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治法要“通”不要“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5-10 2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被访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尤松鑫

  采访人:本报记者刘丽明

  中医基本功专题访谈(3)

  刘:我翻了第一次采访的笔记,有一个地方还要向您进一步请教,您说到中医处方开药不需要根据西医的检查,只需要中医的望闻问切就行了,但是对于病人的预后,对于病情会如何发展,需要了解西医的检查结果。这个意思是不是说,单纯靠中医的一套不行呢?

  尤:也不是不行,假如在农村,没有条件检查,我们还是一样看病,但是在有条件检查的大城市,你不让病人去检查,如果预后不好,有可能会造成失职。

  刘:我还是不太懂,请您举个例子说明。

  尤:比如发烧病人,你用中医方法治,中医不管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因此你对预后怎么样,有时没有数,如果你让他查了个血象,血象不高,是病毒性的,如属感冒,甚至可以自愈,如果血象高,是细菌性的,你就要重视,感染严重的还要适当配用西药,如果是血液病发烧,情况就更严重了。再比如肺癌,你照样可以用中医方法治,但是你要知道是肺癌。有时这样做也可以更好地证明中医的疗效。有一个女孩,当时找我看的时候四五岁,在上海医院确诊为囊肿性肺纤维化,判断她活不过10岁,他爸爸带着她在我这里治了两三年,情况好转,后来没再来,前段时间他爸爸推荐了另一个病人来找我,我才知道那个女孩已经上高中了,长成大姑娘了。在这里西医的预后判断,就从侧面为中医的疗效提供了佐证。

  刘:我看到您一篇谈治疗乙肝的文章,很短的千字文,文章的口气非常有魅力,收敛、含蓄,不讲空话,没有专家腔,特别通,跟普通人很贴近。但是文字下面体现出来的学术视野却是宽阔的,也看不出有什么中西医的隔阂,好像您可以自由来往与中医与西医之间?

  尤:我学过西医,而且我西医学得也很努力。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医的基础是本科,西医的基础相当于大专吧?中医的长进得益于在南通市中医院实习,跟了一批好老师抄方,那都是南通的名医,比如内科的朱良春、汤承祖、朱子青、陈继明、妇科的喜仰之等,后来被分配到省中医院工作,又从许多中医界的老前辈那里受益不少,比如邹云翔、马泽人、张泽生、邹良材、曹鸣皋、许履和等。西医方面,我曾被派到南京市第一医院进修过西医普通内科,后来又去日本作心血管疾病的专题进修。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对待日常医事工作,就可以“以中为主,中西结合”了。

  刘:我听到“中西结合”这个词,有时会感到头昏,不知道在这个“结合”中,中医到底处在什么位置了,是不是被“结合”得失去自己的体系了,或者成为以西代中的借口了?

  尤:是这样,因为我对于西医内科的长处和短处都有所了解,当我为病人诊治的时候,我知道他这个病西医该怎么治,该用什么药,有何疗效,我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敢用中医的治法去比,特殊情况下也要用西药,大多数的病,中药应该可以解决,中药的副作用小一些。

  刘:我有点听懂了,也就是说,即便您用纯中医的方法治,您的思路并没有纯中医的局限,在确定治疗方法和步骤的时候,您已经把中西医两个体系放在一起、做过通盘的考虑和比较了。我一直在想您的文章为什么那么“通”?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这是来自对病人的将心比心。把中西医放在一起比较,究竟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这也是每个病人时时都在考虑的。

  尤:病人来找我,多数情况也是经西医治疗不理想才来的,只要你来找我,我就给你想办法。西医西药虽是当代医学的主流。但对有些疾病,西医的治法比较少,中医的办法则可能比较多。

  刘:中医中药能不能成为医学的主流?中医治未病不是最好的吗?

  尤:中医中药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主流。中医中药应是西医西药的一种辅助或重要补充。治未病应属预防医学,但医学的主要目的还是治病,不是防病。大多数人不到有病也不会去找医生的。

  刘:您刚才说中医的办法比较多,为什么?

  尤:西医的办法是对着病去的,针对性强,但有时会比较局限,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辨证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治,比如可以补脾、调肝、补肾、养肺、化痰、活血化瘀、釜底抽薪、引火归元……等等。

  刘:北宋的科学家沈括认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我们的访谈之一,谈到了辨疾的基本功,访谈**因为我太外行,只笼统涉及了后三项,今天我们谈到了治疾,也就是决定治疗的方法与步骤方面,看来现代的中医要比古代的中医多一点西医的基础才行。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很多人说您人很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可是有一点让我感到说不定您是很骄傲的。听说您一般不随便让人在旁边抄方,目前只有你们南中医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汪悦院长等少数几个人跟您抄,别的人您都不让?

  尤:也不是这样,我只是比较谨慎,有些人我不了解,我一时就不会同意。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一般人不易理解,有时却会被人利用,以致设成骗局。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医德好的人。当然,不让抄方还有更多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已有较高中医水平的教师和医生,我是不敢接受的,否则会让我如坐针毡。像汪悦院长其实也属于这个范围,他本身德才兼备,已经是正教授,我本人还是他父亲汪屐秋老教授的学生,但这次他来跟我临证,则是出于我们共同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个任务,就是前年该局公布的“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通知”,其中我被指定为指导老师之一,汪悦院长便是我的继承人。说到中医的基本功,我还想强调一下,最基本的一条应该是医德,因此我把下面两句话作为自己的箴言或寄语:第一句是:医技至重,德行在先。第二句是:为医者如能经常将自己比作病家,则有望医事日昌。

 
2# 沙发
发表于 2006-5-11 13:2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融合之路是曲折的,没有几百年实践的积累恐怕难以有新的突破。张锡纯是路标之一,其后肯定还有后来者。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不是没有希望。
3# 板凳
发表于 2006-5-11 15:19 | 只看该作者
张见识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16:0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