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电图分析] 【转贴】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3 1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心动图对于心律失常的分析是具有特异性的,反过来用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现老徐将这基本的分析方法转贴过来,跟大家共同学习.
         
第一个
了解临床资料

①一般情况。

②病史和心脏病史。

心律失常发作和对治疗的反应。

④服药 特别是服用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

⑤电解质紊乱。

⑥有无安放入工心脏起搏器。

⑦阅读以往的心电图。

2、通读一遍心电图。

①有无纪录错误,是否是 一份合格的心电图:。

②有无心律失常,如有进步了解是简单的还是复杂性心律失常。

③有无其他异常

3、分析P波。

(1)肯定P波存在,则应观察:

①P波形态。

②P波电压。

③P波时间。

④P波形态波频率。

⑤ P波节律。

(2)如找不到P波,则应观察:

①P波是否隐藏在QRS波群、S—T段或T波中。

②是否有F波或f波。

4、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

(1)观察P波后是否有QRS波群。

(2)测量P—R期间。

5、分析QRS波群群。

①观察QRS波群形态。

②测量‘QRS波群电压。

③测量‘QRS波群时间。

④测量‘QRS波群频率。

⑤测量‘QRS波群节律。

6、用梯形图解分析心律失常。

对于复杂性心律失常,可用梯形图进行分析,不仅可分析的简洁明了,而且还能启发和加深理解心律失常。

7、加做长Ⅱ导心电图

利于观察异常P波和QRS波群出现的规律。

8、加做食道导联心电图

①有利于观察P波,

②有利于观察P波出现的位置和规律。

9、HOLTER

①有利于了解临床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②有利于了解体力活动、情绪波动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③有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昼夜分布特征。

④协助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律复律除颤器的疗效。

10、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的目的:

①诊断,  ②治疗。   ③判断预后。

第二个
分析方法
一、心律失常心电图描记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P波清楚的1-2个导联加做较长描记
1.导联选择  
辨认P波是心律失常分析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Ⅱ导联及V1导联为反应心房电活动最清楚导联,  同时Ⅱ导联有助逆行P-波的识别,  V1导联有助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所以这两个导联是心律失常分析最常选用的导联。

(二)附加试验
增加迷走神经张力
       如Valsava动作、按压颈动脉窦试验等有助暴露被掩盖的心房活动、鉴别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律逐渐减慢;
   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可转为窦性心律或无变化;
   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率不变,可出现房室阻滞,暴露异位P波(频率<250bpm);
   心房扑动(2:1传导)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使室率减慢(抑制房室传导),使隐藏在QRS中的F波显现。
二、心律失常的分析方法
一份较为复杂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临床上一般采取“粗读”、“细量”二步骤。
在掌握其特征(心房波、心室波的起源;频率、节律;及二者关系)基础上结合临床和动态分析写出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对于复杂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为进一步加以说明可画出梯形图解。
有没有P波或f(F)波,如有P波应初看
     其形态(频率、节律情况)。
QRS波群是否宽大畸形、形态是否
     相同、大概频率、节律情况。
初看P与QRS关系。
有无提前或延迟出现的心搏。
通过粗读,对比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即可做出诊断,对复杂的心律失常做到初步了解。
“粗读” 需注意下列四点:
“细读”
   “细读”  即是在粗读的基础上对P波、QRS波群及P与QRS的关系逐个做认真的分析和测量,并对提前、延迟或反常出现的心搏加以具体分析。
(一)心房波分析
心房波是指各种激动源引起的心房除极波。
包括P波和f(F)波,即正常的窦性P波、房性异位P′波和交界区、心室逆行除极心房的P-波,心房颤动的f波、心房扑动的F波。
心房波分析是分析各导联心房波的形态并结合频率和规律,来确定心房激动的起源。
1.有P波
        应依P波形态并结合频率和节律明确是窦性还是异位P′波,并初步分析异位P′波的起源
   P波为直立P波
        是窦性P波的特征,同时也见于起源于右心房上部的异位P′波。后者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但常需要多导联分析方有助鉴别。
P波直立时 在鉴别诊断中还应注意下列两点
       ①  窦性P波一般形态相同,但有时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窦性P波形态可出现一过性动态改变。
      
