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44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论脉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学习脉诊是一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当然,有一个正确的立足点,可以少走弯路。这个是培训帖,只是为了解决指下难明的问题,因此不能面面俱到.

第一讲:废话连篇.
      来互联网上,谈论脉诊的不少,但忽悠的多,讲得真正对临床有帮助的恍如龙鳞,更有甚者,打着脉诊的旗号,以"导师"自居,忽悠初学脉诊者最终也没有个所以然,还有人以"仙姑道长"自居,满口之乎者也,处处"引经据典",也无非是照本宣科,有感于此,决心帮助初学脉诊者,能够尽快登堂入室.
      脉诊居"四诊"之末.所谓"切而知之谓之巧,大家注意这个"巧"字.巧即技巧,所以诊脉是有"技巧"的,掌握的了技巧,便会游刃有余.我也见到个别"老中医",谈起脉诊,悬了又悬,看看处方,离题**,此类所谓庸医.
      关于脉诊的临床意义:诊脉是干什么用的?回答简单,为了辩证更准确,诊脉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寒热>,可以确定病位<五脏六腑及表里>,可以确定补泻的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四诊其他诊法无法做到的,可以指导用药,或者用什么方子<经方除外>.所谓有时脉即用是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第二讲:把脉学从神坛上拉下来.
    中医同道先"得道"的"神仙"非常"神".能够从诊脉中知道患者是否是癌症,并且知道是什么种类的癌症,知道患者得的是什么样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或者是地中海式贫血,真的很"神",看到这种情况,初学者肯定佩服得五体投地,尊为"神圣".
    呵呵,我说:"错了",为什么呢?试想:人类疾病,何止几百种",中医脉诊,一个三部九候能包罗万种疾病?如果能包罗,包罗的也仅仅是病机.
    但,"能者"也并非无聊的空谈.下面举些例子.比方说,中医有脉结代之说,西医称之为"早搏".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患者,脉搏每跳动五六次就停顿一下,我诊了脉说"你有头晕的毛病",患者说:"你真神.厉害",我心理偷笑.用西医的话说是心源性"脑缺血".脑都缺血了,能不头晕吗?几年前,一个中年妇女因月经不调就诊,我诊了脉说"你可能有子宫肌瘤".患者说:没有的,我说,也许是那个医生作的B超不准,建议再换一家医院再做,结果,就是子宫肌瘤,表面看起来“很神”其实就是医生的阅历及四诊和参的结果。单纯地讨论脉象乃欺人也。
    我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产妇,脉沉细,一个拉肚子的患者,脉沉细,一个鼻纽的患者,脉沉细,都是脉沉细,从脉诊来讲,脉沉细表明“津血未脱”这就是病机,单纯一个脉沉细,如何区分产后,泄泻与鼻衄呢?所以,脉诊不神,唯一神的地方是可以查看其病机,从而指导处方用药。
第三讲:大道从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学中医的同道们想必会说"脉象有那么多,如果背诵下来要花费很多时间,还有兼脉,如果再把它与成百上千的疾病对应起来,便是永远不能完成的任务".呵呵,我要说:"制简御繁就是捷径."
      其实,如果我们认识到脉诊的目的是为了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那么, 脉诊的入手便简便得多.我的体会:对于初学者掌握:浮沉,迟数,洪滑,细涩,弦紧,大小,有力无力,结合三部九候,在临床上足够开出一个高水平的处方.已经登堂入室了.关于具体的问题以后会详细解说,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有疑问的同道们提出问题,我愿意尽可能地回答.
第四讲:通向脉学殿堂的门户
再繁杂的东西,总要找一个突破口才行,那么,脉诊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不管你怎么苦思冥想,离开寸口这一亩三分地都是白搭.所以我们还得从寸口说起.
    寸口分阴阳.
    以掌后高骨为基准,对应的诊脉部位就是关部,关之上为阳,关之下为阴,右关脾之位,是至阴<从阳到阴>.左关位肝木,生于肾水之阴,而生发心火之阳,即寸口关之上为阳所主,关之下为阴所主.
    人也分阴阳,男子阳气盛属阳,女为阴气旺属阴,对应于寸口则男子寸旺<寸属阳>而尺弱<尺属阴>
                                                                                    对应于寸口则女子尺旺<尺属阴>而寸弱<寸属阳>
    也即<难经>谓:女子尺脉恒盛,男子尺脉恒弱.
      由此可知,健康的男人和女人的脉象是相反的,或者说,一个健康的人,不管是男是女,其寸部和尺部的脉象是不一样的.

