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讨论] 社会心理学 一些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社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
    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叫社会化。
    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2、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角色也就是现在社会心理学。
3、自我: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识。
    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4、首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5、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
6、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
    ① 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但社会角色关系与人际关系不同,在人际关系中,社会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② 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就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就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
    ③ 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和疏离的情感。
7、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识、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意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
    从众的特点是:
    其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其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其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8、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①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②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9、爱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成,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其特点是:
    ① 相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② 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③ 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④ 生理性: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因素,不是纯碎的精神的依恋。
    ⑤ 利他性: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10、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对于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等学科有较大意义。
    因为婚姻、生育、死亡这些人口过程都发生在家庭中,而且这些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核心家庭,通常把它划分为六个阶段:① 形成②扩展 ③稳定④收缩 ⑤空巢 ⑥解体。

二.问答和论述

1、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定义。
答: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学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是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2、    简述角色扮演过程的三个要素:
答:角色扮演过程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要素。 ① 角色期待 :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个体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和反对。 ② 角色领悟 :也就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③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行为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3、    3、行为原因的分类是什么?
答: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① 行为归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②行为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

4、    简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答: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有4种: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①相互性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他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相互的。②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人际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 ③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④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往往是不对等的,这会影响双方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

5、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机动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机动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呈正的线性关系。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有明显的恶果体现差异。①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② 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运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6、    简述态度转变的模型的要点:

答: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在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

转递着——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                 |                     |                  |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                  |                    |                  |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各方面的要素:① 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② 沟通信息:指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③接受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 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④情境因素: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体的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

7、引发夫妻心理冲突的因素有哪些?清列出。诸因素并分别简述之?

答:夫妻心理冲突多由下列因素引发:
     (一)需求不满:需求不满有5各方面:①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 ②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③ 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④ 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⑤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常常表现在言语沟通中。
        行为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具实质性,只要一方不放弃自己的某些价值观念及相应行为,冲突就会存在。人生目的看法,对幸福成就的看法等核心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也是特续的。

(三)远离的“自我”: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待、自我取向等。
      “自我”远离表现为:①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② 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③ 遇到分歧,各持已见,互相不让。④ 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⑤双方心理调适不和谐。

(四)夫妻的性差异:夫妻在**及其满足方式方面差异较大,男性的**有较强的自主性。女性的**则随性生活的增加,性体验加深而逐渐觉醒,增强,有的甚至到中年才达到较强水平,由于配合的问题,男女性差异会引起夫妻冲突。



《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守恒:儿童不能掌握守恒,掌握守恒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童年期儿童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2、  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横向比较,随年龄增长心理变化。①横断研究的优点在于: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②横断研究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

3、  视崖:吉布森通过视崖实验发展,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且有深度知觉。有人发现2~3个月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物来辩认。

4、  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章自身的动作,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有基本种交往功能。②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③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④思维的狭隘性,思维内容且有狭隘性。⑤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5、  自我意识:婴儿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飞跃。利用外有特征来认识自己。
幼儿自我意识:①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开始发展起来,从幼儿园到大班能自我评价。②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而迅速增长。童年自我意识:①自我概念:是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自己存在的认识等方面的认识。还有自我评价的特点。童年自我评价:***性日益增长。自我批判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青春期自我意识:艾里克森的观点: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如下几个方面: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相貌、体态、服装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②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影响着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逐渐影响自我的评价。③十分关心自己的人体特语和情绪特征。
      青年期自我意识:高中学生自我倾向逐渐减弱,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越来越客观。①青年期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随着人生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下。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自他人的评价。以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稳定的自我得以最终确立中年期自我意识:中年期个体差异最大,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满意的变化。

6、  元记忆:童年期无记忆的特点: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识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么相互作用等问题,小学生记忆的元认识有三个方面。①有关自我的知识:这种知识随年龄而变化,4年龄之后的认识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②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认识。幼儿具有明显的直观性,9岁以后记忆材料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③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一些改善记忆的方法,二年级认识到复述和分类都是记忆,五六年级儿童能够主动地运用分类进行记忆。

7、  最近发展区: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带来的发展,是潜力的开发。动力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8、  “人生护航舰”:人生护航舰是青年人面对人生挑战的一个保护层。①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对所有成年来说,父母依然在人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对父母的依恋开始减弱,多数人经常看望父母,与父母交谈人生的重要问题要和父母商量。②朋友关系:选择朋友也要根据对方的受教育程度、兴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等与自己是否接近。③亲密感建立。

9、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①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②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常识等记忆储存信息为能力,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而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10、            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自我接纳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




二、问答和论述题

1、简述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论观点:
答: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因素问题,随着时代的转移认识也在发生演变。
(一)单因素论: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问题持“非此即彼”单因素论观点有两大因素。①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自然显现。环境作用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自我显现而已。英国高尔顿断定“人的能力得自遗传”遗传性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阵营的霍尔曾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最近美国心理学家詹森认为,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②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中作用。
(二)二因素论:各种调和的观点、统称为二因素论。至今没能提示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本质关系。
(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

2、    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心理而是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哲学属于内因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    游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环境,认识物质特性,发展惑想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儿童通过游戏模仿性地,创造性地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在游戏中发挥想像,才智、技能和灵活的独创精神,体现领导组织能力。(四)培养健全的人格,自信和坚持具有责任感并遵守规则,在游戏中体现助人和协作精神。(五)增强体质。

4、    简述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答:①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②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差异,发展较早者,减退也早,发展较迟者,衰退也晚;③心理发展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④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由于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个体心理也会出现发展形式的变化。⑤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重视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敢问楼主这些是哪里的题呀,以便估计它的实用价值!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4 21:03 | 只看该作者
我帮助主任整理的,主任给了我一份试卷,从好多方面找的,我刚刚参加工作,心理的方面知识不慎了解,就是找答案,网上大部分找的,然后整理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3 04: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