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中风防止指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卒中,临床表现已突然昏倒(或不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困难为主要特征。

  中风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组成现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困难较多,而治疗药物和方法却较少,严重影响健康和寿命。

  

  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类型:

  (1) 脑出血;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称为小卒中)。

  脑血管病分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包括脑溢血、珠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应急救护

  

  中风病人多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发生中风,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即使抢救脱险,也多遗留偏瘫等后遗症,长期不愈。而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常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那么,中风有哪些预兆呢?

  中风病人往往先出现一侧面部或手脚突然感到麻木或软弱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突然出现暂时性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暂时性的视力模糊或看不见东西;突然感到眩晕或摇晃不稳,甚至晕倒;没有明显原因的嗜睡;个性或智力方面的突然改变;出现无法解释的头痛等。凡有以上症状的任何一项或几项都应该让病人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不要紧张、激动、恐惧、烦躁,如能叫急救车或请医生来诊查更好。如没有条件,需到附近医院就诊时,应用担架抬到车上,路上应防止颠簸。病人不能用力,要躺平,头向一侧歪,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内。

  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一种病变。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脑溢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属于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狂躁、嗜睡、昏迷或偏瘫;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为半身瘫痪、半身感觉缺失、失语、视觉失常等。

  养生指南:

  一.防止原发疾病:高血压病越久,血管硬化越明显,极易发生中风。平时应经常检测血压,坚持服药,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冠心病常因心律失常而造成心脏泵血能力减退,使脑血流缓慢而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糖尿病会使动脉壁硬化及血液粘稠度增高。二者均可诱发中风。因此,有效地控制防止原发疾病,是预防中风发生的重要关键。

  二.调畅情志: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压病等原发疾病病情的加剧。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年轻人交谈来分散注意力。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影视。遇事不可发怒,注意劳逸结合。早晨空腹上街买菜及锻炼时应先吃些点心,以防止低血糖及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天气变化明显,特别是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病情恶化。应多加衣服保暖。

  三.戒烟忌酒:吸烟及酗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脂,极易诱发中风。

  四.保持大便通畅: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在大便时怒张,以免腹压增高,脑血流量急骤上升而发生脑溢血。

  五.饮食调摄: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

  宜少食多餐。要摄入足够的食物纤维及润肠食物,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性强的葱、椒、咖啡等。少**制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食盐量限制在每天4克以内,能防止水分潴留,减轻心脏负担。

  六.体育锻炼: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项目进行锻炼。不可整日卧床,卧床久则会使血流减慢而产生缺血性中风,亦不利于中风后机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七.及时就医:如发现走路不稳、肢体一侧无力、口角歪斜、唇麻、握物落地时,可能有脑血管痉挛或小中风,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中风后的语言恢复 李珊 主任医师

  半数以上的中风病人不会说话或说话不清楚或虽能自发说话,但答非所问且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等。这些都是中风引起的语言障碍。医学上将中风病人的语言障碍分为失语症与构音障碍两大类。前者又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等。

  运动性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病人虽能听懂别人的语言(口头的、书面的),但不能用口语或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病人完全不能讲话叫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症;如果病人只能说简单语句而不会说复杂语句,叫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又称接受性失语症,病人虽有说话能力,但不懂别人的话意和自己的话意,讲话内容杂乱无章或断断续续,经常答非所问,用词错误,无法进行正常交谈。

  混合性失语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病人既听不懂别人说话时的意思又不会说。

  命名性失语病人虽能说出物品的用途,但不能讲出该物品的名称。有时偶尔说出物品的名称,但瞬间就忘记,故又称健忘性失语。

  失语症的病变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专作用于语言中枢。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病人之失语可随原发病变的好转而逐渐恢复。特殊的功能训练对失语症病人的顺利康复十分重要。现在认为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越早越好,在病后3个月内恢复较快,一年以后则难以再恢复。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短语训练、会话训练、朗读训练、复诵句子训练、文字辨识、指出物品名称、执行命令以及图片、实物配对练习等。

  对完全性失语症病人的康复训练要像教小孩学说话一样从学发音开始,如让病人发“啊”音或用嘴吹口哨诱导发音。然后再说常用单字,如吃、喝、好、行等,或出示卡片,让病人读出上面的字。再依次教双音词、短语、短句、长句等。训练时说话与视觉**结合起来,如说“吃”时与饭菜结合起来,或以看图识字方法,说与看图结合起来。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病人,能说出一些单字、词组、句子或说话不流利,病人常常有词汇贫乏、讲话缓慢、重复语言等。对这类病人要耐心地教,反复复述阅读的故事,练习灵活性,锻炼语言的运用技巧。