    现在出一个考题:请你现在静下心来,诊一下自己的寸口,你能发现你的寸部脉象和尺不脉象有什么不同吗?你感觉它们的大小,浮沉,指下的力度一样吗?如果你能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说明你已经有"手感"了.如果不能发现,说明你还没有从事过临床,或者说手感太差.诊脉先从此做起,反复体会,渐渐就入门了.
第五讲:凭脉确定病位.
    接上篇,反复练习尺寸,你会发现健康的人正常的脉象尺寸是不同的.
    "购物有学问".
    当你逛商场时,看到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的产品,你不由自主地想掏腰包.我说:"别急.到其他商场再转转,货比三家,就会知道其中有多少猫腻".
      诊脉也是如此,你首先要发现尺寸的不同,然后会发现,不同的患者,各部位的脉象其实也是不同的,依据寸关尺主病的不同,你会逐渐发现,脉的三部有差异,与你心中正常体悟的正常脉象相比较,你就会发现病位的所在.
第六讲:道破研习脉象的天机,再论寸口男女阴阳脉象.
      接第四讲.我以前说过,健康人男女脉象是相反的,女子阴气盛而阳气弱,分布于寸口则尺脉盛<按之大而有力>而寸弱<按之则<细小无力>.
      男子则阳气盛而阴弱,分布于寸口则寸脉盛<按之浮大且有力>而尺弱<按之则细弱<相对于寸脉>.
      由于男女"相反",所以,我们想知道一个男子阴虚阳亢的脉象是什么样子的,找一个健康的女子诊其脉即可.同理,如果想知道一个女子虚阳上越的脉象是什么样子,我们只需找一个健康的男子,诊其脉就明了了,这可以作为学习脉诊的捷径.
      还有,寸口左右分阴阳,我们常说,男左女右,是因为左属阳而右属阴.所以男子左手脉大为宜,女子右手脉大为宜.
      此所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朱震亨语>.
第七讲:独处藏奸.
  前面几讲大致谈了脉体部分阴阳属性,对部位的阴阳属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可以了解人体身体的大致状况.但这些 还不够,人体的脉象是很复杂的.
    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不大不小,不浮不沉,和缓有力.
    在诊脉过程中,稍微发现与正常的脉象不一样的情况,在脑海里就立刻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它是病脉<姑且先把它当作病脉>.所以诊脉的第一感觉很重要,诊脉的时间越长,指下的感觉越模糊.
    如果发现六部中有一部或者几部,不同于正常的脉象,无论是沉,是浮,,是大,是小皆是病脉,各遂起部位而治之.或清或泄,或温或补,或升或降.
  
