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4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方剂] 【资源】药名相似的药物甄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药名相似的药物,往往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只有通过甄别,了解其中的缘由和不同的功用,才能区别疑似,了然心中,临证用药才不至于茫然。现举要甄别如下。

1.独活与羌活

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用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的表证。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其性上行,常用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弱;其性下行,多用于下半身之风寒湿痹。

鉴别要点:独活与羌活,《本经》未分,且云独活一名羌活。唐·甄权《药性论》中已分用。二者主要区别在于:燥性的强弱、发散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部位不同。

2.竹叶与淡竹叶

二者均能清热生津除烦,用于热病烦热口渴。清心利尿,善清心与小肠热,导热下行。用于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鉴别要点:竹叶,始载于《本经》,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全长7~18m)的叶,又名“淡竹叶”。淡竹叶始载于《本草纲目》,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全长30~60cm)的茎叶。二者名称、功用相似,可以相互替代使用,但决非一物。一般而言,明代以前方剂中所用竹叶或淡竹叶,均是指竹叶。

3.赤芍与白芍

二者均能止痛,用于痛证。

赤芍则长于活血止痛,用于血滞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瘀肿疼痛。清热凉血,用于温毒发斑,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清泄肝火,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白芍偏于柔肝止痛,用于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痛痛或四肢挛急疼痛。养血敛阴,用于血虚月经不调,自汗盗汗。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鉴别要点:白芍与赤芍,《本经》不分,通称“芍药”,唐末宋初,始将二者区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芍)补赤(芍)散”(《珍珠囊》)。

4.火麻仁与郁李仁

二者均为植物的果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促使排便,用于肠燥津亏之便秘。

火麻仁兼能滋养补虚,尤宜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

郁李仁润下力强,兼行大肠之气滞,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又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要点:火麻仁走后阴,通大便,兼可补虚;郁李仁走二阴,通二便,润下力强。

5.柴胡与银柴胡

二者均能退热,治疗热证。

柴胡长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主要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又能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银柴胡功专清虚热,除疳热,主要用于阴虚发热和疳积发热。

鉴别要点: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分别习称为北柴胡和南柴胡,首载于《本经》。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首载于《本草纲目拾遗》。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柴胡退实热,银柴胡退虚热。

6.黄连与胡黄连

二者均能清湿热,用于多种湿热病证。尤善清胃肠之湿热,为治湿热泻痢的常用药物,可相互替代使用。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可用于多种火毒之证。尤善清心胃之热,可用于心火亢盛之神昏、烦躁;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呕吐吞酸。

胡黄连又长于清虚热、除疳热,用于阴虚发热、疳积发热。

鉴别要点: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首载于《本经》。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首载于《新修本草》。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黄连清实热,胡黄连退虚热。

7.茯苓与土茯苓

二者均能除湿,用于湿证。

茯苓长于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停饮等水湿病证。又能健脾,用于脾虚证。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

土茯苓偏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为治梅毒的要药。

鉴别要点:茯苓为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在松树的松根上。土茯苓为植物土茯苓的根茎。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土茯苓为治梅毒的要药。

8.蕲蛇与乌梢蛇

二者均能祛风、通络、止痉、止痒。性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无处不到,为祛风要药。可用于多种风病。治疗风湿痹证,尤善治行痹、顽痹;还可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破伤风;麻风,疥癣等。

鉴别要点:蕲蛇始载于《雷公炮炙论》,为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又称白花蛇。乌梢蛇始载于《药性论》,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主要区别在于:蕲蛇有毒,力强。乌梢蛇功同蕲蛇,而无毒,力缓,常作为蕲蛇的代用品。

9.骨碎补与补骨脂

二者均能补肾壮阳,用于肾阳虚证。

骨碎补偏于补肾强骨,用于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又能活血疗伤,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

补骨脂偏于温补脾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阳痿、遗精、遗尿及脾肾阳虚五更泻。

鉴别要点:骨碎补偏于补肾强骨,活血疗伤;补骨脂偏于温补脾肾、固精缩尿。

10.白术与苍术

二者均能燥湿、健脾,用于湿阻中焦,脾虚不运之证。

白术长于健脾益气,用于脾气虚证。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主治脾气虚证。燥湿利尿,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诸证。固表止汗,用于气虚自汗。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

苍术偏于燥湿健脾,用于湿阻中焦证。又能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其性偏温燥,治痹以寒湿胜者尤宜。祛风散寒,用于风寒挟湿表证。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鉴别要点: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优。
11.木通与通草