  感觉性失语症病人的训练要比运动性失语困难些。可运用视觉逻辑法、手势方法进行训练。如给病人端上脸盘,放好毛巾,并对病人说“洗脸”,病人虽不理解“洗脸”二字之意,但从逻辑上他会理解你是让他洗脸。如此反复多日进行,久之就会使语言与视觉结合,语言功能得以恢复。手势方法即家属或陪护人用手势与语言结合的方法来训练病人。如让病人“吃饭”,训练者拿筷子以吃饭的动作多次示范,病人很快就会理解,从而主动拿筷子吃饭。

  混合性失语症的病人功能训练更困难,必须采取说、视、听三结合的方法反复多次进行。如让病人穿毛衣,则必须既说“穿毛衣”让病人听,又要指着准备好的毛衣,并作出手势示意让病人看。

  中风引起的另一类语言障碍为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语速及节奏等异常以及鼻音过重等。康复方法必须尽早进行发音训练,包括开始发音、持续发音、音量控制、音调控制等;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如唇、舌的运动以及软颚抬高等;发音节奏训练,包括重音训练、语调训练以及停顿练习等。这类病人多出现全身肌肉过度紧张,包括咽喉语言肌肉的过度紧张,通过呼吸训练、呼吸控制及其他松弛疗法,降低咽喉语言肌肉的紧张度,可为呼吸及发音打下基础。通过心理行为或药物进行松弛疗法,降低语言肌的紧张度,也是这类病人的重要康复方法之一。

  免费医院网天天健康报编辑部

  

  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同侧的手足瘫痪,即偏瘫。严重的可昏迷,抽搐,甚至丧命。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

  缺血性中风包括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和脑栓塞两种。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占中风病人的60%。动脉硬化后血管变为狭窄,血管壁不光洁,血流缓慢以致凝结,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种中风常见于高龄的老人,并常在睡眠时发生,一觉醒来,发现手足不听使唤,起病后病情常有逐步发展的趋势。脑栓塞是因其它部位形成的“栓子”,随血液流到脑血管中阻塞脑血管,使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常见的“栓子”,如心房颤动的病人从心房中脱落下来的血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从心脏瓣膜上脱落下来的细菌栓子;长骨骨折时,进入血管的脂肪栓子;患潜水病时的气栓等。脑栓塞的病人,都有其它疾病的基础,发作突然。

  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高血压脑出血见于长期高血压病患者。在血压波动较大时,大脑中动脉等处破裂发生脑出血,使部分脑组织坏死。这种中风多见于长期高血压而未妥善治疗者,并常在饮酒、激动、发怒或用力等情况下发作。脑出血病人常可迅速进入昏迷,如在桥脑部位出血,并多伴有高热。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常见于中青年人,甚至少年儿童。发作前可能有些头痛,发作时剧烈头痛、昏迷、抽搐。

  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不难,作腰椎穿刺检验脑脊液中有无血液,对鉴别是哪一种中风很有帮助。

  脑血管意外发作时,应就地治疗。对缺血性中风,主要治疗措施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阿司匹林等药物。对于出血性中风,主要治疗措施是降低颅内压力,消除脑水肿,常用甘露醇、**等药物。若疑为脑动脉瘤破裂,在病人情况允许时,可作脑血管造影检查,有时可作手术治疗。

  手足偏瘫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需及时应用针灸、推拿、导平疗法等治疗,加上适当锻炼,可使病情改善。

  预防中风,主要在于治疗高血压病,控制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之内。患者精神要乐观,保持情绪的稳定。对年迈的老人宜作适当活动,不要长时间卧床。有短暂脑缺血症状发作的人,应服些潘生丁或阿司匹林等,以预防脑血栓形成。

  

  什么叫中风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华耀松

  中风通常指急性脑血管病,亦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中风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及混合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 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通常24小时内完全消失; 2.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3.脑栓塞,发病急骤,多为心脏或心脏以外的栓子突然脱落经血流至脑组织中,堵塞了血管;4.腔隙性梗死,为颅内小血管堵塞,病人症状都不很严重,或无临床症状,常为多发,预后好。

