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7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制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

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公布。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四条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鼓励有关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负责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给予适当的支持。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止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止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防止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发生。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的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通报。

    第十四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五条  禁止邮寄医疗废物。

禁止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

有陆路通道的,禁止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没有陆路通道必需经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应当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方可通过水路运输。

禁止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医疗废物。



第三章  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并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当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运送工具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第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应当就地消毒。

    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第二十一条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不能焚烧的,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四章  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



第二十二条  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贮存、处置设施或者设备;

(二)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三)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置效果检测、评价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四)具有保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贮存、处置设施,应当远离居(村)民居住区、水源保护区和交通干道,与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有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并符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至少每2天到医疗卫生机构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并负责医疗废物的贮存、处置。

    第二十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使用有明显医疗废物标识的专用车辆。医疗废物专用车辆应当达到防渗漏、防遗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使用后,应当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所内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

    运送医疗废物的专用车辆不得运送其他物品。

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撒医疗废物。

第二十八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监控装置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九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止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档案,每半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次。

第三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支付的医疗废物处置费用,可以纳入医疗成本。

    第三十二条  各地区应当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并达到基本的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

第三十三条  尚无集中处置设施或者处置能力不足的城市,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应当在1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级市应当在2年内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县(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规定。

在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期间,有关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应当组织制定符合环境保护和卫生要求的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确定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方式和处置单位。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止工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等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环境污染防止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或者不定期的抽查。

第三十七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交换监督检查和抽查结果。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八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行为的举报、投诉、检举和控告后,应当及时核实,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

第三十九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有关单位进行实地检查,了解情况,现场监测,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资料,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查封或者暂扣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场所、设备、运输工具和物品;

    (五)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四十条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疏散人员,控制现场,并根据需要责令暂停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四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对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组织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的,由上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通报批评,责令限期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者组织制定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案;并可以对[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主要领导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时未及时采取减少危害措施,以及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或者上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发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经营许可证的,由本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或者上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责令收回违法发给的证书;并可以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四)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五)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六)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七)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止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四)未安装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装置或者监控装置未经常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

    第四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三)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

(四)对医疗废物的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卫生标准、规范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六)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将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或者经营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本条例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  未取得经营许可证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转让、买卖医疗废物,邮寄或者通过铁路、航空运输医疗废物,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水路运输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转让、买卖双方、邮寄人、托运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承运人明知托运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运输医疗废物,仍予以运输的,或者承运人将医疗废物与旅客在同一工具上载运的,按照前款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或者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学科研、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废物的管理,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六条  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由中国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主管部门参照本条例制定管理办法。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 沙发
发表于 2007-3-26 22:2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第三条  卫计委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

第二章 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内容包括:
   (一)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三)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四) 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五)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 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 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
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三)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四) 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五) 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六) 负责及时分析和处理医疗废物管理中的其它问题。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月汇总逐级上报至当地省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每半年汇总后报卫计委。
第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者10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级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6小时内向卫计委报告。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止法》及有关规定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制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
第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一)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二)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三)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
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四) 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
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五) 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
门机构处置;
(六) 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
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七)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
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十)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
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第十三条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第十四条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第十五条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第十六条  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七条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第十八条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第十九条  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
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第二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第二十二条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
条件。
第二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县级以上人
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
    第二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第二十五条 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第二十六条  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第二十七条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
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 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三) 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第二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一)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二)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三)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五)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六)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
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章   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第二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本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对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条  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 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
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二) 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
和操作程序;
(三) 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
安全防护等知识;
(四) 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
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五)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第三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接触医疗废物种类及风险大小的不同,采取适宜、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其受到健康损害。
第三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时,应当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报告机构内的相关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第三十四条  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 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二)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
状况;
(三) 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四) 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五)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
处理情况;
(六) 进行现场卫生学监测。
第三十五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
疗卫生机构存在隐患时,应当责令立即消除隐患。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医疗卫生机构
发生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七条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等工作,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二) 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
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三) 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四)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五) 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的;
(六) 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定期对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
第四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地点、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卫生要求的;
(二) 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 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的。
第四十一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
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二) 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三)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四)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第四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的,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或者未及时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卫生机构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3# 板凳
发表于 2007-3-26 22: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条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标准和规定。
  第二条 包装袋标准

  (一)基本要求


  1、 包装袋不得使用聚氯乙烯(PVC)塑料为制造原料;

  2、 聚乙烯(PE)包装袋正常使用时不得渗漏、破裂、穿孔;
  3、最大容积为0.1m3, 大小和形状适中,便于搬运和配合周转箱(桶)盛状;

  4、如果使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或低密度聚乙烯与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共混(LLDPE+LDPE)为原料,其最小公称厚度应为150μm;如果使用中密度或高密度聚乙烯(MDPE,HDPE),其最小公称厚度应为80μm;