二者均能利尿通淋,用于热淋涩痛。通乳,用于产后乳汁不下。

鉴别要点:木通与通草,名称相似,但古今称谓有别。今之木通,古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称为通脱木。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木通力强,通草力弱。

12.吴茱萸与山茱萸

二者名称相似。

吴茱萸长于散厥阴肝经(上行巅顶,下绕阴器)之寒邪而止痛,善治寒凝肝脉诸痛。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又能疏肝降逆而止呕,兼能制酸止痛。主治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助阳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泻。

山茱萸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补益肝肾,既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肝肾之品。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收敛固涩,作用广泛,可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以及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者。

鉴别要点:二者均以“茱萸”冠名。其药材来源、功用均不相同。

13.木香与青木香

二者均能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木香长于行胃肠之滞气,对于脘腹气滞胀痛及泻痢后重之证最为适宜。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

青木香偏于行肝胃之滞气,对于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痛痛兼热者最宜。又能解毒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

鉴别要点:二者均以“木香”冠名。木香为云木香、川木香的根,始载于《本经》,原产于印度。、缅甸,经广州输入,行销内地,名“广木香”。青木香为马兜铃的根,始载于《新修本草》,原名“独行根”、“兜铃根”,至明代《本草蒙筌》称“青木香”。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木香性温,以行胃肠滞气为主。青木香性寒,以行肝胃之气滞为主。

14.麦芽、稻芽与谷芽

三者均能消食健胃,用于饮食积滞证。尤能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主治米面薯芋类积滞不化证,常配伍使用。

麦芽还能回乳(断乳)消胀,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胀痛。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滞证,作辅药用。

稻芽、谷芽消食力缓,能助消化而不伤胃气。

鉴别要点:麦芽为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稻芽为稻谷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谷芽为粟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过去曾以稻、粟、黍等植物的果实发芽作谷芽入药,认为药效亦相近。《中国药典》(1985年版)始将粟芽以谷芽为正名收载,并同时收载且单列稻芽。一般南方多用稻芽,北方多用谷芽。

15.姜黄与片姜黄

二者均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治疗血瘀气滞诸痛证。

姜黄长于活血行气,以治疗血瘀气滞之心胸胁腹诸痛为宜。

片姜黄长于通经止痛,以治疗风湿肩臂疼痛为宜。

鉴别要点: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二者性味、功用相似,但是二个药物,不可混淆。

16.白前与前胡

二者均能降气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常相须为用。素称“二前”。

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寒痰咳嗽。

前胡性凉,又能疏散风热,以治痰热、风热咳嗽为宜。

鉴别要点:白前专于降气,前胡能升能降。

17.石决明与决明子

二者均能清肝明目,为眼科常用药。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石决明还能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决明子还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石决明为贝壳类药物,决明子为种仁类药物,又名“草决明”。石决明清肝、平肝;决明子平肝、润肠。

18.磁石与代赭石

二者均为矿石类药物,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磁石长于镇惊安神,用于阴虚阳亢之烦躁不宁、心悸、失眠。聪耳明目,用治肾虚耳鸣、耳聋。纳气平喘,用于肾虚气喘。

代赭石偏于重镇降逆,既降上逆之胃气,又降上逆之肺气,用于呕吐、呃逆、噫气及气逆喘息等证。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鉴别要点:磁石偏于镇惊安神,并能聪耳明目。代赭石偏于重镇降逆,并能凉血止血。

19.人参与党参

二者均能补气、生津,用于肺脾气虚证,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人参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元气虚脱,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单用有效,如独参汤。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亏虚之心神不安。

党参补气之力不及人参,能补气养血,用于血虚萎黄、乏力、头晕、心悸。

鉴别要点:人参、党参古时不分,至清《本草从新》始将其分开。故凡古今方中用人参者,每以党参代之。因党参补气力弱,大凡轻证和慢性疾病,可代人参用;若急证、重证,仍用人参为宜。

20.西洋参与太子参

二者均能补气、养阴,为气阴双补之品,用于气阴两虚之证。

西洋参补益力强,性寒清热,凡气阴两虚而火较盛者宜之。

太子参性平力薄,凡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盛者及小儿宜之。

鉴别要点:西洋参主产于美国、加拿大,又名“西洋人参”,与人参同科(五加科)不同种。太子参原在南京明孝陵所发现,故名“太子参”,因治儿童虚汗有效,又名“孩儿参”、“童参”。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力量的强弱。