第八讲:诊脉当先察"胃气".
    <丹台玉案>"云:"夫诊脉下指之时须观胃气为主........或云独大者病,独小者病,此言优未尽善,譬如,若寸关尺三部有两部皆受热邪,则两部洪盛,而一部独小者得其中也,今若以小配大者,不去凉二部之热而反来温一部之寒,吾恐如抱薪救火,而反伤其一部中和之体,可不损人之天年者也?"
第九讲:凭脉确立治疗原则.
    当你诊断疾病时,首先要非常明确知道正常的脉象,一旦发现患者的脉象与正常的脉象稍微有不同,应当集中精力迅速做出判断,如果判断不清,就有必要换一个时间再诊.
    这里,我首先确立两个概念.
  <一>浮脉;1,轻手搭脉即能感觉得到,即为浮.2,如果沉取,或者中取时六部中有一部或者几部比较其他部位略微靠上也算作浮脉脉.
  <二>脉有力无力的判断:用手按之顶手者为有力,重按指下不应这为无力.
  正常脉象当不浮不沉.
  阴阳是互根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所以脉象才会不浮不沉,脉多一分浮便多一分阳少一分阴;脉多一分沉便多一分阴,少一分阳.所以脉多一分浮,用药便多一分清,多一分沉便多一分温.
    有力者,邪气盛也,当攻之,邪在何部当攻何部,虚者,弱者,正气损也,何部虚损当补何部.
  "至虚有盛侯,大实有羸状"如何知晓,惟有查脉之有力无力来分辨.在这里,脉诊的价值就会充分的体现出来.
  当清或者当温,这时凭脉更准确.
  清何部,温何部,补何部,攻泻何部,脉诊的意义大抵在于此.
第十讲:凭脉确立治疗原则<续>.
  脉浮者,阳也,多一分浮便多一份阳,少一分阴,浮而无力,阴气少也,不能敛阳,当给予阴气,以济阳;沉者,阴也,多一分沉,便多一分阴少一分阳,沉而无力,阳气少也,当给予阳以济阴,如此才能阴阳相济也,脉才能不浮不沉居于中也.
  浮而有力者,邪气居于阳位,当清而散之,
  沉而有力者,邪气居于阴位,当温而攻之.
  脉居阳位而有力,阴邪鼓动阳气也,
  脉居阴位而有力阳邪鼓动阴气也.
  寸者当浮,脉之不浮阳不足也,
  尺者当沉,脉之不沉,阴不足也.
  诊脉之时,阴阳不明,当察尺脉.左尺大,阴气盛也,右尺大,相火盛也.两尺脉若具大而顶手,泻相火,用知柏i地黄丸,两尺脉若具沉弱不起,当补命门之火用金匮肾气丸.
第十一讲:接上篇.
    脉浮者,阳也,心肺也,上焦也.
    脉沉者,阴也,肝肾也,下焦也,
    脉居于中者,脾胃也,中焦也.
所以,脉的浮中沉的表现也可以确定病位,这一点临床上往往被忽视,如果和寸关尺三部结合来相互结合来确定病位,更准确,或者说,依据寸关尺确定病位有困惑时,可以结合脉象的浮中沉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脉轻取弱小,重按洪大者,阴盛阳虚;
    脉轻取浮大,重按弱小者,阳盛阴虚.
    弦者,肝脉也.左关或者关下脉沉弦有力,肝病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消遥散之类也.
    两手脉弦细,久病脾虚也,应补气健脾。其有余,治其所胜而侮其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第十二讲:
  右关者,脾胃也,脉浮为阳,胃也;脉沉为阴,脾也.
  浮而无力,胃有虚热,当清而散之,浮而有力胃中实热,苦寒泻其热.
  沉而无力,脾虚,兼细者,气滞.沉而有力,腹气实邪阻滞不通,当通便.
  右关及关下浮沉具无力,脾胃气虚,当补之.
  右关及关下浮沉具有力当苦寒通泄
  余部防此.

  滑脉,往来于指下,如盘走珠,往来流利,悠悠然.来也疾,去也速,但不数.此为气血充实之象,凡有疾必有兼脉,或者单独一部滑,此,病脉也,主有痰或热.女子妊娠当滑而疾.
   