  出血性中风 包括:1.脑出血,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并且进展迅速,常伴有意识障碍,多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失语等局限性体征;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先天性脑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硬化出血引起,出血都在脑表面蛛网膜下腔中,起病多为剧烈头疼或伴有呕吐,或有意识障碍,常为一过性颈部僵硬而无瘫痪等局限性体征或不明显。

  混合性中风 指头颅CT扫描时或相继出现出血和梗死的新鲜脑血管病灶。此种病人较少见。

  

  中风是可以治疗的,也有恢复的可能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华耀松

  中风在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中列第一或第二位,幸存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残废,疾病又易复发,故人们对中风往往产生恐惧感。

  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后,病变脑组织的中心坏死区血流基本中断,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但对坏死区周围的缺血区(半暗带)却是可以治疗的。故治疗中风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坏死区,抢救半暗带,因此,治疗就必须提倡一个“早”字。短暂性脑缺血和腔隙梗死病人通过适当的治疗,同时应用神经保护剂,疾病是可治愈的。有些脑梗死病人在急性期(24小时内),超早期(3~6小时)行介入治疗,病情有可能迅速恢复。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可致病因素,采取针对性规范治疗,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及预防复发的效果。

  对脑出血病人及时治疗脑水肿及采用其他基础治疗,有可能度过危险期达到康复的目的。对出血量较大或有血管畸形、动脉瘤的病人应及时请外科医师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亦可达到转危为安的目的,而且有可能得到根治。

  

  当代抢救脑中风的概况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杨露春

  以往对脑中风预后的认识很悲观,医患双方大都默认为得了脑中风多半不是死亡就是严重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本病的病理、病理生理、生化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先进的脑中风诊断手段的发明,如脑CT、核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等的相继问世,使快速而安全的确诊手段得以实现。同时,由于神经内科、外科的治疗及康复治疗的不断进步与提高,使脑中风的预后大大地改观了。有些病人在经过及时、确当的治疗后,恢复健康,仍可继续工作,致残率也较以往有所减少。

  基于快速、安全的确诊手段的建立,使得以往等待确诊的过程大大地缩短了,于是当代救护脑中风要尽可能地快速、及时,要像救护心血管疾病那样,绝不浪费时间的原则得以实现,所以,国外有些专家倡导救护脑中风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这在发展中国家多数地区可能还做不到,但这是方向,应当争取。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大都已有抢救脑血管病的救护中心(即所谓Intensive Care Unite,ICU),其成员包括神经内外科医师、普通内科医师及护理人员,而且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如在接病人的过程中,应给予入院前救护,施行急救**,即要在送院的途中,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其正常呼吸;保持其正常的血液循环。这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却是尔后开展进一步抢救的先决条件。病人进入ICU病房后,神经内科医师应立即以其娴熟的专业知识,了解全面的病史及作全面的临床检查,需要时即与神经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决定,是作CT还是其他特殊检查,并共同阅片以确定是哪一类中风,需要用何种治疗。同时,给予监护装置。

  在此期间,根据病史及体检结果,即应考虑合并症的问题,需要作哪些检查,如胸大片、心电图、尿常规、肝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等。

  如已确定为缺血性中风而考虑要作溶栓治疗时,应立即考虑到治疗时间窗(Time window)问题,因为发生脑梗死以后,梗死区如果血液再通,会增加发生脑出血的危险,而且脑组织一旦已梗死,即使恢复其血流,亦难望恢复其功能,所以要争取在局部脑血流量已经减少,但尚未完全梗死时溶栓才可能有疗效。因此,当代国内外专家都主张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宜在起病后3~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最为合适,尤其是动脉溶栓。当然时间窗并非是绝对一成不变的,还应该综合患者全面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决定。

  现在主张病情不十分严重和没有重要合并症时,不用长期卧床,宜早期就有序地开展康复治疗,如训练语言、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理疗等。

  

  脑梗死后应及时治疗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张天林 杨露春

  脑梗死俗称脑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危害在于其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脑梗死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病人预后较以往大为改善。但这一切均有赖于疾病早期的及时治疗。