21.沙蒺藜与白蒺藜

二者均能明目,治疗目疾。

沙蒺藜长于养肝明目,用于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补肾固精,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

白蒺藜偏于祛风明目,用于风热上攻,目赤翳障。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乳闭胀痛。

鉴别要点:沙蒺藜原名“沙苑蒺藜”,传统认为,产于陕西潼关者为好,又名“潼蒺藜”、“潼沙苑”。白蒺藜因其背面窿起,有许多网纹及坚硬小刺,故名“刺蒺藜”。沙蒺藜以平补肝肾见长,白蒺藜以平肝疏肝为优。

22.麦冬与天冬

二者均能养阴清热润肺,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麦冬还能益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清心除烦,用于热病心烦、失眠。

天冬还能滋肾润燥,用于肾阴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及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等证。

鉴别要点:麦冬养阴清热,主要作用在肺、胃。天冬养阴清热,主要作用在肺、肾。

23.五味子与五倍子

二者均能收敛固涩(敛肺、敛汗、涩精、涩肠),用于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体虚滑脱之证。

五味子还能益气生津,用于津伤口渴,消渴证。滋肾宁心,用于心神不安之证。

五倍子外用能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流水、溃疡不敛等。

鉴别要点:五味子为种子,五倍子为虫瘿。五味子能涩能补,五倍子功专收敛。

24.肉豆蔻、白豆蔻与草豆蔻

三者均能温中、行气,用于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

肉豆蔻长于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

白豆蔻偏于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证。温中重在胃而善止呕,用于胃寒呕吐。

草豆蔻功用似白豆蔻而温燥之性较强,对脾胃寒湿偏盛者宜之。

鉴别要点:肉豆蔻偏于涩肠止泻,白豆蔻行气温中止呕,草豆蔻温中化湿力强。

25.桑螵蛸与海螵蛸

二者均能固精止遗,用以治疗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等证。

桑螵蛸又能补肾助阳,缩尿,对于肾虚遗尿、尿频尤为常用。

海螵蛸固涩力强,还能止带、止血、收湿敛疮,用于带下、崩漏、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湿疮、湿疹、溃疡不敛等。制酸止痛,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鉴别要点:桑螵蛸为昆虫的卵鞘。海螵蛸为乌鲗(墨鱼)的内壳(背部的一块骨片),又名“墨鱼骨”、“乌贼骨”。桑螵蛸能涩能补,海螵蛸功专固涩。

26.硫黄与牛黄

二者名称相近。

硫(Liu)黄外用能解毒杀虫疗疮,治疗疥癣,湿疹,皮肤瘙痒,尤为治疗疥疮的要药。内服能补火助阳通便,用于肾虚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牛(Niu)黄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疽疔毒等各种火毒之证。又长于清热化痰开窍,用于痰热阻闭心窍之高热、神昏谵语、口噤等。清心凉肝息风,用于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

鉴别要点:硫黄为矿石类药物,性温,有毒,以外用解毒杀虫疗疮见长。牛黄为牛的胆囊结石,性寒,无毒,以清热解毒、开窍、息风最著。

27.南沙参与北沙参

二者均能养阴清肺,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益胃生津,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

鉴别要点: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和杏叶沙参及阔叶沙参的根,最早记载于《本经》;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最早记载于《本草汇言》。主要的区别:北沙参偏于养阴,南沙参兼能祛痰。

28.川牛膝与怀牛膝

二者均能活血通经,用于瘀血诸证。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伤痛。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肝肾亏虚之腰痛、腰膝酸软。利水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引火(血、药)下行,用于:①上部的火热证: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②上部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等;③腰膝以下的病证,作引经药用。

鉴别要点:二者均为苋科植物,怀牛膝药用牛膝的根,主产于河南;川牛膝药用麻牛膝及川牛膝的根,主产于四川。主要的区别: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29.汉防己与木防己

二者均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证。因其性寒清热,以治热痹为宜。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本品苦寒下行,降泄力大,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

鉴别要点: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根,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根。主要的区别:汉防己善走下焦,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上行走外,偏于祛风止痛。

30.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

二者均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对于风湿痹证兼有肝肾不足者尤宜。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要点: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北五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要的区别:南五加皮长于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无毒;北五加皮偏于利水(消肿),有毒,《中国药典》以“香加皮”之名收入。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8 19:23 | 只看该作者
同一药物每因药用部位、炮制方法和采收时节不同,而出现了多种药物,且功效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还出现了相反的功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掌握和运用中药时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现择要甄别如下。