第十三讲:细.紧.洪,涩.
      脉紧者,寒也 ,血管收缩之象,细紧或者弦紧主痛,左以候左,右以候右,上下皆然.
      脉细者,血少.不能充斥脉道.脉浮而细者,脉在阳位也,但济之于阴,使之"沉";脉沉而细者,脉在阴位.当济之于阳使之"浮".
      大凡细者,当补其血,以充脉道.
    脉浮而细乃阴脉见于阳位,不吉之兆,见此脉者,多顽疾,故李时珍脉决曰"久病逢之却可惊".
      脉洪者,气血波澜也,洪大而有力,邪气鼓动血气也,当清泻血气之实邪;洪大而无力,阴血不能敛阳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当归补血汤乃正法.
      脉涩者,血道艰难,当活血以通脉道.

第十四讲:大小长短 .
  凡脉大者<两部皆大于常脉,或者六部中有一部或者几部大于正常脉象者>,阳也,当清之.
  凡脉小者<两部皆小于常脉,或者六部中有一部或者几部小于正常脉象者>阴也,当温之
  脉长者,气治也,无腹气不通之忧虑.
    脉短者,气滞也,有久病肝气郁结之患.
  又有"其脉如蛇"者,脉大而弯曲,气分郁热久病,当清泻,奢谈"效如桴鼓"乃受人笑柄也.
   
第十五讲:关于缓脉
  <三指禅>: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园静分明。
    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
    .........微于缓者,即为微;细于缓者,即为细。虚实长短,弦弱滑涩,无不皆然,至于芤革紧散,濡牢洪伏,粗结动带,以缓为权度,尤其显而易见者也。
第十六讲:五脏脉象
  左寸者,心也,应乎夏,夏脉当洪,故心脉洪.
      左关者,肝也,应乎春,春脉当弦,故肝脉弦.
      右寸者,肺也,应乎秋,秋脉当浮,故肺脉浮.
    右关者,脾也,应乎四季属土,脉当缓,故脾脉缓.
      两尺脉者,肾也,应乎冬,冬脉当沉,故肾脉沉.
    <三指禅>云:"假如春脉弦,其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为独侯之左关.
                            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据左寸;
                            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据右寸;
                            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据左尺;
                            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据右关.
                            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业也."
第十七讲:心脏脉病虚实<资料>
  <寿世保元>: 心脉在左手村口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者,曰平.心以胃气为本,夏心火旺,其脉浮,洪大而散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不死.
第十八讲:肝脏脉病虚实<资料>
      肝部在手关上也,平肝脉来,绰绰如按琴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谓之贼邪,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而洪者,是心乘肝木,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当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不死.肝脉来盛,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肝病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第十九讲:肺脏脉病虚实<资料>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也.平肺脉,微短涩如毛,秋以胃气为本.肺病脉来,上下如循鸡羽,曰病.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欲咳,其脉微迟为可治.秋金肺旺,其脉浮涩而短,是曰平脉.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肺,火之克金,为大逆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缓大而长阿阿者,是脾之乘肺,母子归之,虽病当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凌金,为微邪,虽病当愈。肺脉来,汛汛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无至曰死,六至曰夺命尽。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秋胃微毛曰平;胃气少毛多余曰肺病;但如毛无胃气曰死;毛有弦曰春病,弦甚曰金病。真肺脉至,大而虚.....其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二十讲:脾脏脉病虚实
    脾部在右手关上也。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差不死。反得沉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当差。脾长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命尽,六至曰死。脾病脉来,实而盛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坚锐如鸟之啄,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绝;真脾脉弱而乍数乍疏然,其色不泽,毛折乃死。
第十二一讲:肾脏脉病虚实
    肾部在左手关后也。按之益坚曰肾病。肾风水,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善惊,以心萎者死。冬肾水旺,其脉沉濡而滑,名曰平脉也,反得浮大而缓,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大逆不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可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之凌水,虽病不死。肾死脉来,发而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按:十七至二十一讲虽然冠之以某脏脉虚实,实乃强调五脏脉病生克的关系,大凡相克者重,相生脉象者轻,由于各脏虚实病状太繁杂,故略去。又,凡凭脉需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胃气者,常脉也,和缓者也。
第二十二讲:"脉势"
    前面谈论脉位的时候比较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脉势了.
    脉势即脉的波澜程度,脉之洪,滑,大,长者,脉势之强者也,主有余或者邪气盛而正气足,病之进行或者加重期.
                                        脉之弱,涩,小,短者,脉势之弱者也,主正气不足或者邪气退也,病之后期,邪气退,正气衰,病之康复期.
    大抵脉势强者,新病,脉势弱者,久病<即凡见脉之洪,滑,大,长者,为新病;见脉之涩,小,沉,弱者,久病.>
第二十三讲:再论正常脉象
    前面谈了很多脉象与治法的问题,见到什么脉象该怎么补泻,清温等等,但这些都是与正常脉象比较才得出的.
        正常脉象单凭"和缓"还是不够的.
      <诊家枢要>云:"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弱,女子尺脉强.此皆其常也,反之则逆."
        上面这段话理解了,结合教科书中说谈的"正常脉象",这才是真正对正常脉象的把握.
第二十四讲:切脉之法
    《脉诀阐微》:“世人切脉,多以三指齐按于寸关尺,以候各脉,焉得备观其其阴阳虚实邪正之分哉?必须先以一指,,观其左寸,后及左关,又后及左尺;然后又及右寸,又及右关,又及右尺,逐步分别,再以三指准之,则何异何同始了然于胸中。”
    我的看法则相反,先以三指齐按于寸关尺,了解大体的阴阳虚实,然后在异常的部位详细查之,以便为处方药提供依据。
第二十五讲:动脉
  动脉如豆,圆而动摇不定,上不及寸,下不及尺,常位于左关,多兼滑象,多见于重症肝病患者,属阳有热.
    又经云:妇人手少阴心脉动为妊子.
第二十六讲:再论沉脉
  <张氏医通>云:"下手脉沉。便知是气。其或沉滑。气兼痰饮。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皆由大气郁滞不舒。以故脉显沉伏。大都沉实有力。则宜辛散。沉弱少力。则宜温养。气主煦之。总不离乎辛温散结也。"
              又云:"郁脉多沉伏。或结或促。或沉或涩。郁在肝肾则见于左。郁在心脾则见于右。气血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涩矣。但当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谓神者。胃气也。郁脉虽多沉伏结促。不为患也。所虑在牢革弦强不和耳。盖沉伏结促。有气可散。气通则和。若牢革弦强则正气先伤。无气可散。即从事调补。尚难克效。况复误行耗气之药乎。所以郁证得弦强脉者。往往多成虚损也。"