  成人脑只占体重的2%~3%,血液需求量却占全身血液供给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和25%。可见脑对氧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科学研究证明,正常人在常温下,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脑细胞开始出现死亡,产生永久性损伤。然而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使死亡的脑细胞再生。因此,脑梗死后能否及时治疗,恢复脑血流{MOD},就成了决定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国内外较为公认的脑梗死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3小时以内。要想达到早期治疗,首先就要正确认识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脑梗死一般起病突然,常有的症状为半身麻木、无力或瘫痪、嘴歪、语言不清或不能讲话、不能听懂他人讲话,有的病人还可以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以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当病人出现上述症状或上述症状之一时,应当马上送到医院,由专科医生进行系统检查,并做必要的仪器检查,如头CT、MRI(磁共振)等。确诊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曾遇到有些患者由于对本病早期表现不了解,或对不太严重的病情不重视,自认为能够自行恢复,而延误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加重的。因此当患者或家属等怀疑有脑梗死可能时,应立即就医,不要延误。

  

  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李 潇

  中风也称作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属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所谓“三高”疾病。因此,了解和认识中风的危险因素、诱发原因及先兆症状,对于预防中风的发生、减轻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

  脑的血液{MOD}主要来自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当这两个系统的血管受损时,就会导致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脑出血或脑缺血。

  一、中风的危险因素: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特别是出现心律失常时)、高血脂、高血粘度等,中风的发病年龄主要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肥胖的人更容易发生中风。

  二、中风的先兆症状:有以上病史的中老年人在出现已下先兆症状时,应引起注意。中风的先兆症状包括: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突然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眼前发黑,如伴有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常预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2.反复发作的说话不清、视物模糊、一侧面部或肢体麻木、沉重感、软弱无力、活动不灵活或轻瘫,是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典型表现,而常为发生脑梗死的先兆; 3.突然视物旋转、耳鸣、呕吐、语言不清、取物不准、走路不稳、四肢麻木无力甚至突然摔倒,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预示该系统将要发生严重的缺血性中风。

  三、中风的诱发因素:中风的诱因有很多,例如,情绪激动、过度兴奋、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等)、剧烈运动、大便用力过大、气候变化(如气温突然下降或气温过高)、服药不当(如降压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不降或降得过低、过快等)。

  这些诱因都与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有关。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或消除这些诱因,有利于预防中风。

  四、中风有遗传性吗?答案是肯定的。有研究表明,一般父母一方有中风病史,其子女患中风概率是正常人的4倍。所以,有这方面病史者要加强预防。

  五、中风会复发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所以,中风病人应定期到门诊复查,监测血压及检验血粘度学指标,必要时要调整相应的药物。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医药科普杂志《求医问药-开卷有益》作者: 杨 丽

  近十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与确诊率均明显升高,人们通过自己或亲戚朋友的患病经历,已经认识到该病的危险性及其后遗症给患者和家属乃至社会造成的身心及经济负担,不少人开始注意预防该病,或调整饮食结构,或戒除烟酒嗜好,有的求助于医生的帮助。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预防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了解一些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的治疗措施,这对于抢救患者生命,减少患者伤残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脑梗死的治疗,我们应首先了解一些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及病理机制。大约80%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或{MOD}脑部血液的颈部动脉内有血液凝块,血液凝块堵塞血流,造成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突发缺血,在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在几分钟之内即发生不可逆的坏死,而围绕中心坏死区的神经细胞虽然生物电活动已经终止,但在一定时间内仍保持离子平衡和结构上的完整,也就是说细胞本身还没有死亡,此区域称为半暗带,若及时增加血供,这些神经细胞功能有可能恢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溶解栓子,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抢救半暗带,从而减轻后遗症。溶栓治疗就是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从而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年患者,在吃晚饭时突然右肢无力,摔掉碗筷,遂被其子送来我院,患者过去健康,当时查体神清,血压170/100毫米汞柱,言语含糊,口角左偏,右侧上下肢体只能在床面移动,头CT扫描未见高低密度影,头MRI扫描在左侧基底节可见T2略低信号,出凝血功能正常,诊断为左侧基底节脑梗死。在征求家属同意后即刻给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第二天早晨,患者已能讲话,肢体可以抬离床面。两周后患者可步行出院。由此看,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确实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但是不是对所有脑梗死患者都适用呢?不是的。有的时候,家属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医生拒绝给其患者溶栓治疗。其实,溶栓治疗是有严格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这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和溶栓药物的药理机制有关。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坏死的脑细胞增多,脑组织水肿,血管壁受到压迫、坏死,此时若血管再通,则容易发生脑出血,这是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另外,溶栓药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后者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但是溶栓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也会破坏全血的凝血功能,有其他脏器出血的危险。

