到原来的1/17,使之达到普通胸部X线检查剂量值。用一个斜位法施行**X线拍片来代替3个常用的位置。Lungren和Jakobsson提议,对大量人群作普查时只在斜位施行**X线照相,便可获得乳腺及腋下区全部柔软组织实际状态的完整认识。当发现阳性时,再进行全面X线检查。

5 介入放射学

有人对介入治疗操作者的受照剂量进行了监测与分析,认为:介入治疗以胸、手、头、腹到助手位的顺序依次递减。由于操作者的胸、腹及助手位均有铅围裙作防护,因此,头、手剂量则可视作操作者实际所受的体表剂量。各工作场所操作者的受照剂量与机房的面积、防护设施及机器本身的防护性能有关。防护的实施,可通过减少X线透视时间、扩大距离以及采用放射线屏障(如用铅眼镜来防护晶体;围脖来防护甲状腺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下球管比上球管可使所受剂量降低30~50%【13】。这主要是床两侧下沿有船形护板,能屏蔽部分射线,另尚有部分原发射线被患者吸收,而上球管与患者身体之间有一段空间,无任何防护,操作者腰部以上均直接受到照射。

6 CT(Computd Tomography)

计算机断层(CT)扫描约占放射学检查的2%,但释放的辐射剂量超过放射学平均量,约占人群接触辐射量的20%。每年头颅CT检查量约占60%,加之,近半数头颅CT检查分别行普通平扫与增强扫描,使放射剂量倍增。头颅CT的平均放射剂量约2·2~6·8rad,偶有超出此范围者。文献【14】指出尽管如此,CT所具有的潜在的放射性危害仍不可忽视,若不适当地选用高毫安秒与重迭扫描,病人的吸收剂量很容易超出20rad。有人【15】对腰椎最下三个间隙作了CT与脊髓造影辐射剂量的比较,发现对椎体进行CT检查的最大辐射量高于脊髓造影,而卵巢的辐射量则低于脊髓造影。脊髓造影卵巢受量高与照射范围大有关。对年轻患者的大区域检查起初不应用CT,在选用薄层扫描时要慎重,此必然增加辐射量。如能将大量必须作检查的人群,由CT改用磁共振影像(MRI),则可减少对人群的辐射负荷。

7 MRI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仪,在运行过程中可产生很强的静磁场、超低频高变电磁场和射频场。射频场在MRI的防护中不是重要内容。目前,MRI的防护主要是静磁场和超低频高变磁场,尤其是静磁场。此外,MRI是一种昂贵的精密设备,通常采用空调系统,室内氡浓度也较高。目前尚无定论,因此防护也就应引起关注。文献认为【16】:⑴低(超低)场强类(0·04~0·2T)MRI仪对场地及环境要求较低,对环境影响较弱;⑵中场强类(0·3~0·6T)室内氡通常较高,这类MRI仪大多采用中央空调,保湿性强,与外界空气交换率低,因而氡浓度相对较高,这在防护上需引起关注;⑶高场强类(1·0~1·5或2·0T)室内氡较高。按目前通行的国际惯例,MRI仪的外环境控制限为0·1mT,而检查室外的控制限为0·5mT,低于0·5mT的场强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资料表明,大于0·5mT的磁场,将会影响心脏起搏器和胰岛素泵的工作。一个每年用一台CT机检查5000病人的神经科,用MRI系统可检查其中的3500~4000名患者。如用MRI代替CT做2000例脑和2000例脊柱研究,虽从CT扫描转入MRI的患者比率较少,但若根据临床情况,用MRI检查现用CT的60~70%的患者,效果可能更好。由于其中10~15%是儿童,根据辐射引起致命性癌症算出的,竟管MRI的价格和管理费虽高于CT,但是实际上节省了因辐射造成不良反应的支出【17】。目前,普遍采用磁场屏闭来防止磁场对人体的影响,还有的采用铜网,等方法来消磁。不管怎么说,它对人体的危害要比CT小得多。

8 激光

激光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辐射的波长、功率(能量)、作用时间、脉冲频率、受照组织和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特性,也取决于机体吸收能量的程度和部位,可能伴随热、光化及共振效应。激光辐射的损害特征主要与其严格的方向性有关。它对眼的危害最大,这与眼的结构特性有关,如0·35~1·4μm激光能穿透前眼组织,以高能量密度聚焦于视网膜使之受损。分析表明,操纵激光时,直射或水[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射激光对眼底有同等的损害机率。据调查表明,长期接触低强度激光辐射除对眼组织或皮肤的直接损害外,个别器官、系统可有功能紊乱,表现为神经衰弱、乏力、神经循环张力障碍、植物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等征候群的阳性率比相应对照组高,还有随工龄延长而增高的趋势。有个别植物性血管功能紊乱者可演变为Ⅰ度或Ⅰ~Ⅱ度高血压。因此,在验收时要对医学影像激光打印机的密闭情况加以认真检查,维修时尤其要注重眼的防护。

9 显、定影液

显影液中的戊二醛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曾有报道【18】,报道的病例中就是接触了戊二醛引起的迟缓性哮喘。但也有的病例中与接触照片定影液有关,而定影液中所含的醋酸、盐酸和硫代硫酸铵,目前还没能确定是否是呼吸系统的致敏物质,对于这些物质的作用途径和确切的致病机理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但有人认为改善工作室通风条件、减少对这些试剂的暴露是降低放射照相人员职业性哮喘发病率的根本措施【19】。在更换药液时要带上皮手套,防止药液沾在皮肤上。

10 机房

有关文献报道【20】,开机前自由基相对浓度为16·8±2·97,开机后升高到25·0±4·4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9),认为:在有射线装置的工作环境中,射线不仅可直接作用于人体产生损害,同时还可使房内空气自由基成分增高,增加了有害因素的作用。为此,在机房设计时就要有通风装置,养成每日上班前先通风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广大技师要在注重自己防护的同时,还要注重患者及培同人员的防护,对于不符合防护要求的X线机上的某些装置(如:限束器)、增感屏,等定期进行检测、更换;防止酸、碱对呼吸道、皮肤的损伤,加强通风装置的安装。只有加强防护管理,减少不合理照射,强化职业道德,提高技术水平,增进防护意识,使成像设置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并在同一水平上进行,降低辐射、提高影像分辨率,更好地满足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 沙发
发表于 2008-2-21 16: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3# 板凳
发表于 2008-7-28 14:2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辛苦LZ,顶了
4
发表于 2008-7-28 15: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handshake
5
发表于 2008-12-26 22:3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都在提病人的防护,我们医生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2 18: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