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2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分享】发热左季肋区疼痛1个月余一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bai48136258 于 2014-3-5 10:15 编辑




        病例介绍

        主诉及病史患者女性,21岁。主因“发热、左季肋区疼痛1个月余”入院。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多于晚间出现,体温最高39℃,3天后发热有所好转,但出现左季肋区间断性酸痛,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考虑脾脏淋巴瘤,给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效,遂转诊至我院,门诊以脾脏肿瘤收入肿瘤科。

        既往体健,无不良生活嗜好,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2kg。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消瘦。双侧颌下及腹股沟区可触及散在增大淋巴结,无压痛。左上腹深压痛,肝脾不大,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查血白细胞7.8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4%,红细胞4.3×1012/L,血红蛋白109g/L,血小板243×109/L。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示脾脏厚4.8cm,上下径15.8cm,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偏低回声,最大3.8cm×3.3cm,边界欠清,回声欠均。

        腹部CT平扫示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CT值约11HU,部分呈融合表现,腹腔内可见少量小淋巴结影;动脉期脾内多发低密度占位呈轻度增强表现,CT值约为19HU,周围脾实质强化明显,与病灶分界更加清晰;延迟扫描病变仍有强化,CT值约为18~20HU。CT报告为脾脏多发低密度占位,考虑淋巴管瘤。

        诊疗经过

        予中药辅助抗肿瘤治疗1周,但左季肋区疼痛进一步加重,并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伴恶心、呕吐。请外科会诊后建议剖腹探查。

        术中发现脾脏大小为15cm×10cm×5cm,脾脏上极和中极各触及一6cm×4cm×4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包块表面灰褐色,与膈肌和侧腹膜致密粘连,脾门周围水肿,脾门处可触及一2cm×0.5cm大小增大淋巴结,胰尾部与脾门粘连紧密,切除脾脏后剖检流出灰白色脓液150ml。术后病理诊断:脾脏炎症伴脓肿形成,细菌培养有大肠埃希杆菌生长。

        术后诊断:脾脓肿。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2周,病情稳定出院,随访半年病情稳定。误诊原因 分析本例误诊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为青年,平素体健,无明确躯体感染症状或外伤史,查体发现浅表淋巴结散在无痛性增大,且血象不高,而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的淋巴结无痛性增大,有发热、乏力、消瘦等症状,本例表现极似淋巴瘤。②影像学改变误导:脾脏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低密度影,腹腔内可见少量小淋巴结影,与脾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相似。③临床思维局限:患者有明显左季肋部疼痛却被忽略,从就诊到术前一直被影像学检查误导。防范误诊的对策 本例提示,对于无故发热患者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病灶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杆菌,说明来自于肠道感染可能性较大,应积极追寻发病前有无腹痛、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病史。若影像学提示脾脏占位明确,且患者有左季肋部疼痛,应积极采用外科手段明确诊断。

       误诊误治专栏与《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合作第14期(本病例全文详见《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4年第1期)
2# 沙发
发表于 2014-4-20 19: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4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