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8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方剂] 中药笔记(《本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4-26 0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药笔记----巴 戟 天(《本经》)


巴  戟  天(《本经》)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山谷、溪边、山地树林下或栽培。喜温和湿润气候,耐旱,不耐霜冻,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最宜生长。味辛、甘,性微温。归肾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临床用名有巴戟天、盐巴戟天。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药性论》:使。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曰华子本草》:味苦,安五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

《开宝本草》:味辛、甘,微温,无毒。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本草衍义》:有人嗜酒,曰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服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本草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本草经疏》:巴戟天禀土德真阳之精气,兼得天之阳和,阳主发散,散则横行,是当木之令而兼金之用也,故其味辛。《别录》益以以甘,而《本经》又曰微温无毒,宜其然也。其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为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简误:巴戟天性温属阳,故凡病相火炽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禁梦遗精滑,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及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益精增志,惟利男人。

《本草乘雅》:草木至冬,莫不随天地气化而藏,独此不凋,与天相戟,当为冬肾之生物也。其精志与骨,咸肾所司,欲其生发者,仗此大有所裨。

深秋结实,经冬不凋,反地之阳杀阴藏,得天之阳生阴长,可判属肝;而以戟、以辛,又可判属肺矣。诚肺肝秉制为用之用药也。故主天有八风,不从乡来者之外所因。与经有五风,触五藏之内所因,或肝失用而阴痿不起;或形失生而筋骨不强;或志从阴藏而颓;或气从阳杀而损,靡不因风入中虚,戟以击之。雷公法秉制之宜,阅杞菊生成,斯义自见。

不曰巴戟地,而曰巴戟天,虽似弄巧,实出至理。如是乃可合天有八,经有五风,御五位,触五藏也。

《药性解》: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覆盆为使,恶雷丸、丹参。

按:巴戟之温,本专补肾,而肺乃肾之母也,且其味辛,故兼入之以疗风。凡命门火旺以致泄精者忌之。

《景岳全书》:味甘微温,阴中阳也。虽曰足少阴肾经之药,然亦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及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本草备要》:补肾祛风。

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覆盆子为使。恶丹参。

《本经逢原》:巴戟天严冬不凋,肾经血分及冲脉药也,故守真地黄饮子用之,即《本经》治大风邪气之谓。以其性补元阳而兼散邪,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是以可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脾胃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瘥矣。又治脚气,补血海,病人虚寒加用之。有人嗜酒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去米,大黄一两炒为末,熟蜜丸,温水下七十丸,仍禁酒遂愈。惟阴虚相火炽盛者禁用。

《本草崇原》:巴戟生于巴蜀,气味辛甘,禀太阴金土之气化。其性微温,经冬不凋,又禀太阳标阳之气化。主治大风邪气者,得太阴之金气,金能制风也。治阴痿不起,强筋骨者,得太阳之标阳,阳能益阴也。安五脏,补中者,得太阴之土气,土气盛,则安五脏而补中。增志者,肾藏志而属水,太阳天气,下连于水也。益气者,肺主气而属金,太阴天气,外合于肺也。

《本草求真》:[批]温补肾阴,兼祛风湿。

巴戟天专入肾。辛甘微温。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痨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好古曰:巴戟肾经血分药也。权曰:病人虚损,加而用之。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宗奭曰:有人嗜酒,曰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专米不用,大黄一两,剉炒,同为末,熟蜜丸,温水服,仍禁酒愈。观守真地黄饮子用此以治风邪,义实基此,未可专作补阴论也。

