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针灸大成刺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7-11 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针灸大成针法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杨氏针法|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补泻的大小之分|透穴针法的应用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名济时,编著有《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后经扩充辑集为《针灸大成》十卷。
十二字手法及下手八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针法玄机口诀多,手法虽多亦不过:切穴持针温口内,进针循摄退针搓,指捻泻气针留豆,摇令穴大拔如梭。” 杨氏将针法的基本操作步骤总结归纳为十二种(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同时又把进针时的一些基本操作归纳为“下手八法”,即: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

杨氏十二手法
手法
操作
作用
爪切
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
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营卫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
(准备进针)

口温
入口中温热
(此法今已不用)

进针
神定、息匀,审穴在何部分,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将**入)

指循
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
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爪摄
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
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其气自通行也

针退
分明三部,一部一部缓缓而退
(由深出浅)

指搓
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
泄气

指捻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挟邪气退至针下出也
行气,内外移行上下

指留
出针至于天部之际,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出针前稍作一停留)
令营卫纵横散

针摇
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
泄法:使孔穴开大,邪气出如飞

指拔
待针下气缓不沉紧,用指捻针如拔虎尾
(起针)

下针八法表
手法
作用
方法

取准孔穴
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

免伤荣卫
刺荣掐按其穴,以针而刺;刺卫撮起其穴,卧针而刺


宣散气血,欲使不痛
爪而下之,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轻而徐入


补泻
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左补右泻



先弹针头,待气至,却进一豆许,先浅后深,自外推内



先摇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乃先深后浅



欲补时,出针扪闭其穴


令气血宣散,邪气散泄
凡泻针,必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


(行气)
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如出针,内捻令气行至病所,外捻令邪气至针下而出
  下手八法中爪、搓、摇、循、捻分别与爪切、指搓、针摇、指循、指捻五法相同。揣,主要是“以手揣摸其处”,探明穴位得准确位置。弹,是“先弹针头”(针尾)再配合插针,是“补针之法”。扪,是在“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泄,乃为真补。”
  杨氏针法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即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于《金针赋》,其内容已见《金针赋·论针法》一节中,不再重复。
   补针与泻针要法杨氏将针法补泻归结有补针要法和泻针要法,见于《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
  “补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缝纹,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长呼气一口,刺入皮三分。针手经络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络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气针沉,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号曰天才。少停呼气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间三分,又如前息数足,复觉针下沉涩,再以生数行之,号曰地才。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之。此为极处,静以久留,却须退针至人部,又待气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热,虚羸痒麻,病势各散。针下微沉后,转针头向上,**针一豆许,动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扪之。岐伯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正谓针之不伤于荣卫也。是则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于斯矣。”
  “凡泻针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纵纹三次,右手持针于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进针,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气沉紧,搓拈不动,如前息数尽,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吸气三口,回针提出至人部,号曰地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二口,回针提出至天部,号曰天才。又待气至针沉,如前息数足,以成数行之,吸气回针,提出至皮间,号曰天才,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此为极处,静以久留,仍推进入部,待针沉紧气至,转针头向病所,自觉针下冷,寒热痛痒,病势各退,针下微松,提针一豆许,摇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闭也。”
根据以上记述,可以看到:
  (1)进、退针法:无论补法泻法,进针都和《神应经》一样,随咳进针,以免损伤经气。补法分三部而进,是徐进的方法,先在浅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深层施行手法。泻法在刺入浅层稍停后直接刺入深层,先在深层施行手法,次在中层施行手法,再在浅层施行手法,这样分三部而退,是徐退的方法。
   (2)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3)撚撅法: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4)阴阳数和生成数:补用九阳数或“生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如《针灸大成·医案》:“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召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气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痊愈。”古代“河图”中将一、二、三、四、五称为“生数”,将六、七、八、九、十称为“成数”。《针灸大成·医案》:“王缙公乃弟患心痫疾数载矣……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针待气至,乃行生成之数而愈。”
   (5)担截法:杨氏把担截法解释为提法和按法。当针分三部刺入地部后,“再推进一豆,渭之按,为截,为随也。”当针分三部退出至天部后,“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担”与“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针灸问对》:“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两穴,或手与足二穴,或两手两足各一穴也。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担则气来,截则气去。”杨氏所取为两说中的后一说。
   进火、进水法进火与进水两法均由进退、摇动等法结合病人的呼吸组合而成。进火法,属热补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呼气一口,退***,进三进,令病人鼻中吸气,口中呼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热矣。如不应,依前导引。”针法是:进针后,结合病人的呼吸先退后进和应用摇法,动摇针尖而进之,以促使温热感的产生。
   进水法,属凉泻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初进针一分,吸气一口,进三进,退***,令病人鼻中出气,口中吸气三次,把针摇动,自然冷矣。”针法是:进针后,结合病人的呼吸先进后退和应用摇法,动摇针柄而退之,以促使凉感的产生。
   子午补泻、龙虎升降《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子午补泻……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其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子午补泻即左右捻转补泻。左转为顺转,
2# 沙发
发表于 2006-7-12 01:24 | 只看该作者
针灸真是一门学问!太复杂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06-7-12 12:00 | 只看该作者
**法太深奥了!
4
发表于 2008-7-29 23: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14-8-17 19:38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好好学习 谢谢楼主
头像被屏蔽
6
发表于 2019-7-28 17:3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