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结合] 从业“中西医结合”50年随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业“中西医结合”50年随感

                                             成都中医药大学                      吴 康 衡

                 

        从医五十年,着意于“继承为了发扬,发扬在于创新”。当前,国家十分强调可持续性发展,有鉴于外在经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积极提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传统中医药学应毫无例外地纳入国家创新规划体系,立足与现代医学并驱于世界,并积极推动中西医相向接轨,以冀领先。

        学校创建伊始,我即入校工作,而且是唯一通过西医本科教学和中医师承及中医高研班双轨教学的两栖培育者。所以,有机会率先探索和尝试中医的科研工作。但遗憾的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仍然沿着套用现代西医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技术。今方幡然领悟,很难完全反应中医药的实质——破译精髓之迷。中医药学又将如何形成符合自身科学规律的系统的、系列的科研体系呢?这就是当前面临中医科研“科学创新”的最大最难新课题。为了反思,列举我从事科研之路。它的“摆道口”应在哪里?以供后鉴!

    50年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内、儿科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潜心于急危症,疑难症和新病种的研究,主攻感染与免疫性疾病,尤长于瘟病和肾病,并有所前进和创新。1977年四川省科委、卫生厅召开并组建了“中西医结合防止小儿‘病毒性三病’科研协作组”(笔者为组长),通过总结病毒性肺炎550例的中医药治疗,结果退热时间平均3.2-4.2天。极期变证最多,高热神昏,可用“三宝”或神犀丹,玉枢丹;中毒性肠麻痹可用牛黄夺命饮;呼吸窘迫或气胸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大黄附子细辛汤;四肢厥逆可用参附针(回阳返本汤);心力疲惫可用生脉针(加减复脉汤)……等。婴幼儿,年老或体衰者,以及重症肺炎,可用“参红葶苈细辛汤”(笔者经验方)。文革期间,连年乙脑流行,由于种种原因,年病死率徘徊在17%左右,单一西医治疗,推广应用“冬眠疗法”—要求物理降温至36℃以下,大大加重了并发症的发生,尤其伴发肺炎而导致死亡的更是触目惊心,病死率竟高达27%。当时笔者每年盛夏酷暑带队参加市传染病院或周边地区协助治疗乙脑,后改用亚冬眠疗法,藉以调控体温在38.5℃左右。大大减少了“冬眠疗法”的弊端。在中医治疗麻疹的启迪下,有鉴于麻疹和乙脑两病中,由于中西医治疗的两种不同观点,翻阅国内外资料,发现病毒感染性疾病中,除了疱疹病毒和鸡瘟病毒外,在体温升高情况下,可抑制大多数病毒的**,而且国外资料证实,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在感染特殊细胞或动物造模试验中,观察到不同温度对病毒**呈现不同情况,证实体温或外环境温度升高,不利于该病毒**,但是又考虑到体温过高,将加速能量消耗,氧消耗以及酶的破坏,故最好控制体温在38.5℃左右为最佳状态,十分有利于病毒性疾病的向愈之机。笔者谓之“温控疗法”。鉴于中成药小儿服药困难,呕吐使消化道吸收障碍,缓难济急,又根据经验遴选中药改进剂型制成“三五注射液”,使乙脑病死率逐年下降,降至4%,且后遗症少而轻。乙型脑炎多重危症,在积极用脱水剂防止脑水肿、脑疝同时,兑服中药,痰多用猴枣散、三蛇胆陈皮,高热神昏用神犀丹,湿重痰迷用玉枢丹,颈项强直用止痉散,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六五期间,又在四川省科委、省卫生厅领导下组建了“四川省感染性外感热病卫气营血科研协作组”,集中全省各大专医药院校、医科院所及药厂,共42家单位大协作重点攻关,成都中医学院任组长单位(本人任组长),积极开展中医急诊惊、厥、闭、脱、血(抗休克、抗三衰)的研究,并开发了“生脉针”,“参附针”面市,相继在重庆中研所创办了“全国中医急诊培训中心”,华西医大成立了部级“温病研究室”,成都中医学院附院批准为全国“温病临床药理基地”及“全国重点急重症科”,为温病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五期间,国家“七五”重点攻关(75-64-01-07),笔者承担《小儿高热伴发热、惊风、厥脱之系列研究》进行肺系热病惊厥专病多方系列研究。根据肺炎病情发展的共同规律性,辨证分类为两大证型:一为温热型,一为湿热型,并遴选拟定了相应专方,研制成现代剂型,一为“清热利肺口服液”,一为“清热化湿口服液”,成为两种系列成药,予以调整利导,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680例,此二药突出了中医“调整疗法”的优势。

