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11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分享】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白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见表1


1  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                                          标准
I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IV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五、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I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2  各类手术预防用药选择
                             预防用药选择
头颈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心脏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神经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腹外疝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    头孢拉定或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唑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泌尿外科手术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六、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        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        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        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工发生率。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预防SSI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I发生率,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1.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病人的机会
2.            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            传统的术前一日剃毛已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I的机会。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须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            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            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证。
6.            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但抗生素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并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明明+2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3-13 19:33 | 只看该作者
在临床工作中,大家按照这些指南来执行吗?现在我们科,以两腺为主,几乎没有几个能算上合理用药的。用药没有适应症,超疗程,大剂量,用法不对(该一天两次多次的,一天一次)等等,常常见到。
3# 板凳
发表于 2007-3-14 03:2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前面说的都很合理,很有道理,先谢谢楼主,

但后面的用药,只能说是一种选择,感觉可以不用上来就用头孢类的药物。个人感觉这种用法虽不是滥用但并不很可取。
4
发表于 2007-5-27 11:24 | 只看该作者
是不是要严格按照这样来
5
发表于 2009-4-21 17: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感谢,拜读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20: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