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8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运方策略——王绵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1 0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根据:浙江中医学院 连建伟“王绵之教授方剂学术思想初探”的网络资料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国内外著名的中医方剂学家和临床家。王老热爱中医事业,关怀年轻一代,致力于高等中医教学。作者有幸在王绵之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历代名方,研究方剂教学,聆听教诲,获益良多。兹就王绵之教授方剂学术思想作一初探,作为从师纪念。

一 、重视治法与方剂的相互关系

王绵之教授指出:中医方剂学以治法和遣药组方的理论为基本内容,并选择临证常用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通过对各方主治证和组成药物的理论分析,进一步说明治法和遣药组方理论在辨证指导下的具体运用。所以方剂学实质上是专讲“论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培养辨证论治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
王老高度重视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体现在对具体治法及方剂的阐述上。如对扶正解表法和人参败毒散,王老说:“虚人而有表证,当扶正解表,扶正是为助药力以祛邪,须适量而用,不可认为扶正之力愈大愈好。特别是素体多痰湿者,尤当注意,防止扶正不成,反助病邪。”正因为这时扶正不是单纯补虚,而是为了更好地祛邪解表而不伤正,故人参散毒散方中“人参用量极小,按原方的每次服量计算,还不足一克,只是‘培其正气,败其邪毒’之意。”
对于补阳之法与肾气丸方,王老根据阴阳互根之理,认为肾阳主温养下焦,是人身气化之根本,又是水中之阳,所谓“一阳居于二阴之间”。所以肾阳虚则阴不化,阴虽不虚,但不能为我所用,是为寒水、邪水。补阳之善策,当于“阴中求阳”、肾气丸于大量补阴药中加小量桂、附,正是根据肾的特点而来。
王老总结补阴诸方说:“补阴之旨虽一,补阴之法有异。阴虚而火不旺者,非但不用苦寒,且常配以小量温阳之品,使阳生则阴长。若火旺者,配苦寒以降火;生热者,配甘寒以清热。用多用少,全视火热之程度而定。”总之,不外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八字。
二、研究治法理论见解独到
王老对治法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如八法中的和法,若按成无己的观点,专指和解少阳一经而言,未免失之于狭;戴天章提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又未免失之于泛。王老则认为和法“不同于汗、吐、下、清、温、消诸法的用药都比较力大而猛,和法用药取其‘和’,即祛邪之中顾扶正气,扶正之用总在祛邪,不峻不猛,于平和之中使邪去正安之意。”指出和法的概念及其用药特点,颇为中肯。
消法与下法均为治疗体内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临床运用上,二者有所不同,不得混淆。王老总结出消导化积剂与泻下剂的四点区别:
1、消导化积剂多属缓磨渐消之剂,一般适用于病程较长、病势不急的病证;泻下剂则为荡涤攻逐之剂,一般适用于病程较短,病势急重的病证。
2、消导化积剂虽也常常配伍猛烈的泻下药或祛瘀破血药,但用量较少,而且多用丸剂;泻下剂则用药较猛,以大便快利为度,而且多用汤剂。
3、消导化积剂常以行气药为主,或配伍益气健脾药,使积去而正气不伤;泻下剂则以泻下药为主,除非邪实正虚之证,一般不配补益药。
4、消导化积剂服用时间较长,每次服用量不宜过大;泻下剂务求效速,而且以一鼓荡平为佳,所以每次服用量不宜过小。”根据以上四点,不难对消法与下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临床运用也就有法可循了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无名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0-11 08:09 | 只看该作者
三、注重方证分析理解原意
王老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方剂,就要在理解主治证的病理的同时,从生理方面尤其是脏腑、气血的相互关系与各药的作用特点来进一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掌握每首方剂配伍的精妙之处,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并从中理解中医学特色之一的整体观念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正由于上述原因,故王老最注重方证分析,从其对当归补血汤的剖析,可见一斑。王老说:“当归补血汤主治诸证,不仅血虚,而且气虚。气附于血,血出多则气亦虚而无所附,气浮于外,故肌热面赤,脉洪而虚;血虚于内,故烦渴欲饮;气血俱虚,清窍失养,故头痛。因此用当归身补血,用五倍之黄芪补气固表。本方所治极易误认为白虎汤证,故原书特为指出‘证象白虎’。但仔细分辨,肌热不同于身热,烦渴欲饮与烦渴喜冷饮有别,脉虽洪大,按之少力,都是明显不同处。又有人曾用本方作为‘补血必先补气’之佐证,同样是一种误解。‘必先补气’固然不是补血法的基本原则,本方证也不是只因血虚而设。”
王老分析方证,常根据原书,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制方原意。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牡蛎散,原治自汗“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王老认为这“不仅气虚,心阴亦虚。所以用黄芪益气固表的同时,更加麻黄根止汗,小麦清心中虚热;牡蛎滋阴清热而敛虚阳,使表气固,自汗止,心受养,惊悸烦倦亦除”。可谓深得古人之心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0-11 08:09 | 只看该作者
四、运用基础理论阐发配伍
王老善于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阐发方剂中有特殊配伍意义的药物。如龙胆泻肝汤中的生地、当归“护养肝体,柴胡升散上行,既有引经之用,还可防苦寒直折太甚而伤及肝胆生发之机。如此配伍,则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充分照顾到肝体阴而用阳的特点。”
目前临床用二陈汤,一般多不用方中的乌梅。但王老特为点明二陈汤中“用乌梅一枚同煎,既敛肺下气而生津,又不碍祛痰,还可使燥湿化痰之品不致重伤津液。于此可见古人组方刻刻考虑到除病而不损人”。亦说明王老读古人书,在无字处下了功夫。
清胃散、泻黄散、玉女煎均为清脏腑热的方剂,但清胃散、泻黄散治中焦实火,玉女煎治阴虚胃火相因为患。王老指出:“清胃散用升麻,泻黄散用藿香、防风,都是‘火郁发之’的治法。然而既是火郁,单用‘发之’为治,若少有不当,反易挑动郁伏之火四扰,不如与苦寒相配为妥。所谓清中有散,可消郁伏之火热于无形。”而玉女煎治水亏火旺之牙痛、头疼、牙龈出血,“此时若误用‘火郁发之’,必动火而伤阴。”这就对“火郁发之”的配伍特点及禁忌作了精辟的阐发。
王老归纳归脾汤的配伍特点有四:“首先是方药以‘四君’加黄芪补气健脾而增强生化之源;其次是龙眼肉、酸枣仁、当归养心滋脾而生血;第三是小量木香不仅可防补气而壅,更有醒脾健运之效;第四是远志交通心肾,既能养心益志,还可加强‘变化’之功。这些都是从‘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体悟而出。”人参养营汤则“于气血双补之外,又有养心温肾之功。从此还可悟出‘变化而赤,是谓血’实与心肾之阳有关。”以上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阐发方剂配伍特点,极为深刻。也只有联系基础理论,才能领悟古人配伍的奥妙,真正掌握方剂。
4
发表于 2006-10-11 08:11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医之友 于 2007-3-24 16:30 编辑 ]
5
发表于 2006-10-11 16:0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多谢多谢!!!!!!
6
发表于 2006-10-11 19:30 | 只看该作者
好铁,多谢多谢!!!!!!
7
发表于 2006-10-11 19:5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东西!望续!
8
发表于 2006-10-11 22:00 | 只看该作者
味道好极了,顶!
9
发表于 2015-5-7 20:52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帖子,顶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8 06: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