另外在中草药中,很多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的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所释内、外毒素,经体内外研究,均示有确切的解毒功效,而感染性热病重证中,不良转归,均为“毒素”所致,此为中药治疗的又一大特色和优势,而且弥补了抗生素杀菌而无解毒的缺陷,有待推崇和推广应用。笔者根据方药配伍规律要求,通过临床遴选7味中药,先制成“解热毒口服液”,后经剂改成“解热毒注射液”以解毒除因,治疗肺炎190例;以上三药均与西药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观察,疗效确切,颇具特色和优势。

八五期间,以上三药分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四川省科委的新药开发项目,若能除因与调整合用,定可相得益彰。以上两种口服液均在1998年分别经国家药审办批准为新药面市(广州潘高寿药业集团生产)

   八五期间开展“小儿难治性肾病的证治研究”列入四川省科委重点项目,倡导了治疗肾病系列方药和规范性治疗,总结了“渗湿化瘀”、“消痰散坚”“补益肾气”三法的机理和药理研究。

九五期间:延伸“解热注射液”的新药开发研究,由于治疗乙脑、病毒性肺炎以及细菌性脓毒败血症,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中作前瞻性单盲临床研究,疗效卓著,并经药理药效学及实验研究佐证,达到高效、速效、安全的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科委获得立项和经费资助,由于静脉滴注液新药开发研究要求不断提高,经费不支,功亏一篑。以至于我亲自第一个以身试药,临床疗效卓著,今科内同仁至今尤在惋惜。

十五期间本人被列入“国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正在按要求如期完成中。回眸整五十年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仅有些微心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略书一二,以志心结。

(一)感染性疾病

1、在理论上,整理串释了《内经》对热病病机的认识,在其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中,其根本在于正邪相争,阴阳偏颇。初则阴阳偏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发热者阳之胜于阴也;继而阴阳偏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终而阴阳离、合两种转归:一为亡阴或亡阳,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的不良转归;一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复归平衡的良性转归。所以治疗上在于“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是互根、交错的。胜复力避偏颇。故务求“中病即止”,切莫过头,庶不致误,切记,切要。

    2、在治疗方面,鉴于“发热是人类在种系进化过程中,机体对有害动因(微生物与理、化因子)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表现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据此,感染性发热的治疗不外两种途径以求:

(1)除因疗法:此乃截断扭转疗法,其特效在于缩短病程,方法有四:杀菌,解毒,扶正,温控。①杀菌、抑菌:如抗生素。磺胺,喹诺酮类与核苷核酸类,特异疫苗……等对抑杀菌具有优势,但对病毒鲜效,且对内外毒素无解毒之功。②清解微生物产生的内、外毒素,中药清热解毒,经临床与体内,外实验研究证明颇具优势。③扶正祛邪:宜于正气虚衰者,否则补能滞邪。如正虚邪实者可用人参(生晒参或红参);正虚邪陷者方可用黄芪、升麻、葛根等升阳举陷之品、;西药可用免疫调节剂,如合理应用免疫增强疗法如干扰素,聚肌胞,胸腺肽等或免疫抑制疗法如糖皮质激素等。败血性休克伴发MOSF,应用免疫综合治疗法,以清除或拮抗内毒素。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综合因素,如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1L-1受体拮抗剂及自由基清除剂等,以及营养支持疗法等。④温控疗法:宜于病毒性急重症且无特效疫苗者。

