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问诊(inquiry)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1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节   问诊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 病房问诊、门诊问诊 )
    一、为什么要重视问诊?
            1.问诊是医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
            2.问诊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容易掌握)
            3.大部分疾病通过问诊即能作出诊断。
                如感冒——一般规律——主要症状——诊断
    二、问诊应达到什么目的?
           1.了解疾病全过程。
                     疾病间的联系:饮食不节——泄泻
           2.抓住主要矛盾。
                     主诉——结合观察,如: 外伤
          3.排除干扰因素、核实临床表现。
                      困倦——疲劳——与活动关系
           4.从侧面提供借鉴。
                     已有诊断治疗——疗效——参考
          5.提供心理帮助
   三、问诊的对象
            问诊对象:病人、陪诊者(知情人)。
   四、问诊的方法
          1.问诊前先进行过渡{BANNED}谈。
          2.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深入进行、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3.问诊一般先由简单问题开始,待病人心情较稳定后,再问需要思考和回忆才能回答的问题。
   五、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适宜
         2.态度:和蔼可亲,严肃认真,精力集中,细心耐心。
         3.用语:通俗易懂,不用术语。
         4.避免资料片面失真:避免暗示、套问病人,不可诱问、逼问
         5.重视主诉、问辨结合
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19:3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主诉(chief complaints):
   一、何谓主诉?
   当前所苦——主要矛盾——就诊动机——痛苦(方式)+持续时间+加剧时间、主要伴随症状。
  二、主诉的确定与正确书写
 (一)主诉的确定
   *主诉往往是最先表述的症状,但患者最先描述的不一定都是主诉
    1病情的复杂性
    2疾病的不典型性
    3患者的感受、耐受性、表达能力
 主诉的意义:
  ①提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救治原则。
  ②确定询问或检查的主次和秩序。
  ③确定病种和辨别病位或病性的主要依据。
  ④决定现病史与既往史书写的内容。
 (二)主诉的书写要求
      主诉的书写,要求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简明扼要。
  ①主诉只能写症状或体征,而不能用病名、证名代替症状、体征。
   如:风湿病3年——反复膝关节痛3年
  ②主诉为主要症状或体征,主诉一般只允许有1~2个,不超过3个。主要伴随症状最多2个。
  ③主诉的时间要书写清楚
  ④主诉症状的确切部位、性质、程度等尽可能将其描述清楚。
  ⑤主诉应是精炼的医学术语。不超过20个字。
   如: 1.反复头痛10年,加剧3天
         2.反复咳嗽20年,气喘10年,加剧3天,伴痰黄稠
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6-6-4 19:44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问诊的内容
  一般情况
  主诉
  现病史
  即往史
  个人生活史
  家族史
 1.一般情况(general data):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主诉(chief complaints):
     ——痛苦+持续时间+加剧时间、主要伴随症状。
 3.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病史的主体部分,分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四方面。其中,又以现在症为主要部分。

现病史的书写要求是系统、完整、准确、详实。具体要求如下:
 1.发病原因、诱因、缓急等,要记录确切
 2.入院前在其他医院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要详细记录。
 4.既往史(past history):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
  既往健康状况:分析判断病情,了解病人体质。
  既往患病情况:患过何种疾病、对药物和其他物品的过敏史、外伤、手术史、传染病接触史、小儿预防接种史等。

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现病史:当前所患病症的病史,包括就诊疾病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治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当时的全部自觉症状。
  既往史:过去所患疾病的病史,包括既往健康情况,曾患过何种疾病及其诊治的主要情况。
    划分:主诉所定病症及其所记时间。
     ——即主诉所述病症及其时间之内者属现病史的内容,主诉所述病症及其所定时间以外的其他疾病则属既往史的内容。
 5.个人生活史(personal history):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
 6.家族史(family history)
对诊断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极有帮助。
  中医临床资料的属性
  (1)必要性资料,是对某些疾病或证候的诊断是必然见到的,缺少了就不能诊断为该病或该证,一般是主症。如咳嗽、气喘是许多肺病或证的必要性资料,又如“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等都可视为必要性资料。
  (2)特征性资料:这些资料仅见于该种病或证,而不见于其他的病或证,但该种病证又并不一定都见到这种症状。
如五更泄泻仅见于脾肾阳虚证,而知饥不欲食仅见于胃阴虚证。
  (3)偶见性资料:这些资料在某一病证中的出现率较少,或可出现,或可不出现,随个体差异、病情变化而定,此类资料对于诊断的价值不大。
如头痛或咽痛对于表证来说便是偶见性资料。
  (4)一般性资料:指某一症状对任何病证的诊断既非必备性又非特异性,只是作为诊断的参考。如头晕、食欲减少、脉弦等可见于许多病证,对于辨证没有特定意义,只有与其他资料结合起来时,方显示具体的意义。
  (5)否定性资料:指某些症状或阴性资料,对于某些病或证的诊断具有否定意义,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例如:发热、口渴、面红、脉洪大必不见于寒证,又如本恶寒而后不恶寒者为表证已除。