《得配本草》:覆盆子为之使。恶雷丸、丹参。

辛、甘,温。入足少阴经血分。助阳起阴。治一切风湿水肿,少腹引阴冷痛,夜梦鬼交精泄。

得纯阴药,有既济之功。君大黄,治饮酒脚气。

滚水浸去心,助阳;杞子煎汁浸蒸,去风湿;好酒拌炒,摄精;金樱子汁拌炒,理肾气,菊花同煮。

火旺泄精,阴水虚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

巴戟、锁阳,暖肾经之寒;熟地、杞子,制能脏之热。肾脏虚多热,肾经虚多寒。经脏不同,水火判别,毋得误用。

《本草经解》:巴戟天气微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俱升,阳也。

风气通肝,巴戟入肝,辛甘发散,主大风邪气,散而泻之也。

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痿而不起,则肝已全无鼓动之阳矣,巴戟气温益阳,所以主之。盖巴戟治阳虚之痿;淫羊藿治阴虚之痿也。

肝主筋,肾主骨,辛温益肝肾,故能强筋骨也。

胃者五脏之原,十二经之长,辛甘入胃,温助胃阳,则五脏皆安也。胃为中央土,土温则中自补也。

肾通气而藏志,巴戟气温益肝,肝者敢也,肝气不馁,则不耗肾,而志气增益也。

《神农本草经读》:巴戟天气微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土木之分,而其用统归于温肝之内,《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即是此义。《本经》以“主大风”三字提纲两见,一见于巴戟天,一见于防风,阴阳造化之机,一言逗出。《金匮》云“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防风主除风之害,巴戟天主得风之生,不得滑口读去。盖人居大块之中,乘风以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杀人,其主大风者,谓其能化疾风为和风也。

邪气者,五行正气不得风,而失其和,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其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一得巴戟天之用,则到处皆春,而邪气去矣。

邪气去而五脏安,自不待言也。

况肝之为言敢也,肝阳之气,行于宗筋,而阴痿起;行于肾脏,肾藏志而志增,肾主骨而骨强;行于脾脏,则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中可补。

益气二字,又总结通章之义,气即风也,逐而散之,风散即为气散,生而亦死;益而和之,气和即是风和,死可回生,非明乎生杀消长之道者,不可以语此。

《本草新编》:巴戟天,味甘、温,无毒。入心肾二经。补虚损劳伤,壮阳道,止小腹牵痛,健骨强筋,定心气,益精增智,能止梦遗。此臣药,男妇俱有益,不止利男人也。世人谓其能使痿阳重起,故云只利男子。不知阳事之痿者,由于命门火衰,妇人命门与男子相同,安在不可同补乎。夫命门火衰,则脾胃寒虚,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烁其水之为妙耶。

或问近巴戟天人罕用,只用于丸散之中,不识亦可用于汤剂中耶?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无如近人不识也。巴戟天,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添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远功。夫巴戟天虽入心、肾,而不入脾胃,然入心,则必生脾胃之气,故脾胃受其益。汤剂用之,其效易速,必开胃气,多能加餐,及至多餐,而脾乃善消。又因肾气之补,薰蒸脾胃之气也,谁谓巴戟天不宜入于汤剂哉。巴戟天温补命门,又大补肾水,实资生之妙药。单用一味为丸,更能补精种子,世人未知也。

或疑巴戟天入汤剂最妙,何以前人未见用之?曰:前人多用,子未知之耳。夫巴戟天,补水火之不足,益心肾之有余,实补药之翘楚也。用之补气之中,可以健脾以开胃气;用之补血之中,可以润肝以养肺阴。古人不特用之,且重用之。自黄柏、知母之论兴,遂置巴戟天于无用之地。嗟乎!人生于火,而不生于寒,如巴戟天之药,又乌可不亟为表扬哉。

《本草分经》: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散风湿。



【现代药理研究】



1. 巴戟天口服液能抑制幼年小鼠胸腺萎缩,升高其中白细胞数,并能增加甲状腺功能低下小鼠的耗氧量,使其M受体活性恢复正常。

2. 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3. 巴戟天对阳虚患者有雄激素样作用。

4. 巴戟天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体外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9-6-17 00:42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7-4-26 08:07 | 只看该作者
阿 胶(《本经》)---以前中药笔记

                                            阿   胶(《本经》)  