第二十七讲:色脉兼察
  《脉说》云:“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者。然五脏有五色,借见于面,也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如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此色脉当参相应也。
    按:色青,其脉浮涩而短,为肺金克肝木,脉胜色也。大而缓为肝木克脾土,色胜脉也。浮大而散,为肝木生心火,色生脉也。濡而滑,为肾水生肝木,脉生色也。”
    余皆仿此。
第二十八讲:对脉证从舍问题的思考.
<难经>云:"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第二十九讲:对脉证从舍问题的再思考
<医宗必读>:
                      "从证不从脉"
      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也有宜下者焉.
      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也.脉沉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也有宜汗之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者焉.脉促为阳,常用葛根芩连清之也,若脉粗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 附子温之也,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嶯嶯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也,四者皆从证不从脉也.世有切脉而不问证,其失可胜言哉?
                    "从脉不从证"
        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烳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证据,常以大小陷胸汤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血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营矣.此皆从脉不从证也.世有问证而忽脉者,得非仲景之最人乎?
第三十讲:妇科脉法
<诊家枢要>云:"妇人女子,尺脉常盛,而右手大,皆其常也.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或肝脉沉而急,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均,皆闭经之候也.妇人脉,三部浮沉正等,无它病而不月者,妊也,又尺脉数而而旺者也然.又左手尺脉洪大为男,,右手沉实为女.又经云:阴博阳别,谓之有子.......
    凡女人天癸未行之时属少阴,既行属厥阴,已绝属太阴.胎产之病从厥阴.凡妇人室女病寒,及诸寒热气滞,须问经事若何.凡产后须问恶露有无多少."
第三十一讲:诊脉当宁神定气
有的会员会说,你吹了很多"牛",可我现在依然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呵呵,我要问,你诊脉时你的心真的净下来了吗?你也许会说,自己做到了,但,如果一时诊断不清,可以稍休息一下再诊,你会发现其实这时比以前明白了.有经验的中医师,对于常见脉象,一诊便知道问题的所在,但,对于一些久病的"阴脉",非宁神定气不可以知也.<三指禅>云" 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所以,诊脉须宁神定气,有的中医学了一辈子,不会诊脉,恐怕源于此.
第三十二讲:弱脉解
提起弱脉就很慷慨,经常见到个别“老中医“诊了脉会说:”您的脉很“弱“。言外之意,需要”补“。这就是诊脉的”妙处“,既迎合了患者想补的心理,又掩饰了自己不会凭脉的短处。那么,什么是弱脉呢?弱脉主什么病呢?
  经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频湖脉学》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 诊家枢要》云: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
  《 诊家正眼》云: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由此可见,弱脉只是沉取的一种,并非是以脉的有力无力来判断。
    那么,弱脉主什么病呢?前面说过,多一分沉便多一分阴而少一分阳,故弱脉首先说明阳不足,<脉理求真>谓:"弱为阳气衰微。夫浮以候阳,今浮取之如无,阳气衰微之明验也.经言寸口脉弱而迟,虚满不能食寸口脉弱而缓,食卒不下.气填隔上,一属胃寒,一属脾虚,故皆主乎饮食也."