  总之,必要性资料和特征性资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偶见性资料提示辨证的可能性,一般性资料可作为参考,否定性资料则能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1.以主诉为中心,围绕现病史,遵循一定顺序询问什么难受——怎么难受——多久了——什么情况缓解、什么情况加剧——到何处就诊——诊断何病——服何药——效果如何——本次发病时间、诱因——何时来就诊——门诊以何病收入院——主要兼症、其他
  2.饮食、睡眠、二便往往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饮食、睡眠、二便不一定是诊断的必须条件但反映了健康的状态。
饮食、睡眠、二便的改善与疗效密切相关。
所以,要注重询问饮食、睡眠、二便情况。
  3.一般资料和病史是重要参考.
   如:既往史、   相关疾病、个人史、疟疾、非典、家族史、遗传病、月经史、妊娠、预防接种史   天花、麻疹
  4.边问、边观察——神色——真实流露。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9:2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问现在症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二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缓解的,称为恶寒。
    畏寒——身寒怕冷,加衣覆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称为畏寒。
    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病人虽体温正常,但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等。
  (一)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二)但寒不热
    1.新病畏寒——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里实热证。
    2.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的,称为潮热。
        (1)日晡潮热——常于申时 (下午3~5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又称为阳明潮热。
        (2)午后及夜间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
    3.微热——发热不高,一般不超过380C,或仅自觉发热者,称为微热。     
  (四)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故又称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
    1.表证有汗:中风表虚证、外感风热。
    2.表汪无汗:伤寒表实证。
    3.里热汗出。
    4.里证无汗:结合兼证辨证。
  (二) 特殊汗出
    1.自汗——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者,称为自汗。气虚、阳虚不固。      
    2.盗汗——入睡之后汗出,醒后则汗止,称为盗汗。临床常自汗、盗汗并见。
    3.绝汗——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每可致亡阴或亡阳,又称脱汗。
    4.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的,称为战汗。转折点。
    5.冷汗——所出之含有冷感。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
    6.热汗——所出之汗有热感。多因里热熏蒸。
    7.黄汗——汗出粘衣,色如黄柏汁。多因风湿热邪交蒸。
  (三) 局部汗出
     1.头汗:
★ 上焦热盛,迫津外泄。
★ 中焦湿热蕴结,湿郁热蒸,逼津上越。
★ 阴寒内盛,元气将脱,虚阳上越。
★ 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之时。
    2.手足心汗
★汗出过多,伴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脉细数者,多为阴虚所致;
★手足心汗,连绵不断,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多属阳明热盛之故;
★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苔黄腻者,多由中焦湿热郁蒸所引起。
    3.半身汗出——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无汗的半身是病变的部位。多因风痰或瘀痰、风湿之邪阻滞经络。
    4.心胸汗——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过多。多见于虚证。
    5.阴汗——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下焦湿热熏蒸。
三、问疼痛
  (一)问疼痛的部位
    1.头痛
★头痛连项者,属太阳经;
★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
★巅顶痛者,属厥阴经等。
    2.胸痛——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多为心肺病变。
    3.胁痛——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密切关系。
    4.胃脘痛——上腹部、剑突下,胃所在部位痛。
    5.腹痛  
    6.背痛
    7.腰痛——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
    8.四肢痛——四肢、肌肉、筋脉等部疼痛。
    9.周身疼痛——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痛。
(二)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指疼痛且有胀的感觉。是气滞特点。
    2.刺痛——疼痛如**之状:瘀血。
    3.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多为风邪或气滞所致。
    4.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血瘀作痛,或寒湿痹痛。
    5.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属寒证。
    6.灼痛——指疼痛有灼热之感,而且喜冷恶热,多属热证。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
    8.隐痛——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
    9.重痛——指疼痛并有沉重之感,多为湿证。
    10.擎痛——抽掣牵扯而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常称引痛、彻痛。多与肝病有关。
    11.空痛——指疼痛有空虚之感,多为虚证。