阿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而成的固体凝胶。主产于山东、浙江、江苏等地,以东阿胶(山东省东阿县)最有名。原动物在我国背部地区多有饲养,主要以麦秸、草谷为食,亦吃高粱、大豆、麦类。味甘,性平。归肝、肺、肾经。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临床用名有阿胶、驴皮胶、阿胶珠、蛤粉炒阿胶。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本草拾遗》:凡胶俱能疗风,止泄,补虚。驴皮胶主风为最。

《药性论》:君。主坚筋骨,益气,止痢。署予为之使。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温,无毒。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本草图经》:止泄痢,得黄连尤佳。

《药类法象》:主心腹痛,血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

《药性赋》:味甘,平,性微温,无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保肺益金之气,止嗽蠲咳之脓。补虚安妊之胎,治痿强骨之力。

《汤液本草》:气微温,味甘辛,无毒。甘辛平。味薄,气升,阳也。  

入手太阴经,足少阴经、厥阴经。

《象》云:主心腹痛内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炮用。

《心》云:补肺金气不足,除不足,甘温补血。出东阿,得火良。

《本草》云: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阴不足者以甘补之,阿胶之甘以补血。

洁古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能补肺气不足。甘温,以补血不足。

《本草纲目》: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岂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

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

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灸,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以本方。

《本草经疏》:阿胶,旧云煮牛皮作之。藏器与苏颂皆云是乌驴皮,其说为的。其功专在于水。按阿井在山东兖州府东阿县,乃济水之伏者所注,其水清而重,其色正绿,其性趋下而纯阴,与众水大别。《本经》味甘气平。《别录》微温无毒。元素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于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中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补精以阴,求其属也。此药得水气之阴,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气血两足,所以能轻身也。今世以之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脓血杂出等证神效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热之功也。

简误:其气味虽和平,然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虚食不消者,亦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微温。味薄气厚,升也,阳也。无毒。使山药,畏大黄,入太阴肺经,及肝肾二脏。风淫木旺,遍疼延肢体能驱;火盛金虚,久咳唾脓血即补。养血止吐衄崩带,益气扶羸瘦劳伤。利便闭,调猪苓汤吞;禁胎漏,加四物汤服。定喘促,同款冬紫菀;止泻痢,和蜜蜡黄连。安胎养肝,坚骨滋肾。

谟按:煎胶用皮,取其发散皮肤外也。匪特此胶为然,诸胶牛皮熬者,亦皆能之,仍择乌色。如用乌鸡子、乌蛇之类,物虽治风,然更取其乌黑属水,盖以制其热则生风之义。东阿井水,乃系济水所注。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浊澄清。服之者,能去浊污,以及逆上痰也。

《本草乘雅》:取义在水,仍存井名。缘水性之下趋,协皮革之外卫,藉火力以成土化,从下者上,从外者内矣。虽转革平,仍含本有咸寒,故走血以主内崩,此卫不将营,营将安传乎。乃至形藏失其濡润,遂成藏之五劳,形之六极,以及四肢经隧,或涸或污,酸且痛也。阴不足,则阳下陷;阳不足,则阴上乘。上乘下陷,故洒淅恶寒,辄复发热如疟状。下血即血崩,血濡则胎固,专言心腹腰腹者,驴力在胪故也。经云: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阿胶两得之矣。

人下者上,指下趋之水,藉火力而上炎。从外者内,指外卫之皮革,藉火力而内向。外之合内,下之从上,中黄之位乎。

《药性解》:味甘咸,性微温,无毒,入肺、肝、肾三经。主风淫木旺、肢节痿疼、火盛金衰、喘嗽痰血,补劳伤,疗崩带,滋肾安胎,益气止痢。明澈如水、质脆易断者真。山药为使,畏大黄。蛤粉炒成珠用。

