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妇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NK细胞活性与中医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4-29 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张永兴   点击次数:224次
            
            【关 键 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自然杀伤细胞; 中西医治疗; 综述
            【作者介绍】作者单位:100006,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属中医的痛经、瘕瘕、不孕等病。其发病原因为多因素共同形成,其中免疫异常对内膜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综述如下。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不孕密切相关的妇科常见病。令狐华[1]、彭新萍[2.3]等采用4—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72例EM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并与非EM不孕妇女和正常妇女进行比较,结果,EM组外周血及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低于非EM妇女,并得出结论:EM患者NK细胞功能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该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大量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NK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刘义[4]指出,免疫学变化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及生殖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其中包括NK细胞活性降低。
               
            周龙书[5]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将患者分为轻度组、重度组、对照组,测定EM患者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以了解患者NK细胞活性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轻度组、重度组NK细胞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重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由此得出结论:EM患者腹腔液中免疫功能紊乱,NK细胞活性受损,且受损程度随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增高。
               
            马安伦[6]等采用免疫荧光细胞检测及细胞毒活性检测法,分析EM患者腹腔液对正常人NK细胞功能影响。李文等[7]采用LDH释放法测定EM患者腹腔液中NK细胞细胞活性变化,得出结论:EM患者腹腔液中存在NK细胞功能的抑制因子,EM
            患者的腹腔液对NK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负相调节作用。EM患者的NK细胞功能低下,处于被抑制状态。
               
            王志莲等[8]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EM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进行检测,并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对EM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的TNF—a的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EM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的TNF’—a浓度升高,可能与E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中医及中西医临床研究及治疗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治疗副作用明显,且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许多中医、中西医学者采用中药口服加灌肠、中药外敷等法,通过在病灶局部形成一定的血药浓度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李佶等[9]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腑法治疗EM。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观察临床症状及外周血NK细胞活性,探讨治疗EM的作用机理。中药组药物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大黄1
            g,鳖甲3g等。西药组口服三苯氧胺,每次10mg,每天2次,连续服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均低于正常值,经过本法治疗后,中药组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西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EM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免疫紊乱,益气活血、化瘀通腑法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从多方面纠正EM患者体内的免疫失衡状态。邬素珍等[10]采用自制中成药内异丸口服和内异灌肠液保留灌肠,治疗此病3个月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丹那唑治疗组。胡淑琴等111/采用祛症灵灌肠治疗EM,祛症灵的中药组成主要为:人黄、丹参、三棱、莪术、延胡索、香附、昆布等,全方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散结、消瘕止痛之功。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三苯氧胺组(P<0.01)。吕春英等[11]采用中药腹部外敷加保留灌肠两法合用治疗本病,药物组成主要为活血化瘀、补肾通络的川续断、桑寄生、千年健、钻地风、川椒、艾叶、归尾、红花、乳香、没药、独活、透骨草等18味中药组成。方中药物多具辛透的特性,通过热敷更能增强药物气味的穿透及弥散作用,被机体充分地吸收。且中药通过位于下腹的任脉、肾经之穴位,通补冲任,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加保留灌肠后药物经直肠的直接扩散及直肠静脉丛吸收,使经脉疏通,气血流畅,冲脉之气顺利下达。二法合用,在病灶局部形成一定的血药浓度,缩短疗程,取得良好疗效。蔡嘉兴等[13]采用散结止痛汤治疗此病,观察疗效、复发率、副作用,结果中药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口服普维拉片组。李仙菊[14]、崔林[15]、郭雷[16]、陆涛[17]单用中药保留灌肠也取得较好疗效。金季玲[18]、吴宛莹[19]、刘秀芳[20]、倪建俐[21]采用内外合治法治疗此病均取得较好效果。总之中药内外合治治疗EM,复发率低,副作用小,方法简单易行;病人易于接受,是一种效高价低、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EM的疗效,有人尝试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李淑平等[22]采用中药妇痛宁煎剂联合过继免疫疗法观察大白鼠EM模型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EM异位的内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同时腹腔液中NK细胞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朱剑红[23]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采用中药灌肠配合米非司酮治疗EM。中西医治疗组采用妇科灌肠剂(由大黄、黄连、黄芩、桂枝组成)保留灌肠,同时口9R米非司酮,每次12.5mg,每天1次,连续服药6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则单纯用米非司酮口服。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痊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用米非司酮组。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EM,辨病与辨证施治相结合,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为本病捉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3  结语
               
            综上所述,EM病因病机复杂,治疗较为棘手,但仍能挖掘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不论固定的方药或汤药,均能改善患者症状及延缓病程进展,它的近期疗效与西药接近或优于西药,远期疗效更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良好的研究前景。但总体上说,中西药治疗EM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今后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改进。笔者认为,尚应开展下列工作。1)加强本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及实施方案。2)应更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本质。3)应用实验研究的成果指导临床用药。(收稿日期:2003—09—16)


            【参考文献】
            1令狐华,徐小蓉,卞度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10):586—
            589. 2彭新萍,崔英,郭峰,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
            NK细胞活性的相关性.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3):181: 183.
            3彭新萍,崔英,郭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红细胞与白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4):213—
            215. 4刘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5,22(4):214-216.
            5周龙书,肖箐,黄立萍,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测定.广东医学,2001,22(3):211—212.
            6马安伦,王树军,聂红,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对子宫内膜细胞MHC—I类分子表达以及NK细胞功能的调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0,16(5):436—438.
            7李文,杨帆,金志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体外对NK 细胞活性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0):804—806.
            8 王志莲,张永洛,岳月娥,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变 化.山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30(3):198—200. 9
            李佶,郑锦,王大增.益气活血、化瘀通腑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9):533—535. 10
            邬素珍.内异丸合内异灌肠液内外合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 察.中药材,2000,23(8):509—510. 11
            胡淑琴,于萍,李明,等.祛症灵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 察.山东中医杂志,2000,19(8):458—459. 12
            吕春英,郝卫红,林婵琪.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8 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0):916. 13
            蔡嘉兴,高勤,宋坤玲,等.散结止痛汤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研究.河北中医,2000,22(1):8—9. 14
            李先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4例.湖南中医杂 志,1999,15(4):34—35. 15
            崔林.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浙江中西医结合 杂志,1996,6(1):44—45. ’
            16郭蕾.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3例.中国民间疗法, 1998,6(5):32—33. 17
            陆涛,倪建俐.“七厘失笑棱莪汤”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57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0):38—39.
            18金季玲.内外合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115(6):381-382.
            19吴宛莹.内外合治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科技,1997)4(3):195.
            20刘秀芳,袁长瑞,李成云.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4 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5):282.
            21倪建俐,陆涛.中药口服与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对比观察.福建中医药,1999,30(4):5.
            22李淑萍,白淑芳,张果忠,等.妇痛宁煎剂联合过继免疫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
            (12):40-41. 23朱剑红.中药灌肠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山西中医,2000,16(5):33.
            >>进入讨论  
            
            


      地址:北京东单三条甲七号 邮政编码:100005 电话:(010)6525158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4: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