    12.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多属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多属虚证。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
    头晕而胀,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者,多为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每因恼怒加剧,多为肝阳上亢;
    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者,多为气血亏虚
    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者,多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若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二)胸闷
   胸闷心悸、气短者,多属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胸闷心痛如刺者,多属心血瘀阻。
    胸闷痰多者,多属痰湿内阻,肺气壅滞。
(三)心悸
   心悸——经常自觉心跳不安,心慌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包括惊悸、怔忡。
   惊悸——由于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常由外因所引起,病情较轻。
   怔忡——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其病情较重。
(四)胁胀
   胁胀易怒,脉弦,多为肝气郁结;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多属肝胆湿热。
   胁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多因饮停胸胁
(五)脘痞
   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饮食伤胃;
   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弱。
  (六)腹胀
   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
   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
(七)身重------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
(八)麻木——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亦称不仁。
(九)阳痿——**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
(十)遗精——不{BANNED}而**遗泄。
五、问耳目
(一)问耳(耳鸣、耳聋、重听、耳胀、耳闭)
    1.耳鸣、耳聋
       耳鸣——自觉耳内鸣响。
       耳聋——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者,多属实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者,多属虚证。
   2.重听
         重听——病人自觉听力略有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日久渐成者,以虚证居多;若骤发重听,以实证居多。
    3.耳胀、耳闭
        耳胀——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
         耳闭——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听力减退的症状。
(二)问目
   1.目痒——一般目痒甚者,多属实证。
   2.目痛——一般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
   3.目眩——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之感,或称眼花。
   4.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
        雀盲——若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视物不清,如雀之盲,或称雀目、鸡盲、夜盲。
        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
六、问睡眠
      时间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等情况。
(一)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复睡,甚至彻夜不眠,且常并见多梦。
(二)嗜睡(心神失养、邪闭心神)——患者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或称多寐、多眠睡。
           嗜睡与昏睡、昏迷不同,后者难以呼醒,强行唤醒仍神志模糊,神志呼之不醒。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律液末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欲饮:一般是津液损伤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
     口干微渴,兼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律较轻。
     大渴喜冷饮,兼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多属里热盛,津液大伤,多见阳明经证。
     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多食易饥,渐消瘦者,为消渴病,多为肾虚水不化津而致。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多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水津不能上承所致。
     口渴而不多饮,兼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温病营分证。
     先渴饮而作呕,或饮后即吐,多为饮停于胃的“水逆”证。
     先见呕吐而后渴欲饮水,是津液耗伤,饮水自救之征。
     若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见舌有紫色瘀斑者,属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不欲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
    纳少——主要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所致。
    纳呆——指无饥饿和要求进食之感,可食可不食,甚则恶食。
   2.厌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称为厌食,或称恶食,多见于食积。
    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脘腹胀满者,多属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者,是为肝胆湿热。