  5、包装袋的颜色为黄色,并有盛装医疗废物类型的文字说明,如盛装感染性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字样;

  6、包装袋上应印制本规定第五条确定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二)技术性能要求

  1、包装袋外观标准符合表一要求。

  表一 包装袋外观标准


项    目
指    标

划痕、气泡、穿孔、破裂
不允许

晶点、僵块 >2mm

            <2mm分散度
不允许

≤5个/10×10cm2

杂质             >0.6mm

         <0.6mm分散度
不允许

≤2个/10×10cm2



   

  2、包装袋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二要求

  表二 包装袋物理机械性能


 
项  目
指  标

LLDPE(LDPE+LLDPE)
HDPE(MDPE)

拉伸强度(纵、横向)Mpa≥
20
25

断裂伸长率(纵、横向)%≥
450
250

落膘冲击质量(g)
190
270

热封强度N/15mm≥
10
10


  3、包装袋规格

  (1)推荐采用筒状包装袋: 折径×长×厚(mm):

       450×500×0.15mm(LLDPE;LDPE+LLDPE)

       450×500×0.08mm(HDPE;MDPE)

  (2)当包装袋容积在0.1 m3范围内,包装袋规格可以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3)当用户有特殊要求,并且包装袋容积超过0.1 m3时,包装袋厚度应根据试验确定,保证包装袋防渗漏、防破裂、防穿孔,整体物理机械性能不低于表二要求。

  第三条 利器盒标准

  1、利器盒整体为硬制材料制成,密封,以保证利器盒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盒内盛装的锐利器具不撒漏,利器盒一旦被封口,则无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被再次打开;

  2、利器盒能防刺穿,其盛装的注射器针头、破碎玻璃片等锐利器具不能刺穿利器盒;

  3、满盛装量的利器盒从1.5m高处垂直跌落至水泥地面,连续3次,利器盒不会出现破裂、被刺穿等情况;

  4、利器盒易于焚烧,不得使用聚氯乙烯(PVC)塑料作为制造原材料;

  5、利器盒整体颜色为黄色,在盒体侧面注明“损伤性废物”;

  6、利器盒上应印制本规定第五条确定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7、利器盒规格尺寸可根据用户要求确定。

  第四条 周转箱(桶)标准

  (一)基本要求

  1、周转箱整体为硬制材料,防液体渗漏,可一次性或多次重复使用;

  2、多次重复使用的周转箱(桶)应能被快速消毒或清洗,并参照周转箱性能要求制造;

  3、周转箱(桶)整体为黄色,外表面应印(喷)制本规定第五条确定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文字说明。

  (二)技术性能要求

  周转箱的规格及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

  1、原料要求

  周转箱箱体应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原料采用注射工艺生产;箱体盖选用高密度聚乙烯与聚丙烯(PP)共混或专用料采用注射工艺生产。

  2、外观要求

  (1)箱体箱盖设密封槽,整体装配密闭。箱体与箱盖能牢固扣紧,扣紧后不分离;

  (2)表面光滑平整,无裂损,不允许明显凹陷,边缘及端手无毛刺。浇口处不影响箱子平置。不允许≥2mm杂质存在;

  (3)箱底、顶部有配合牙槽,具有防滑功能。

  3、规格要求

  推荐采用长方体周转箱:

  长×宽×高(mm)=600×500×400

  周转箱(桶)规格也可根据用户要求制造。

  4、物理机械性能

  (1)箱底承重:变形量下弯不超过10mm。

  (2)收缩变形率:箱体对角线变化率不大于1.0%。

  (3)跌落强度:常温下负重20kg的试样从1.5m高度垂直跌落至水泥地面,连续三次,不允许产生裂纹。

  (4)堆码强度:空箱口部向上平置,加载平板与重物的总质量为250kg,承压72h,箱体高度变化率不大于2.0%。


  (5)悬挂强度:常温下钓钩钩住箱体端手部位,钓绳夹角为60O±30O为,箱体均匀负重60kg,平稳吊起离开地面10分钟后放下,试样不允许产生裂纹。
  (三)一次性使用的周转箱可以不遵守本条(二)技术性能要求,但其防破裂、挤压等性能指标应能满足医疗废物周转运送的要求。

  第五条 医疗废物专用警示标识如下图:



医疗废物

MEDICAL WASTE

[ 本帖最后由 a711244 于 2007-3-26 23:08 编辑 ]
4
发表于 2007-3-26 22:34 | 只看该作者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1)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3)废弃的被服;
(4)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病理性
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损伤性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1)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2)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等;
(3)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
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说明:
1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窥器、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3、一次性医疗器械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使用于人体的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
4、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物及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 本帖最后由 a711244 于 2007-3-26 23:01 编辑 ]
5
发表于 2007-3-26 22:37 | 只看该作者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