按:阿胶用黑驴皮造成,黑属水,专入肾,能克火,盖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宜入肝,且火得制则金亦无侵,故又宜入肺。夫东阿井系济水所生,性急下趋,清而且重,用之煎煮,搅浊澄清,所以能清上炎之火及上逆之痰也。

《药鉴》:气微温,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也。能保肺气,养肝血,补虚羸,故止血安胎,止嗽止痢,治痰治痿,皆效。惟久嗽久痢久痰,及虚劳失血之症者宜用。若初发邪胜者,不可骤用,恐强闭其邪,致生他证也。倘肺家要用,须用桑白皮同剂,以监制之,立效。何者?盖阿胶敛肺之药,桑白皮泻肺之药,以此监彼,但取阿胶之能,而泻阿胶之敛故耳。若痢家要用,即多枳壳、槟榔,无有不可,此又通变之妙用也。

《景岳全书》:味甘微辛,气平,微温。气味颇厚,阳中有阴。制用蛤粉炒珠,入肺肝肾三经。共气温,故能扶劳伤,益中气。其性降,故能化痰清肺,治肺痈肺痿,咳唾脓血,止嗽定喘。其性养血,故能止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肠风下痢,及妇人崩中带浊血淋,经脉不调。其味甘缓,故能安胎固漏,养血滋肾,实腠理,止虚汗,托补痈疽肿毒。

《本草备要》:平,补而润。

甘平。清肺养肝,滋肾益气,肺主气,肾纳气。和血补阴,肝主血,血属阴。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脓,吐血衄血,血淋血痔,肠风下痢,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妊娠血痢尤宜。腰酸骨痛,血痛血枯,经水不调,崩带胎动。或妊娠下血,酒煎服。痈疽肿毒。及一切风病泻者忌用。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寇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用乌者,其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故又治风也。陈自明曰:补虚用牛皮肤,去风用驴皮胶。杨士瀛曰: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按阿井乃济水伏流,其性趋下,用搅浊水则清,故治瘀浊及逆上之痰也。山药为使,畏大黄。

《本草崇原》: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心合济水,其水清重,其性趋下,主清心主之热而下交于阴。肺合皮毛,驴皮主导肺气之虚而内入于肌。又,驴为马属,火之畜也,必用乌驴,乃水火相济之义。崩,堕也,心腹内崩者,心包之血,不散经脉,下入于腹而崩堕也。阿胶益心主之血,故治心腹内崩。劳极,劳顿之极也。洒洒如疟状者,劳极气虚,皮毛洒洒如疟状之先寒也。阿胶益肺主之气,故治劳极洒洒如疟状。夫劳极,则腰腹痛。洒洒如疟状,则四肢酸痛。心腹内崩,则女子下血也。心主血,肺主气,气血调和,则胎自安矣。

《本草求真》:[批]入肝补血,通润心肺与肾。

阿胶专入肝,兼入肺、肾、心。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何书又言除风化痰,盖以血因热燥,则风自生,阿胶得阿井纯阴之济水,又得纯黑补阴之驴皮。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卵、乌鸡之类皆然。气味俱阴,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又胶润而不燥,胶性既能润肺,复能趋于降浊,使痰不致上逆耳。至于痔漏肠风、衄血、血淋、下痢,痢因热成。暨经枯崩带,胎动,痈肿,治克有效,亦是因血枯燥,伏热而成,故能得滋而解。此为血分养血润燥,养肺除热要剂。不似首乌功专入肝,补血祛风,乌须黑发,而于肺经润燥定喘则未及;鹿胶性专温督与冲,以益其血,而于肺经清热止嗽则未有;龟胶力补至阴,通达于任,退热除蒸,而于阴中之阳未克有补。古人云阿胶养神,人参益气,正谓此也。

《得配本草》: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甘,平。微温。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血分。壮生水之源,补坎中之液,润燥降痰。敛虚汗,利小便,定喘嗽,固胎漏,止诸血,治带浊。一切血虚致疾,服无不效。