1.麻黄与麻黄根

二者均可治汗。

麻黄长于发汗解表,主治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无汗之表证。又能宣肺平喘,可用于多种喘咳,因其性温,故以治风寒束肺之喘咳最为适宜。利水消肿,可用治风水水肿。

麻黄根长于固表止汗,主治体虚之自汗、盗汗,为止汗之专药。

鉴别要点:麻黄药用其草质茎(地上部分),麻黄根药用其根及根茎(地下部分)。李时珍云:“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本草纲目》)。麻黄发汗,用于表实无汗;麻黄根止汗,用于体虚汗出。

2.桂枝与肉桂

二者均能温通经脉,适用于寒滞经脉诸证。

桂枝偏于能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又可通阳化气,适用于阳气不化,水湿内停之痰饮证、蓄水证。

肉桂偏于补火助阳,治疗肾阳不足或脾肾阳虚之证。散寒止痛,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之痛证皆宜。本品既不补气,又不补血,还可用于气血亏虚的病证。因其能鼓舞气血生长,常与补气补血药同用,有如“催化剂”的作用,可提高或增强补气补血药的作用,如十全大补汤。

鉴别要点:桂枝药用其嫩枝,肉桂药用其干皮或粗枝皮。主要的区别:桂枝偏于走表,散表寒,用于表寒证;肉桂偏于走里,温里寒,用于里寒证。

3.生姜、干姜与炮姜

三者均能温中散寒,用治中焦寒证。

生姜偏于散表寒,用于风寒感冒之轻证。其温中尤善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可用于多种呕吐,以治胃寒呕吐最宜。又可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

干姜偏于温里寒,尤为温中散寒之至药,大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咸宜。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每与附子同用。又能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炮姜偏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适用于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等多种出血证。

鉴别要点:生姜药用其新鲜根茎(嫩姜),干姜药用其干燥根茎(老姜),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又名黑姜。主要的区别:生姜偏于走表,发散风寒,治疗风寒表证;干姜偏于走里,长于温中、回阳,用于中焦寒证及亡阳证;炮姜偏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性出血。

4.瓜蒌根、瓜蒌皮与瓜蒌仁

三者药用部位不同。

瓜蒌根能清热生津,用于热病津伤之口渴及消渴证。清肺润燥,用于肺燥咳嗽。消肿排脓,用于热毒痈肿,未成脓者,可使之消散;已成脓者,可使之疮溃排脓,为外科常用之品。

瓜蒌皮能清热化痰,主治肺热咳嗽,痰稠难咯之证。能利气宽胸,通胸膈之痹塞,用于胸痹、结胸、胸膈痹塞或作痛等证,现多用于冠心病心绞痛。

瓜蒌仁因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而通便,主治肠燥便秘。

若瓜蒌皮、瓜蒌仁同用,称“全瓜蒌”。

鉴别要点:瓜蒌根药用其干燥的块根,又名“天花粉”。瓜蒌皮药用其果壳。瓜蒌仁药用其种仁。主要的区别:瓜蒌根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瓜蒌皮清热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滑肠通便。

5.生地黄与熟地黄

二者均能养阴生津,治疗阴虚津亏之证。

生地黄偏于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口干、舌绛及吐血、衄血、尿血等出血证。津伤之口渴及消渴证。

熟地黄偏于补血,为补血之要药,常用于血虚诸证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如四物汤。又能补精益髓,用于肾阴不足诸证,如六味地黄丸。

鉴别要点:生地黄药用其干燥的块根,又名“干地黄”。熟地黄药用其干燥的块根,经加工炮制而成。主要的区别:生地黄养阴、凉血;熟地黄滋阴;补血。

6.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

三者均能清热解毒、凉血,为“气血两清”之品,用于热毒发斑及痄腮肿痛、热毒痈肿等。

大青叶偏于凉血消斑,对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发斑、神昏、壮热、烦躁等多用。

板蓝根偏于解毒利咽,对于大头瘟毒、头面红肿、咽喉不利等多用。

青黛偏于清泻肝火、定惊,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咯血及惊风抽搐。

鉴别要点:大青叶药用其叶片。板蓝根药用其根。青黛药用其叶中的色素,经加工制取干燥而成。

7.桑叶、桑枝、桑白皮与桑椹

四者药用部位不同。

桑叶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涩痛、多泪。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