(2)调整疗法:此乃顺势疗法,用以调整机体适应性反应,调节免疫,提高机体应激机能与防御能力,从而减轻病情,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病死率,纵然未能缩短病程,却使之顺利通过整过病程,尤当除因疗法鲜效者,更具重大意义。此为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当前多推崇寒(〈伤寒论〉),温(温病学)结合,本人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再结合西医病理生理学对发热分期为“体温上升期,体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期的病理生理反应,发现温病辨证尚有不足,应予补充津分,精分和神分方为全面。如初热期(卫分,“太阳病”),极期(气分“阳明经,府证”,津分“含体液成分、性质失调,血液动力学改变,伴体液免疫以及酶、介质障碍,为温热病治疗中的第一要着”。营分“含微循环障碍”,血分“含DIC”;恢复期(精分,神分含“三阴证”),按中医脏腑精气神学说,定名为“感染性外感热病泛精气神(卫,气、津、营、血、精、神)七纲辩证法”。再根据机体不同反应和季节气候差异性分为一般、过之和不及三种类型,然后发掘、整理古方验方,予以选方遣药,以期达到调整机体适应性反应之旨,实践佐证辨证更清晰,论治更加贴切于临床。

        近数十年来,由于现代预防医药的发展,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但居安思危,突发忧思。鉴于当前人群与动、植物界都在滥用抗生素,致使微生物耐抗药株基因突变,物种间相互传播,并日趋严重,致使人类在机体内,外环境中,沉沦在大自然微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轮回之中,难免病灾降临。故在2002年9月全国第六次科协年会,21世纪医药工程项下(P111)撰文“后抗生素时代的对策时代的对策与中西医结合双向接轨”中提出:“21世纪正当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今天,竟使卫生医药陷于因境”的预感(该文得到优秀论文奖)。居然,在同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首先发现第1例新病种“非典型肺炎(SARS)”。2003年春自广东、北京等地蔓延全国,席卷世界,成为新世纪所面临一场全球性爆发流行的特新病灾。该年4月SARS**,本人因急腹症住院,由于责任心驱使,在病榻面授治疫经验,后又撰写“从瘟疫证治试谈非典型肺炎”一文,向国家管理局献计献策,后被中国科协主办的〈华北五省市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防止SARS学术会议文集〉特邀征载。会议充分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瘟疫病的巨大优势。于2004年2月承《中国西医结合杂志》特约稿,撰文《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热病的潜在优势》发表。2005年7月四川省资阳一带“猪-人瘟疫”暴发,本人通过省长黎秘书要求中医参加防止,当日和卫生厅谢厅长和钟院长一起现场诊视每一病员,次日拟中医防止方案,传真四川省疾控中心。

        至此,人们应清楚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与微生物体戚与共,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无论人类在内,外环境中,都接受一种微生态平衡的支配,回眸两千年来,中医正是在“天人相应”的学说中,在辨证论治中取得平衡优势,故中医药蕴藏了许多未明的先进因素,待发掘、整理,提高和创新,中西医药的结合是传统医学与世界医学双向接轨的催化剂,也是新医药学派,新兴学科的催产素,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和方法,其内涵应为“现代哲理一生命信息-回归自然”三要素,将为当代医药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免疫性疾病

笔者在临床中除了内、儿科病症外,十分注意其他各科如外科、妇科、眼科、等症治特点,刻意借鉴和汲取其营养,大大丰富了内、儿科对难治病及新病种的治疗,如免疫系统中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颇有疗效,尤其对难治性肾脏疾病中慢性肾功衰具有独特的经验,已形成系统思维和系列方药等,并早于1974年在院内首建专科专病门诊。

