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鼻部疾病] 慢性鼻-鼻窦炎的综合药物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9 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中医和西医对鼻窦炎的定义

1.1. 中医认为:西医的各种类型的急、慢性鼻窦炎统统归属为鼻渊范畴,并认为鼻渊的发生,多与湿热关系密切,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分析认为:鼻渊的发病多因嗜食肥甘之品,湿热内生,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而致。

①《素问?气厥论》曰:“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说:“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③ 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说:“脑和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④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此病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至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

1.2. 西医认为:鼻窦炎就是鼻窦黏膜发生了炎症。其中,西医所说的鼻窦就指位于鼻腔周围,并与之相通的那些盲端的空腔。人类共有4组8个窦,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别被称之为: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这些鼻窦都有明确的位置、界限,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还有大量相关的解剖数据,与中医所说的鼻渊范畴的抽象性鼻窦概念,不仅难以相通,而且差异巨大。

鼻窦炎的发生与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和息肉、组织水肿、解剖异常等导致的引流不畅,以及各种变应因素导致的变态反应等密切相关,在由于劳累、饮食不节、睡眠不足等所导致的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和加重。与中医所述酒醴、热物、寒郁所致湿热内生,运化失常相比较,首先,西医可以通过前鼻镜或内镜检查,看到中医所说的浊涕(脓性分泌物),以及中医看不到的息肉、组织水肿、解剖异常等宏观病变。第二,通过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等,再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还可以看到更微观的致病因素,第三,通过各种免疫检测手段,还可以发现更为微观的免疫因子,可谓具体明确,言之有物,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医所述湿热、邪毒、寒郁等,不仅言之无物,而且难以令人理解。至于西医基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的各种病因学理论,同样无法与中医的经络、湿热、风寒等学说相比较和相印证。

2. 中医和西医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

2.1. 中医认为:鼻属清窍,以通为顺,鼻窍通顺有利于湿热的排泄,使湿热浊涕排出有路,故目前,临床中药治疗主要以多种药物组方的中成药为主,例如:
① 鼻渊舒口服液:主要成分为辛夷、苍耳子、黄芪、白芷、黄芩、柴胡等。
② 辛芩颗粒:主要成分为细辛、黄芩、荆芥、白芷、桂枝、苍耳子、石菖蒲、黄芪、白术、防风等。
③ 鼻窦清合剂:由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黄芩、龙胆草、泽泻、车前子、薏苡仁、茯苓、败酱草、皂角刺、天花粉、桔梗、菊花、丹参、川芎、甘草等组成。

以鼻窦清合剂为例,分析其用药理念:① 苍耳子、细辛、辛夷为主药,取其芳香走窜之性,通达鼻窍。药性虽温,但辅之大量清热利湿之品,兼制其温热之性,以达存味去性之目的。② 白芷、菊花上行头面,散风邪而清利头目,并助主药宣通鼻窍;③ 针对湿热之病机,以黄芩、龙胆草、泽泻、败酱草、车前子清热解毒,利湿排脓;④ 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以绝生痰之源;⑤ 以皂角刺、天花粉、桔梗加强清热排脓之功,且桔梗既能排脓,又能升提肺气,载药上行;⑥ 川芎、丹参活血祛瘀止痛;⑦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通鼻窍、清湿热、祛瘀排脓、清利头目之功效。标本兼顾,开中有清,清中寓开,则鼻渊诸证随之而愈。

2.2. 西医认为:鼻窦炎的治疗应该首先保证鼻窦的引流通畅,因此更看重手术治疗,尤其是在具有了先进的鼻内镜外科技术以后,手术治疗更是得到了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因为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鼻窦炎急性期主要是使用鼻腔收敛剂、乙酰水杨酸类制剂和一定量的激素等对症处理,由于病毒感染后多继发细菌性感染,在对症处理时,又多同时给予一定量的抗生素治疗。而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在外科干预前后,近年来,又注重和增加了促黏膜排泄剂,局部或全身用激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长期使用,鼻腔盐水、药物的冲洗等等。