得人参,正瞳人;得滑石,利前阴。佐川连,治血痢;君生地,治大衄吐血。胶能降火归元。

和血,酒蒸;止血,蒲黄炒;止嗽,蛤粉炒;清火,童便化。

肺气下陷,食积呕吐,脾胃虚弱,三者禁用。

《本草经解》:阿胶气平,秉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色黑质润,阴也。

心腹者,太阴行经之地也。内崩劳极者,脾血不统,内崩而劳极也。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内气馁而洒洒恶寒如疟也,其主之者,味甘可以益脾阴也。

腰腹皆藏阴之处,阴虚则空痛,阿胶色黑益阴,所以止痛。四肢脾主之,酸痛者血不养筋也,味甘益脾,脾统血,四肢之疼自安。女子下血,脾血不统也,味甘以统脾血,血血止也。安胎者,亦养血之功也。

《神农本草经读》:阿胶以阿井之水,入黑驴皮煎熬成胶也。《内经》云“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合于心”。又云“毛皮者,肺之合也。”以皮煎胶,故能入肺;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故能入脾。

凡心包之血,不能散行经脉,下入于腹,则为崩堕,阿胶入心补血,故能治之。劳极气虚,皮毛洒洒如疟状之先寒,阿胶入肺补气,故能治之。脾为后天生血之本,脾虚则阴血内枯,腰腹空痛,四肢酸疼,阿胶养血补脾阴,故能治之。且血得脾以统,所以有治女子下血之效;胎以血为养,所以有安胎之效。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心腹内崩,血脱之疾。劳极洒洒如疟状,劳倦则脾伤而血亏,此肝脾之寒热,故如疟也。腰腹痛,四肢酸疼,血枯之疾。女子下血,安胎。养血则血自止而胎安。久服轻身益气。补血则气亦充。

阿井为济水之伏流,济之源为沇水,自沇水以至于阿井,伏见不常。若《夏书》所谓溢为荥,出于陶邱北三百里,泉虽流而不上泛,尤为伏脉中之静而沉者,过此则其水皆上泛成川,且与他泉水乱而不纯矣。故阿井之水,较其旁诸水重十之一二不等。人之血脉,宜伏而不宜见,宜沉而不宜浮。以之成胶,真止血调经之上药也。其必驴皮煎者,驴肉能动风,肝为风脏而藏血,乃借风药以引入肝经也。又凡皮皆能补脾,脾为后天生血之本,而统血,故又为补血药中之圣品。