  1.1 目的和原则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止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运送和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医疗废物处置应遵循环境健康风险预防、安全无害、废物减量的原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规范规定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过程的暂时贮存、运送、处置的技术要求,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防护要求、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重大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的特殊要求。

  1.2.2 对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执行本规范确定的焚烧炉温度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医疗废物分散处理,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医院临床废物焚烧炉温度烟气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同时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危险废物焚烧炉温度烟气停留时间指标。本规范未规定的其他要求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执行。

  1.2.3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暂时贮存、运送不适用本规范,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废弃放射源的污染控制按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止规定执行。

  有关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包装规范,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另行发布。

  1.2.4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的医疗废物产生者和集中处置者(包括运送者)。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5562.2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9217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4.1 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本规范采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医疗废物定义,具体分类名录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1.4.2 运送(Transportation)

  指医疗废物运送者(通常也为处置者)采用专用车辆(或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使用船只)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将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直接送至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集中处置场所的过程。

  1.4.3 暂时贮存( Temporary storage)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将运达的医疗废物存放于本单位内符合特定要求的专门场所或设施内的过程。

  1.4.4 交接(Hand over)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将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移交给废物运送者,并与运送者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上签字确认的过程。

  1.4.5 周转箱(桶)(Transfer container/barrel

  盛装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该容器用于医疗废物运送车运送医疗废物,使经包装的医疗废物不直接和车辆厢体接触或直接暴露于外环境,或在发生包装袋破损时起到防止废物污染车厢和外环境的作用。

  1.4.6 包装袋(Packing bag)

  用于盛装除损伤性废物之外的医疗废物的初级包装,并符合一定防渗和撕裂强度性能要求的软质口袋。

  1.4.7 处置(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按照规定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安全无害和减量处理的过程。

  1.4.8 高温热处置技术(High temperature disposal)

  本规范是指高温焚烧、高温热解焚烧及其他类似的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1.4.9 最终处置(Final 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将经无害化处置后的医疗废物及其残余物进行安全填埋的过程。

  第二章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2.1 库房

  具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2.1.1 必须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分开,有防雨淋的装置,地基高度应确保设施内不受雨洪冲击或浸泡;

  2.1.2 必须与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密集区隔开,方便医疗废物的装卸、装卸人员及运送车辆的出入;

  2.1.3 应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人管理,避免非工作人员进出,以及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2.1.4 地面和1.0米高的墙裙须进行防渗处理,地面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易于清洁和消毒,产生的废水应采用管道直接排入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医疗废水消毒、处理系统,禁止将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外环境;

  2.1.5 库房外宜设有供水龙头,以供暂时贮存库房的清洗用;

  2.1.6 避免阳光直射库内,应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和通风条件;

  2.1.7 库房内应张贴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2.1.8 应按GB15562.2和卫生、环保部门制定的专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要求,在库房外的明显处同时设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

  暂时贮存库房专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具体要求见附录A

  2.2 专用暂时贮存柜(箱)

  不设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当难以设置***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时,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2.2.1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柜(箱)必须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分开,并有防雨淋、防扬散措施,同时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2.2.2 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盛放在周转箱内后,置于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中。柜(箱)应密闭并采取安全措施,如加锁和固定装置,做到无关人员不可移动,外部应按照GB15562.2和附录A要求设置警示标识;

  2.2.3 可用冷藏柜(箱)作为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也可用金属或硬制塑料制作,具有一定的强度,防渗漏。

  2.3 卫生要求

  2.3.1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每天应在废物清运之后消毒冲洗,冲洗液应排入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医疗废水消毒、处理系统。

  2.3.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柜(箱)应每天消毒一次。

  2.4 暂时贮存时间

  2.4.1 应防止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库房和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中**散发恶臭,尽量做到日产日清。

  2.4.2 确实不能做到日产日清,且当地最高气温高于25℃时,应将医疗废物低温暂时贮存,暂时贮存温度应低于20℃,时间最长不超过48小时。

  2.5 管理制度

  2.5.1 医疗卫生机构应制定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应急处理措施。

  2.5.2 医疗卫生机构的暂时贮存库房和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存放地,应当接受当地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交接

  3.1 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外观检查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不得打开包装袋取出医疗废物。对包装破损、包装外表污染或未盛装于周转箱内的医疗废物,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应当要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拒不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包装的,运送人员有权拒绝运送,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化学性医疗废物应由医疗卫生机构委托有经营资格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置,未取得相应许可的处置单位医疗废物运送人员不得接收化学性医疗废物。