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更多依赖的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更多注重的是全身协调一致的综合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太过玄妙,难以令人信服。西医更多注重的是简单直接、立竿见影的手术治疗,更多依赖的是对局部病变的处理,虽然理由充足,易于理解,但缺乏全身协调统一的整体治疗理念。尽管如此,中医的药物治疗理念和组方,与西医的手术治疗理念和手段,在某些方面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其治疗更是内外有别,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3. 中药治疗的药理学依据
① 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黄芩、菊花、丹参、皂角刺、败酱草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一定的杀菌和抑菌作用;
② 白芷、细辛、车前子、川芎等具有镇痛作用;
③ 细辛、黄芩、桔梗等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④ 白芷尚有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⑤ 丹参、川芎等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
⑥ 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等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尽管各种中成药的组方不同,治疗各有侧重,但依据的都是“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组方中的药物根据作用的不同被依次称为:君药、臣药、佐药。各种药物通过协同作用,可以做到清胆泻热,祛风除湿,芳香通窍,疏风散邪,益气固表,排脓除涕。
4. 从西医角度看待中医的诊断与治疗

4.1. 中医的诊断:由于,中医更多的是从全身的“阴阳调和”、“五行生克”、“经络运行”、“气血调理”的宏观角度,诊断并治疗局部微观病变,缺乏对鼻-鼻窦翔实而准确的专科检查。长期以来,中医难以如西医一样,对各种类型的鼻-鼻窦炎,做出一个明确的划分。这也是西医对中医药治疗存在强烈疑问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在继承传统的“辨证论治”的同时,广泛引入了西医的研究模式,不仅在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而且单纯依靠“望闻问切”,缺乏必要辅助检查的诊断方式正在逐步改变。但是,由于中医理论所特有医药不分家的属性,依然无法完全依赖西医的诊断标准,进行中医的辨证施治,因此,依据中医理论做出的相关诊断和治疗,难以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有机融合在一起。

4.2. 中医的药物治疗:撇开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不谈,而是按照西医的理论,探讨各种中药治疗,人们不难发现,中药组方兼顾了抗菌、消炎、改善局部微循环、抗变态反应、调节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能。既考虑到了消除多种致病因素,又考虑到了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的局部炎性反应,同时又注意到了全身机体免疫力的调节。随着现代医学对鼻-鼻窦炎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类型的慢性鼻-鼻窦炎,既有各种类型的病毒感染,又有各种类型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同时也会伴有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没有鼻-鼻窦的引流通畅,各种致病因素,以及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炎性反应、变态反应难以彻底消除。反之,仅仅只有鼻-鼻窦的引流通畅,没有兼顾各方的综合药物治疗,同样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以及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炎性或(和)变态反应,等等。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药治疗与按照西医理论体系,从最初更多的单一注重研究和探讨病毒、细菌、变态反应,到逐步认识到全面考虑各种致病因素的协同作用;其治疗方案从抗生素,到促粘膜排泄剂,再到全身或(和)局部使用激素,长期服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从更多注重和强调手术治疗,到更多注重和强调单一药物治疗,再到逐步认识到综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的演变相比较,中医的药物治疗理念似乎更为合理和全面。因此,在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过程中,借鉴和使用中医治疗理念和中药治疗,应该得到重视。

4.3. 中医的手术治疗:从古至今,中医始终缺乏如西医一样的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中医药教育体系中的手术治疗,始终无法与西医教育系统中的手术治疗相提并论。尤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鼻内镜外科技术,使慢性鼻-鼻窦炎的治愈好转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并成为了西医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首选方式,被专家们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技术,传统的鼻科手术方式正在逐步被淘汰。

但在现有的各类中医院,多数能够开展鼻科手术的医生,其手术方式和操作技术,与西医相比较,存在相当差距,尚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缺乏更为完善有效的外科干预的中医药治疗,必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始终难以超越自我。基于其上的相关临床观察和科研成果,必定难免存在一定缺陷。

低分会员,能否加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8:5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