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47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谁来为乡医的“老有所养"买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31 2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福建省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卫生所   郑明新
                       邮政编码:354105    电话:0599-5558809
      “怎样让乡医老有所养”?随着乡医队伍迅速老龄化,特别是关于乡医男6O岁,女55岁即不予注册规定的***,这个话题倍受关注。焦点当然是:“谁来买单"?对此,主张各不相同。最终谁来买单,得由[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相关政策。而决策的依据,离不开事实。作为一位老乡医,笔者试以亲身的经历,用事实从三个方面对乡医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希望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注:为了方便,凡属“半农半医”“赤脚医生"称谓,本文皆以“乡医”表述)
       一、组建乡医的历史背景
       由于旧社会遗留的烂摊子太烂,新中国百废待兴,对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乡医队伍组建之时,闽北山区的农村,卫生状况依然严峻。环境卫生脏、乱、差,传染病肆疟,除了牛痘普种外,预防工作就是一片空白。儿童患病率和死亡率极高,58年竹田村流行麻疹,32例便死亡12例,老马头家仅有的两个儿子都死于这场麻疹。丝虫病引起的“冬瓜脚”村村都有,“十人坐一桌,桌下狗都钻不过”。三四十岁便成了“半劳力”。疟疾使生产队的劳力都“打摆子”,没有人“双抢”,机关、学校派人“支农"成了惯例。流脑、乙脑,小儿麻痹等遗留的后遗症残疾者随处可见。旧法接生的接生婆,让产妇跪在于稻草上生孩子,给新生儿断脐,用的是从灶边苦竹做的吹火筒上劈下的一条篾片,或者用牙咬。碰到难产和产后大出血,除了叫人在栋柱的脚上用力磕之外,毫无办法。待到找齐了人,绑好了竹椅,大家跑着抬着往医院送都已经来不及了。新生儿破伤风和孕产妇死亡率都居高不下。妇女由于生孩子时会阴撕裂而落下的子宫脱垂比比皆是,周婶四十岁上就已经重度“脱茄",象男人一样了,但她只好垫着裹着,忍着痛苦,在队上照样出工,在家里还得操劳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繁重家务。虽说有为数不多的“下放”医生在大些的村设医疗站,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困难,朋门有了病,都是先煎五月节那天采回来晒干的“节茶”喝,好了就算,不见效便能拖就拖,象小儿肺炎,小儿秋泻这些本可治好的病,也很快被拖死了。感冒、咳嗽拖成气管炎,再拖成老慢支、肺心病的每村都有好多。而“送路头”“喊魂”“收惊"搞迷信,依然是人们企求免灾的常用手段。徐家婆婆今年8O岁,她说她一共生了“一斤”十六个,只得两男一女长成。她的遭遇,便是农村落后的卫生状况造成众多家庭悲剧的一个典型。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1965年6月26日,已故***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开始从回乡知青中,通过基层推荐,把其中的优秀分子组织起来,分期分批进行培训,然后回到各自村里,办起了合作医疗站,承担起全部的农村公共卫生任务。从此,这支遍布每个行政村不用国家发工资的基层卫生队伍,便成了[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为实现一个个农村卫生***战略目标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队。            
      二、乡医队伍组建后做了五件大事
