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基————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2.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4.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
5.心藏神: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志。
6.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情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7.心在体合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心脉之气相通,在心气的推动下,二者相互配合以完成血液的正常运行。
8.心其华在面:华,光彩之意。即心的精气的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9.心在液为汗:①因心主神态,精神情志而引起的出汗与心直接相关;②汗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心主血,故称汗为心之液。
10.心开窍于舌:又称舌为心之苗。心之本脉系舌根,心之气血通于舌,舌主味觉和言语的功能赖心主血脉及心神的荣养和支配,故称。
11.心在志为喜:喜是以心之气血为物质基础,经心气之气化作用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感反应,故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心气虚则悲忧。
12.华盖: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故称肺为华盖。
13.娇脏:指肺。肺通过口鼻和皮毛直接与外界相通;且肺朝百脉,他脏之邪可通过经脉传至于肺;而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称。
14.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由肺所主持,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5.肺主呼吸之气: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吸清排浊,吐故纳新,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16.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17.肺主通调水道: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18.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使水液经肺气推动下输于肾,故称。
19.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20.肺主治节:指肺通过治理调节气机而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21.肺性清肃:清肃,即清洁、肃清。指肺具有肃清其本身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通畅的特性,是保证肺气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22.肺在体合皮:指肺宣散卫气和津液温润皮肤;皮肤之汗孔可随肺气宣肃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助肺司呼吸之功能。
23.肺其华在毛:肺输布精气,充养于皮肤之毛发,故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健与否可从毛发之荣枯反映出来。
24.气门:即汗孔。因汗孔有随肺气的宣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作用,故称。
25.鬼门:即汗孔。鬼,古通魄,肺藏魄,肺气通于皮毛,汗从皮肤而出,称魄汗。汗孔则称为鬼门。
26.玄府:是汗液排泄的孔道,又称气门、汗孔。因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称。
27.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为呼吸气出入之通道,其通气与嗅觉必赖肺气的和利,故称。
28 .肺在液为涕:涕为肺之阴津所化,赖肺气宣发至鼻窍,以润鼻,肺气敛肃使涕不外流,故称。
29.肺在志为悲忧:悲为肺之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情志变化,悲忧太过则耗肺气,肺气虚则易悲忧。
30.后天之本:指脾(胃)。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3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32.脾主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33.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33.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35.四末: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四肢为四末。
36.分肉:即肌肉、肌。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界限分明,故称。
37.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必经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心,以输布营养全身,故称。
38.唇四白:唇四周的白肉,能反应脾脏精气的盛衰。
39.脾主肌肉: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肌肉,使之丰满健壮,故称。
40.脾主四肢: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升清阳,四肢得清阳之气则轻劲有力,故称。
41.脾在志为思:思虑是以脾之精气为物质基础,经脾气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状态,故称。
42.仓禀之官:仓禀,指贮藏粮食的仓库。仓禀之官,是言脾胃如同掌管国家粮库的官员,对饮食物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43.脾开窍于口:指脾气之运化正常与否,可从饮食口味的情况反映出来。脾气健运则饮食口味正常。
44.脾其华在唇:口唇为肌肉的一部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口唇的色泽是否红润光泽,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状态的反应,故称。
45.脾在液为涎:涎为口津,是脾之阴津所化,经脾气运化至口腔,润口、助吞咽和消化,脾气固摄,使涎而不外流,故称。
46.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47.肝调节血量:是指肝对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48.肝为“血海”:因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与女子月经有关,故称。
49.肝主生血:指肝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即肾精输于肝,经肝之气化而化为血,故称。
50.肝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51.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52.肝主谋虑:指肝藏血而主疏泄,有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53.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
54.肝主筋:筋束骨,系于关节,其运动强劲有力而灵活,须赖肝之气血的营养,故称。
55.将军之官:指肝。因肝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但肝藏血而主谋虑,反映了肝既刚且柔,如同将军有勇有谋,故称。
56.罢极之本:指肝。肝藏血而主筋,筋司运动。筋膜得肝之气血充养而强劲有力,活动自如,且能消除疲劳,故称。(罢,读作ba,免去、消除之意;极,疲困之意。罢极,即消除疲劳)
57.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爪和筋均赖肝之气血的营养,爪甲之荣枯可反应肝之精气的盛衰,故称。
58.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称。