  3.2 医疗卫生机构交予处置的废物采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设区的市环保部门对医疗废物转移计划进行审批。转移计划批准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的日常医疗废物交接可采用简化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处置单位及运送方式变化后,应对医疗废物转移计划进行重新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一式两份,每月一张,由处置单位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填写,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单位分别保存,保存时间为5年。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的格式见附录 B

  3.3 每车每次运送的医疗废物采用《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管理,一车一卡,由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填写并签字。

  当医疗废物运至处置单位时,处置厂接收入员确认该登记卡上填写的医疗废物数量真实、准确后签收。

  《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格式见附录 C

  3.4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填报医疗废物处置月报表,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应当填报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的年报表,并于每年1月份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产生和处置情况年报表。

  医疗废物处置月报表格式见附录D,医疗废物产生、处置的年报表格式见附录E

  第四章 医疗废物的运送

  4.1 运送车辆要求

  4.1.1 医疗废物运送应当使用专用车辆。车辆厢体应与驾驶室分离并密闭;厢体应达到气密性要求,内壁光滑平整,易于清洗消毒;厢体材料防水、耐腐蚀;厢体底部防液体渗漏,并设清洗污水的排水收集装置。

  运送车辆应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19217)。

  4.1.2 运送车辆应配备

  (1) 本规范文本

  (2)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

  (3)《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

  (4) 运送路线图

  (5) 通讯设备

  (6)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名单与***

  (7) 事故应急预案及联络单位和人员的名单、***

  (8) 收集医疗废物的工具、消毒器具与药品

  (9) 备用的医疗废物专用袋和利器盒

  (10) 备用的人员防护用品

  4.1.3 图形和文字标识

  (1)医疗废物运送车辆必须在车辆前部和后部、车厢两侧设置专用警示标识;

  (2)运送车辆驾驶室两侧喷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名称和运送车辆编号。

  4.1.4 医疗废物运送车如需改作其他用途,应经彻底消毒处置,并经环保部门同意,取消车辆的医疗废物运送车辆编号,按照**交通管理规定重新办理车辆用途变更手续。

  4.2 运送要求

  4.2.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当根据总体医疗废物处置方案,配备足够数量的运送车辆和备用应急车辆。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为每辆运送车指定负责人,对医疗废物运送过程负责。

  4.2.2 运送频次:对于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处置单位必须每天派车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对于确实无法做到日产日清的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本规范2.4条第2款要求处理。

  对于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至少2天收集一次医疗废物。

  4.2.3 运送路线: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

  4.2.4 经包装的医疗废物应盛放于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内。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4.2.5 医疗废物装卸载尽可能采用机械作业,将周转箱整齐地装入车内,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如需手工操作应做好人员防护。

  4.2.6 医疗废物运送前,处置单位必须对每辆运送车的车况进行检查,确保车况良好后方可出车。运送车辆负责人应对每辆运送车是否配备本规范4.1.2所要求的辅助物品进行检查,确保完备。

  4.2.7 医疗废物运送车辆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

  4.2.8 车辆行驶时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不得丢失、遗撒和打开包装取出医疗废物。

  4.3 消毒和清洗要求

  4.3.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必须设置医疗废物运送车辆清洗场所和污水收集消毒处理设施。

  医疗废物运送专用车每次运送完毕,应在处置单位内对车厢内壁进行消毒,喷洒消毒液后密封至少30分钟。

  医疗废物运送的重复使用周转箱每次运送完毕,应在医疗卫生机构或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内对周转箱进行消毒、清洗。

  4.3.2 医疗废物运送车辆应至少2天清洗一次(北方冬季、缺水地区可适当减少清洗次数),或当车厢内壁或(和)外表面被污染后,应立刻进行清洗。禁止在社会车辆清洗场所清洗医疗废物运送车辆。

  4.3.3 清洗污水应收集入污水消毒处理设施,不可在不具备污水收集消毒处理条件时清洗内壁,禁止任意向环境排放清洗污水。车辆清洗晾干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4.4 水域运送的特殊要求

  水域运送医疗废物应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有关规定和以下要求:

  4.4.1 对于建在岛屿或水上流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产生的医疗废物在无法通过陆路运送的情况下,经当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可以允许水域运送。

  水域运送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必须在产生场所就地消毒处理,确认达到卫计委门规定的消毒效果后方可运送。

  4.4.2 水域运送医疗废物必须将包装后的医疗废物装入特制的密封不透水的塑料周转箱(桶)中。周转箱(桶)盖应扣紧,并将周转箱(桶)装入船中,船上应有适当的安全措施,使装载的周转箱稳固。

  为了保证盛装医疗废物的周转箱(桶)在发生意外落水事故后不致沉入水底,周转箱(桶)的载荷比重应小于1×103kg/m3

  4.4.3 采用设置专用警示标识的专用船只装载医疗废物,其船仓内壁应光滑平整,易于清洗消毒。清洗污水应收集送至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