桑枝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尤宜于上肢痹痛。

桑白皮泻肺平喘,用于肺热咳喘。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桑椹滋阴补血,用于阴血亏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生津润肠,用于津伤口渴或消渴,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桑叶药用其叶,长于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多用。桑枝药用其嫩枝,偏于祛风通络,尤擅治上肢痹痛。桑白皮药用其根皮,长于泻肺平喘,肺热咳喘多用。桑椹药用其果穗,长于滋阴补血,阴血亏虚者多用。

8.枳实与枳壳

二者均能理气,治疗气滞证。

枳实力强,善破胃肠之结气而消积导滞,凡胃肠积结气滞(食积、湿热、热结)之腹满胀痛、便秘、泻痢后重等均可运用。化痰除痞,用于痰阻气机之胸痹、结胸。

枳壳力缓,长于行气、宽中、除胀,对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者多用。

鉴别要点:枳实为其未成熟的果实。“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推墙倒壁之威” (《本草害利》),具有作用“快”和“猛”的特点。枳壳为其成熟的果实。功用与枳实同,但作用较缓和。

9.附子与乌头

二者均能散寒止痛,用于寒凝疼痛之证。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主治亡阳证。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乌头长于祛风湿,散寒止痛力著,尤善治寒痹痛、心腹冷痛、寒疝疼痛。对于跌打损伤疼痛,还能麻醉止痛。

鉴别要点:附子药用其子根,有毒。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乌头药用其母根,有大毒。散寒力强,尤以止痛称著。

10.紫苏叶、紫苏梗与紫苏子

三者药用部位不同。

紫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行气宽中,对于外有风寒,内有气滞者较为适宜。因其行气宽中,可收止呕、安胎之效,可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胎气上逆,胎动不安。还能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而致腹痛吐泻者。

紫苏子长于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壅气逆之咳嗽气喘。又能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紫苏叶药用其叶,长于发散风寒。紫苏梗药用其茎,偏于行气宽中、安胎。紫苏子药用其成熟的果实,优于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1.仙鹤草与鹤草芽

二者均能杀虫,用于虫证。

仙鹤草长于收敛止血,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的出血之证。又能止痢、截疟、补虚,用于慢性泻痢、疟疾寒热及脱力劳伤。

鹤草芽作用专一,善驱绦虫,并有泻下作用,为治绦虫病的新药(古代无记载)。

鉴别要点:仙鹤草药用其全草,本草记载其功效甚多,然现代主要用于止血。鹤草芽药用其冬芽,功专杀虫,主治绦虫病。

12.竹茹与竹沥

二者均能清热化痰,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黄稠之热痰证。

竹茹善清胃热而止呕,主治胃热呕吐。

竹沥祛痰力强,治疗热咳痰稠,最有卓效。对于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单用有效。

鉴别要点:竹茹药用其竹杆的中间层,即去掉绿层后刮下的纤维,又名“竹二青”,以治热痰、热呕见长。竹沥系新鲜竹杆经火烤所沥出的液汁,又名“竹油”,清热化痰力强,以治热咳痰稠称著。

13.鹿茸、鹿角、鹿角胶与鹿角霜

四者均能补肾阳,益精血,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频数等。

鹿茸力峻,还能强筋骨,用于精血不足、筋骨无力或小儿发育不良、骨软行迟、囟门不合等。调冲任,用于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托疮毒,用于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鹿角可作鹿茸之代用品,惟效力较弱。兼活血散瘀消肿,可用治疮疡肿毒,瘀血疼痛及腰脊筋骨疼痛等。

鹿角胶功效不如鹿茸之峻猛,但比鹿角为佳。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用于多种虚寒性出血。

鹿角霜补力最弱。兼能收敛,可用于崩漏、带下、外伤出血、疮疡久不愈合。

鉴别要点:鹿茸为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鹿角为雄鹿已骨化的老角,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鹿角霜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主要的区别:鹿茸力量峻猛,鹿角胶次之,鹿角再次,鹿角霜最弱。

14.莲子、莲须、莲子心、莲房与荷叶

五者药用部位不同。

莲子补脾止泻,用于脾虚久泻,食欲不振。益肾固精、止带,用于肾虚遗精滑精、带下。交通心肾而安神,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安。