59.肝在液为泪:泪为肝之**所化,经肝气疏泄至目,滋润和保护眼目,肝气收摄,使泪不外流,故称。
60.肝在志为怒:怒为肝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变化,久怒则伤肝气,故称。
61.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身精气的作用。
62.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63.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64.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精微物质。
65.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66.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
67.金破不鸣:指肺虚影响及喉而失音。
68.三余:即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69.肾为胃关:关,关卡。饮食之受纳在于胃,便溺之排泄关乎肾,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
70.肾主骨:因肾藏精,精生髓而养骨,骨的生理功能与肾精有密切关系,故称。
71.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中精气化生,故称。
72.命门:①《内经》谓“命门者目也”。②《难经》始命门被赋予“生命之门”,它是先天之气蕴藏之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
73.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
74.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
75.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作用。
76.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兴奋、化气作用。
77.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耳主听觉,听觉系于脑,肾精化髓通于脑,肾精充则脑髓得养而听觉灵敏,故称。二阴,即前后阴。前阴主生殖和排尿,后阴主排便,均赖肾中精气之气化方可正常进行,故称。
78.肾在志为恐:恐为肾之精气经气化而表现于外的一种情志活动,肾气虚则易恐,大惊卒恐则伤肾气。
79.肾在液为唾:唾为肾中**所化,经肾之气化而出于舌下的液体,肾气封藏,可使唾不外逸,故称。
80.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之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81.飞门:指口唇。“飞”与“扉”相通,即门扇,由于口唇像门扇一样自由开合,故称。
82.户门:即牙齿。户,即门户,引申为把守。因食物入口,必经齿之咀嚼才能下咽,故称。
83.吸门:即会厌。会厌是食管与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气体的门户,故称。
84.贲门:即胃之上口。贲,奔也,食物经食道下行,经贲门直奔胃中,故称。
85.幽门:即胃下口、小肠之上口。幽者,深也。食物入胃,经胃之受纳、腐熟,食糜必在胃中有一定时间的停留以利精微的吸收,然后再经此处下输小肠,故称。
86.阑门:即小肠下口与大肠上口相接处。阑,即遮拦,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于此得到阻拦,故称。
87.魄门:下极为魄门,即**。魄,古通粕。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故称。
88.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宜通而不宜滞,故称。
89.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90.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的意思。
91.太仓:又称大仓,即胃。因胃有受纳食物的作用,故称。
92.水谷之海:即胃。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
93.胃气:①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②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应,即脉象和缓有力。
94.小肠主化物:小肠接受自胃传送之食糜,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营养物质,由脾吸收转输,糟粕则由此下输于大肠。
95.小肠主液: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故称。
96.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
97.孤腑:即三焦。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其最大,无以匹配,故称。
98.三焦气化: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其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
99.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发水谷精气如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100.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吸收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
101.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别清浊,排泄二便作用的生动描述。
102.决渎之官:即三焦。因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故称。
103.奇恒之府: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似腑,为中空性器官;功似脏,能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
104.五神藏:即心、肺、肝、脾、肾。因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称。
105.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106.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肾精血相互滋生,阴液互相滋养,且同具相火,故称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107.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
108.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又称“水火既济”。
109.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
110.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窍有阳窍、阴窍。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二阴,又称下窍。
111.腠理:即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理,指皮肤的纹理。
112.皮腠:皮肤的纹理及皮肤与肌肉间隙处的组织,为腠理的组成部分。
113.肉腠:肌肉的纹理称肌腠,又称肉腠、分理。
114.月困:人体肌肉较丰厚处(膨大部分)。
115.溪谷: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体内气血汇聚之所,亦是经气所在之处。大的缝隙处称谷,小的凹陷处称溪。
116.筋之府:即膝,因膝为筋汇集之处,故称。
117.髓之府:即骨,骨内有腔隙,内藏骨髓,故称。
118.肾之标:即牙齿。牙齿和骨骼的营养来源相同,均赖肾精滋养而生长,故称。
119.目系:又称眼系、目本,为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120.山根:突于两眶之间连于额的部位,又称安页 、下极、王宫。
121.天柱:自额以下至鼻准,又称鼻梁、鼻茎。
122.精明:即眼睛,为视觉器官,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123.心之苗:即舌。因舌能反应心的功能状况,为心之外候,故称。
124.金实不鸣:指肺为邪壅,影响及喉而失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16: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