  船上除配备打捞工具外,还应依照第4.1.2条要求随船配备文件、用品、装备。

  装载医疗废物专用船只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

  4.5 运送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卫生防护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对运送人员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和职业卫生防护的培训,并达到如下要求:

  4.5.1专业技能

  (1)熟悉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掌握环保部门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

  (2)熟知本岗位的职责和理解本规范的重要性;

  (3)熟悉医疗废物分类与包装标识要求,装卸、搬运医疗废物容器(如包装袋、利器盒等)、周转箱(桶)的正确操作程序;

  (4)在运送途中一旦发生医疗废物外溢、散落等应急情况时,知道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

  4.5.2 职业卫生防护

  (1)了解医疗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坚持使用个人卫生防护用品的重要性;

  (2)运送人员在运送过程中须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靴等防护用品;

  (3)运送人员体检:2/年,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4.6 应急措施

  4.6.1 运送过程中当发生翻车、撞车(沉船、翻船)导致医疗废物大量溢出、散落时,运送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应急事故小组取得联系,请求当地**交警、环境保护或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支持。同时,运送人员应采取下述应急措施:

  (1)立即请求**交通警察在受污染地区设立隔离区,禁止其他车辆和行人穿过,避免污染物扩散和对行人造成伤害;

  (2)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迅速进行收集、清理和消毒处理。对于液体溢出物采用吸附材料吸收处理;

  (3)清理人员在进行清理工作时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靴等防护用品,清理工作结束后,用具和防护用品均须进行消毒处理;

  (4)如果在操作中,清理人员的身体(皮肤)不慎受到伤害,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到医院接受救治;

  (5)清洁人员还须对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

  4.6.2 对发生的事故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处置单位必须向当地环保和卫计委门报告事故发生情况。事故处理完毕后,处置单位要向上述两个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简要经过;

  (2)泄露、散落医疗废物的类型和数量、受污染的原因及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名称;

  (3)医疗废物泄露、散落已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影响;

  (4)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和处理结果。
  第五章 医疗废物高温热处置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现阶段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应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该技术适用于除化学性废物以外的所有医疗废物。

  5.1 处置厂选址

  5.1.1 处置厂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1.2 处置厂不允许建设在GB3838中规定的地表水类、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类功能区。

  5.1.3 处置厂选址应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远离居(村)民区、交通干道,要求处置厂厂界与上述区域和类似区域边界的距离大于800m

  处置厂的选址应遵守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止管理规定。

  处置厂距离工厂、 企业等工作场所直线距离应大于300m,地表水域应大于150m

  5.1.4 处置厂的选址应尽可能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5.2 处置厂的设施要求

  5.2.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在处置厂出入口、暂时贮存设施、处置场所等,按照GB15562.2以及卫生和环保部门制定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和警示标识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5.2.2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在法定边界设置隔离围护结构,防止无关人员和家禽、宠物进入。

  5.2.3 医疗废物处置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清洗消毒间应采用全封闭、微负压设计,并保证新风量30m3/.h。室内换出的空气必须进入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内焚烧处理。

  5.2.4 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应保证其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全年正常运行。

  5.2.5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建有污水集中消毒处理设施,处置厂的车辆、周转箱、暂时贮存场所、处置现场地面的冲洗污水应先进行消毒处理,再排入处置厂内的污水集中消毒处理设施处理。

  5.2.6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建有污泥脱水或干化处理设施,脱水或干化后焚烧处理。

  5.2.7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设自动称重装置,计量医疗废物的处置量。

  5.2.8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数据。

  5.3 医疗废物的接收和记录

  5.3.1 医疗废物运至处置单位时,应由专人核对《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登记数量与实际接收的数量是否符合,经核实无误后,签字确认,表明已接收到废物。

  5.3.2 如发现接收量与登记量不相符,接收入员立刻向处置单位负责人汇报,由负责人组织查明情况。同时,处置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分别向当地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说明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

  5.3.3 《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保存时间为5年,以备当地环保部门和卫计委门检查。

  5.3.4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每天统计接收医疗废物的数量或重量,并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4 暂时贮存

  5.4.1 进入处置厂的医疗废物若不能立即处置,应盛装于周转箱内贮存于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中。

  5.4.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应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易于清洗和消毒。

  必须附设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暂时贮存库房清洗、消毒产生的污水。

  5.4.3 当处置厂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温度≥5℃,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当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温度<5℃,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

  5.5 处置技术要求

  5.5.1 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的处理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

  (1)原则上,地级或地级以上城市建一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

  经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建两座,特大型城市可建三座。

  (2)对每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其正常运行的焚烧(热解焚烧)炉数量不应超过三台。