  当然,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最初应用此方法时,脑出血或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还是较高的,针对这一现象,科学家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发病6小时以内行溶栓治疗,能明显地降低出血的发生,遂将急性脑梗死发病6小时以内定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对于溶栓药物的研究,也有一发展过程。目前我们可以用到的溶栓药物有两类,其中尿激酶、降纤酶为非血栓选择性,也就是说,这类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会降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并破坏一些凝血因子,使机体凝血时间延长,易引起出血。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为血栓选择性,它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作用远远超过对血浆中游离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作用,故溶栓效果好,并发症少,但价格昂贵。

  医生在为每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是非常慎重的,要综合考虑患者过去的身体状况,此次发病的病史及目前的身体条件甚至家庭经济状况后才能确定,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凡是发病时间超过6小时,发病时血压超过200/120毫米汞柱,凝血时间延长,或有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有脑出血或手术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是不适于溶栓治疗的。

  大多数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能够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那么,是否到此为止即完事大吉呢?当然不是。作为患者和家属应警惕再次脑梗死的危险,可以在临床测凝血功能的前提下使用抗凝剂,并应用脑保护剂、促脑代谢剂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尽早启用康复治疗,使患者尽快并尽可能地恢复到相应的健康水平。

  

  急性中风常合并便秘吗,临床研究情况如何?  

  急性中风患者常有大便秘结,因此临床医家们对急性中风的便秘引起了高度重视,针对大便秘结,许多学者应用通下法治中风,取得了较好效果。

  邵念方观察了100例中风患者,发现有腑证占36%,其中,属中腑者占11%,治以通腑泻热法,方用通腑汤:酒大黄、石菖蒲各9~12克,厚朴9克,葶苈子15~18克,全瓜蒌30克,生山楂15~30克, 取得满意疗效。邓振明认为,通腑泻下法是中风急性期重要治法之一,收治中风250例,其中痰热腑实者150例,占55.7%,以通腑化痰为法,方拟蒌星承气汤,药用瓜蒌、胆星、生大黄、芒硝,并认为以大便通泻,涤痰除热祛积为度,不宜过量。汤宗明认为,通腑法只能用于中风之热证和闭证;徐景藩认为釜底抽薪,通腑泻热为救治脑出血之要法,随症选用凉膈散去薄荷,或小承气汤,羚羊钩藤汤或用礞石滚痰丸去沉香。王子耀则以大承气汤化裁,治疗脑出血取得较好疗效,药用大黄、芒硝(冲)、黄芩、石膏、枳实、川朴、连翘心、丹参、石菖蒲等。司文忠认为通腑法主要适应于脑出血属中医闭证者,该法有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透性,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减少伤面渗出,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降低颅内压,使溢血吸收,增加脑血氧{MOD}。

  

  急性中风病人便秘如何治疗?  

  中风在急性发病时,主要有两类型:一是肝阴上亢,内风肆扰;二是痰热壅盛,蒙窍阻络。内风肆扰则抽搐瘛?;蒙蔽清窍则昏仆不知人事,横窜经络则?斜不遂,肢体偏瘫;痰热内盛则面赤烦躁,喉中痰鸣,大便难。至于治疗,就笔者临床体会,凡见大便秘结,头胀而痛甚则昏谵、面赤目红,烦躁口干,口秽喷人,舌质红苔黄糙腻者,是内有痰热、熏胃扰心之征,应急于通腑泻热, 化痰通络,往往收效较好。

  有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在急性期的3~5天内,出现痰热腑实证。短者在6 小时以内,长者2~3天,舌苔由薄白、白腻转为黄苔或黄腻苔,而后腹胀,腹中积有燥屎,此时若能据证立法及时用通腑化痰之剂,可望取得好的效果。

  

  急性脑血管疾病时颅内压增高的机理是什么?

  脑出血时血肿的占位及继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肿胀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因素。当血肿或水肿的压力引起一定程度的脑组织移位时可影响室间孔或导水管的脑脊液循环的通畅,使侧脑室内的压力增高,从而使颅内压进一步显著升高。当颅内血肿直接或间接(血肿与脑室之间的脑组织因缺氧、水肿,经一定时间后软化,穿破)破入脑室时,更加重这种颅内压增高。小脑的血肿或梗塞,更易于阻碍脑脊液从第四脑室流出而使颅内增高发生较早且较严重。