②当P波频率为160bpm时,很难从心电图上区别窦性还是房性心动过速
      此时按压颈动脉窦或眼球有助鉴别,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率不变或突然转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则逐渐减慢,停止压迫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速率。


   如为窦性P波,还应依频率、节律进一步明确:窦性心动过速、过缓、不齐、停搏、窦房阻滞等。
   在分析窦性P波长间歇中应注意识别未下传房性早搏引起的长间歇(注意ST段和T波是否有变形)。
   如为房性P′波,应进一步依形态、频率、节律明确:是房性早搏(心动过速)、还是房性逸搏(心律)、是单源还是多源。
  逆行P-波
1)逆行P-波的起源:
  多为起源于心房下部、房室交界 区或心室。
   三者鉴别依赖于P波与QRS关系。

P-与QRS有密切传导关系:
  P-位QRS前  多起源于室上性:PR>0.12s多起源于 心房(房室传导),PR<0.12s,多起源于交界区(PR间期代表逆传心房与前传心室的时差)。
  P-位于QRS之后 多起源于交界区或心室(室房逆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为旁路逆传)。但少数情况下逆行P-波位于QRS前亦可为室房逆传,如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反复{BANNED}界性心动过速(PJRT);反之逆行P-波位于QRS之后,亦可见起源于心房下部的房性心动过速(伴生理性三度房室阻滞),还应具体分析,必要时应做电生理检查。

3)逆行P-波性质的判定:
        明确其起源后,还应进一步依频率和节律明确其属性,如起源于心房:是房性早搏?心动过速?逸搏?逸搏心律等。
2.P波消失、出现f(F)波
f波大小、形态、间距不等,频率在350-600bpm;RR间期绝对不等。
F波大小、形态、间距相同,频率常在250-400bpm,心室频率和节律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但f波需和干扰伪差波鉴别
3.心房波消失
        即无P波也无f(F)波,临床常见窦性停搏、三度窦房阻滞、心房静止、窦-室传导(高钾血症)。
(1)隐藏的P波:
1)P波重于QRS波群的特点:
   可使QRS波群的形态发生一些变化,如增高、变低、初始出现假“q波”、“δ波”,终末出现假“s波”、“r′波”等。
    极易被忽略,认真与发作前QRS对照分析有助明确。如有食管导联更易发现(食管导联P波明显)。
   临床常见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频干扰性房室脱节(P重在QRS中时)、交界性逸搏心律时。

2)P波重于T波的特点:
   可使T波变为尖耸、双峰、切迹、双向、低平、甚至倒置等异于常态的改变。
     临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早二联律、一度房室阻滞、2:1房室阻滞等。
     如不注意分析T波的变形常易漏诊,同时还应注意与T波切迹鉴别。
3)P波间歇重在QRS-T的特点
间歇使QRS和T波变形。
临床常见室性心动过速房室分离的患者。
此时注意QRS和T波的变形,再结合在可
   见P波测量PP间期有助房室分离的诊断。
(2)伪f波消失
   部分长期慢性心房颤动病例,由于心房肌纤维化,f波过于纤细,使体表记录不到f波。
    此时应结合多年慢性房颤病史,心电图上RR间期绝对不等与心房波消失相鉴别。
    可做食管导联记录到f波可证实房颤的存在。
(二)心室波群(QRS波群)分析
1.QRS波群时间、波形正常(时间<0.10s)
       QRS波群宽大畸形心室激动可起源于心室,亦可起源于室上。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
    起源于心室:多为心室异位搏动,亦可为人工心室起搏心搏(其前有起搏信号)。

    起源于室上:常见伴束支阻滞(室内差异传导)、伴预激波群、伴弥漫性室内阻滞(药物、高钾及左室肥大)。
(三)P波与QRS波群关系分析
         分析P波与QRS波群关系的目的是确定房室传导及室内传导情况。如有传导阻滞,进一步分析阻滞部位和程度。
说的很好,鲜花奖励!

[ 本帖最后由 htchb 于 2006-9-24 17:21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htchb+3衷心感谢您对爱爱医的支持!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6-9-23 20:51 | 只看该作者
很感谢老徐,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4 02: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徐非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06:3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