  5.5.2 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应符合以下要求:

  (1)自动投料,不得损坏包装;

  (2)设置温度、炉压自动控制及超温安全保护装置;

  (3)设有运行工况(温度、炉压、COO2等)在线监测及记录系统;

  (4)设有确保医疗废物不能绕过正常焚烧程序的控制系统;

  (5)符合相关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标准。

  5.5.3 主要处置工艺与运行要求

  (1)医疗废物在进入高温焚烧(热解)炉之前,任何人不得打开医疗废物包装袋取出医疗废物,应使医疗废物处于完好包装状态。

  (2)医疗废物焚烧开始时,应确保当焚烧系统达到规定温度时,才开始运转、进料和处置医疗废物。

  (3)高温焚烧处置装置应设置二燃室,并保证二燃室烟气温度≥850℃时的停留时间≥2.0s,烟气中氧浓度含量6%-10%(干烟气)。

  (4)烟气净化系统应包括:控制二恶英再生成的急冷装置,控制酸性气体的装置和除尘装置,除尘装置优先采用布袋除尘器。

  (5)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排气筒高度、焚烧效果与焚烧(热解焚烧)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48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应要求。

  (6)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烟气自动连续监测装置应能监测CO、烟尘、SO2NOX项目,在线监测记录系统与当地环保局联网并保证处于正常状态。

  5.6 焚烧残余物的最终处置

  5.6.1 医疗废物除尘设备产生的飞灰必须密闭收集贮存,并按照GB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固化填埋处置。

  5.6.2 焚烧产生的炉渣可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经检测属于危险废物的除外)。

  5.6.3 其他烟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按GB5085.3鉴别判断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处置,否则按第5.6.2条执行。

  5.7 运行参数、处置效果的监测与记录

  5.7.1 记录每一批次医疗废物焚烧的数量和重量。

  5.7.2 二燃室烟气温度:连续监测二燃室烟气二次燃烧段前后温度。

  烟气停留时间:通过监测烟气排放速率和审查焚烧设计文件、检验产品结构尺寸确定。

  5.7.3 按照GB18484的规定,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

  5.7.4 应连续自动监测排气中CO、烟尘、SO2NOX;对于目前尚无法采用自动连续装置监测的GB184843中规定的烟气黑度、氟化氢、氯化氢、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应按GB18484的监测管理要求,每季度至少采样监测1次。

  5.7.5 记录医疗废物最终残余物处置情况,包括焚烧残渣与飞灰的数量、处置方式和接收单位。

  5.7.6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定期报告上述运行参数、处置效果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保存期为3年。

  5.8 操作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卫生防护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对处置单位操作人员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和安全防护的培训,并达到如下标准要求:

  5.8.1 专业技能

  (1)处置设备的运行,包括设备的启动和关停;

  (2)控制、报警和指示系统的运行和检查,必要时的纠正措施;

  (3)最佳的运行温度、压力、污染物排放浓度、速率以及保持设备良好运行的条件;

  (4)设备的日常或定期的检查、清洁、润滑等维护;

  (5)发生设备故障、报警情况时,设备的操作及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并及时报告;

  (6)设备正常、异常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运行记录和维修记录。

  5.8.2 职业卫生防护

  (1)理解医疗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坚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

  (2)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须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靴等防护用品,如有液体或熔融物溅出危险时,还须配戴护目镜。

  5.9 边远县(旗)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边远县(旗)区单独建设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除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外,可采用其它经省级环保和卫计委门认可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处理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控制应达到处置设备的设计要求。

  第六章 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特殊要求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第24条第(一)项中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增加的其他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或乙类(如SARS)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在治疗、隔离观察、诊断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适用于本章规定,本章未做规定的,适用于本规范其他部分有关规定。

  6.1 分类收集、暂时贮存

  6.1.1 医疗废物应由专人收集、双层包装,包装袋应特别注明是高度感染性废物。

  6.1.2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应为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暂时贮存场所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6.2 运送和处置

  6.2.1 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必须使用固定专用车辆,由专人负责,并且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混运。

  运送时间应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运送路线要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运送车辆每次卸载完毕,必须使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6.2.2 医疗废物采用高温焚烧处置,运抵处置场所的医疗废物尽可能做到随到随处置,在处置单位的暂时贮存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2小时。

  6.2.3 处置厂内必须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的隔离区,隔离区应有明显的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6.2.4 处置厂隔离区必须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对墙壁、地面或物体表面喷洒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6.3 人员卫生防护

  6.3.1 运送及焚烧处置装置操作人员的防护要求应达到卫计委门规定的一级防护要求,即必须穿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靴、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近距离处置废物的人员还应戴护目镜。

