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经常考到的一些中医名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夙根       痰伏于肺,形成潜在的病理因素。是哮病的病机,也是病理产物。
上实下虚      病证名。①又名上盛下虚。由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证的同时,兼见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证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 ②邪气实于上而正气虚于下之证。如素患脾肾两虚、腹泻便溏的病人,又感时邪,眼红痛痒,头痛恶风。
薄厥              病证名。厥证之一。指厥由大怒而致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普济方•薄厥》:“黄芪汤。治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血菀胸中,使人薄厥,甚则呕血、烦闷者。”参见厥证、煎厥条。
梅核气          属现代医学咽喉炎、神经官能症的范畴。咽喉中有异常(异物)的感觉,是以咽喉中如有梅核阻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中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因情志所伤,导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而形成。中医治疗方法大致为:疏肝理气,除痰散结对于治疗梅核气,参考药方:
    柴胡8    法夏10    苏梗10    云苓12    香附10    郁金10    川朴9陈皮8  丹参15   川芎10    白芍10    紫菀9     桑白皮10
脏躁           凡妇人精神忧郁,清志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称为“脏躁”。《金匾要略》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为治疗本病提出了证治【病因病机】
    脏躁者,乃脏阴不足,有干燥躁动之象。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与患者体质因素有关。如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德养,五志之火内动,上犹心神,以致胜躁【辨证施治】
    本病在于心肾脾经,属内伤虚证,故虽有火而不宜清降,有痰而不宜温化,当以甘润滋养之法为主。
   主要证候: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易于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发作时,呵欠频作,哭笑无常,不能自主,口干,大便结。舌红或嫩红,苔少,脉细弱略数或细弦。
    证候分析:本病主要表现在神志的异常改变,如神志恍惚,情绪易于波动,均系血虚不能养神所致。神有余则笑,不足则悲,故发作时悲伤欲哭,喜笑无常。志火内动,则使心烦,睡眠不安。呵欠亦为神疲之征。阴津不足,则口干便秘。舌红或嫩红,苔少,脉细弱略数或细弦,均为阴血亏虚之候。
    治法:甘润滋补,养心益脾。
    方药: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枣仁、柏子仁。
    方中以小麦养心;甘草。大枣润燥缓急;专以甘平之味宁神健脾,枣仁、柏子六宁心安神。
羊癫风         (癫痫)痫疾的俗称。《增广验方新编》卷下:“忽然跌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时发时愈,此名羊癫风。”治用回癫汤、祛痰定癫汤等。
濡泻                  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又称濡泄、湿泄、洞泄。参见各条。
飧泻                  即飧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完谷不化名飧泻。”参见飧泄条。
溏泻                  溏泻症是以动物排出的粪便呈现半流动状而取名的
鹜泻                  病名。出《宣明论方》卷十。又称鹜溏、鸭溏、鹜泻。《医宗必读•泄泻》:“鹜泄,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彻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汤。”参见寒泄条。
滞下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即痢之古病名。以痢疾每见腹痛、便脓血而涩滞难下,里急后重,故名滞下。《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因其闭滞不利,故又谓之滞下。”李用粹《证治汇补》指出:“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此处“下焦”,作肠道解。)参见痢疾条。
大瘕泻           病名。①脾肾虚寒所致大便先硬后溏的病症。《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伤寒来苏集》卷三:“固瘕,即初硬后溏之谓,**虽固结,而肠中不全干也。溏即水谷不别之象,以癥瘕作解者谬矣。”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加附子、肉桂等。②即大瘕泻、溏泻。《医宗金鉴》卷四:“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参见大瘕泻、溏泻条。
肠辟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疾病,主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法的运用开创于汉代张仲景,继之金元张从正阐经发挥,至清初喻嘉言始立"逆挽"之名.人参败毒散为逆流挽舟法的代表方,其中风药在方中具有升举清阳、鼓舞正气、宣通气机、枢转邪气外出的作用,是其能于"逆流中挽舟楫上行"的主要配伍.