  发展迅速的脑梗塞,因为有一片脑组织缺氧,水肿甚至液化,总有一定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如果梗塞面积较大,颅内压力的增高也较显著,可以发生和颅内血肿相似的作用。脑梗塞和脑内血肿不同之处在于,梗塞引起的脑水肿肿胀和液化,是在梗塞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故颅内压增高比颅内血肿出现的要晚一些。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颅腔内的高压区,形成不同部位间的压力差,易于引起脑组织的移位而发生脑疝。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继发的脑水肿肿胀都可以使颅内压增高一些。尤其是发病数日后大数红细胞阻塞蛛网膜粒,可以使脑脊液回入血液大为缓慢,颅内脑脊液积留,而使颅内压不停增高。这是发病后期的不伴有局灶症状加重的颅内压增高。

  颅内静脉窦梗阻时,由于静脉回流受阳而使脑组织郁血肿胀,同时如梗阳之静脉窦为横窦或上矢状窦,则也有脑脊液回流受阻的因素都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

  

  如何估计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

  急性脑血管病的来势凶猛,极短时间病人会昏迷不醒,高热抽搐,大小便失禁,有的人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不幸死亡,过去曾把脑血管病视为“不治之症”。近代,虽然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抢救术有了明显的提高,除内科治疗外,还可外科手术治疗。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14%~30%,而出血性脑血管病为24%~60%,其原因与病情性质和程度有关。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的估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病情的趋势作出:

  (1)如果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则存活的可能性大,如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则死亡的机会要多些。

  (2)昏迷程度由浅而加深,或一发病即进入深昏迷状态,或一度清醒又再次昏迷等,都表示病情严重,提示有脑压增高(脑水肿),出血量多的可能,或损坏了脑干生命中枢。

  (3)两侧瞳孔明显不对称。如果突然出现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改变,呼吸变慢而暂停、呼吸不节律如叹息样呼吸,血压和体温开始为上升后突然下降,呈休克状态,表明发生脑疝( 颅内增高将部分脑组织突出、移位、挤压脑干生命中枢),必须紧急抢救。因脑疝病人可能突然呼吸停止、休克、衰竭而死亡。

  (4)消化道出血,常在重型脑出血病人出现。预示着不良的征兆,死亡率接近90%,常发生在急性期一周之内,以呕血为多,少数便血。消化道出血可能由于下丘脑和脑干受损所致,结果使食道、胃、十二指肠和小肠粘膜发生血管渗性的变化和急性营养障碍,造成广泛性粘膜糜烂、溃疡而出血。

  (5)血压过高或过低 如血压高于26.7/16.0kPa或低于12.0/8.0kPa均预示病情不良。血压升高是由于颅内压升高、脑水肿及神经性反射所致。

  (6)完全偏瘫 四肢均瘫中四肢强直,常表示脑干、脑室受累、病情极为严重。

  (7)体温过高 如超过39℃以上或低于35℃以下,均表示预后不良。高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并发细菌感染而引起,可加重脑组织损害。

  (8)由于颅内压增加,可引起频繁呕吐、反复抽搐。提示病变严重。

  综上所述,病情和预后的估计,不但取决于病灶的大小、部位和周围脑组织损伤的程度还和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干受累等有关。

  

  脑血管病急性期眼球异常有何意义?

  正常人的两眼总是同步活动的,这种协同是靠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协作完成的。当这些神经受损时,就会出现眼球部位异常。

  静止时双眼球有自发性浮动,提示脑干机能尚存在。深昏迷时双眼球固定于中央部位,提示中脑受累。两眼分离性斜视,如在受**后外斜消失,提示脑干未损害。如不消失,且分开斜视明显,则提示中脑已损害。病人双眼偏向瘫痪一侧,似乎注视着自己瘫痪的肢体,提示脑干出血。丘脑出血的病人眼球不能向上转动,而是向下转,好像凝视自己的鼻尖。双眼较快地来回运动,常见于复发性两侧脑出血。深度昏迷时,转头试验,反射性眼球运动消失,头仰俯活动时,如双眼对称性垂直运动消失,提示丘脑出血已累及脑干上端。

  脑血管病人眼球位置异常与脑出血灶大小有关。即中等和大量出血者有眼球异常,而小量出血和特大量出血不出现眼球位置异常。另外,病程过短或继发有脑干损害者,多不出现眼球位置异常。

  所以,眼球位置异常对判断出血部位和病情轻重有很大意义。

  

  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瞳孔改变有何意义?