莲须固肾涩精,主治遗精、滑精、带下、尿频。

莲房化瘀止血,主治崩漏、尿血、痔疮出血、产后瘀阻、恶露不尽。

莲子心清心安神,涩精止血。主治热入心包,神昏谵语;失眠遗精;血热吐血。

荷叶清暑利湿,升阳止血。主治暑热病证、脾虚泄泻和多种出血证。

荷梗利气宽胸,和胃安胎。主治外感暑湿、胸闷不畅、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鉴别要点:莲子药用莲的成熟果实,莲须为莲花中的花蕊,莲房为莲的成熟花托,莲子心为莲子中的青嫩胚芽,荷叶为莲的叶片,荷梗为莲的叶柄及花柄。主要的区别:莲子能补能涩,莲须长于固精,莲房化瘀止血,莲子心清心安神,荷梗利气宽胸。

15.橘皮与青皮

二者均能理气,治疗气滞证。

橘皮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证。降逆止呕,用于痰湿中阻,胃气不降之呕吐、呃逆。燥湿化痰,为治痰之要药,用于湿痰、寒痰咳嗽。

青皮疏肝破气,用于肝郁气滞证。消积化滞,用于食积腹痛。

鉴别要点:橘皮药用其成熟果实的果皮,青皮药用其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主要的区别:陈皮力缓,偏于行气,功在脾胃;青皮力猛,偏于破气,功在肝胆。

16.金银花与忍冬藤

二者均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

金银花又长于疏散风热,主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入血分能凉血解毒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忍冬藤长于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尤善治热痹。

鉴别要点:金银花药用其花蕾,忍冬藤药用其茎叶。主要的区别:金银花偏于清表里之热邪,忍冬藤偏于清经络中风湿热邪。

17.何首乌与夜交藤

二者均能补养阴血,用于阴血亏虚之证。

何首乌制用长于补益精血,且不寒、不燥、不膩,为滋补良药。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证。尤善乌须发,治疗须发早白。生用能解毒,截疟,润肠,用于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夜交藤长于养心安神,为滋养性安神药,主治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又能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

鉴别要点:何首乌药用其块根,夜交藤药用其藤茎。主要的区别:何首乌偏于补益精血,尤善乌须发;夜交藤偏于养心安神,兼能补养阴血。

18.大腹皮与槟榔

二者均能行气、利水,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泻痢后重及水肿,脚气肿痛。

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及皮肤水肿。

槟榔长于杀虫,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尤善驱杀绦虫。又能截疟,治疗疟疾。

鉴别要点:大腹皮药用其果皮,槟榔药用其成熟的果实。主要的区别:大腹皮偏于行气、利水;槟榔长于杀虫、截疟。

19.侧柏叶与柏子仁

二者药用部位不同。

侧柏叶善清血热,兼能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尤以血热者为宜。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生发乌发,用于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柏子仁养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心神不安。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侧柏叶药用其嫩枝及叶,柏子仁药用其种仁。主要的区别:侧柏叶以凉血止血为主,柏子仁以养心安神为优。

20.马兜铃与青木香

二者均能清热,治疗热证。

马兜铃长于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热郁于肺,肺失肃降,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又能清除大肠积热而治痔疮肿痛或出血。

青木香长于行气止痛,用于肝胃气滞的胸胁胀痛、脘腹痛痛兼热者最宜。解毒消肿,以治疔疮肿毒、皮肤湿疮、毒蛇咬伤为宜。

鉴别要点:马兜铃药用其果实,以清肺肠之热见长;青木香药用其根,以行肝胃滞气为好。

21.郁金、姜黄与莪术

三者均能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之证。

郁金活血力缓,长于行气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血瘀内阻之胸、胁、腹痛。又能清心(开窍)、凉血(止血),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闭;血热瘀滞之出血证。利胆退黄,可治湿热黄疸。

姜黄、莪术活血力强,用于血瘀气滞之重证。姜黄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尤善治风湿肩臂疼痛。莪术消积止痛,用于食积脘腹胀痛。

鉴别要点:三者同源而异流。郁金药用温郁金、姜黄、莪术的块根,姜黄药用姜黄的根茎,莪术药用温郁金、莪术的根茎。

22.葛根与葛花

二者药用部位不同。

葛根功能解肌退热,对于表证发热,无论风寒与风热,均可选用。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故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透疹,用于麻疹不透。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证。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主治脾虚泄泻,通过配伍,也可于湿热泻痢。