18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2 收起 理由
锵锵音乐坊 + 2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励!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18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8-24 09:17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好文章,透彻理明实用,易操作.
3# 板凳
发表于 2009-8-24 17:12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好文章,经验之谈,学习而细摩之。
4
发表于 2009-8-27 11:25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哈哈哈111
5
发表于 2009-8-30 18:37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真是好东西,
6
发表于 2009-8-31 12:56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学习学习
7
发表于 2009-9-1 13:55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好文章,透彻理明实用,易操作.
学习学习
8
发表于 2009-9-7 22:08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学习学习
9
发表于 2010-2-19 18:31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精彩, 诊脉入门捷径
10
发表于 2010-2-20 12:02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真是好文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1
发表于 2010-2-20 17:24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学习学习,楼主辛苦了
12
发表于 2010-2-22 15:09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易实践,很好,谢谢!
13
发表于 2010-4-21 21:23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收藏了 好好学习一下
14
发表于 2010-4-21 22:41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脉理高深 好好钻研
15
发表于 2011-4-8 19:21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太好了!真是非常感谢!...
16
发表于 2011-4-9 23:43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下载后慢慢看。
17
发表于 2011-10-4 14:58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真的很好,很实用,比教科书讲得好多了
18
发表于 2011-10-5 02:04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貌似牛X的很呢
19
发表于 2011-10-5 17:01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实践经验之谈
20
发表于 2011-10-5 23:47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经验很丰富,但是要想新人理解却很难。能否现代一点?比如紧脉的力学原理,形成机制。
21
发表于 2012-10-23 12:17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非常好的文章
22
发表于 2012-10-24 20:31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真是好文章,收藏了慢慢研读
23
发表于 2013-8-12 15:17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真是好资源,并好好学习,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24
发表于 2013-10-11 10:59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精彩, 诊脉入门捷径
25
发表于 2013-10-16 20:18 | 只看该作者

论脉道

很好的东西。有疑问请教,可否答疑: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脉法尤其是平脉篇和后世之法可有差异??
26
发表于 2020-3-31 10:17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收藏了  谢谢楼主
27
发表于 2020-12-11 21:56 | 只看该作者
好,,,,,,,,,,,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