  6.3.2 每次运送或处置操作完毕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并洗澡。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6.4 应急处置要求

  当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处置能力无法满足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要求时,经环保部门批准,可采用其他应急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增加临时医疗废物处理能力。

  附加说明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归口。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本规范委托以下单位起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场所标牌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应设置医疗废物警示性标牌,样式如下:


  要求:

  1、材料:坚固、耐用、抗风化、淋蚀

  2、颜色:背景色 黄色
  文字和字母 黑色

  3、尺寸:

  警示牌 等边三角形 边长≥400mm

  主标识 ≥150mm
 
  中文文字 ≥40mm

  英文文字 ≥40mm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格式

医疗卫生机构名称: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                                                         时间:          
日期
感染性废物及其他
损伤性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
交接人员签名
废物运送人员签名
交接时间
体积(箱)
重量(kg
体积(箱)
重量(kg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

运送车辆编号:                                         运送车辆负责人:
医疗卫生机构名称
感染性废物及其他
损伤性废物
医疗卫生机构交接人员签名
体积 (箱)
重量 kg
体积 (箱)
重量 kg
  
  
  
  
  
  
  
  
  
  
  
  
  
  
  
  
  
  
  
  
  
  
  
  
  
  
  
  
  
  
  
  
  
  
  
  
  
  
  
  
  
  
  
  
  
  
  
  
  
  
  
  
  
  
  
  
  
  
  
  
  
  
  
  
  
  
  
  
  
  
  
  
总计
  
  
  
  
  
处置厂医疗废物接收入员声明:我声明,我已接收上述数量的医疗废物,包装、标识状态良好。若有问题,在此注明:
接收时间:           —         
接收入员签名: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医疗废物处置月报表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盖章)           
经办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医疗废物
产生单位
感染性废物及其他
损伤性废物
体积(箱)
重量(kg
体积(盒)
重量(kg
  
  
  
  
  
  
  
  
  
  
  
  
  
  
  
  
  
  
  
  
  
  
  
  
  
  
  
  
  
  
  
  
  
  
  
  
  
  
  
  
  
  
  
  
  
  
  
  
  
  
  
  
  
  
  
  
  
  
  
  
  
  
  
  
  
  
  
  
  
  
  
  
  
  
  
  
  
  
  
  
  
  
  
  
  
  
  
  
  
  
  
  
  
  
  
  
  
  
  
  
  
  
  
  
  
  
  
  
  
  
  
  
  
  
  
  
  
  
  
  
  
  
  
  
  
  
  
  
  
  
  
  
  
  
  
  
  
  
  
  
  
  
  
  
  
  
  
  
  
  
  
  
  
  
  
  
  
  
  
  
合计
  
  
  
  

说明:此表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按月报送。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医疗废物产生、处置年报表(20 年)

报送单位:          (盖章)                              
经办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月份
感染性废物及其他
损伤性废物
体积(箱)
重量(kg
体积(盒)
重量(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
  
  
  
  

说明:此表由医疗产生单位、集中处置单位分别填报。

[ 本帖最后由 a711244 于 2007-3-26 23:14 编辑 ]
6
发表于 2007-3-26 22:44 | 只看该作者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 19217200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废物转运车的特殊要求。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对已定型的保温车、冷藏车进行适当改造,用于转运医疗废物的专用货车。
2 引用标准QC/T 450—200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
QC/T 449—2000  保温车、冷藏车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4112001  道路车辆产品标牌
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漏气量
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漏气量,用V表示,单位为m3/h。漏气量用来衡量车厢的气密性能。
3.2 总漏热率
单位温差内热功率的消耗量。总漏热率用来综合衡量车厢的漏热性能,由下式确定:
Uθ= Q /θiθe

式中,—— 总漏热率,W/K
Q —— 车厢内加热稳定时的总耗功率,W
θi —— 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即为各感温元件指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K
θe —— 车厢外部平均温度,即为各感温元件指示温度的算术平均值,K
4 要求4.1 一般要求
除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外,医疗废物转运车应符合QC/T 450—2000的要求。
4.2 整车
4.2.1 驾驶室应与货厢完全隔开,以保证驾驶人员的安全。
4.2.2 附属设备
车辆应配备专用的箱子,放置因意外发生事故后防止污染扩散的用品:
a)消毒器械及消毒剂;
b)收集工具及包装袋;
c)人员卫生防护用品等。
4.3 车厢
4.3.1 车厢容积
医疗废物转运车可按医疗废物装载比重200 kg/m3设计车厢容积,并要求满载后车厢容积留有1/4的空间不装载,以利于内部空气循环,便于消毒和冷藏降温。
应当按照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和医疗废物装载比重200 kg/m3计算限制装载线高度,并在车厢侧壁予以标识。
4.3.2 车厢内部尺寸的设计
医疗废物采用加盖长方体专用周转箱盛装专用塑料袋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周转箱外形推荐尺寸为(长×宽×高):600 mm×500 mm×400 mm
车厢内部尺寸应参考周转箱外形尺寸和车辆装载质量要求进行设计。
4.3.3 车厢内部材料
车厢内部表面,应采用防水、耐腐蚀、便于消毒和清洗的材料,表面平整,具有一定强度,车厢底部周边及转角应圆滑,不留死角;车厢的密封材料同样应耐腐蚀。
4.3.4 车厢性能
4.3.4.1 气密性能
车厢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在车厢内外压差为(100±10Pa的条件下,将测得的漏气量转化为标准状况(273 K1.013×105 Pa)下的漏气量,其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车厢容积/m3
漏气量/m 3/ h
V5
13
5V10
20
10V20
35
20V30
50
30V40
60
V40
70