葛花功能解酒醒脾,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等。

鉴别要点:葛根药用其根,葛花药用其未开放的花蕾。主要的区别:葛根解表、透疹、生津、升阳止泻;葛花多用于解酒。

23.益母草与茺蔚子

二者均能活血调经,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

益母草活血调经力优,为妇产科要药,故名“益母”之名。兼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及疮痈肿毒。

茺蔚子长于凉肝明目,用于肝热头痛、目赤肿痛。

鉴别要点:益母草药用其全草,茺蔚子药用其果实。主要的区别:益母草长于活血调经,妇产科多用;茺蔚子偏于凉肝明目,眼科多用。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8 19:26 | 只看该作者
18.桑寄生与五加皮

二者均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对于风湿痹证兼有肝肾不足者尤宜。

桑寄生还能补肝肾、固冲任而安胎,用于肝肾亏虚之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五加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鉴别要点:桑寄生偏于补肝肾,五加皮尚能利水肿。

19.藿香与佩兰

气味芳香,能化湿和中,用于脘腹痞满,食少作呕,神疲乏力等湿阻中焦证。祛暑解表,能外散表邪,内化湿浊。适用于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

藿香解表力强,并能化湿止呕,可用于多种呕吐,对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尤为适宜。

佩兰化湿力强,用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膩、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

鉴别要点:藿香偏于解表,并能化湿止呕;佩兰优于化湿,祛暑解表力弱。

20.苍术与厚朴

二者均为苦温燥湿药。能燥湿,用于湿阻中焦证。

苍术燥湿力强,并能祛风湿,用于风湿痹证。其性偏温燥,治痹以寒湿胜者尤宜。祛风散寒,用于风寒挟湿表证。明目,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厚朴偏于行气,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皆宜,尤以治实胀为主。又能下气消痰,用于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

鉴别要点:苍术偏于祛湿,兼能解表;厚朴长于行气,尤能消胀。

21.茯苓与薏苡仁

二者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扶正又祛邪,能补能泻。均能渗湿健脾,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及脾虚湿盛之证。

茯苓还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薏苡仁尚能祛湿除痹,舒筋脉,缓和拘挛,常用治湿痹而筋脉挛急疼痛者。清热排脓,可用于肺痈、肠痈。

鉴别要点:茯苓健脾利水,尚可宁心安神。薏苡仁健脾利水,还能除痹排脓。

22.车前子与滑石

二者均能利尿通淋,治疗湿热淋证。

车前子偏治热淋。且长于渗湿止泻,用于湿盛之水泻。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清肺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滑石偏治石淋。又能清热解暑,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外用能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痱子。

鉴别要点:车前子偏治热淋,滑石偏治石淋。

23.金钱草、海金沙与石韦

三者均能利尿通淋,治疗多种淋证。

金钱草长于通淋排石,为治石淋之要药。又长于清热利湿退黄,为治湿热黄疸之常用药。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海金沙长于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石韦兼能凉血止血,可用于多种血热出血证,尤宜于血淋。清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喘。

鉴别要点:金钱草偏治石淋,海金沙治诸淋涩痛,石韦偏治血淋。

24.香附与川楝子

二者均能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

香附疏肝,并能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用于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痛经、**胀痛。如四制(盐、醋、酒、童便)香附丸。

川楝子长于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用于肝郁气滞或肝胃不和,胁腹诸痛,兼有热象者,如金铃子散。兼能杀虫,用于虫积腹痛。

鉴别要点:香附疏肝调经,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草纲目》);川楝子有毒,疏肝泄热,以治肝郁有热者为宜。

25.地榆与槐花

二者均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其性沉降,善治便血、痔血等下部血热出血证。

地榆兼收敛止血。并能解毒敛疮,用于烫伤、湿疹、疮疡痈肿。尤为治烫伤要药,生用研末,油调外敷。

槐花清肝泻火,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据报道,本品有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

鉴别要点:地榆具有凉血、收敛的双重止血作用,又能解毒敛疮;槐花凉血,并能清肝泻火。

26.蒲黄与五灵脂

二者均能化瘀止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之出血证。活血止痛,凡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疼痛、心腹痛痛等瘀血作痛者皆宜,常相须为用,如失笑散。

蒲黄又能收敛止血,对出血证无论属寒属热,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兼能利尿通淋,尤善治血淋尿血。