休息痢病名。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以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以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肾亏者用四神丸。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
噤口痢           即痢疾,,中医称下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於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症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噤口痢其症有虚有实:
    实证多由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见下痢,胸闷,呃逆不食,口气臭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泻热和胃,苦辛通降,方用开噤散加减:
  黄连5g,石菖蒲8g,茯苓8g,陈皮8g,半夏8g,荷叶蒂6g,大黄6g,陈仓米5g。
  本方具有升清降浊、清热化湿、降逆和中之功,宜浓煎成少量药汁,分多次徐徐咽下。
  若呕吐频繁,胃阴耗伤,舌红绛而干,脉细数,则可酌加西洋参6g(另煎兑入),麦冬10g,石斛15g,芦根15g,扶阴养胃;并可用人参10g与姜汁炒黄连5g同煎,频频呷之,再吐再呷,以开噤为止。
  若服药时屡饮屡吐,可先予少量玉枢丹置口中,随口水缓缓咽下,然后再服它药。
  此外,本证也可用田螺捣烂,加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以引热下行。
  虚证多由脾胃素虚或久痢以致胃虚气逆,症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肌肉消瘦,舌淡脉弱。
  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 (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姜汁。也可用人参、茯苓、莲子肉及石菖蒲各10g,加生姜汁,水煎之服用。
  香砂六君子汤: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木香6g,砂仁6g,炙草6g。
  若胃中虚冷,呕逆不止者,加肉桂3g,补骨脂8g,干姜6g以暖肾温胃;如下痢如注,饮食不进,肢冷脉微,为病情危重,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益气回阳救逆。
  参附汤:人参9g,熟附子6g
脾约            病名。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便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阳明病条。
蛊胀             病名。①有流行性,因蛊毒引起腹部胀大,四肢浮肿,形体消瘦的病患。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医林绳墨•膨胀》:“至若蛊胀之症,所受山岚瘴气,或虫蛇蛊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胀,肚见青红之纹。皆由山岚蛊毒之气,因感入腹,聚而不散,结为腹满之症。”参见蛊注条。   ②即鼓胀。《古今医鉴•胀满》:“经曰鼓胀”,“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   ③指单腹胀。《医钞类编•胀病门》:“单腹胀,四肢头面不肿胀,惟在腹,故名为单腹胀,其实脾胃病也。又以其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故亦名蛊胀。”   ④指腹膨大而中实有物者。《类证治裁•肿胀》:“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虫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绷急,中空无物也。”
开鬼门            治疗学名词。出《素问•汤液醪醴论》。鬼门,指汗孔。即汗法。详该条。
洁净府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用通利小便的方法使膀胱净洁。净腑,指膀胱。《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腑。”王冰注:“洁净腑,谓泻膀胱水去也。”此法多用于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小腹胀满等膀胱(下焦)湿热证候。方如五苓散、八正散等
                       “开鬼门”和“洁净府”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方法。“鬼门”即指体表的汗毛孔。在宣肺发汗的过程中,即宣发肺气,通过皮毛使汗从皮肤而出。“开鬼门”即是发汗的意思。“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是利小便的意思。
  中医对水肿病的治疗,需常运用“开鬼门”和“洁净府”的方法,使停留于体的水分,能随汗排出或从小便排出。
  汉代名医张仲景,根据《内经》治水肿病的理论指导,提出了“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的具体治肿准则。后人即遵循着这一治肿准则,辨证施治治疗水肿病,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去菀陈莝               当作“去菀莝陈”,莝,锄草。引申指清除;菀,积也。去菀陈莝,即去除郁积,莝除陈旧,它不仅包括攻逐水邪,而且也包括祛除郁结于体内的瘀血。去菀陈莝,谓去血之瘀结,消水之蓄积。《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提壶揭盖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即手太阴肺经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络肺。因此,大肠的传导功能要依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随之而降,从而糟粕能下。如果肺失肃降,则大肠之气亦不下降,故导致大便秘结。若肺阴亏虚,津液不布大肠,大肠失却滋润,亦可导致便秘,养阴润肺、条畅肺气即可解除便秘。因此,《医经精义》点明“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也
肾着                病名。寒湿附着肾经而见腰部寒冷沉重的病证。《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腹重如带五千钱。”治宜散寒祛湿,用甘姜苓术汤。参见腰重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