  正常成人瞳孔3~4毫米,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而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常出现瞳孔改变。表现为双侧瞳孔不对称,或双侧瞳孔缩小,双侧瞳孔散大,这些改变是不同部位病变在瞳孔上的反应。所以,当出现瞳孔不对称时,应鉴别瞳孔小的一侧是病变侧,或是大的一侧是病变侧。

  幕上病变出现小脑幕切迹疝时,病变一侧的动眼神经完全麻痹,这侧瞳孔先缩小,继而逐渐散大,此时瞳孔散大侧为病变侧。一侧瞳孔缩小常见于颈内动脉血栓,小脑后小动脉血栓、或丘脑下部损害所出现的霍纳氏征。此时瞳孔缩小的一侧为病变侧。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大小,是桥脑损害和脑室出血的表现。枕骨大孔疝时,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此为病情危重或死亡前的瞳孔状态。

  

  脑血管病人脉搏体温变化有何意义?

  急性脑循环障碍,主要由于严重的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引起。无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均有程度不等的脑水肿和颅内高血症,病人血压增高而脉搏变得缓慢有力。当收缩压上升至26.7kPa(200mmHg)或脑疝早期时,脉搏可慢至40次/分。当脑血管病并发呼吸道感染,脑室或脑干出血,心力衰竭,血液酸碱平衡失调时,脉搏可增快,或细而快。

  出血性脑血管病,当血肿破入脑室,波入下丘脑部位时,病人常有发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司令部”,它的前部有降温中枢,后部有升温中枢,通过神经进行调节。脑出血病人早期发热,主要是由于严重的出血影响到下丘脑。脑室,脑桥出血病人也有高热,**可高达 40℃。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发病第2~3无常有发热,年老者可达38~39℃,这是由于血液吸收的反应,大约1~2周后可自行消失。如果患者昏迷后数日出现高热,常常是并发肺炎或尿路感染,或者可能是新的脑内出血病灶破入脑室波及下丘脑的缘故。

  当病人抵抗力极度减退,周围循环衰竭或下丘脑严重损害时,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调节功能完全丧失,可引起持续的过高热或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这常见临终前的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一般处理?

  (1)应卧床休息,尽量少搬动病人,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重症病人,原则上应就地抢救。病人如果烦躁不安,可给予安定类药物,但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意识程度的观察。严禁用**类药物及其他呼吸抑制剂。尤其是当伴有颅内压增高时,更应注意,以免导致呼吸骤停。

  (2)注意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病人有意识障碍及呕吐时,应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发病1~2天后可用鼻饲管,灌服牛奶、豆浆之类的食物,每日热量保持在1200~2000卡左右。液体输入量不宜过多,主要根据每日的出入量决定,一般应保持轻度负平衡。输入液体量以每日不超过2500毫升为宜。合并心脏病时,液体量限制在1500毫升以内。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首先,应注意褥疮的发生。卧床不起的病人,要经常给病人翻身,一般两小时一次,特别是骶部、髋部、肩、胛部等骨性突起的部位,要注意保护。其次,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粘液及呕吐物。若病人出现通气功能欠佳时,可考虑插入气管套管,加压给氧或作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以免脑组织因缺氧而导致损害进一步加重。

  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脑疝等,为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应严密观察,注意预防。一旦出现并发症,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怎样进行内科治疗?

  (1)降低颅内压 降低颅内压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和利尿剂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高渗脱水剂以20%甘露醇为常用。通常以250毫升快速静滴或推注。药物输入后15~30分钟颅内压开始下降,2小时后达最低水平,维持4~6小时左右,反跳现象较轻。山梨醇的疗效与甘露醇相似,但降颅内压作用较弱,目前很少应用。50%葡萄糖60毫升静注,6小时1次,也有降颅内压作用。但因葡萄糖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为细胞利用,故反跳现象较强,现主要用作两次输甘露醇期间的辅助治疗。利尿剂以速尿或利尿酸钠等较常用,特别是伴有心力衰竭时效果较好,副作用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抗脑水肿的作用。目前多用**10~40毫克加葡萄糖或20%甘露醇250毫升内静脉滴注。连用3次,可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效果良好。

  (2)调整血压 脑出血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而适当调整血压,有利于出血部位血小板聚集而止血。但应该注意的是血压不易降得太快,否则,若血压降得太快,会使本来已受损而有限的血管调节作用不能发挥;降得太低,会使病灶区的血液{MOD}更趋减少,而使病情恶化。降压幅度一般应降到比卒中前稍高的水平,使收缩压维持在20kPa~21 2kPa,舒张压维持1 3 0kPa左右。对药物的选择也应注意。过去多用25%硫酸镁和利血平等。近年来又有人推荐,用钙通道阻滞剂,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在降压的同时,也会使颅内血管扩张,从而加重颅内压,甚至诱发脑疝。如心痛定、氯丙嗪等就可引起这种情况。而究竟用哪种降压药物好,值得研究。