五灵脂偏于活血止痛,为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

鉴别要点:蒲黄长于收敛止血,兼能活血止痛;五灵脂偏于活血止痛,兼能化瘀止血。

27.川芎与丹参

二者均能活血祛瘀,广泛用于各种瘀血病证。尤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川芎既活血又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凡血瘀气滞诸证皆宜。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尤为治头痛要药,故有“头痛必须用川芎”之说。

丹参性偏寒凉,对血热瘀滞之证尤为相宜。凉血消痈,用于疮痈肿毒。清心除烦安神,用于热病烦躁神昏及心悸失眠。

鉴别要点:川芎活血行气,适用于血瘀气滞诸证,又为治头痛之要药;丹参性凉活血,适用于血热瘀滞诸证,又能凉血消痈安神。

28.乳香与没药

二者均能活血行气止痛,凡临床内、妇、外、伤科见有瘀滞疼痛之证皆可运用。尤为外伤科要药。外用消肿生肌,适用于疮疡溃破,久不收口者。

乳香与没药为临床常用对药,功用基本相同,一般不分开使用,故处方名“乳没”。

鉴别要点:乳香偏于行气,没药偏于活血。

29.红花与桃仁

二者均能活血祛瘀,广泛用于痛经、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跌打损伤等血瘀诸证,常相须为用,如桃红四物汤。

红花力缓,长于活血通经,妇科尤为多用。量小活血,量大破血。

桃仁活血祛瘀力强。因药用植物的种仁,又能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便秘。还能降肺气而止咳平喘,可用于咳嗽气喘。

鉴别要点:红花活血,作用专一;桃仁破血,兼能润肠,止咳平喘。

30.半夏与天南星

二者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外用能散结消肿,用于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尤善治湿痰。并能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可用于多种呕吐,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又能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

天南星温燥之性胜于半夏,尤善治顽痰。又能祛风解痉,善祛经络之风痰而止痉,用于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歪斜,以及风痰眩晕、癫痫、破伤风。故有“诸风口噤,宜用南星”之说。

鉴别要点:半夏祛痰,善治湿痰。又为止呕要药。天南星祛痰,善治顽痰、风痰。

31.山楂、神曲与莱菔子

三者均能消食化积,用于饮食积滞证。

山楂尤善消油膩肉食,主治肉食积滞证。行气散瘀,用于瘀阻胸腹痛,痛经。

神曲消食力强,还能助金石、贝壳类药物的消化,凡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难以消化的药物者,常用本品糊丸,既助消化,又作为粘合剂。

莱菔子消食化积之中,尤善行气消胀,用于食积气滞证。降气化痰,用于咳喘痰多。

鉴别要点:山楂长于消油膩肉食,神曲能助金石、贝壳类药物的消化,莱菔子长于消食除胀。

32.贝母与瓜蒌

二者均能清热化痰,为治疗热痰证之要药。

贝母既可治热痰,又能治燥痰,还能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等。

瓜蒌以治热痰为主,又能宽胸散结,用于胸痹、结胸,尤为治胸痹之要药。润肠通便,可用治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贝母祛痰,善治热痰、燥痰。瓜蒌祛痰,善治热痰,又为治胸痹之要药。

33.桑白皮与葶苈子

二者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气壅盛之喘咳实证及水肿、小便不利。

桑白皮药性较缓,长于泻肺热,多用于肺热咳喘及皮肤水肿。

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消痰,多用于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利水力强,可治胸腹积水。

鉴别要点:桑白皮力缓,重在泻肺热;葶苈子力峻,重在泻痰涎。

34.酸枣仁与柏子仁

二者均能养心安神,为滋养性安神药,适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心神不安。

酸枣仁兼益肝血,主治心肝阴血亏虚之心神不安。并能敛汗,用于体虚自汗、盗汗。

柏子仁质润多汁,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肠燥便秘。

鉴别要点:酸枣仁安神、敛汗;柏子仁安神、润肠。

35.龙骨与牡蛎

二者均能镇惊安神,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等。收敛固涩,用于遗精、带下、虚汗、崩漏等滑脱诸证。平肝潜阳,用于阴虚阳亢之烦躁易怒、头晕目眩。

龙骨偏于安神,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之功,用于湿疮痒疹及疮疡久溃不敛。

牡蛎偏于平肝,又能软坚散结,用于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煅用有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胃痛泛酸。

鉴别要点:二者是临床常用的对药,处方名“生龙牡”或“煅龙牡”。功用相似,龙骨偏于安神,心神不安者多用;牡蛎偏与平肝,肝阳眩晕者多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