      1、构筑了一道保护儿童健康的免疫屏障普种牛痘消灭天花的实践,证明了免疫接种的科学性。随着国产疫苗种类和产量的增加,国家为农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免费疫苗,随后还建立了冷链设施,为建立有效保护儿童健康的免疫屏障奠定了物资基础。乡医的忘我劳动,则使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先是对整个儿童群体的全面无序接种,渐渐地过渡到按程序的计划免疫。万事起头难,孩子怕**,家长不以为然,一看见医生来打预防针,便四散奔跑,躲藏不见,乡医们只好跑第二次、第三次,直至该接种的都接种了方才罢休。为了追求最佳的“屏障”效应,凡是有儿童生活的地方,便有乡医预防接种的足迹。麻沙江坊村有个“行政飞地”——篾溪,离主村2O多里,得从邻村爬上大山,穿过原始森林,走过从十几丈深涧支起的摇晃的木头桥,越过架在半山崖上的栈道,穿过竹林才能到达。一共十几户人家,还分散住在几个山窠的山厂里,全部跑遍,加起来又得20里,乡医吴子云他们平均每月都跑一趟,去给那里的孩子们接种疫苗,几十年从未间断,严冬酷暑、风霜雨雪、野兽毒蛇都不能动摇他们的责任心,老吴有心脏病,有一次和小张一道去篾溪,半路上心脏病发作,差点送了命。至于为搞预防走村串户冷不防被狗咬伤,被怕**的孩子丢石头“暗算”,**时被吐一身口水,被骂祖宗,被踢得满身脚印,更是寻常事。乡医们凭着一股责任心和韧劲,边做工作边宣传,用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的事实说服群众,终于使免疫接种深入人心,走上正轨,筑起了一道有效保护儿童健康的免疫屏障。也才会有现在乡镇卫生院防保科医生,可以在办公室里坐等接种对象送上门来的大好局面。
        2、参加了消灭丝虫病、疟疾和结核病的攻坚战只有[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才有如此大气魄,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群众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地方病的攻坚战,乡医队伍有幸成了先锋队。先是全民采血片。由于丝虫只有在夜间才到外周毛细血管活动,所以采血片都得在冬春季的夜间进行,挨家挨户一个不漏,有抵触的不在家的就反复跑。乡医“土生土长”的优势,使采片率能达到100%,接着是对带虫者的“送药看服”治疗,一疗程七天,每目早晚各一次。海群生毒性小,但服后在体内杀死丝虫,会在8小时后发生严重的“异性蛋白过敏反应”寒战高热,头痛乏软,病人不易接受。为了保证让病人按疗程服完,除了正面的宣传动员,专家们还将海群生做成不同的剂型,有大有小,胶囊象蜂乳,糖衣片象力勃隆,给乡医面授机宜:只要第一天药服下去,往后的服药便看着办。75年我们复训班的40多位乡医,便被派到徐市乡各自然村去发药。每人包一两个自然村,病人多的十几个,少的有七八个。第一天集中起来,宣传动员之后,思想通的就用普通海群生片,不通的骗说先服一天蜂乳,明天再看。8小时后,全部倒在各自家中,便上门送药,结合处理反应,针对不同对象,连哄带骗地把药服下,就这样,天天变着法子把药“看服到口”。乡医还组成互助队,集中一班人,一片一片完成。又通过反复几年的复查复治,终于在闽北的农村消灭了血丝虫,让“冬瓜脚”成为历史。
        在消灭疟疾的战役中,乡医们同样辛苦,夜间,领着专家钻遍全村的牛栏,赤脚踩在牛粪中捉蚊子。临床上见了发热病人就采血涂片,发现阳性病人则连续八天的现症治疗,再加每年两次以上的四天抗复发。都必须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完登记,记完再走”。为了消灭传播虫媒,国家高价进口溴氰菊脂,为家家户户浸蚊帐,为了保证质量和效果,乡医们亲自示范配药搓揉,对一些做不好的都亲自帮着做,当全村都完成之后,乡医的双手已患上了药物性皮炎,又痒又痛好多天。就这样头尾也坚持了十余年,才最终控制了疟疾。
随着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乡医们又担负起了对农村结核病的筛查和督导服药。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久的将来,结核病也将象丝虫、疟疾、小麻等一起,成为年轻医生们难得一见的陌生病种。
         3、普及新法接生、原县医院妇产科德高望重的老主任商主任,在一次带教我们做新法接生时,说了一番语重心长,令人刻骨铭心的话,她说:农村旧法接生导致的太多悲剧令人心碎,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一切。你们将是建阳农村普及新法接生的主力军。希望大家能认真的听,仔细的看,都动手做一做,把基本功练扎实。女同志要大胆地做,***志也要勇敢地去做,我们科里就有位男主任。在关键时刻,你们只要按科学的方法做,救活的就是两条命,就是一个家庭。书写的就是闽北妇幼保健的新篇章。