《本经疏证》:予谓阿胶能浚血之源,洁水之流,何则?夫不因经产,非关六淫,而生血之所,气溃败以不继,血奔溢以难止,内则五脏之气不凝,外则经络之血不荣,所谓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者,则仗其肺所主之皮,肾所主之水,以火煎熬,融洽成胶,恰有合于膻中火金水相媾生血之义,道其源而畅其流,内以充脏,外以行脉络也。痰与饮皆为水属,血亦水属,水非热不浊,水浊于中,则滓停于四畔,及洼坎不流之处,所谓腰腹痛四肢酸疼者,则仗其取气熏津灌之皮,假水火烹炼成胶,胶成之后,随亦水消火熄,恰有合于澄水使清,各归其所,俾外廓之气悉会于中,中宫之津,得行四末,流澈则源自清,外安则内自定也。云安胎,则定系妇人,治女子下血,为妇人安胎,亦疏其源以裕其流,云丈夫,则无与童稚天真,小腹无因火痛者,故惟治丈夫小腹痛,亦洁其流以通其源耳。其虚劳羸瘦,阴气不足,即心腹内崩所致。脚酸不能久立,即腰腹痛四肢酸疼之互文也。肝藏血,血衰则肝家之气,失所变而耗散,血复则气得所养而充旺矣。千金翼炙甘草汤之治曰,虚劳不足汗出而闷;外台炙甘草汤之治曰,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皆胸中津不流也;黄连阿胶汤证,无湿在中,何以用芩连?黄土汤证,无湿在中,何以用白术附子甘草黄土?统是观之,阿胶固欲其澄水使清欤,抑亦不止于也。津液在中,蹇滞不化,则非激射外泄,必咳逆外吐,浚化血之源,俾有去路,则壅者自消,尚何激射咳逆之有,名曰导液,实以益血,一举而两利存焉矣。火燔于上,有湿不足以济之,是以徒见火之燎原,不见湿之停伏,在今曰不过烦扰难安,而他曰下利脓务即钟于是矣。湿郁于上,有火不足以宣之,是以徒见湿之下溜而无火之熨煦,在今曰不过便后下血,而他曰土崩瓦解,已兆于是矣。阿胶随芩连,是化阴以济阳;随术附,是和阳以存阴,名曰益血,实以导液,亦一举而两利存焉者也。若夫邪气牢固,劫气血而结徵瘕,则用厚朴乌扇半夏桂枝行气,而使人参防其太滥,用紫葳牡丹桃仁虫通血,而使阿胶挽其过当,羸瘦过甚,血空而风气袭之,则用薯蓣白术甘草益气,以人参率之,用地黄川芎芍药当归和血,以阿胶导之,此鳖甲煎丸薯蓣丸之任阿胶,亦不为轻矣。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皆用猪苓汤,其中有阿胶,当以何者为用阿胶确证?两者所患绝异,惟渴则均有之,得毋缘渴而用之欤?殆非也。夫五苓散无阿胶,亦能治渴,阳明病猪苓汤证,有怵惕烦躁不得眠,少阴病,又有心烦不得眠,再证之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用阿胶,则阿胶当为不得眠设矣。然太阳病,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皆不用阿胶,何也?夫固曰阿胶治有津液有水湿不能化血之候,栀子豉汤证有火无阴,酸枣仁汤证阴虚有火,何可与用阿胶者比也!人卧则血归于肝,血以枯涩,虚劳不归肝者有之,血为火扰不归肝者有之,若阿胶所主,则有化血之物停而不化,反致无血归肝者也。譬如猪苓汤证有发热,温经汤证暮即发热,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证,亦应有热,鳖甲煎丸证寒热不止,则发热亦可谓应用阿胶之证耶?温经汤证,至唇口干燥,且不言渴;黄连阿胶汤证,至用芩连,亦不言渴;炙甘草汤叠用滋补,并不言渴,渴者非用阿胶之据也。

血是水之淳,水是血之漓,血虽欲其流,不欲其泄,水但欲其泽,不欲其停。经脉别论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此其共源也。所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决气篇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此其分源也。故血之病多在泄,泄则不流化源反竭;水之病多在停,停则不泽,反能生火。水停而生火,则猪苓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温经汤,皆其治也;血不流而化源竭,若芎归胶艾汤所治之胞阻,鳖甲煎丸所治之疟母,温经汤所治之少腹瘀血,大黄甘遂汤所治之血室瘀血,一似用阿胶行血者,殊不知惟其流,是以生生不已,惟其生,是以畜泄常,能不妄行,惟其妄行,是以畜泄无常而有瘀,惟其有瘀,是以不流而化源反不继,阿胶者,取千里伏流不溃不决之济水,熬统护血肉之皮以成,皮者肺之合,火者心之合,水者肾之合,三合相聚,不正似血之化源乎?化源已续,斯瘀自行,瘀者行则决泄自止,犹可谓之行血乎?虽然瘀之为瘀,有非阿胶所能通者,何则?如伤寒之畜血,虚劳之干血,产后之瘀血,带下之少腹满痛,氢不用阿胶者,良以阿胶止能浚血之源,倘中焦无汁可化,则非其所能任。他如因热邪而畜者,热邪去而畜自行,因舍空而留者,逐其所留道自无阻,本无藉于阿胶耳。玩大黄甘遂汤证,水与血俱结,温经汤证已下利数十曰,仍久暮发热,种种耗阴之候,乃仅唇口干燥,能终不渴,可知阿胶之用属阴不亏而不化血者,不治血之化源涸也。