4.3.4.2 隔热性能
如用户有要求,则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当车厢平均壁温为293298 K,内外温差不小于20 K时,其车厢的总漏热率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车厢容积/m3
总漏热率/W/K
V5
10
5V10
15
10V20
25
20V30
35
30V40
45
V40
70
注:平均壁温规定为车厢内、外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如用户要求恒温冷藏功能,按照冷藏车标准执行。车厢制冷空气循环系统应与驾驶室空调系统隔离。
4.3.4.3 液体防渗和排出要求
车厢应经防渗处理,在装载货物时,即使车厢内部有液体,也不会渗漏到厢体保温层和外部环境中。
车厢底部应设置具有良好气密性的排水孔,在清洗车厢内部时,能够有效收集和排出污水,不可使清洗污水直接漫流到外部环境中;正常运输使用时应具有良好气密性。
4.3.5 货物固定装置
为保证在非满载运输车辆紧急启、停或事故时医疗废物周转箱不会翻转,应在车厢内部设置有对货物进行固定的装置。
4.3.6 车厢颜色
车厢外部颜色为白色或银灰色。
4.3.7 车厢应装配牢固的门锁。
5 检验方法5.1 对本标准第4.3.4.14.3.4.2条所规定的车厢气密性能和隔热性能的检验,应按照QC/T 4492000的规定在车辆定型试验时进行。
5.2 本标准第4.3.4.3条所规定的车厢液体防渗和排出性能要求,采用下述方法进行检验。
液体防渗试验方法:开启车厢后门,向车厢内灌注带颜色(可以是红色)自来水10 L,关闭车厢后门,在城市道路正常行驶1h后,车厢外部无明显渗漏。
清洗污水排出试验:现场清洗车厢1520 min,检查污水是否从车厢后部漫流到厢外,并是否可靠收集。
5.3 本标准第4章所规定的其他特殊环境保护要求,如车厢易于消毒和清洗性能等,可采用检查车辆设计制造文件和外观检查的方法进行检验。
6 标志和警示说明6.1 医疗废物转运车应在明显部位固定产品标牌。标牌应符合GB/T 18411—2001的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名称、品牌与型号;
b)发动机型号;
c)发动机最大净功率,kW
d)最大设计总质量,kg
e)最大设计装载质量,kg
f)车厢内容积,m3
g)车厢内调温范围,℃;
h)生产序号及生产日期;
i)制造厂名称及VIN
6.2 医疗废物转运车应在车辆的前部、后部及车厢两侧喷涂附录A所示警示性标志;
6.3 驾驶室两侧应标明医疗废物处置转运单位名称。
6.4 警示说明
医疗废物转运车应在驾驶室明显部位标注车辆运输医疗废物的警示说明,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本车仅适用于采用专用周转箱盛装专用塑料袋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运输。
本车不适用于其他方式的医疗废物运输。
本车未经国家认可部门检验批准,禁止用于医疗废物以外的其他货物运输。”
7 运输、贮存和报废7.1 运输
医疗废物转运车在铁路(或水路)运输时应以自驶(或拖拽)方式上下车(船),若必须用吊装方式装卸时,应防止损伤产品。
7.2 贮存
医疗废物转运车停用时,应将车厢内、外进行彻底消毒、清洗、晾干,锁上车厢门和驾驶室,停放在通风、防潮、防暴晒、无腐蚀气体侵害的场所。停用期间不得用于其他目的运输。
7.3 报废
车辆报废时,车厢部分应进行严格消毒后再进行废物处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医疗废物转运车标志医疗废物转运车标志如下图所示,标志图形和文字颜色为黑色,底色为醒目的橘红色。


[ 本帖最后由 a711244 于 2007-3-26 22:56 编辑 ]
7
发表于 2007-10-13 13:17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留下脚印等会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7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