    孕妇若有厌食反应,一般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为妊娠恶阻。
  3.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乃胃火炽盛。
    多见于消渴病、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称为嗜食异物,常见于小儿,多属虫病。
    偏嗜肥甘,易生痰湿;偏食生冷,易伤脾胃;过食辛辣,易病燥热等。
    食欲恢复,食量渐增: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
    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脾胃功能逐渐衰弱的表现,提示病情加重。
    久病或重病患者,突然欲食或暴食,称为“除中”。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
(三)口味:
   1.口淡——口中无味,舌上味觉减迟。多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
   2.口苦——自觉口中有苦味。胆汁味苦,苦属火,火盛则苦。
   3.口甜——自觉口中有甜昧。过食肥甘,滋生湿热。
   4.口酸——多由脾胃消化不良;亦可由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或气火上逆。
   6.口咸——多与肾虚、寒水上泛有关。
   7.口粘——如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口舌麻木而感觉减退者,应注意肝阳化风之可能。
     口腔疼痛者,多因脾胃火热上炎,或为阴虚火旺。
八、问二便
  (一)大便
   1.便次异常(多、少)
     (1)便秘
     (2)泄泻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
     (2)溏结不调
     (3)脓血便
     (4)便血
   3.排便感异常
     (1)**灼热
    (2)里急后重
    (3)排便不爽
    (4)滑泻失禁
    (5)**气坠
  (二)小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明显超过正常量次。
    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
    消渴病患者不仅出现消瘦、多饮、多食,而且多尿。
  (2)尿量减少: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
    化源不足:多由热盛津伤,或汗下伤津所致。
   水湿内停:多因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多见于各种热病和水肿病。
   2.尿次异常
   (1)小便频数——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为下焦湿热,淋病类疾病常见。
   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为下焦虚寒,多因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因肾阳不足,阳不化水,或由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所致者,多属虚证。
    因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而成者,多属实证。
   3.排尿感异常
(1)尿道涩痛——小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
      ——多因湿热下注、热灼津伤、结石、瘀血阻塞、肝瘀气滞等所致,亦见于淋病类。
(2)余溺不尽——小便后点滴不尽,又称尿后余沥。肾虚不固或湿热邪气留著。
(3)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溢。肾虚不固,神昏。
(4)遗尿——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九、问经带
(一)月经
1.经期异常
(1)月经先期——多因气虚。或因阳盛血热。
(2)月经后期——属虚者多因营血亏损。
属实者或因气滞血瘀,冲任不畅;或因寒凝血瘀。
(3)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肝气郁滞,气机不调,或因脾肾虚损,或因瘀血阻滞。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血热、气虚,冲任不固,瘀阻胞络,络伤血溢。
(2)崩漏:不在行经期间,**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称为崩漏。
    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或称崩中;来势缓,出血量少的称漏,或称漏下。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因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或因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3)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称为月经过少。属虚者:血海亏虚、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属实者多因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
(4)闭经:行经年龄,停经超过三个月而又末受孕,或不在哺乳期而月经不来潮。
           因气虚血亏。属虚证。因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实证。
3.经色、经质异常
经色——月经的颜色,正常月经其色正红。
经质——月经性状,正常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若色淡红质稀,为血少不荣,经色深红质稠,乃血热内炽。
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属寒凝血瘀。
4.痛经:正值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痛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不能忍受。或称经行腹痛。
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
小腹冷痛,退温则减轻者,多属寒凝或阳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
(二)带下:
1.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2.黄带——带下色黄,质粘臭秽,多属湿热下注所致。
3.赤白带——即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属肝经郁热,或因湿热下注而成。
十、问小儿
(一)、出生前后情况
(二)、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三)、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