1、难治性肾病

       从难治性N.S认识到“难治”的症结――在病因上“湿毒胶渍”,在病机上“痰瘀互结”,在病理上“脾肾衰败”,同时根据临床不同主症表现分为六大症型,分别拟定了六个系列方药,另外又运用活血化瘀的不同药物制定10则及系列方药,通过遴选制定固定剂型,相应地在以上“方--症”效应验证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规划中,列入药理、药效实验研究和机理研究,不仅佐证了一般的作用机理,而且阐明了现在分子水平的机理作用。

2、慢性肾功能衰竭

       系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发展的终极不良转归,属当今世界性难题,中医治疗颇具优势和特色,除提高生命质量,延缓发展以及延长致命性衰竭外,现代中医的使命应致力于“在不可逆性中求得可逆”,力求逆转肾衰颓势,通过精心证治已获得可喜苗头。从肾脏解剖,生理、病理的特点出发,与中医三因、脏象和病机学说相结合,紧抓肾衰三大特点:一是肾功的巨大潜力,二是肾衰缓慢持续发展,三是生物学的不可逆性。应在治略上力求发挥病-症结合,宏-微结合,防-治结合探求辨证施治发挥积极作用,试定了三期防止方案的思维,一未衰先重防,首重防患于未然,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二已衰当重治,应移曲抱薪,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三衰竭务重养,应予江舟塞漏,在替代疗法中。防范移山填海的不良倾向。在方法上通过长期大宗病案的积累本着标本逆从的原则,总结出“三三治疗法”,即三导(导水、导滞、导毒);三化(化浊、化淤、化结);三养(养气、养血、养脏)。不仅初见成效,而且屡见神效,甚至作为西医出身的我都难以置信。有患者CR从800mmol/L左右一月内降至正常范围;也有通过20多年来治疗尿常规和生化达正常;也有肾功能改善变化不大而长期维持良好状态者,坚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当抓紧苗头集中精力去探求其共同的规律性。但是医者意也,在中医传承中很难达到“传神”的意境,急于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

尾           语

       语“医者意也”难在传神,面对芸芸众生要善于在掌握健康态势“防、治、养”中审时度势狠下功夫。人体正气乃人之本,是神、气、形的统一。病与治出入信息的变数“病态反应-疗效反应—生理反应”三者的相互转化,而且“致病因素-治疗因素-养生因素”三者也互相转化。

        经云:“人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本是“互根、交错、胜复”的。又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丞也”,所以防病不仅要“益气卫外”;而且要“填精守内”。治疗因素当从“形神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恒动观、天体观出发;至于养生因素,应领会“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的宗旨,但要切实领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深义,肾是藏元气真精之所,终以养肾为根本。

         中医学发展研究古往今来,从来文化是多元化的,是全人类的文明,正是每个民族,作出自身的特有贡献,当前正是高科技迅速发展信息时代,文化快速传播,互相影响,必将形成逐渐融合的大趋势,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国际共享为新世纪鲜明特征。中西医结合也将以自身的特殊使命,积极促进与世界医学相向接轨,汇聚成世界医学洪流。

        “医乃仁术”,贵在德才。在态度上要极端热忱;在医疗上要竭尽职责;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名利上要取之有道;在传承上要甘为人梯;在情操上要刚毅诚善。
2# 沙发
发表于 2007-6-3 16:38 | 只看该作者
在理,在理
3# 板凳
发表于 2007-7-22 15:46 | 只看该作者
谢了.:handshake
4
发表于 2007-8-6 21:5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该同志在自吹自擂,给自己脸上贴金.真正搞研究不需要您那么多的奖状.只要拿出一个能被公认的就成.
5
发表于 2020-3-15 19:18 | 只看该作者
还好吧,主要是对于这个人的情况并不了解,但是中医药的神奇我是见识过的,所以我觉得有时候中医治疗好的疾病要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能盲目的去当中医黑,中医反正是一门非常值得学习的学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20:4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