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什么是虫牙?它是怎样引起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2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龋病(俗称:"虫牙")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由色泽变化到最终形成龋洞。


龋坏继续向深部发展可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一系列病变,甚至成为病灶,影响全身健康,危害极大。它的发病率高而且分布广泛,它不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止疾病。


对龋病的致病因素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四联因素"即宿主一寄生物一环境-时间。


首先,细菌是龋病病因中必不可少的病原**物,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菌株。这些细菌的致龋特性是基于其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以及对坚硬牙齿表面的附着能力。这些细菌虽然直接附着在牙齿表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只有在形成了牙菌斑后才能使牙齿发生龋齿。牙菌斑即一种稠密的、不定形的,非钙化的团块,是由细菌及细菌间的胶状基质所组成。牙菌斑在牙面附着很紧,一般的清洁措施如漱口冲洗均不易去除,人工清除后可在1~2小时内重新形成。所以牙菌斑直接作用于牙面的时间越久,发生龋齿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仅有细菌这一个因素并不足以致龋,其作用还必须受到口腔环境(包括进食与食物滞留)、机体和牙齿状况、时间的影响。


糖能致龋,这是众所周知的。进食糖类食品后,糖进入牙菌斑,菌斑内的致龋菌使其酵解产酸。当菌斑的pH值下降到5.0以下时就可发生牙齿硬组织脱矿,从而形成龋齿。蔗糖较其它糖类的致龋作用更为显著。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蔗糖消耗量大的国家龋病发病状况较为严重,反之,发病率较低。进食糖类的频率和方式对龋病发病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机体和牙齿结构状况在龋病发病中是关键性的因素,比如营养不良、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牙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结构的缺陷等因素均有利于龋病的发生和发展。

时间也是致龋的重要因素,从无龋到龋齿的形成还必须有充分的作用时间。

概括起来,关于龋病的发病原理的基本点就是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炭水化合物)进入口腔后,在细菌的作用下,形成高粘度水不溶性多糖,紧密贴附于牙面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生态环境中,构成复杂的牙菌斑,使细菌不仅得以牢固地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综上所述,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菌是必要的病原体,但必须形成菌斑作用于牙齿,才能构成致龋的条件;而致龋食物则是细菌致龋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釉质表面结构的薄弱部位是致龋的必要条件之一;口腔环境则与菌斑和致龋性食物直接发生联系,与细菌、牙齿、机体以及时间同为龋病发生的必要因素。上述各因素之间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地共同作用于易感牙齿,最终形成龋齿。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牙典+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9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