         乡医们谨记教导,从自身做起,从爱人身上做起,从家人到亲戚朋友再到一村的人。逐渐把新法接生普及开来。对于各方面都正常的产妇,按新法接生规程在家接生;对产前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妊娠高血压,或头盆不称等高危产妇,则告知家属做好准备,及时护送上级医院分娩。当然,碰到意外时,也得当机立断,一孕妇产前检查胎音左枕后,临产前两天,触摸为臀先露,嘱其准备好送上级医院分娩。因筹不齐费用,夫妻吵架互不理睬。半上午时分,产妇突然破水临盆,却无人在家。等到老人听见哭喊去看时,小**已先露出来了一节。等叫我赶到时,说已经近一小时仍无进展。看产妇已有气无力,满头大汗,男人还未找到,去找拖拉机的人说出门去了。东家老人开口了:“只要能保住大人就行”。别无选择,我只好按臀位接生操作规程将孩子接了下来。一看孩子已经青紫,没有呼吸,马上又按相关要领操作,终于把孩子救活。当大家都看着我笑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上全是胎粪。新法接生,就是这样通过乡医们的亲历亲为,深入人心,得到普及,使农村妇幼保健步入科学的正轨。
        4、为村民提供简、便、廉、效的医疗服务乡医队伍的组建,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但面对依然贫穷的农民群体,乡医提供的医疗服务,只能是“简、便、廉、效”。但也绝非所谓的“一根针、一把草”。而是在“预防为主”方针指导下,突出一个“早”字来实现的。“上工治未病”,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乡医们继承了老祖宗的好传统,在花大力气构筑免疫屏障的同时,重视把小伤小病也治早治好,感冒发烧拉肚子,统统争取第一时间治愈。78年竹田村又暴发流行麻疹,头尾65天共出了119例。乡医以合作医疗为依托,并用中西医手段,日夜守护,早确诊,早用药,结果1l8例康复,平均每人只用药品费4.50元。79年暴发流脑,永兴村共发生30多例,乡医就地治疗,在输液中加入青霉素,磺胺嘧啶,及适当的对症治疗,硬是在初期阶段便把病孩一个个治愈,。医学是经验科学,乡下的设备只有“老三件”加压舌板,但也逼着乡医们去不停的学习,掌握了相对扎实的鉴别诊断学知识,在面对内、外、妇、儿各种病人时,都能从容应对。第一时间区别出轻重缓急,比如急腹症的阑尾炎,早期保守治疗效果显著,可以让病人少挨一刀,节省不少医药费,但对宫外孕破裂的病人,则急速护送转诊。再如老慢支、肺心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了不治之症的晚期病人,还有青壮年都打工去了,留下来守空巢的老人和留守后方的孩子们,乡医们的守护,更是一叫就到,服务到家,经济实惠。根据粗略估计,除了动手术和急重病之外,农民的病90%以上都是在村级卫生所诊治的,假如没有村卫生所的乡医,大家有病就得往上级医院跑,不说难,单这陪护往返的开支就是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加上大医院的大检查,用贵药,农民会不堪重负。在乡医的辖区里,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惑。5、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那场弄得全世界都人心惶惶的“非典”事件中,乡医队伍依然本色未改。一个会议,一个电话,对疫区返乡人员的监控工作,上级指向哪里,乡医就奔向哪里。在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给予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乡医与被控对象都是零距离接触,连续十四天,每天两次测量体温,了解情况,记录上报。还对发热病人进行治疗后的跟踪监控。长坪村卫生所乡医,65天共监控北京、广州重点疫区返乡人员17人,非疫区返乡人员几十人,连续9个月,对发热病例监控2100多人次。除了上述五个方面,乡医还负责着疫情报告,卫生统计,健康教育,疾病普查,还参与了计划生育、征兵、食品卫生管理,改水、改厕等等,总之,凡是农村中与卫生有关的工作,都有乡医的参与。乡医和村卫生所成了国家三级卫生网不可或缺的网底。三、乡医靠什么生活这样一支队伍靠什么生活的呢?集体化的年代,靠大队打工分,标准是与村主干,民办教师一样。但是,规定必须参加所在生产队分红。有一年,大队工分值1.5O元/天,小队才分0.60元/天。有位乡医与别人合伙搞副业种了点白术,同样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除了工分,没有任何其它的收入。