《本草新编》:味甘辛,气平、微温,降也,阳也,无毒。入太阴肺经,及肝、肾二脏。止血止嗽,止崩止带,益气扶衰,治劳伤,利便闭,禁胎漏,定喘促,止泻痢,安胎养肝,坚骨滋肾,乃益肺之妙剂,生阴之灵药,多用固可奏功,而少用亦能取效。唯觅真者为佳。

或疑阿胶煎膏,必取阿井之水,黑驴之皮以煎之,然而安得尽取黑驴之皮,彼地取杂驴皮以煎膏,亦可用乎?曰:阿胶原取阿井之水,非必取黑驴之皮也。阿井生东方,取其天一生水,且其性急而下趋,清而且重,乃济水之所注,取其去浊以祛逆痰也。用驴皮者,驴性最纯,而皮则取其外现于皮肤,原不必取黑以走肾也。夫水入于肾,而皮走于肺,肺主皮毛,故用皮也。前人尚黑驴皮者,谓黑属水,以制其热则生风之义,反为蛇足矣。

或问阿胶益肺生阴,安得真者而用之?曰:阿胶出于东阿者即真,不必问其真假。东阿之水,皆济水之所注也。

或问近人阿胶,多加药品同煎,想更有益乎?曰:阿胶之妙,全在济水。若加药味杂之,更失其义。本欲加药味以取益,谁知反因药味而失利乎。世人强不知以为知,半是此类也。

《本草分经》:甘,平。清肺养肝,补阴滋肾,止血去瘀,除风化痰,润燥定喘,利大小肠,治一切血病风病。大抵补血与液,为肺、大肠要药。伤暑、伏热成痢者必用之。胃弱脾虚者,酌用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

《本草思辨录》:阿胶为补血圣药,不论何经,悉其所任。味厚为阴,阿胶之味最厚,用必以补,不宜补者勿用。白头翁汤加阿胶,则曰下利虚极。内补当归汤,则曰去血过多加阿胶。仲圣、孙真人皆有明训。然非填补比,不得与熟地山药同论也。阿胶以济水黑驴皮煎炼而成,性易下行,且滑大肠,于下利非宜。何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下利?不知此乃滞下之热痢,正借其滑利之功。故张洁古加减平胃散治热痢,以脓多而用之。渴者非热烁其液,即下焦阴液不上朝。阿胶不能清热而性下行,何能止渴?乃猪苓汤治发热而渴,又治下利而渴,证不宜阿胶而偏佐以阿胶。不知此皆因热而渴而利,水蓄于中而热与水得,液既大伤,更与以猪苓辈淡渗燥劫之物,液不几涸矣乎?佐阿胶所以润液而救猪苓辈之偏,非治其渴与利也。推之黄土汤燥湿,鳖甲煎丸破结,温经汤行瘀,大黄甘遂汤下血逐水,亦断非滋柔浊腻之阿胶所能为力。盖其补血润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湿、破结、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辅其不逮,故有需于阿。若执黄土汤诸方,而以燥湿各事责阿胶,则何异扪扣  之见矣。



【现代药理研究】



1. 阿胶具有抗贫血、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促进造血功能作用;能使末稍血中血小板数增多,促凝血作用,并对血管有扩张效果。

2. 阿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3. 阿胶对严重的出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有很好效果。

4. 阿胶具有防止进行性营养障碍的作用。

5. 阿胶具有增加血清钙作用。

6. 阿胶能明显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健脑、延缓衰老。

7. 阿胶还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

[ 本帖最后由 yjseo12345 于 2007-4-26 08:10 编辑 ]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07-6-17 22:17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7-6-18 06:17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这个创意好,楼主继续努力!!!
5
发表于 2007-8-8 20: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创意好
6
发表于 2009-6-17 00:3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7: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