  (3)止血和防止再出血 一般认为止血药对脑出血无效,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帮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血液流变学的深入研究,人们注意到脑出血急性期有纤溶系统亢进,故主张早期用5~7天为限,常用6?氨基己酸6~12克静滴,每日1次,或止血芳酸400~600毫克静滴,每日1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加用云南白药、甲氰咪呱等药物。

  (4)维持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由于呕吐,昏迷,不能进食,或用脱水剂,液体大量丢失,极易引起水和电解质失衡。对意识不清而不能进食者,应鼻饲进食,每日补液1500 ~2000毫升,补钠5克,补钾2~3克。出血多者,可适当增加补液量,体温每升高1℃,每公斤体重可增加液量5毫升。

  (5)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有资料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单纯死于出血者仅占4%,而绝大多数死于并发症。因此,提高对并发症的认识,并进行积极有效地治疗,也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脑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疝,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脑心综合征等,在治疗中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并发症,要进行有效的治疗。

  

  如何诊断和治疗混合性中风?

  混合性中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以下几点可作为诊断要点:①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②急性起病,具有脑中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能用单一病灶来解释者。③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新发生的一侧或两侧不同血管区的出血和梗塞灶。

  混合性中风急性期应以中性治疗为主,适当给予甘露醇和**,对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消除自由基,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此外,自体血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疗法具有增加氧合作用,提高血氧饱和度,阻止梗塞区和血肿周围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进一步受损,并可促进其恢复的作用,以及可降低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凝聚性,改善病损组织的微循环而逆转上述病理过程。此疗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为什么说控制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预防中风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中风预报的最明确对象,因为它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即脑梗塞的前驱期。据报道,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发展为中风的可能性比无此病症者高16倍,约10%病人在一年内发生中风,30%~40%的病人5年内发生中风,所以一过性脑缺血的反复发作成为将要发生完全性中风的重要信号。控制和治疗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已成为预防中风十分重要的措施,可以防止由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中风,也有的人因患了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后,由于提高了警惕,采取了治疗措施,即使以后发生了中风,时间也向后推迟,病情也轻些。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突然,消逝快,恢复后不留后遗症等特点,很容易使人思想麻痹,因此在控制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后,还要积极预防复发,在不发作的间歇期或稳定期也要采取治疗措施。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发病后应该立即到医院急诊处理,措施要迅速,正确,有效,除须卧床休息外,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中医活血化淤治疗,用丹参置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如有呕吐,头痛凝有脑水肿者可用脱水剂甘露醇静脉注射。扩血管药物和解痉药物可能有效,发作期也可用脑益嗪口服,每次25~50毫克,每日3次,连服3个月。间歇期可以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及减低血粘度的药物,如阿斯匹林0.3克,每日饭后或饭中服2次,为了防止阿斯匹林对胃粘膜的**,服用肠溶的阿斯匹林片可以减少副作用,如同时服用潘生丁片每日3次,每次50mg,效果更好。对阿斯匹林的研究认为:阿斯匹林能减少血小板的聚集,这是因为血管内皮中能释放一种血小板凝集的抑制物即前列腺环素,它与血小板内生成的血栓素保持活性平衡,保证不使血液凝固。当动脉内皮受损时,局部产生抗血小板聚集和使血管舒张的前列环素减少血小板凝集在病变的血管部位,并释放血栓素可引起脑动脉痉挛及脑缺血发作。阿斯匹林能阻断花生四稀酸转变为血栓素,所以可能防止脑缺血发作及脑血栓形成。近年来,对明确诊断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由颅外动脉病变引起时可以考虑动脉内膜剥离,血管重建,人工搭桥等外科手术治疗。对一过性脑缺血的发作还要针对病因治疗、如有高血压时,降压是必须的,有的病人高血压下降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即迅速缓解,但也应注意,对老年人的降压不易太快太猛,血压迅速下降有时反而再引起脑缺血发作,一般血压控制在17.3~21.3/12.0~12.5kPa,如由于颈椎病而促使发作时,应治疗颈椎病。总之,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第一是控制,第二是预防再发,因此应该对病人长期的随访和观察,从第一次发作起就进行认真的系统的观察和治疗。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6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