         **了,大集体解散,工分没人给了。民办教师一转制拿工资,乡医生活却没人管。但医疗站和卫生工作[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依然管着,定出了一个“一村一所,***核算,自负盈亏”的框框。性质是“非营利性”的。收费标准定得极低,可收费项目也极少。在农村真正能靠行医收入养家糊口的,只有掌握了一定专长,如骨伤科,牙科等少数乡医,即使在大村技术较好的乡医。因为不能单干,也只能依旧吃大锅饭,效益好些的,后来多被乡镇卫生院“一体化”了,绝大多数乡医只能靠和家人一起种责任田和搞副业支撑家庭,培养孩子上学,给老人养老送终。但是,出了医疗事故的赔付却没有减等级,万一出了个事故,乡医就得倾家荡产,连家人都跟着受罪。
        乡医种责任田比农民更辛苦,到了田里,病人一叫得回来,当你一身泥水汗水,又饿又乏回到家时,有病人说“等你半天了”你就得先为病人服务。碰到急诊,不管你是在洗澡、吃饭、睡觉都得立即应诊,古人有“一沐三握发,一啖三吐哺”。这对乡医来说不稀奇。年夜三十,正月初一都一样。碰到乡亲们赊帐中的死帐坏帐多了,乡医还得从家中拿些钱去买药维持卫生所的运转。乡医打预防针,好多年都没有收过费,9O年代***了一个“以计划免疫养计划免疫”的政策,通过“预防保偿”的形式向儿童家长收费,7年共21元,但归乡医的只有7元,还得分7年发给,第一年得为每个儿童跑7趟,完成“八针三个糖”的接种任务。妇幼保健中,只有接生可以收很少的接生费。相反,相关部门把乡医当成唐僧肉,繁杂的培训、考核、验证、发证都要乡医交大笔的钱,还要收管理费和责任状押金。这样,便形成了乡医必须“以农养医养公卫”的格局,乡医一直处在“低医疗收入,高责任风险”的环境中生活,甚至成了一个做事有人叫,吃饭没人管的群体。国家应负的卫生职能,除了药品、疫苗和冷链包,在农村,全由乡医包了。
         至于被“一体化”进去的乡医,在工资和福利上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的甚至被单位的“效益工资”定额搞得没饭吃。还有乡医的自考学历,职称评定,考取的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在村卫生所里都不起作用,等等,大家都很无奈。
为什么不改行外出打工去?一是有民办教师转制的先例,二是各届各级主管领导都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要想法解决乡医的困难,并且确实也有过_笔不少的资金,三是“青春不再”,给耽误了。
        上述事实证明了乡医的组建和使用,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行政行为;在党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英明领导下,乡医所从事的也是在农村卫生领域中具有破旧立新,改天换地意义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就。乡医们为此奉献了青春乃至全部的心血。而保障乡医生活的政策措施一直滞后,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困难局面。据我所知,全国102万乡医的经历和遭遇都大同小异,“群众利益无小事”,大家都热切地期盼[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尽快加大卫生投入,***相关政策,不但让乡医“老有所养”,还能为在岗的乡医提供合理的生活保障,让国家三级卫生网的网底更牢固,共同为构建**做贡献。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男医生+2您说出了乡村医生的心里话,送花给您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2-11 01:08 | 只看该作者
含泪读完  思绪万千
3# 板凳
发表于 2007-2-12 17: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当医生的
只有到那一天不给他们看病了
[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了
我想问题可以解决了吧
4
发表于 2007-2-19 18:54 | 只看该作者
大实话:victory: :victory:
5
发表于 2007-2-24 11:52 | 只看该作者
大把工还是好呀,看没有乡医的日子是什么样的.让高强他们那一帮试试
6
发表于 2007-2-24 16:51 | 只看该作者
祈祷把,说不定什么时候那根筋转对了可能会想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